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

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

作者: 狄宁
作者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出版物刊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9-150页
主题词: 燕云十六州;战略价值
摘要: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履约”向契丹割献燕云十六州。

从此,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

宋代,燕云地区的争夺几乎贯穿了十至十二世纪北宋与辽金战争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后人所指的“燕云十六州”与石敬瑭割辽的十六州在名称、时间和地域上有很大的差别;燕云地区内的险峻的山脉、横贯的河流与长城、五关一起构成了其巨大的军事价值;富庶的经济,众多的人口又构成了该地区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历史上看,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双方而言,战略意义重大。

中国历史十大罪人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罪人排名

中国历史悠久而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可能会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评价。

所谓的“历史罪人”通常是指那些在历史上被认为对国家和民族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的人物。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参考信息整理的排名,但请注意,这种排名并不是一个权威的或普遍接受的标准,而是基于部分历史记载和观点的总结。

1. 赵高:秦朝宦官,操纵朝政,导致秦朝迅速衰败,其“指鹿为马”的故事成为权臣专权的代名词。

2. 袁世凯: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在辛亥革命后企图建立个人独裁,复辟帝制,造成国内混乱,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阻碍者。

3. 司马伦:西晋时期大臣,篡夺皇位后引发“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败,民生凋敝。

4. 安禄山:唐朝时期叛乱领袖,发动“安史之乱”,造成中原地区多年战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5. 石敬瑭:后唐时期节度使,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削弱了中原王朝的防御能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6. 宋徽宗赵佶:宋朝皇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导致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国势一落千丈。

7. 秦桧:南宋时期宰相,主张和议,杀害岳飞等抗金名将,被后人唾弃。

8. 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如魏忠贤等人,严重干预政治,导致朝政腐败,国力衰弱。

9. 贾南风:西晋时期皇后,其干政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由此衰败。

10. 庆父: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多次策划内乱,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祸首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人物被选入“十大罪人”并非完全基于个人品质或行为,而是更多地考虑了他们对国家或民族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历史评价往往伴随着时代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上述排名仅供参考。

割让幽云十六州,留下千古骂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其实有些委屈

割让幽云十六州,留下千古骂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其实有些委屈

割让幽云⼗六州,留下千古骂名的“⼉皇帝”⽯敬瑭,其实有些委屈⼀个喜欢历史喜欢⽂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长夜守灯⼈“关注说起⽯敬瑭,⾃古以来多是骂声⼀⽚。

挨骂的理由主要是两个,⼀是割让幽云⼗六州,⼆是认⽐⾃⼰⼩⼗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爹,⾃称“⼉皇帝”。

据说宋朝⼈骂⽯敬瑭最狠,每次宋⼈跟北⽅少数民族打仗吃亏,都要问候⽯敬瑭。

北宋⼈主编的《旧五代史》这样评价⽯敬瑭:“亦由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渴,终取丧亡。

”掘开海⽔来救⽕,⽤毒药来⽌渴,最终难逃⾃取灭亡的结果。

直到今天,很多⼈说起这位后晋皇帝,都忍不住骂汉奸⾛狗。

那么,这些对⽯敬瑭的指责,到底有理没理呢?让我从正史⾓度来分析⼀⼆,⼀家之⾔,仅供参考。

⼀、真的不是“汉奸”先扯个闲篇,骂⽯敬瑭“汉奸”,那肯定是⽆以复加的千古奇冤,因为⽯敬瑭根本就不是汉⼈。

⽯敬瑭,五代⼗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沙陀族。

所以说,骂⽯敬瑭别的可能都有点道理,偏偏这“汉奸”真的是冤枉他了,让⼀个沙陀⼈为后世汉⼈思考周全,这好像有点⽆厘头。

⼆、“⼉皇帝”其实没乱辈分接下来说说他的“⼉皇帝”。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都提到了⼀件事,⽯敬瑭在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书信中⾃称“⼉皇帝”,这就是⼉皇帝的出处。

⽯敬瑭⽣于公元892年,耶律德光⽣于公元902年,也就是说“⼉皇帝”其实⽐“⽗皇帝”⼤了⼗岁。

认了⼀个⽐⾃⼰⼩⼗岁的爹,这在很多⼈看来是厚颜⽆耻到家的事情。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也觉得很不齿,但是当我再找了点资料后,居然为⽯敬瑭的这⼀不要脸创举,找到勉强⾃圆其说的理由。

理由很简单:辈分没有乱。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记载:“契丹主安巴坚与武皇屡盟于云中,既⼜约为兄弟,急难相救”。

安巴坚就是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安巴坚和阿保机只是翻译的差异;武皇就是后唐太祖李克⽤。

