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萨满文化研究
女真族萨满文化论

女真族萨满文化论张碧波在中华历史上,有很多北方民族建立过(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政权。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女真——金代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它迅速崛起,灭辽灭北宋,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在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在吸取北宋文化、吸收农业文明、儒家文化方面,远远超越了前代各北方民族,一举成为北中国的文化中心。
女真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萨满文化及其史料则十分稀少。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从这些遗留下来的萨满文化史料中仍可见到其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
王者与萨满古代中国,王者多为“群巫之长”。
也就是说,古代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
在中华古史上,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比比皆是。
女真族也是如此:王者兼萨满,王者与巫者集于一身。
金太祖阿骨打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金史》记阿骨打的出生:阿骨打,“世祖第二子也。
辽道宗时有五色云气屡出于东方,大若二千斛囷仓之状,司天孔致和窃谓人曰:‘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
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为也。
’咸雍四年(1068年)戊申,七月一日,太祖生。
幼时与群儿戏,力兼数辈,举止端重,世祖(劾里钵)尤爱之…曰‘此儿长大,吾复何忧’。
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
一日,辽使坐府中,顾见太祖手持弓矢,使射群鸟,连三发皆中。
辽使矍然曰:‘奇男子也。
’……”1这是记金太祖阿骨打生而奇异,受到世祖劾里钵的喜爱与寄托。
《大金国志》有更生动的记述:“阿骨打生于辽咸雍四年戊申。
初在妊娠时,骨重异常儿。
将生,河水为沸,野兽尽嗥。
及生,若有光照其室,部落咸异之。
既长,臂垂过膝,身长八尺,状貌雄伟,沈毅寡言笑,而有大志,弓力过绝于人。
”2阿骨打的萨满身份是从其父世祖劾里钵处继承下来的,是得到劾里钵认可的。
世祖劾里钵预知生死:“师还,寝疾,遂笃。
元娶擎懒氏哭不止,世祖曰:‘汝勿哭,汝惟后我一岁耳。
’肃宗请后事,曰:‘汝惟后我三年’。
肃宗出,谓人曰:‘吾兄至此,亦不与我好言’。
乃叩地而哭。
俄呼穆宗谓曰:‘乌雅束柔善,若办,集契丹事,阿骨打能之。
从朱蒙神话看高句丽民族多元文化因子

东国通鉴
(笔苑 杂记) 等韩 国
名 东明 , 令软马 东明善射 , 王恐夺其 国也 , 欲杀之 东 明走 , 南 至 掩 晚 水 , 以 弓击 水 , 鱼 登 浮 为桥 东 明得 渡 , 鱼登 解散 , 追兵 不得 渡 , 因都 王夫余 , 故北 夷有夫余 国
二 朱 旅神话的东臾文化 因子 无论是高句 丽人的 口碑文字 资料还是 中国史书 的 记载都说朱蒙为 卵生 论及卵生我 们 自然想起 古商族
戈巡 南下 路 由夫余奄利大水 , 王临津言 曰: 我是皇天
之子 , 毋河伯女 杯 , 邹牟王 , 为我 连使浮 龟 应声即 为 连波浮龟 , 然后造 渡 于沸流谷 忽本西 , 城 山上而建都
踢 1
至鱿 渊 , 见 大石相 对流泪 , 王 怪之 使 人 转其石 , 有 小 儿 , 金 色垃形 及解夫奏 掩 , 全址 朋位 , 于走 时 , 得女 子于太 白山南优渤 水 , . 为 日所城 , 引身进 之 , 日影又 逐而照之 , 因而有孕 生一 卵大如五升 有一 另儿玻 壳而 出 , 骨表 英奇 年甫七 岁 , 襄 然异常 自作 弓矢射
接 .这为高句丽 民族 吸收 论衡 吉验 篇 所载 的古夫 余国卵生神话找到 了最好的注脚 类似 的 卵生神话 还可 以在古代 其他部 族中看 到 侗族传说远古 时候 , 有四位老奶奶在 山脚 下孵蛋 , 生 个 男孩取名松恩 , 后 来又在 山趁孵蛋 , 生女孩取名松桑 t ] s 苗族传说始祖姜央 姜良 姜妹 昂 固昂等都是卵生 [ 1 6 藏族也有 卵生神话 : 止贡赞普 被洛 昂所杀 三 子之母 梦与一 白人者 交 .产一血 团 , 中有一 子 .名茹烈 杰 生下 (格 萨尔 ) 像羊肚 子一样的团 团的 肉蛋 , 用 箭头 划开圆血蛋 , 只见里 面有一个 小孩 据 满洲 实录 满洲 源流 考 等文献 记载 , 长 白山东侧 的布尔 湖哩泊 , 有三位天女在湖 中洗浴 佛库伦吞下了神鹊所 衔 的朱果 , 生下的男孩成 为了满族先王 以上传说 , 包 括 前文所述 的(论衡 吉验 篇 所记 古夫余 国神 话 及
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图像遗存与创造性转化研究

一、引言敦煌地处西北边陲,位于丝绸之路三道交汇的咽喉之处。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广受西域、印度与中亚文化影响,同时因其海纳百川与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东部域外文化自然也会在此驻足,由此东西方文化在此往复融汇,促进了世界文化与艺术的繁荣。
