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名言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史记·太史公自序》
2. "及其至精致,可以无忘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 "身可使死,不可使降。

"--《史记·项羽本纪》
4. "死生人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史记·司马迁自
述传》
5.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史记·项羽本纪》
6. "古人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史记·贾谊列传》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史记·孔子世家》
8. "关东人皆怀金以为宝,吾有金人何必为富人哉?"--《史记·项羽本纪》
9. "百年之后,使子孙笑我继志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0. "民无信则不立。

"--《史记·管晏列传》
以上便是《史记》中的部分名言名句,它们揭示了生死人命、自强不息、忠诚信义等深刻的人生哲理,留给读者深思和启示。

《史记》中的30句名言

《史记》中的30句名言

《史记》中的30句名言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天下吵吵嚷嚷,都是为私利而来;天下拥挤奔忙,都是为私利而往。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人们会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释: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掉;攻陷了敌国,将臣也就没用了,可以杀掉了。

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可能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4.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释:因权势利益而结合的朋友.一旦权尽利绝,交情就会疏远。

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释:众口一词,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诽谤,能把人才毁灭。

6.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释: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

后用来表示自己的志趣、见地与他人不同。

7.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释:意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释:应当采取果断行动时没有果断采取,贻误了时机,反而会遭受到祸乱。

9.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释: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张狐狸皮;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10.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释: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看错马的材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穷而忽略人的才能。

1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释: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释: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13.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释:做事之前考虑不成熟,到后来就可能发生大灾祸。

14.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释: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15.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释:家庭贫穷就想到应有贤良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想到要有贤能的宰相。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

《史记》中的名言名句《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编撰而成。

全书共计130篇,包括帝王、列传、世家和表等四个部分,详细记述了从夏朝传说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刘彻时代的历史。

其中,记录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与哲理。

以下是《史记》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名句:一、帝王之篇1.物不厌精,威不厌正。

(《尧典》)这句话强调了执政者要以慎独自警的心态,代表干燥和无法预料的刚直强硬,以及对整个政治力量的行动和维护。

2.朕闻古之善治者,务信法。

信民以德,定民以礼,治民以时。

这句话强调了执政者务必信法律,以道德感化人民;以礼仪规范行为,以合理的时间掌握治民之道。

3.宽则得众,信则得信。

这句话强调了对待人民要予以宽容和信任,通过宽容和真诚的对待,可以得到人民的归附和信任。

二、列传之篇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说的是一年的残寒之后,我们才知道松柏是那种后凋谢。

这句话是说只有经历过严寒的寒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松柏等常青树是多么坚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强调了只有在压力和困难中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在安逸中才会走向衰落。

3.英雄所见略同。

这句话指的是英雄人物都能够洞察到事物的规律,有着相似的见解和观点。

三、世家之篇1.仓廪实,然后知礼节;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句话强调了只有生活稳定且富裕的时候,人们才能想起仁义礼节,只有在物质过得去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感受到荣誉和耻辱,只有在平时的安逸中,才会警惕未来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强调了对长辈和年幼者的尊重,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3.功名之不浅者,草暖则自见其色,雪寒则自见其材。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真正实力和能力只有在面临困难和逆境时才会显现出来。

四、表之篇1.唐尧放鹿,号令太守,缪论决狱,尧号称。

这句话强调了唐尧能够借助放鹿号令,制订决断刑罚的原则和法律,而使得整个社会摒弃了贪婪和欺诈行为。

史记100句名言

史记100句名言

史记100句名言1.史记经典名句100句史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史记》2、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史记》3、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司马迁《史记》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5、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司马迁《史记》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8、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9、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2.史记经典名句100句史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史记》 2、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史记》 3、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司马迁《史记》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5、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司马迁《史记》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8、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史记》 9、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

3.史记中的名言名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史记十首经典名言

史记十首经典名言

史记十首经典名言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释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故事】秦二世残暴荒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首推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他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后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浅之人比作低飞的燕雀,把那志存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2、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史记·孟尝君列传》【释义】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故事】自从齐闵王由于毁谤而罢免了孟尝君,众宾客都离开了。

后来齐闵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爵,冯驩去迎接他。

孟尝君深有感叹,冯驩说:“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贵者有很多门客,贫贱者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来面目。

您难道没有赶集市的人吗?早晨,人们斜着肩膀争夺入口挤进去,太阳落下之后,经过集市的人们,甩着胳膊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早晨厌恶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在傍晚的集市里已经没有了。

您失去了职位,宾客都离开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从而徒然断绝了宾客的来路。

希望你照过去那样对待宾客。

”虽然冯驩用剥削阶级士大夫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理所当然的现象,然而他主张不以怨抱怨,而以豁达大度待人的处事态度则是值得人们称颂的。

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义】能做的人不一定会说,能说的人不一定会做。

【故事】司马迁引用此谚语是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

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神明的,但不能早先防范受刑的灾祸。

吴起游说魏文侯利用险要的形势不如给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国执政时却因为刻薄少恩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司马迁认为这是很可悲的。

后来,人们引用此谚语来指那些能实际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就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司马迁史记名言

司马迁史记名言

司马迁史记名言司马迁史记名言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商君列传》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8、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龟策列传》9、不识其人视其友。