李克⽤和耶律阿保机⼏次在云中(今⼭西⼤同)会盟,约为兄弟,那么李克⽤和阿保机就是⼀辈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六州
契丹人狩猎归来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蕭太后
猴盖马蹬壶
阿保机建国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 称辽,他就是辽太祖。图为辽太祖陵山门。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天朝万岁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
西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 地区的党项族,原属 于羌族的一支。唐朝 时,党项族集中到甘 肃东部、陕西北部一 带,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渐多,社会生产有 所发展。
复习
⑵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
名额。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 政权 稳固和社会安定。
新课
1·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2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 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4
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宋朝为夺取幽云等州,与辽作战数十年。
高粱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 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 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 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 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 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 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三十万大军 逃回的不足三分之一,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 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此次战争是辽朝与宋朝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 话,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 总体开始处于劣势。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 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 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 了不利的影响。

北宋与辽国哪个更强?澶渊之盟背景介绍

北宋与辽国哪个更强?澶渊之盟背景介绍

[键入文字]北宋与辽国哪个更强?澶渊之盟背景介绍辽国的前身是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契丹部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 年,此时赵匡胤尚未出生),统一了契丹诸部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帝国,国号契丹。

二十年后,中原为后唐清泰三年(937),军阀石敬瑭叛变,并向契丹国借兵,消灭了后唐,建立后晋政权,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

至此,契丹帝国的国土北至贝加尔湖,西抵中亚大漠,东临日本海,南部则跨过长城切入中原。

再过十年(947 年),因石敬瑭的继任者石重贵与契丹反目,辽太宗耶律德光发兵直逼开封,灭晋,同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称“大辽”。

赵宋建立后,赵匡胤曾于开宝二年(969)亲率大军北伐,包围北汉太原城,却由于辽国出兵助汉,宋师无功而返。

辽国之强悍,可以左右邻国后晋与北汉的存亡。

当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先后平定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各个割据政权之后,注定要跟大辽直接摊牌。

对宋王朝来说,收复后晋时被割让出去的燕云故土,是太祖、太宗的夙愿。

宋太祖尝设封桩库,储备战略物资,宣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郡县以赂契丹,使一方之民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百万,当议遣使谋于彼国,土地民庶倘肯归之于我,则此之金帛悉令赍往,以为赎直。

如曰不然,朕特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以决胜负耳。

”宋太宗也计划“异时收复燕蓟,当于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设堡寨,自绝南牧矣”。

而对辽国而言,其势力之强可以征服草原诸部落,发兵灭晋、灭渤海王国,迫使高丽纳贡称臣,未尝没有挥鞭南下、经略中国、统一天下之心。

况且,辽国与宋朝之间也有领土争端。

原来,后周时,周世宗柴荣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这一领土遗产为赵宋所继承。

此即所谓的“关南之1。

北宋真有八十万禁军?禁军是做什么的?禁军教头是个什么官?

北宋真有八十万禁军?禁军是做什么的?禁军教头是个什么官?

北宋真有八十万禁军?禁军是做什么的?禁军教头是个什么官?林冲可以说是《水浒传》里最为生动的角色之一,虽然《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其中的情节主要是文学创作,而且林冲这个人物在正史中也不太有非常贴合的原型,但小说中对于林冲身份的设定却还是根植于北宋时期的真实历史的,比如八十万禁军,以及禁军教头这个官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是不是真有八十万禁军?北宋的禁军都是做什么的?以及禁军教头究竟是个什么官职?禁军是什么?其实中国古代的禁军就是指直属于君主或者监国以及太后等摄政者的军队。

在早期,一般这些军队会主要负责保卫皇帝或者皇宫乃至保卫各王朝都城的职责。

而根据现代能看到的史料,在中国这种直属于君主的常备军最早出现于周朝。

在周朝初期时,周天子直辖的武力有六军,而其它各个诸侯直接统领的军队则在一至三军不等,所以当时周天子的禁军可以说就是周天子能让其它诸侯臣服,成为天下共主直接的实力保证。

而到秦汉时期中原出现大一统王朝之后,虽然整个国家都已经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员管辖,但负责守卫都城和皇宫的禁军却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武装力量。