在敦煌莫高窟这个瑰丽纷繁的艺术宝库中,赓续千年而浩繁无比的壁画里,囊括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类题材。
其中舞蹈形象,亦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除了有南方舞(东南亚一带佛教国家的舞蹈)的风格与西域诸国舞蹈的风格之外,亦受到东部域外文化的影响[1],呈现出高句丽乐舞的风格。
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主室北壁下部的《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以下简称《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四人对舞舞蹈形象,无论是舞姿动作、体态特征,还是服饰造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古代高句丽乐舞的典型特点。
为论证此观点,本文将从时间脉络、动作特点、服饰型制三方面出发,并结合文物、文献等材料加以多元论证,从而对《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四人对舞的舞蹈形象进行综合分析。
二、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遗存图像考释(一)高句丽乐舞的文化背景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
”其中所说的“句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图像遗存与创造性转化研究李想李婷婷(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本文从时间脉络、动作特点、服饰型制出发,运用图像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高句丽乐舞图像遗存进行综合考释,剖析出高句丽乐舞的风格特征与美学特质。
而根据敦煌壁画、墓室壁画与古代诗词中的高句丽乐舞形象,运用舞蹈编导学空间理论进行实践转化,又可最终形成活态舞姿,突出敦煌壁画之实践价值,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承。
[关键词]敦煌舞蹈;高丽乐;莫高窟;《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图分类号]K87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184-09[作者简介]李想(2000-),女,汉族,天津人,在读硕士。
“高句丽文化”研究评述

“高句丽文化”研究评述董健,孙炜冉,李乐营摘要:目前的中国学界的“高句丽文化”研究呈现出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观点的研究态势,但是与韩国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双方不同的国家学术环境造成的,韩国将高句丽史视作“国史”予以研究,投入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而高句丽史在中国只是古代东北史中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才造成了双方重视程度的巨大差异。
日本对“高句丽文化”方面的研究多偏重于墓葬和城址的研究,而朝鲜也因国内高句丽遗迹丰富的优势多注重考古文化的研究,但是因其特殊的政治氛围,使其对传世文献的解读过于随意和偏激,与韩国多种观点林立的态势不同,虽然二者都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但朝鲜学界的高句丽文化研究呈现出偏执性和单一性特点。
关键词:高句丽文化;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024-10DOI :10.13877/22-1284.2018.05.005收稿日期:2018-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句丽、渤海问题”研究专项项目“高句丽文化研究”(17VGB00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家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高句丽研究成果的拓展、利用与转化”(吉教科文合字[2016]239)作者简介:董健,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讲师。
研究方向:高句丽、渤海史;孙炜冉,吉林集安人,历史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
研究方向:高句丽、渤海史;李乐营,吉林通化人,历史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东北史。
(吉林通化134002)学文化“最通常的分法是三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
如果简单一点,则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范畴。
