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亲缘关系
高句丽与关系研究

高句丽与关系研究汇报人:目录•高句丽历史背景•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高句丽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句丽与关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展望与结论01高句丽历史背景高句丽起源高句丽起源于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今辽宁省桓仁地区。
高句丽的建立与中原王朝及当地扶余、濊貊等民族有关。
高句丽发展历程01高句丽早期通过不断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交战,扩大领土和影响力。
02在隋唐时期,高句丽达到鼎盛,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势力。
03唐朝时期,高句丽与唐朝及新罗之间爆发多次战争。
高句丽灭亡及影响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
高句丽的灭亡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总结词汉朝时期,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详细描述在政治方面,高句丽国王接受汉朝的册封,与汉朝保持着朝贡关系。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高句丽积极参与了汉朝的市场交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
隋唐时期,高句丽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重要藩属国,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详细描述在政治方面,高句丽国王接受隋唐皇帝的册封,与隋唐保持着紧密的朝贡关系。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高句丽积极发展与隋唐的贸易往来,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成果。
同时,高句丽也向隋唐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学习中原文化。
总结词VS明朝时期,高句丽与明朝保持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但文化交流相对较少。
详细描述在政治方面,明朝承认高句丽的独立地位,与其进行了一定的政治交流。
在经济方面,双方进行了一定的贸易往来,但规模相对较小。
在文化方面,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高句丽与明朝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
03高句丽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高句丽与扶余在政治上存在着联盟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高句丽和扶余在贸易、农业、手工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高句丽和扶余在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也有相互影响和交流。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10世纪初高丽、北宋封贡关系确立述论

10世纪初高丽、北宋封贡关系确立述论10世纪初,朝鲜半岛高丽王朝与中国北宋王朝鉴于两国各自面临的国际形势,进行了有效外交互动,为最终建立中朝封贡关系奠定基础。
本文以此为论述对象,试分析其历史过程,以探明宋丽封贡关系建立之缘起。
一、高丽北进设想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建元神策;926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置东丹国,开始与高丽为邻;918年,泰封国大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国高丽,都开城。
936年,高丽王朝统一后三国,开始替代之前的新罗王朝成为朝鲜半岛的新主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并势如破竹结束了中原王朝的政权割据。
唐灭高句丽后,将高句丽贵族内迁至中原地带,在其旧都设安东都护府,随着唐末实力的衰落,安东都护府逐渐内迁至辽阳一带,高句丽旧地逐渐被渤海所占据。
因此,在新罗末年的北疆大致以大同江和元山为界,与渤海国为邻。
契丹与高丽的交往始于922年,然而随着渤海的灭亡,与渤海“世称同种”且一衣带水的高丽已深深感到契丹的威胁,高丽太祖王建对渤海故土被契丹所占更是不满。
辽境内渤海遗民不断的反抗,而高丽优待逃入其境的渤海人,无疑是对渤海遗民反抗的支持,这也令契丹对高丽十分不满。
942年(契丹会同5年)高丽流契丹使节三十余人于海岛,系其所赠之骆驼五十匹于万夫桥下,不畜而死,遂与契丹交恶。
高丽李齐贤曾曰:“若契丹者,与我邻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
吾乃绝其交聘者,以彼国相与渤海连和,互生疑倮,不顾旧盟,一朝歼灭,故太祖以为无道甚,不足与交。
所献骆驼皆弃而不畜。
其防范乎未然者,有如此也。
渤海既为契丹所破,其世子大充显等,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倍道来奔。
太祖悯念尤深,至赐姓名,使奉其本国祖先之祀。
其文武参佐以下,皆优沾爵命”。
在此背景下,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平壤),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契丹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作为对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积极征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高句丽,又称为高句驪(音译),是中国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高句丽被称为“百濊国”,意思是勇猛奋发、杰出的国家。
首先,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高句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被中国东汉王朝所统治。
汉朝加强了对高句丽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
这段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传播。
高句丽人学会了种植稻米、制造陶器等技术,也开始使用汉字。
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崛起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
此时,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的南北朝进行贸易活动,并与南北朝的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君王常常向中国朝廷进贡,并与中国皇帝互相称兄弟。
这种外交往来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稳定,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高峰。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高句丽被划归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了驻国大使。
中国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高句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句丽君王的陵墓中经常出土一些中国制造的文物,例如陶瓷、金银器等。
这说明高句丽与中国的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高句丽并不是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武力不断扩张,并威胁到了唐朝的安全。
于是,唐太宗派遣了大军入侵高句丽,以惩戒其嚣张之举。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高句丽被唐朝吞并。
