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代大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简述中国历代大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今天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演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大王朝大多在开疆拓土方面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将就这个方面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严格地来说,先秦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只是一个诸侯方国林立、松散的政治邦联。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模式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秦灭六国之后,南进岭南、攻灭百越,首次将两广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其疆域之广超过先秦时的任何朝代。
当然秦的统一也是有限的,它对东北大部、外蒙、新疆、青海、西藏、台湾、海南都没有实现过控制,但它毕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而更加伟大的功业将由后人去完成。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大未削弱,南越、闽越相继独立,匈奴也卷土重来,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兵锋直指长城以南的农耕区。
汉初由于国力不振,不得不对匈奴和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和亲及怀柔的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三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大为恢复,中原王朝也开始了对周遍分裂势力强有力的反击。
北面,经过河南、漠南、河西、漠北等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重新收复了河套地区,并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将匈奴的势力驱逐到了漠北;东面,汉朝攻灭了卫氏朝鲜,控制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南面,消灭了南越和闽越两个割据政权,并出兵西南夷,将两广、福建、云南、海南和越南的北部全部纳入版图之内,但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放弃了海南岛,直到南朝梁武帝时,海南才又重新被中央政府所控制。
西面,汉朝在夺取了河西走廊之后,经过与匈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夺,终于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路,这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管辖,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
高中历史边疆治理归纳

高中历史边疆治理归纳
高中历史中,边疆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多个朝代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经验。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中边疆治理的一些归纳:历史上的边疆问题:边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古代的周朝、秦汉、唐朝到明清时期,都曾经面临过边疆问题。
边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一、汉朝的西域都护府:汉朝时期,为了解决西域地区的边疆问题,汉武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任命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和治理。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得汉朝能够有效地控制西域地区,维护边疆的安定。
二、唐朝的安北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唐朝时期,为了解决北方和南方的边疆问题,唐朝分别设立了安北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负责管理北方边疆地区,安南都护府负责管理南方边疆地区。
这些都护府的设立,有效地解决了唐朝的边疆问题,维护了边疆的安定。
三、清朝的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清朝时期,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清朝设立了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负责管理新疆地区,驻藏大臣负责管理西藏地区。
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得清朝能够有效地控制边疆地区,维护边疆的稳定。
四、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近代中国面临着来自外国列强的侵略和边疆地区的叛乱,导致边疆地区的动荡。
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行省、设立边防军等,但都没有解决边疆问题。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实现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中的边疆治理主要涉及到历史上各个朝代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于边疆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治理思路。
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中国历朝对于边疆的治理措施是多样的。
具体来讲: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对于边疆地区治理较少,主要采取的是贸易和婚姻政策来维护稳定。
秦朝:秦朝在边疆建立了许多城池和长城来防御外敌入侵。
同时,秦朝还采取了派遣军队、安置移民、建立行政机构等措施来控制边疆地区。
汉朝:汉朝采取了建立郡县、派遣军队、安置移民等措施来控制边疆地区。
同时,汉朝还采取了文化政策来维护稳定。
唐朝:唐朝采取了建立边州、派遣军队、安置移民、开展文化教育等措施来控制边疆地区。
元朝:元朝采取了建立边州、派遣军队、安置移民、开展文化教育等措施来控制边疆地区,同时采用文化多元化策略来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
明朝:明朝采取了建立边州、派遣军队、安置移民、开展文化教育等。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
明朝
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朝
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统一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新疆行省