如果复杂一点又可在三层外加上心态文化一层”。
浅析高句丽与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

河南建材2018年第1期浅析高句丽与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王科奇王雪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30000)摘要: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存在于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民族和地方政权。
佛教在中原东晋时期传入高句丽,并受到王室的重视,后传入百济、新罗。
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等息息相关。
高句丽和百济的佛教建筑具有两种不同的布局模式并对新罗佛教建筑布局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对高句丽和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研究,可理清东北亚佛教建筑的渊源与传承脉络。
关键词:高句丽;佛教建筑;布局形式高句丽地处东北亚核心,它的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等息息相关。
佛教在中原东晋时期传入高句丽,并受到王室的重视。
在《旧唐书·高丽传》中记载:“(高句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
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1]。
”可见佛教建筑地位的高贵。
对高句丽的清岩里寺、定陵寺、上五里寺、土城里寺,中原的永宁寺、嵩岳寺、荆州河东寺、灵感寺,百济的军守里寺、定林寺、金刚寺、陵山里寺、弥勒寺、东南里寺以及新罗的皇龙寺、芬皇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上述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塔与金堂的组合关系、位置关系,对于理清东北亚佛教建筑的渊源与传承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句丽与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布局比较研究西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向东北传播,很快就从内地传入到高句丽地区。
中原的佛教建筑对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1塔与金堂的组合关系比较高句丽寺院与当时中原一致,采用堂塔并立的寺院型制,以八角形塔为中心,东、北、西三边将金堂排成倒“凹”字型,即“一塔三金堂”布局模式。
典型实例包括定陵寺址、清岩里寺址、土城里寺址、上五里寺址(图1-A、图1-B),因此可以推出“一塔三金堂”为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布局模式;从文献中得知荆州河东寺(图1-C)的时间早于高句丽的寺院,中原的佛教建筑对高句丽的佛教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句丽的“一塔三金堂”寺院布局可能沿袭于中原的荆州河东寺[2];由于同时期中原所挖掘出的寺院遗址只有永宁寺(图1-D),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的寺院布局,为“一塔一金堂”布局模式,基本上和百济的寺院布局一致;与永宁寺同时期的嵩岳寺(图1-E),是北魏宣武帝离宫改建二层,也是以塔为中心,左右后围绕塔布置金堂的“一塔三金堂”的布局模式。
高句丽五部研究

【摘要】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不同,但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
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
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且地位不是平等的。
在高句丽建国之初,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既是领主,也是中央官。
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五部的部长渐演变为地方官,形成五耨萨制,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
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关键词】高句丽;五部;秽;貊astudyofthefivebusofgaogouli高句丽以五部为基础建立自己民族的政权,随着政权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五部进而与中原五方土观念相结合,形成“五褥萨”制。
后来渤海、辽、金实行的五京制,当出于对此制度的仿效与继承。
(一)最早记载高句丽五部的中国史书是《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本有五族,有涓(《后汉书·东夷传》作消)奴部、绝奴部、顺(《南史·高句丽传》作慎)奴部、灌奴部、桂娄部。