10、一个君子虽然与人绝交,但是却绝不会在第三者面前,恶言中伤对方。

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刺客列传》1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13、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14、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15、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6、不知其人,视其友。

17、交绝不出恶声。

《乐毅列传》18、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赞》2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1、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2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3、趋舍有时。

《伯夷列传》24、持方枘欲内圆凿。

《孟子列传》25、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2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2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郑列传》3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的名言警句

《史记》的名言警句

《史记》的名言警句,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史记》的,欢迎阅读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史记》的名言警句精选1. 韦编三绝。

2. 后来者居上。

3. 民以食为天。

4. 怒发上冲冠。

5. 彼可取而代也。

6. 期期以为不可。

7. 累累若丧家之狗。

8. 父母者,人之本也。

9. 不知其人,视其友。

10.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的名言警句1.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2.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 法之不行,自干贵戚。

4. 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5.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6.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7. 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8. 伏尸百万,流血漂卤。

9.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10.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2.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13.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4. 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15.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16.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17. 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18.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9.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0.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21.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22.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23. 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24.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5.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26.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27.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28.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29.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30.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31. 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32.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33.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34.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35.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中的名言警句50个

史记中的名言警句50个

史记中的名言警句50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名句众多,以下是其中的50句: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屈指百世,可为师表。

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7、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福祸。

24、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5、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26、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2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8、以暴易暴,不知其非。

29、反听内视,求诸己身。

30、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3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5、成事不说,遂事不谋。

3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3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9、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40、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41、贵贱贫富,此在天赋。

42、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43、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4、始如处女,后如脱兔。

45、穷鼠啮狸,匹夫殴妇。

4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47、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名句••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译文:干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

•3、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选自《史记·晋世家》•译文:提拔外面的人才,不拒绝自己的仇人,推荐家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4、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选自《史记·赵世家》•译文:靠书本来驾车的人不了解马的性情,靠古法治理当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

•5、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

——选自《史记·赵世家》•译文:小人仅仅只是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有害的一面。

•6、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选自《史记·郑世家》•译文:凭着权势和利益而结合的人,一旦权势和利益没有了,交往关系也就疏远了。

•7、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选自《史记·魏世家》•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慧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8、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译文:洗一次头发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9、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富贵之人赠送财物给人,高尚之人赠送言辞给人。

•1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说得清楚,能说清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

•12、隐忍就功名。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译文: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

•13、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译文: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14、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译文:事情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1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译文: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16、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1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灾祸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祸。

•18、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骏马徘徊不进,不如劣马稳步前进。

•19、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译文: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功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21、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23、飞鸟尽,良弓藏。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译文:飞鸟被捕,良工自然要收藏起来。

•2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25、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译文:家中富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26、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译文:女子无论美丑,入宫便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与不贤,一旦走上仕途,难免会受到人们的怀疑。

•27、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译文: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与贫困,故君子富有可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鱼生在深渊里,而兽聚集在深山里。

人富裕了仁义也会归附。

•28、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选自《汉书·高帝纪下》•29、国之将兴,尊师而重道。

——选自《汉书·元帝纪》•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选自《汉书·成帝纪》•3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选自《汉书·项籍传》•32、力拔山兮气盖兮。

时不利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选自《汉书·项籍传》•33、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选自《汉书·项籍传》•34、鸟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选自《汉书·路温舒传》•3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筵偃。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36、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37、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38、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39、虽有兹基,不如逢时。

——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传》•译文:虽有田具,不如碰上及时雨。

•40、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选自《汉书·韦贤传》•41、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4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43、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选自《后汉书·马皇后纪》•44、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

——选自《后汉书·郭皇后纪》•45、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选自《后汉书·臧宫传》•46、疾风知劲草。

——选自《后汉书·王霸传》•47、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4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选自《后汉书·宋弘传》•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选自《后汉书·马衍传》•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选自《后汉书·郎凯转》•51、浊其源而望清流,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选自《后汉书·刘般传》•5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选自《后汉书·杨震传》•53、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选自《后汉书·皇甫规传》•54、死者不可复生,来着犹可救也。

——选自《后汉书·和帝纪》•5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56、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57、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选自《后汉书·韦彪传》•58、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

——选自《后汉书·黄琼传》•5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选自《后汉书·王符传》•60、天下之祸,皆兴于内。

——选自《后汉书·傅燮传》《晋书》名句•61、荆山之璞,不琢不成其宝。

——选自《晋书·景帝纪》•62、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礼谴。

——选自《晋书·卫瓘》•63、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选自《晋书·嵇康传》•64、静不听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选自《晋书·刘伶传》•65、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选自《晋书·郤冼传》•66、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先生吾著鞭。

——选自《晋书·刘琨传》•67、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选自《晋书·周顗传》•68、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选自《晋书·苻登传》•69、英睿当乱而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

——选自《南齐书·齐高帝萧道成本纪》•70、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选自《南齐书·孔稚珪传》•71、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选自《南齐书·文学》《魏书》名句•72、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

——选自《魏书·太祖纪》•73、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哲。

——选自《魏书·高祖纪》•74、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启二门,则吏多威福。

——选自《魏书·废出三帝纪》•75、袵席不遗,簪履弗丢。

——选自《魏书·于栗磾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