1、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2、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3、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新疆
西藏
台湾
三国
三国吴:孙权派卫温率军渡海至夷州(夷州今天的台湾)
西汉
时期
1、公元前138年、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唐朝
1、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
2、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朱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设立藏族壮族自治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4年,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3、1895---1945日本割占台湾
4、1885年,光绪帝时,清政府认识到东南海防的重要性,在台湾建省,始成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最高地方行政区。
秦汉到唐宋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治理边疆的措施包括:建立边疆基地:秦朝建立了大量的边防基地,如扶风长城、武威城等。
征召边疆军队:秦朝建立了巡逻军队,由当地的边疆居民组成,负责巡逻边境,防止敌对势力的入侵。
建立边境管理机构:秦朝建立了边境管理机构,负责边境的治理和维护秩序。
唐宋时期的治理边疆的措施包括:建立边疆基地:唐宋时期也建立了大量的边防基地,如张掖城、西凉城等。
征召边疆军队:唐宋时期也建立了巡逻军队,由当地的边疆居民组成,负责巡逻边境,防止敌对势力的入侵。
建立边境管理机构:唐宋时期也建立了边境管理机构,负责边境的治理和维护秩序。
建立边疆寺庙:唐宋时期在边疆建立了许多寺庙,用于宣扬佛教,并通过佛教的影响来维护边境的稳定。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北
1.唐朝: 黑水都督府;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府
2.两宋: 契丹辽政权和女真金政权对东北的开发
3.元朝: 辽阳行省
4.清朝: 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云南
1.西汉: 汉武帝改滇为郡,赐滇王玉印
2.唐朝: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两宋: 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
4.元朝: 在云南设省
5.清朝: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改土归流
西藏
1.唐朝: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加强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尺
带珠丹&金城公主;“长庆会盟”
2.元朝: 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西藏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明朝: 在西藏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
度,法王是最高僧官
4.清朝: 顺治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封五世班禅“班
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班禅都需经中央册封。
雍正设驻藏大臣,标志中央对西藏管辖加强
西北
1.西汉: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 重设西域都护
3.唐朝: 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4.元朝: 设岭北行省
5.清朝: 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
西南
1.秦朝: 设立桂林郡和象郡
2.西汉: 汉武帝设立郡县
3.三国: 诸葛亮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4.元朝: 在云南设行省
5.明清: 改革对西南少数民族统治的措施
台湾
1.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2.清朝: 1684年设立台湾府。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1.开边界并重整疆域:隋唐时期,经历过割据之后,中央权力迅速重新集中,政府采取开边界的广式,重新整合边疆的疆域。
2.实施节度制度:节度使出身各省,担任节度,负责治理与边疆的接壤,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3.建立军事系统:秦朝尤为着重,就建筑军事防线,以防外敌入侵,封山篱笆,建军事基地,使大汉境内国防设施日益完善。
4.实行军进制:明清时期,曾采用过军进制,充当连环闭关的作用,外省军队被驻守在边疆进行维稳。
5.加强皇政建制:实行皇政,间接派遣将领受命,协助节度使统统治理边疆,又将中央军队屯驻或軍政专职,维护国家或边疆安全。
6.派遣使节等出使边疆:使节等专门出使边疆,依照派遣的程序与旨意,对重要的节度使进行监督指导等。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1.政权重心固定:经历多年的起伏,中央政权的重心总是固定在北方,如明清以汉族政权为中心,稳定朝统,维持中华统一家国的社会关系。
2.注重行政制度:实行进驻、巡查、复议制,保证乡域间的社会秩序,在行政官厅大致上形成文职官军共同组成行政制度。
3.注重军事抵抗:总揽国家全局的政府把握住各方面的发展,加强军事抵抗,调派兵马整备护卫边疆,准备抗击外来敌人。
4.注重文化弘扬:大力弘扬汉文化,在边疆教育、宗教、经济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文化,营造边疆文化氛围,把中华文化传播到边疆。
5.注重外联考察:中央政府重视外联考察,着力实施边疆外交策略,派遣使节通过考察及政治友好外交,促成宝贵的边疆外交技术。
6.积极传播:以“八错”形式实行穷折外联政策,以提升边地对北方文化的共鸣,使受政府管制、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传播得到有效推进。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中国古代历史上,边境管理一直是朝代统治者的一个关键政策。
古代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疆域安全和促进对外贸易,采取了一系列的边境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防御建设、边境人口管理和贸易往来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进行综述。
一、防御建设为了保卫边境线,古代王朝在边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建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长城。
明朝修建了大部分被称为长城的工事,从东北的辽东半岛一直延伸到西南云贵高原,起到了有效地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
此外,一些王朝还在边境地带修建了堡垒、关口、城池等军事防御工事,例如宋代的陕北防线和金代的金山寨。
二、边境人口管理古代王朝对边境人口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
首先,他们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各级官员,用以监督管理边民。
这些官员负责边民的登记、管理和征税等事务,并向中央政府汇报边境情况。
其次,王朝还规定边民不能随意迁徙,必须在边境地区居住,不得脱离边境地带。