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书中,除有一次出现消奴部的名称以外,竟无一提及,当是存在着译音用字上的不同。
《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故高句丽五部当在其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考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国相有椽那部的明临答夫、沸流部的阴友、贯那部的弥儒、桓那部的於支留,可见,椽那部、贯那部、沸流部、桓那部都应在高句丽的五部之内。
朱蒙自夫余迁至卒本川,“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沸流国王“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主”[1],可见,沸流国王松让原是沸流水一带的统治者,在朱蒙迁徙至此地后降于朱蒙,其部改称多勿,琉璃明王“纳多勿侯松让之女为妃”,可以证明这一点。
多勿部当即《三国志》中“本涓奴部为王”的涓奴部,随朱蒙自夫余迁徙来的部众居沸流水上,就是后来的沸流部,即《三国志》中取代涓奴部的桂娄部。
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研究

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研究作者:王希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王希丹[1][内容提要]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
据《汉书》可知,高句丽民族至迟在汉代就已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并接受汉朝的管辖。
其于公元前37年建立地方政权,号“高句丽”,至公元668年,为唐王朝和新罗国联合所灭,历705年。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桂娄部的中心所在。
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一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
之后虽迁都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最为集中、齐全与典型。
本文就高句丽乐舞、乐器和伎乐仙人图三个方面,对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的高句丽音乐全史研究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句丽/乐舞图/伎乐仙人图/长川一号墓中图分类号: J6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1-0197-5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至迟在汉代便已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并接受汉朝的管辖。
[2]其于公元前37年建立地方政权,号“高句丽”。
[3]至公元668年高句丽灭国,该民族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之中。
史载高句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
”[4]“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
”[5]公元5世纪中期至7世纪末,高句丽音乐位列隋代七部伎、九部伎、唐代十部伎,为中原的音乐文化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高句丽政权的覆灭,“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6]的声色音容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嚣中。
自19世纪末好太王碑发现以来,沉睡了一千多年的高句丽古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历经沧桑已显斑驳的壁画,唤起了人们对泛黄史籍的追忆。
文字中的“高丽伎”自此走出书本,以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学者统计,截止2008年,中国和朝鲜境内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高句丽壁画古墓有115座,其中中国境内38座,朝鲜境内77座。
高句丽萨满文化研究