高句丽的领土被划归为唐朝的疆土,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被吞并,高句丽的文化对中国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如高句丽墓葬中的陶俑、漆器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高句丽和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而言之,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初始的受控制到最后的被吞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往历史。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
历史趣谈唐太宗为什么要征高句丽 高句丽与中原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为什么要征高句丽高句丽与中原的关系?导语:高句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当中原王朝强大时接受册封,但是一旦中原战事频繁,高句丽也乘势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高句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当中原王朝强大时接受册封,但是一旦中原战事频繁,高句丽也乘势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随着其国力的不断强大,高句丽也屡屡与中原政权之间发生一些摩擦。
高句丽在长期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利益外交的策略。
中原王朝几经更替,高句丽总是能不失时机的利用中原地区的分裂与统一形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当中原王朝统一,在势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高句丽总是能主动朝贡,以免受其征伐,同时获取政治上的承认,并与之开展贸易,积极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生产力发展明显加快。
当中原王朝处于分裂时期,高句丽就借机对辽西地区展开争夺,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扩大自己的领土。
公元612年3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但由于路途遥远,供给不足等原因,最终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此次出征接受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
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
最终由于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隋炀帝不得不弃之而去。
大业十三年(614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由于高句丽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于是炀帝班师回朝。
唐朝建立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并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国也以国家初立,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
唐太宗执政之后,唐朝为完成统一大业,对周生活常识分享。
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

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研究发现高丽人竟然不是朝鲜族的祖先2015-06-18 13:08高句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丽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我国诸多史书,以及一些朝鲜汉文史书的记载看,高句丽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直接管理到割据称雄,再到直接管理的过程。
高句丽一直是从属于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
北魏王朝在太和十五年(491年)将东夷校尉授予高句丽王,虽然是对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这一事实的承认,但并不是由此放弃了对高句丽的管理,实际上这些属于各王朝臣下性质的官职本身也反映着高句丽仍然是各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只是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开始由直接向间接转化,即由直接统治转为羁糜统治。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称臣纳贡。
从太和十五年(491年)至总章元年(668年),据对有关史书粗略统计,高句丽向北魏王朝纳贡70余次,有时一年多达三次;向南梁王朝朝贡11次;向东魏王朝纳贡12次;向北齐王朝纳贡7次;向隋王朝纳贡11次;向唐王朝纳贡12次。
绘画作品中的高丽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记载比实际纳贡次数要少。
总之,由于高句丽和各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的程度不同,各王朝对高句丽的要求也有不同。
像北魏王朝由于与高句丽接壤,对高句丽的要求较为严格,它不仅要求高句丽称臣和纳贡,而且还要求高句丽纳质、纳高句丽王室女为妃、限制高句丽对其他王朝称臣等;隋王朝则一直要求高句丽王前来觑见;其他王朝则多是要求高句丽称臣纳贡,保持隶属关系即可。
2。
接受册封。
高句丽在向各王朝称臣纳贡的同时,也接受各王朝的册封。
北魏王朝至唐王朝都对高句丽王进行册封,封号虽然因王朝的不同而有不同,同一王朝的封号也有变化,但基本如下:北魏王朝赐予的封号是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亲缘关系摘要: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于我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312年势力抵达今天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公元668年灭亡。
本文主要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高句丽的族源,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与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的流向,四个方面来论证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
关键词:高句丽,高句丽族源,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族人的流向(一)在高句丽政权的归属方面,大体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政权是中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是朝鲜的一个地方政权。
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是目前研究高句丽问题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同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但是,在研究高句丽的有关民族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前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某些历史地理情况。
其具体内容如下:1.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
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
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理概念。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
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
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
″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
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
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