此外,有些王朝还禁止边民与外族通婚,以维护纯正的中国血统。
三、贸易往来古代王朝对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持开放态度,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与外族进行贸易。
他们设立了贸易市场和商业关卡,便于外族来华贸易。
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商队,组织商人进行边境地区的贸易。
这些商队享有王朝对贸易商品的优惠政策,为边境地区带来了繁荣。
此外,古代王朝还对外族进行了限制和监管。
他们设立了关口和关卡,对进出边境的外族进行固定的登记和检查。
外族如需进入中国境内,必须办理临时通行证,并按照规定的时限和路线行进。
这些举措有效地控制了外族的活动范围和行为,维护了国家的边境安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包括防御建设、边境人口管理和贸易往来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既能够保卫国家的疆域安全,又能够促进对外贸易和边境地区的发展。
在古代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边境地区相对稳定,并与周围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演化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大王朝大多在开疆拓土方面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本文将就这个方面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严格地来说,先秦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只是一个诸侯方国林立、松散的政治邦联。
直到秦始皇灭六国,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模式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秦灭六国之后,南进岭南、攻灭百越,首次将两广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其疆域之广超过先秦时的任何朝代。
当然秦的统一也是有限的,它对东北大部、外蒙、新疆、青海、西藏、台湾、海南都没有实现过控制,但它毕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而更加伟大的功业将由后人去完成。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大未削弱,南越、闽越相继独立,匈奴也卷土重来,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兵锋直指长城以南的农耕区。
汉初由于国力不振,不得不对匈奴和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和亲及怀柔的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三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大为恢复,中原王朝也开始了对周遍分裂势力强有力的反击。
北面,经过河南、漠南、河西、漠北等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重新收复了河套地区,并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将匈奴的势力驱逐到了漠北;东面,汉朝攻灭了卫氏朝鲜,控制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南面,消灭了南越和闽越两个割据政权,并出兵西南夷,将两广、福建、云南、海南和越南的北部全部纳入版图之内,但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放弃了海南岛,直到南朝梁武帝时,海南才又重新被中央政府所控制。
西面,汉朝在夺取了河西走廊之后,经过与匈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夺,终于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路,这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管辖,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
但汉朝没有对东北大部、青藏高原和外蒙实现过统治。
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差不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的发展和疆域的开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国号也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因此,这个辉煌的朝代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怀念。
汉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再次统一了中国,才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
但本段主要叙述的是唐朝在开辟中国疆土时所做出的功绩。
在北面,唐军于公元630年攻灭东突厥、646年灭薛延陀,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大片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统治漠北的外蒙古地区,但是好景不长,682年突厥贵族起兵叛唐,建立后突厥汗国,唐朝又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东面,唐朝经过太宗、高宗两代人23年的奋战,先后消灭了百济、高丽两国,不仅收复了被高丽侵占数百年的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还继汉朝之后再一次将中国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的北部;西面,唐朝于635年击败吐谷浑,640年灭高昌,657年灭西突厥,完全控制了西域,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北庭和安西两个都护府以加强管理。
此后,国力日益强大的吐蕃也开始染指西域,与唐朝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两国之间互有胜负;东北方向,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央政府对东北全境的管辖;西南方向,唐朝控制了云南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强悍政权吐蕃的存在,唐朝一直未能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之内。
唐朝的国力的在玄宗期间达到了顶峰,但是755年的一场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迅速从颠峰上跌落下来,从此风光不再。
西面的劲敌吐蕃乘唐朝衰落之机攻取了西域和河西走廊,甚至还一度还攻占了长安。
直到9世纪中期,吐蕃发生内乱,唐军在张议潮起义军的配合下,才重新夺回河西走廊,但西域从此不再为大唐所有;西南方向,势力日益做大的南诏也乘机击败唐军,夺取了整个云南地区。
至此,唐朝在开国初期开疆拓土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都丧失了,但是这个朝代曾经有过的荣耀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一个永远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朝代。