在秦汉时期,守卫皇宫的禁军由位列九卿(即国家最高级别的官员)之一的卫尉统领,而负责守卫都城的禁军则由位比九卿的中尉统领。

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对守卫皇宫的禁军进行了扩充,设立了羽林和虎贲两支军队。

后来,汉武帝还把一些前线作战阵亡的将士后代集中起来,让羽林军把他们抚养长大,然后又把他们组成了一支名为“羽林孤儿”的军队。

而这样组成的军队对汉武帝的忠心也就没有任何疑问了,因此也就被视为了精锐中的精锐。

而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亲自统帅的禁军被称为虎豹骑。

这支军队虽然人数并不太多,却拥有超强战斗力,在曹操崛起的一系列重要战役中都曾发挥过核心作用。

比如在公元205年,由曹操的堂弟曹纯统领的虎豹骑曾在南皮之战中将袁绍的长子袁谭斩杀。

不久之后,他们在追击袁谭的两个弟弟袁熙和袁尚时,还在白狼山之战中将袁氏兄弟所投奔的乌桓首领蹋顿俘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夏和约订立的原因、内容、影响分别是?
根据右图材料及教材 所学内容,评价北宋与 辽、西夏订立和约?
第一步:分析材 料,独自提炼。
第二步:小组合作完成 问题,3号、4号负责提 炼,1号负责总结,2号 进行展示。
第三步:小组代表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 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少数民族 生活区域 建立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契丹族
党项族
以题带点 学以致用
•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
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
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 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 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 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 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 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C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5.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
“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
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6.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 是( )
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a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0张PPT
• 方针: •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 结果: •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或叫: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 局面)
•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杯酒释兵权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 消除武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将专权 的积弊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
权和调兵权分离
大加强程了对到军队中的控 加制但是度削弱前了军央队的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 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太祖誓碑: 不得杀士 大夫及上 书言事者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武将
地位低下 多受牵制
文臣
地位高 待遇好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 2.政策:
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
强战斗,力 所 集
中 削弱宰 分化事权的办法,

相的权 力
削弱相权。
。加但强造皇权了成皇了未有权机构权强臃肿
地 方
大 的 化 加强对
地方的 控制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宋朝的影响
内容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武力非常贫弱的时期,终宋一朝,始终

面临着周边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而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曾经是北宋初期
所面对的最大的外敌。在宋太宗即为后,曾两度倾全国之力大举北伐辽国,其最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以剪除其对北宋北部边防的威胁。但两次北
伐的最终都败倒在契丹强大的骑兵之下,而这样无功而返的结局也奠定了北宋积
贫、积弱得局面。战争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所决定的,
因此后人在谈论宋朝的兴废时往往发出:“千秋泪,遗恨燕云”的感慨,以表达
对幽云未能收复而对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的愤懑之情。
关键词
: 幽云十六州 北伐 边防 文明较量

