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新部编本曾凤琦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现象,如夏天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裂,冬天轮胎容易漏气,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温度对空气体积有影响。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水、铁器等,并记录下来。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现象的敏锐性。
2. 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观察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情况。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活动,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装置,观察不同温度下空气体积的变化。
2. 邀请科学家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步骤等。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活动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1)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2) 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3)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
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
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1)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2)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冰块、热水、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冰块。
(2)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体积。
b. 将热水倒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c. 将冰块放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规律。
3.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知识拓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和观察日记,评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实际现象。
七、教学进度安排:1. 预习: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空气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授课:第1-2课时用于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并进行讨论。
(完整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预——生:空气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预——生:有!【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科学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曾凤琦

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能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能运用气体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能描述和解释在活动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并从中概括某些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启发寻找探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三、教学准备生:烧杯两个、气球三个、热水、冷水师:瘪乒乓球两个(其中一个是破裂的)、热水;四、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实验引入同学们,课间有没有玩乒乓球呢?之前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弄扁了,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出示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破裂的)展示实验:将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破裂的)同时放入热水中,观察两个乒乓球的变化。
实验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一个鼓起来,另外一个没有?(2)为什么这个乒乓球能鼓起来?(3)谁受热膨胀了?是乒乓球还是球内的空气呢?实验后设疑:同学们,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既然要做实验,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空气,你有办法抓住空气吗?(如何收集空气)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实验前,有一个温馨提示:分工合作,细心操作。
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多做几次,讨论总结。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温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球,提问:你们发现气球有什么特点?3. 揭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的大小。
b.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c. 将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收缩情况。
d. 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现象:空气为什么会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在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 讲解实验原理:热水使空气受热膨胀,冷水使空气受冷收缩。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气球或塑料瓶在温度变化时的现象。
2.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
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
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
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如何将空气密封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一、设计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
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
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1.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研讨法,辅以多媒体展示与合作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空气的热胀冷缩
五年级科学曾凤琦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能运用气体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
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能描述和解释在活动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并从中概括某些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启发寻找探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生:烧杯两个、气球三个、热水、冷水
师:瘪乒乓球两个(其中一个是破裂的)、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 、实验引入
同学们,课间有没有玩乒乓球呢?之前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弄扁了,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
出示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破裂的)
展示实验:将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破裂的)同时放入热水中,观察两个乒乓球的变化。
实验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一个鼓起来,另外一个没有?
(2)为什么这个乒乓球能鼓起来?
(3)谁受热膨胀了?是乒乓球还是球内的空气呢?
实验后设疑:同学们,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既然要做实验,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空气,你有办法抓住空气吗?(如何收集空气)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
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 )
实验前,有一个温馨提示:分工合作,细心操作。
注意安全,小心热水仔细
观察,认真记录。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多做几次,讨论总结。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讨论
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证明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老师在黑
板画好实验报告
3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三)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视时间而定,看书还是玩游戏得出结论)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 、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有几个人模仿气球,围成一
圈,再找几个人模仿空气微粒,站在中间。
分别作出一般情况下、很热时以及很冷时的反应。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物体的热胀冷缩雨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当物体受冷,微粒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
)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活中,你发现到吗?谁能依据今天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解释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
1、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了?
2、冬天,打足气的篮球第二天为什么又瘪了呢?
3、冬天的时候用暖水瓶倒水来喝,塞子塞回去以后,为什么有时候塞
子会跳起来?
4 、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浸泡,为什么会变回圆形?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家继续观察、发现更多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可以拿我们今天学习到到的知识考考家里人,答对了就要表扬,答不上的,你来给他们解释解释,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