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十国72年的分裂期,宋朝统一了中原和江南地区,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导致了这个朝代军事实力的弱小和对外政策的软弱,使得它在和边疆游牧民族政权的军事较量中从未占过上风:和契丹斗,不敌,被迫签定澶渊之盟;和女真斗,不敌,丧失华北大片土地,被迫退守江南并签定屈辱的绍兴和议;和蒙古斗,还是不敌,最终连江南都保不了,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从武功上来看,宋朝是汉族建立的大王朝中最无能的一个,但是从文治角度来看,却又是最成功的一个,其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文化的昌盛、人文精神的璀璨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达到了顶峰。
估计不会有人否认蒙古人是世界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最强悍的游牧民族,公元13
世纪完全可以称之为蒙古人的世纪。
1206年,杰出的军事家铁木真在统一了蒙古诸部
后,于斡难河源头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正式建立起大蒙古国,从此开始了征战四方和统一中国的历程。
蒙古军于1219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53灭大理,随后降服了吐蕃诸部,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长达372年的分裂时期(北宋的统一只是小范围的统一),将东北、外蒙、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全部纳入版图之内,实现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在原吐蕃旧地设置宣政院辖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管辖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元朝还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标志着中原王朝对台澎地区的重视程度开始加强。
元朝在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倘若没有元朝的话,南宋、西夏、金、大理等割据政权将长期存在下去,中国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统一。
但是蒙古军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游牧民族极端的野蛮性和残忍性,导致千百万无辜的各族百姓死于战乱。
元朝建立以后,又公然将全国臣民分成四等人,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这充分体现了蒙古统治者政治上的幼稚、落后和反动性,这一切都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蒙古贵族残暴的民族压迫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敲响了元朝覆灭的丧钟。
在元末战乱中,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崭露头角,他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控制了南方地区。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王朝。
同年七月派25万大军北伐,一举攻克大都,元朝灭亡,华夏光复。
此后,明军东征西讨,1370年收复了陕西、甘肃和山西等地,1382年平定云南,1387年夺取了辽东。
期间,明军又多次北伐、深入大漠,将蒙古残余势力彻底驱出塞外。
在东北方向,明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以加强管理;西面,明朝的势力范围最西达到了哈密一带,但未能控制整个新疆;西南方向,明朝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继续实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东南方向和元朝一样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大陆和台澎地区的沟通和交流;北面,由于蒙古势力的继续存在,明朝没有能将漠北的外蒙古地区纳入版图之内。
总得来说,明朝的版图没有元朝辽阔,但绝对大于宋朝,也不亚于汉、唐。
明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北面退缩到长城一线,完全采取受势;东北方向由于满洲的崛起,山海关以外的土地除宁远等几个孤城之外基本全部丧失;西北方向,在当地伊斯蓝政权的袭扰下,被迫放弃了嘉峪关以外的七个卫,失去了对新疆东部地区的控制权。
而日益衰落的明朝本身也在关内农民军和关外满清铁骑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国。
他本人和皇太极父子两代与明朝激战20多年,夺取了山海关以外的大片土地,并臣服了漠南蒙古。
明朝灭亡后,清军乘机入关,用了20年的时间,残酷镇压了内地的各支抗清武装,取得了对中国的统治权。
17世纪后期,蒙古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并与沙皇俄国勾结起来,有觊觎中原之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统一和安定,对此强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毫不妥协地与之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军事斗争,将准噶尔部的势力从内蒙、外蒙、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地驱逐出去,并最终于1757年将其彻底击败,清朝也最终确立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权。
准部覆灭之后,新疆的回部又乘机作乱,清廷对此予以坚决的镇压,于1759年消灭了叛军,防止了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在新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设立了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大片土地;在西藏,清朝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东南方向,清朝在1683年出兵台湾,消灭了郑氏割据政权,并在台湾设一府两县以加强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对台湾实行管辖权,等于向世界郑重宣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世纪后期,清朝逐渐由盛转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东西方列强纷至沓来,腐朽无能的清廷与这些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其中的《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将香港、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台湾、澎湖等地分别割让给了英国、沙皇俄国和日本。
满清政府在清末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和领土完整以维护自身统治
的卖国行径应当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前期和中期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在元朝之后第二次实现了对中华的大一统,并初步奠定了当代中国的版图,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