正文:一、幽云十六州的割让
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蓟州、
涿州、莫州、新州、姒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大体相当于现在的
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其实,契丹在后唐建国前已经占了原来属于
中原统治范围之内的营、平二州,所以总共有十八州)。
到了后唐废帝李从珂统治时期,由于李从珂与大将石敬瑭的矛盾尖锐,最
后石敬瑭在晋阳发动叛乱,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出兵镇压,他把晋阳团团围住,
石敬瑭在无奈之中向辽国求救,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深入唐境,达到晋
阳城下,打败了唐军,解了晋阳之围。但是当时的后唐的实力还是远强于石敬瑭,
为了取得契丹更大的帮助以达到彻底推翻后唐的而建立自己政权的目的,石敬瑭
与耶律德光达成了一项“协议”,即耶律德光承认石敬瑭做他的儿子,并立石敬
瑭为“大晋皇帝”;而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干爹,并允诺献幽云十六州,而且每
年献帛绢三十万匹。从这时起幽云十六州便开始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成为北方
游牧民族(包括辽、金)的一部分。
二、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幽云十六州自古为险要之地,自古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
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的强大军事力量,在这一带修建万
里长城,以抵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骑兵只能望巍巍长
城而兴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中原王朝的安全。
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
第一个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帝王是后周世宗柴荣,在后周的国力得到充
实以后,世宗便开始计划统一全国。显德二年,周世宗制定了先易后难的统一计
划,首先对南方割据政权发动了军事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使中原王朝额版
图大大地扩大了。世宗的下一步是收复幽州,显德六年,世宗亲自领兵北伐,水
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了赢、莫、宁三州世宗准备直取幽州,但在行军途中,
世宗突然得病,于是匆匆南下,不久世宗便病逝,收复幽州之事只得作罢。至此,
此次北伐之举彻底失败了。
争幽云是件大事,可惜柴荣死的太早,来不及完成时代赋予给他的历史使
命,而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大举进
攻南方各国,把幽云问题先搁置一边。而此时辽国在位的君主是辽穆宗耶律述律,
辽穆宗是历史有名的“睡王”,他昏庸无道,不理政事,每天不是打猎便是酗酒,
喝醉了,不分昼夜,昏睡不醒。契丹兴起之后,在穆宗统治时期,国势很是萎靡。
因此可以说在宋太祖在位期间(960年—976年)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收复幽云的
时机。
宋太宗继位后,由于当时很多人怀疑宋太宗是亲手宋太祖后夺取皇位的。
为了安抚人心,树立威望,宋太宗急欲平定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希望通过建
立超过哥哥宋太祖的功业来巩固自己的皇位。加上此时南方各国,已经次第削平,
北宋已基本上统一了全国;而且宋太祖在位期间,为了收复燕云,太祖设立了封
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收入盈余,因此国库充足,是北伐的有力保障。太平兴国四
年,宋太祖亲自率大军征讨北汉向辽国求救,宋军在打败了辽军之后,一举攻克
了北汉。宋灭北汉之后,太宗试图乘胜东进,一举夺占幽州,然后占领整个幽云
地区。宋军在击败前来阻挡的辽军之后,迅速将幽州城包围,太宗督促将士日夜
攻城,但守城的辽国大臣韩德让坚守不出,宋军一时难以攻克。而此次辽国在位
的皇帝辽景宗耶律贤正在打猎,他听说幽州城被围后,紧急派大将耶律休哥和耶
律沙统率十万驰援幽州。宋军从晋阳赶到幽州,加上连日作战,而且是在炎热的
夏天,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双方幽州城西的高粱河决战,宋军大败,狼狈
南逃。此次北伐战争以高粱河之战的失利而没能成功。
到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收到边将的密报,说契丹“主少国疑,幕
后专政,宠幸用事”,便开始积极准备再度北伐。然而此时在位的辽圣宗刚刚即
位,年仅16岁,政事听命于其母成天皇太后,萧太后虽是女主,但他却是辽国
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在她主政时期是辽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太宗做出了再
攻幽州的决策,宋军兵分三路,总共三十万兵力,从东、中、西三路同时出发,
其中东路军兵力超过二十万,是主力军,以曹彬为统帅,起初连败辽军,兵至岐
沟关,但因粮草不济欲退至雄州。宋太宗认为曹彬退军是重大失策,加上西、中
两路连克州县,屡战屡胜,曹彬部下也求功心切,都主张出战,曹彬只得北进,
但疲困的曹军未能抵挡住辽军骑兵的冲击,在岐沟关大败而逃。东路军的失败迫
使宋军全线撤退,辽军则全线反击。此次北伐,宋军前后丧失兵力不下三十万,
自太祖以来的精锐损失殆尽,宋军在宋辽战争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对辽采取被动
的守势,再也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
四:两种文明的异同
在农业文明的冷兵器时代,自从骑兵产生了之后,骑兵城了战场上最优良
的兵种,善于攻击。而北方游牧民族往往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在野战中往往能
大获全胜;反观中原王朝,其作战的兵种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骑兵只占少数部
分,步兵的优势是善于守城,但野外作战能力差,遇到骑兵,往往全军覆没。双
方在军事上有这样显著的差别是由于双方经济生活形态的不同。游牧民族逐水草
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习惯在马背上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往往要捕获更多的猎
物,因此在这过程中练就了他们熟练的骑射本领,而全民皆兵的军事编制让他们
往往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加上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资料短缺以及战争成本低廉,
使其往往极具侵略性;相反,农耕民族以农业为本,农民时代以耕种为生,广大
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和平时期,他们往往
与世隔绝;在战争时期,农民才被临时组织起来进行军事编制;因此战争的来临
会打乱农业的生产周期,农民也不愿意离开土地,这就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差,
加上中原王朝的战争成本高,使其往往具有保守性。据统计,北宋要发动一场中
等规模的战争,需要花费六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朝廷一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五、幽云十六州割让后的影响
对辽国而言,十晋割地后,燕山山脉出于契丹的内地,幽州已成为契丹的
重镇。马足一动,不到黄河再也碰不到难以逾越的地形。然后对辽国最大的影响
是契丹族的发展加速了,在割让幽云之前,契丹境内部落繁多,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很不一致,某些地区虽发展了一点农业,但主要还是以畜牧业为生,比较落后。
而幽云十六州是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汉人聚居的地区,契丹获得这块土地之后,
升幽云为南京,并在本国进行官制改革,宣布改元,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辽国
也因此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农耕相杂交的民族过渡,在幽云地区,汉族
与契丹族杂居,从而加速了辽国的封建化进程。逐渐巩固和完善了其政权。进而
大大提升了辽国的国力。我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中原王朝与契丹才真正形成
了新的南北朝局面。
总结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

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从此契丹骑兵可以 华北平原长驱直入,而唯一的黄河
在冬季有结冰期,使辽军亦可轻松跨越,无险可守的中原王朝在骑兵的冲击下处
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北宋时期,由于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中大量的财富
和军队的被耗尽,使北宋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在宋辽澶渊之盟中,辽
国向北宋大肆敲诈和勒索,北宋的积弱之势愈演愈烈。
参考书目:
1、陈尚君 《旧五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3、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 中华书局,1984年
4、郑岩《宋朝十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年
5、陈文德《北宋帝国的危机存亡》 九州出版社 2005年
6、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8、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9、蓝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宋德金《辽金论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1、程郁《金戈铁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
12、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13、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何天明《大契丹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5、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