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
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
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
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
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
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
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2.”古朝鲜”主要指的是”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箕子胥余是殷末的贵族.<<尚书…商书.微子>>记载:”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少师.微子若曰父师、少师……”下小注:"父师少师三公箕子也;少师孤卿比干."(尚书卷五微子十七商书),《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箕子者,纣亲戚也".周武王灭商后, 周武王访问箕子治国之道, “箕子对曰”,”其后, 箕子超周”封箕子于朝鲜, 箕子朝鲜候国正式建立.有史料可证,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又制八条之教。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 《三国遗事》记载:檀君″都平壤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 檀君乃移于藏唐京.”近年来,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了箕族铭文的窖藏青铜器,并且山东省黄县也出土过箕器,这些出土品说明,箕子走之朝鲜与被封于朝鲜是不庸质疑的.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年,至西汉初为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后汉书》记载:”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后汉书卷85《东夷传·韩》) 《三国志》记载:”侯准既潜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灭绝,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韩》)3.在战国燕昭王向东北拓疆之前,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着一个”古辽东”;其西限在今山海关一带,其东限至今朝鲜的清川江,古朝鲜在辽东之东的今大同江中下游地区.“古辽东”,是指战国时期燕国设置辽东、辽西郡之前的辽东,亦即最早提到的“辽东”这一称谓.“辽东”之名最早见于《管子·地数篇》:“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
这里的齐是指春秋时期的齐国,燕是指齐国的北邻燕国。
房玄龄注:“渠展,齐地?水(济北)所流入海之处,可煮之所也,故曰渠展之盐。
”据此,渠展应是现在渤海南岸的莱州湾一带。
关于“辽东”,有的学者认为是“指辽河、大小凌河入辽东湾一带,在渤海的北岸,至今辽宁的重要盐区仍密布在盖平至葫芦岛角之间”1。
但是,燕国在春秋时的疆域并没有达到今辽河以及大凌河流域。
在齐桓公北伐山戎、孤竹之前,今滦河以北至大凌河一带的沿海地区是孤竹、屠何、貊人的居住区。
当时燕国“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2。
即使在齐桓公“北伐山戎,制令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3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朱活:《?币续窥》(齐鲁书社,1984年出版),载于《古钱新探》。
2.《史记·燕召公世家》。
. 3.《管子·小匡篇》。
燕辟地”1之后,燕国的势力也没有很快到达大、小凌河流域,有许多迹象表明,原居于西喇木伦河、老哈河一带的东胡趁机南下,填补了大、小凌河流域的空白,占领了这一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发展了夏家店上层文化。
据考古家言,夏家店上层文化乃是东胡文化,其分布区域,其北限是到达西拉木伦河流域及迤北的丘陵地带,其南限未过滦河与燕山,西南大体以七老图山为界,东部不过柳河与医巫闾山,其活动中心先后曾发生过变化,“早期活动中心偏北、偏西,晚期活动中心则偏南、偏东,有一个由北逐渐向南发展和移动的趋势”2。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管仲所说的辽东,决非今辽河至大、小凌河入辽东湾这一带地区,因为燕国当时向东北渤海沿岸的扩展不会太远,充其量也只能到达今辽宁省的绥中县以北地区。
关于古辽东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燕策》:“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
关于这段,有人认为“真假掺半,它是燕昭王后期的部分史实为基础,又揉进一些妄言,然后托为苏秦说燕王语,而上系于燕文侯时”,林胡、楼烦俱非燕地,九原和云中亦不属燕,但“燕东有朝鲜、辽东”则符合史实3。
然而,持此观点的学者却认为这“符合史实”的含义是“秦开东攻朝鲜后,辽东及原朝鲜部分居地也并入燕国疆界”,“是知《燕策》此言不虚”。
显然,这位学者是将上述引文中的“有”字理解为占有了。
有的外国学者在解释“朝鲜、辽东”时,竟然去消了其间的顿号,认为它表达的意思是“朝鲜的辽东”,“战国时期的中国承认了朝鲜的辽东”4。
而我国也有人认为“朝鲜、辽东”应作“朝鲜之辽东”解,因为“这时燕还不曾据有辽东地区”5。
关于去消“朝鲜、辽东”中间顿号的说法,已有人指出其错误所在,认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去理解问题,其中的“林胡、楼烦”岂不变成了“林胡的楼烦”,而“呼沱、易水”也就变成“呼沱的易水”了吗6笔者认为,如何理解“燕东有朝鲜、辽东”应是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重要问题,能否正确分析,对搞清东北亚某些历史问题来说,并非无足轻重。
首先应明确,朝鲜(即古朝鲜)和辽东应是两个互不混淆的概念。
在语法上说,“朝鲜、辽东”应是并列词组而不是主从关系,这应当是个常识问题。
因此,“朝鲜、辽东”所表达的意思是指两个不同的地域,朝鲜既不能包括辽东,而辽东也不能包括朝鲜。
其次应明确,苏秦所说的这段话应是燕昭王建立五郡以前的历史地理,而不是相反。
其中的“有”不作占有讲,而当存在讲,是“无”的反义词,苏秦讲的是燕国的四至,而不是其全盛时期的疆域。
在战国初期,燕国的北面是东胡,古辽东本包括后来的辽东、辽西之地,苏秦不讲东胡而只讲辽东,原因亦在于此。
我们抛开这话是不是苏秦讲的这一点,单就“燕东有朝鲜、辽东”来说,朝鲜应在辽东之东是毫无疑问的,朝鲜虽与燕国辽东相隔,但从海路来看,亦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因此,说朝鲜和辽东皆为燕国的东邻是没有错的。
1.《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
2.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载于《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3.阎忠:《<战国策>燕国疆或辨析》,载于《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4.[朝]李址麟:《秦汉两代辽东郡的位置》,载于《历史科学》1963年1期。
5.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页45。
6.顾铭学、南昌龙:《战国时期燕朝关系再探讨》,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1期。
综上所述,从东北亚地区某些历史地理沿革变化来看,古朝鲜和高句丽的领土都属古代中国,但是,高句丽前期同古朝鲜之间并任何瓜葛,当高句丽建国之时,古朝鲜则已经灭亡,而古朝鲜族大都与汉人相融合。
(二)高句丽族源根源于中国。
尽管我国学者对于高句丽的族源存在着一些分歧,大体上存在有秽貊说、夫余说、汉人说,但是无论那种说法,都是在中华大地范围上。
笔者也认为秽貊说、夫余说、汉人说是符合历史的,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主张:秽貊族是高句丽的主源说,夫余族是高句丽的又一主源说,汉人是高句丽的一个主源说。
1.秽貊族是高句丽的主源说。
秽貊是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古籍都有记载《尚书·大传》》:“三者十税一,多於十税一谓之大桀、小桀;少於十税一谓之大貉(貊)、小貉(貊)(注《尚书·大传》卷六),周传多方)”,《孟子·告子下》:“子之道,貉(貊)道也。
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貊)、小貉(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