① 《史记 ·周本纪 》。 ② 《后汉书 ·东夷 ·高句丽传 》。 ③ 《三国志 ·东夷 ·高句丽传 》。 ④ 《新唐书 ·高丽传 》。 ⑤ 《三国志 ·东夷传 》引《魏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查 :《翰苑 ·蕃夷部 ·高句丽 》“马多嶻薛 , 出洞穴以霏云 ”句引《高丽记 》:“马多山在国北 , 高丽之中 ,此山最大 ,三十里间 ,难通舆马 ,云雾 蒸 ,终日不霁 。其中多生人参 、白附子 、防风 、细 辛 。山中有南北路 ,路东有石壁 ,其高数仞 ,下有 石室 ,可容千人 ,室中有二穴 ,莫测深浅 。夷人长 老相传云 :高丽先祖朱蒙从夫余至此 ,初未有马 , 行至此山 ,忽见群马出穴中 ,形小而骏 ,因号马多 山也 。”原来“国中大穴 ”是出神马的隧穴 。“出三 尺马 ,云本朱蒙所乘马种 ,即果下也 ”。② “其马皆 小 ,便登山 (注 :本朱蒙所乘马种 ,即果下也 ) ”③; 因“国中大穴 ”出一群骏马 ,为朱蒙所乘 ,帮助朱 蒙建国 。这就是高句丽人以“国中大穴 ”为神 ,命 之为隧神 ,这个隧神既可以产“形小而骏 ”的果下 马 ,又是“通天洞 ”, 可借隧穴 、隧神 、神马通天 。 按高句丽人有神马观念 :大武神王三年“得神马 , 名马巨 马娄 ”。因隧穴通神 ,通天 ,所以在每年十月祭 天大典仪式上同时祭祀隧神 。祭隧神与祭天神放 在同等重要地位 。这里的神马原为太阳神之御
2008年 1期 (总第 46期 )
满语研究 MANCHU STUD IES
№1, 2008 ( General №. 46)
高句丽萨满文化研究
张碧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哈尔滨 150076)
摘要 :高句丽是中华古老民族之一 ,其萨满文化内容丰富 ,感日卵生族源神话属于中华古族创生文化模 式 ,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点 ,天神崇拜 、灵星崇拜 、巫史文化 ,揭示出一个文化母体中的文化一致性 、文化认 同感与归属感 ,并成为中华萨满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① 《史记 ·周本纪 》。 ② 《后汉书 ·东夷 ·高句丽传 》。 ③ 《三国志 ·东夷 ·高句丽传 》。 ④ 《新唐书 ·高丽传 》。 ⑤ 《三国志 ·东夷传 》引《魏略 》。
·107·
之前举行祭天典礼 ,祈求天帝保佑胜利 。 在十月 祭 天 大 会 时“迎 隧 神 还 于 国 东 上 祭
之 ”。“隧穴神 ,于国东水上祭之 。”(《魏略 》) 在 祭天大会上同时迎祭隧神 ,可见隧神的重要 。但 隧神是何方神祇 ,似尚无确解 。
“又有成山 ,甘水穷焉 。有季禺之国 ,颛顼之 子 ,食黍 。有羽民之国 ,其民皆生毛羽 。有卵民之
国 ,其民皆生卵 。”① “羽民国在其东南 ,其为人长头 ,身生羽 。一
曰在比翼鸟东南 ,其为人长颊 。”② 所谓“羽民之国 ”,即为以鸟 (灵禽 )为图腾的
东夷古族古方国 。这是东夷族团鸟图腾崇拜的遗 留 ,或是其苗裔 。
① 《集安县文物志 》。 ② 《魏书 ·高句丽传 》。 ③ 《通典 ·东夷 ·高句丽 》。 ④ 《魏书 ·序纪 》。
二 、天神崇拜
高句丽族有“神马 ”崇拜 ,并与“祭天 ”大会同 时进行 。
“以十月祭天大会 ,名曰‘东盟 ’。其国东有 大穴 ,号隧神 ,亦以十月迎而祭之 。”②
“以十月祭天 ,国中大会 ,名曰东盟 。 ……其 国东有大穴 ,名隧穴 ,十月国中大会 ,迎隧神还于 国东上祭之 ,置木隧于神坐 。”③
神马观念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存在 。 据考古学文化 : 榆树老河深中层出土“神兽 鎏金铜牌饰 ”,其“神兽形象近似飞马 ,吻部有一 弯角上翘 ,近犀牛角状 ,昂首扬尾 ,四蹄腾云 ,双翼 上展 ,作奔翱状 。与《魏书 ·帝纪 ·序纪 》所载 : ‘有神兽其形似马 ,其声类牛 ’大体相合 。”[ 1 ]这是 马牛合体带有双翼的神兽铜牌饰 ,当为巫者所有 。 “圣武皇帝讳诘汾 ,献帝命南移 ,山谷高深 , 九难八阻 ,于是欲止 。有神兽 ,其形似马 ,其声类 牛 ,先行导引 ,历年乃出 。始居匈奴之故地 ”。④ 是知拓跋鲜卑族有神兽崇拜 ,这个神兽“其 形似马 ,其 声类牛 ”。如证 以考 古资 料 , 则 为马 牛 ———犀牛复合形神兽 。 俄国学者 Э·В·沙弗库诺夫曾指出 :“渤海 萨满教的祭祀标志物 , ……必须首先提及的是铜 铸造的马上骑士铜像 ,总计发现 4件这样的铸像 , 两件出自断代为公元八至十世纪的青石崖遗址上 层堆积 ;第 3件出自曾经座落在今乌苏里斯克市 南部城区的南乌苏里斯克城址 ,该城址曾是渤海 国率宾府的行政治所 ;第 4 件出自中国东北黑龙 江省东京城 ,这里是渤海国的上京 (按 :据中国渤 海考古学家赵哲夫讲 ,渤海上京遗址出土多件骑 马人物铜像 、朱国忱先生指出这类铜像在靺鞨遗 址也有出土 ) 。 “渤海骑士铸像以及在赛加城址出土的女真 骑士铸像的研究结果所展示的均是最高太阳神灵 的形象 ,古突厥称之为乌利格尼 ( Ульгнь) ,现代 那乃人称之为恩杜里 ( Эндури) 。大体上 ,赛加城 址出土铜质纵马奔驰骑士形象的最高太阳神灵 , 可以与那乃人的恩杜里相提并论 ;这种神灵与人
“国左有大穴曰神隧 ,每十月 ,王皆自祭 。”④ 祭天 ,名曰东盟 。东盟即东明 ,即太阳神 。与 天同祭的隧神又是何方神祇 ? 祭天仪式是天神崇拜的最重要内容 ,高句丽 族与东北古族多有固定的祭天日期和仪式 ,夫余 “以腊月祭天 ,大会连日 ,饮食歌舞 ,名曰迎鼓 。” 秽人“常用十月祭天 ,昼夜歌舞 ,名之为‘舞天 ’”。 马韩“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 , 昼夜酒会 , 群聚歌 舞 ……十月农功毕 ,亦复如之 。诸国邑各以一人 主祭天神 ,号为天君 。又立苏涂 ,建大木以悬铃 鼓 ,事鬼神 ”。 (上引均见《后汉书 ·东夷传 》)高 句丽族“以十月祭天 ,国中大会 ,名曰东盟 ”。所 谓“国中大会 ”,就是召开全氏族 、全部落的大会 , 举行祭天大典 ,拜祭天神以祈福 ,大会名曰东盟 。 东盟又曰东明 ,则祭天神典礼中主要是祭拜太阳 的典礼仪式 。“有军事亦祭天 ”⑤,则在军事行动
收稿日期 : 2007 - 12 - 25 作者简介 :张碧波 (1930 - ) ,男 ,吉林怀德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文明史 、中国古 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 。
① 《山海经 ·大荒南经 》。 ② 《山海经 ·海外南经 》。 ③ 徐整 :《三五历记 》。
·106·
周族也有自己的卵生神话 。《诗经 ·大雅 · 生民 》对周之始祖诞生作了生动形象的记述 :
“厥初生民 ,时维姜 。 ……诞弥厥月 ,先生 如达 ,不坼不副 ,无灾无害 。 ……诞置之隘巷 ,牛 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 ,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 , 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 ,后稷呱矣 。”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 , …… 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忻然说 ,欲践之 ,践之而身 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以为不祥 ,弃之隘巷 ,马 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 ,会山林多人 ,迁之 ; 而弃渠中冰上 ,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 , 遂收养长大之 。”①
按 :吉林省集安县确已发现“国中大穴 ”。1983 年 5月集安县文物普查队在太王乡上解放村的汞 洞子沟里 ,发现高句丽的“国中大穴 ”:该地“有一 个高大宽敞的岩洞 ,洞口向东南 ,高 10 米 ,宽 25 米 ,深 20米 ,洞口有平台 ,面积约 30 ×20平方米 , 可供百人活动 。盘山而上约 100米 。有一溶岩洞 , 此洞进深 16米 ,宽 20米 ,高 6米 ,洞底平坦 ,洞顶 呈弓形 ,似一天桥 ,洞内可容百十人 ,群众称之为通 天洞。高句丽王迎隧神应在这通天洞 ”。①
中国的宇宙卵生观念以盘古传说最具代表性 。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 ,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 日九变 ,神于天 ,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 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 数极深 ,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③ 这是说宇宙来源于“鸡子 ”,把宇宙之初想象 成一个混沌的鸡子 。对此袁珂先生指出 :“徐整 作《三五历记 》,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盘瓠或盘古 的传说 ,综合了古神话里开辟诸神的面影 ,再加上 经典中哲理的成份和自己的推想 ,才塑造了一个 开天辟地的伟大的盘古 。”这是认为盘古神话是 文化综合的结晶 。
一 、感日卵生族源神话
从认识自然界到认识人类自身 (这种认识可 能是扭曲的 、幼稚的 ) ,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自然 过程 ,而从动物 、禽类的胎生 、卵生到生物蛋 (如 葫芦等 )原型意象中产生出宇宙万物及人本身来 源于一个卵 ,正是这个宇宙卵生化出宇宙 、产生人 类 ,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巨大的宇宙卵 ———胎胞 中诞生的 。团蛋为宇宙生命之源 ,为氏族创生之 根 ,是中华古族共有的生命意识 ,均属于中华古族 的团蛋创世神话的文化范畴 。我们认为团蛋创世 神话与卵生族源神话来源于颛顼高阳文化 。
我国的藏族也有卵生神话 :“止贡赞普 …… 被洛昂所杀 ……三子之母于梦中梦与一白人者 交 ,产一血团 ,中有一子 ,名茹烈杰 。”[ 3 ]生下了他 (格萨尔 )“象羊肚子一样的团团的肉蛋 ”,用“箭 头划开圆血蛋 ,只见里面有一个小孩 ,这个孩子和 人间普通的孩子不一样 ,好象天上的仙童 ”。[ 3 ]
团蛋创世 、创生观念是藏族原始文化一个重 要方面 ,应属于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在中 华大地上 ,中华古族的团蛋宇宙观念 ,卵生族源神 话的普遍存在 ,正表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 点 。伏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 ,“在伏羲神话
中 ,多有瓜或肉球出现 ,而且均带切破 、割开 、剖 碎 、劈开等传说 ”,伏羲即匏瓠 ,匏瓠即葫芦 ,“绵 绵瓜瓞 ,民之初生 ”,从伏羲到匏瓠 (盘古 、葫芦 ) 再到团蛋 (宇宙卵 ) ,其间存在一条民族文化的链 条 ,中华各族的团蛋宇宙观念 、团蛋生人观念正是 这个文化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太阳神作为生殖之 神 、生命之神主宰着我中华古族的生命意识 ,表现 为中华古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与认知 ,表现了中 华民族在人与宇宙 、自然的交往 、认识过程中生命 的无限张力 ,从而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