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设计二范文整理
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2.分析中法战争的性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中法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1.中法战争的历史意义。
2.对中法战争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出现了哪些新的危机?二、自主学习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中法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1)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2)中国的边疆危机。
(3)中法之间的矛盾。
2.教师讲解中法战争的过程:(1)马尾海战。
(2)镇南关大捷。
(3)战争结束。
3.教师讲解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影响:(1)中法战争是一场反抗侵略、保卫边疆的正义战争。
(2)中法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法战争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中法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中法战争的时间线。
2.思考:中法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法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部分学生对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学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中法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对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中法战争的背景。
大家想想,19世纪下半叶,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到中国的?”2.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教师对话:“那么,中法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呢?它仅仅是一场边界冲突吗?”二、教学难点1.中法战争的历史意义教师对话:“同学们,你们认为中法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它仅仅是一次军事冲突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实际上,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它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和平的决心,也展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
2.表现
新疆: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沙俄占伊犁并支持阿古柏英国支持阿古柏
西藏:英侵西藏
台湾:美日侵略台湾
中法战争
1.背景
法国入侵越南北部,企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2. 经过
爆发:1883年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马尾海战:清政府福建水师受重创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
台湾战役:刘铭传扼守淡水击退法军
镇南关大捷:l885年冯子材清政府乘胜而求和
临洮大捷:大败法军并攻克十多个州县
3.《中法新约》: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4.台湾行省建立。
北大附中中国近代史教案--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思考导学】1.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答案: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②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表现:①西北边疆:1865年,阿古柏侵略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英俄勾结支持阿古柏。
1878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②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进攻西藏,清政府求和,英国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
③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2.如何评价左宗棠?答案:(1)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创办楚军,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他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了福州船政局,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他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
1875年,他奉命收复新疆。
1878年初,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他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3.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答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在战争中,中国虽在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在战场没有达到的目的,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自学导引】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四节 教案三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一课时 第二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节教案三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一课时第二章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新疆;《伊梨条约》和新疆行省的设立;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影响;台湾行省的设立。
二、思想认识: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周边邻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正义斗争。
2、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地区危机的继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的战争。
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以胜求和,中国西南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能力培养:1、讲述中国连续地区的新危机,培养学生联系国际背景观察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特点,并概括出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
2、通过对比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对外态度上的不同,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的原因及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其评价;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
教学用具:教材提供的图、表、史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为适应对外商品输出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了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
[学习新课]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西北边疆——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俄英侵略新疆提问:60年代割占我国领土的情况?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威胁到新疆的安全。
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案_历史教案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中法战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向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进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进行的斗争是反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协,特别是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与侵略者订立卖国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怎样评价左宗棠?”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师提问学生“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2、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哲德沙尔国”的建立(2)、俄英入侵新疆及其目的(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3、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法国对越南和俄国西南边疆的侵略)2、战争经过(1)、马尾战役(2)、法军进犯台湾(3)、镇南关——谅山大捷3、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重点:我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完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相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导人〕同学们,我们这一节学习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这时的边疆危机又称“边疆新危机”,是指在19世纪40、50~6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及北方沿海发生边疆危机以后,于19世纪中后期又发生的涉及面更广的边疆危机。
(看课前提示)问:新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
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边疆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伊犁条约及设黑旗军及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设行德育目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矛盾锋利。
左宗棠收复的斗争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是由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所导致的,这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
才能目的通过对左宗棠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才能。
通过分析中法新约的影响,培养学生捕捉历史材料中反映历史阶段特征内容的才能。
教学重点俄国侵略和左宗棠收复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教学难点假设正确评价左宗棠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教具准备投影仪、关于中法战争形势的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构思本节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点,因此要帮助学生进展有效记忆。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教师在讲清出现这种情况的国际原因后,对于边疆危机的概况,指导学生在空间和时间是是上进展识记即可;关于中法战争,可结合隐去说明的形势图,将其分成陆上和海上两块帮助学生掌握;对于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应使学生注意到条约内容中反映资本主义开展阶段特征的相关内容,并使学生可以说明中法战争的结果。
二、导入语例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什么?“及〞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两个问题,学生答复后,教师指出:上一节课,我们一块儿学习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及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在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存在以下几个线索:投影显示它就会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从而引起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那么,当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开展时,西方列强又是怎样加强对中国侵略的呢?……三、新课学习[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向学生讲明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时间是是:19世纪70、80年代,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对于世界殖民地的争夺所导致的。
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 旧人教版

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表现是什么?——请把握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表现、原因。
目标二:为什么法国要发动侵华战争呢?其战况如何?——请把握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
目标三:《中法新约》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是哪一条?——请把握《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国际: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2)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
2.概况(1)西北边疆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不久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俄英对其予以支持。
1871年,俄借口"安定边境秩序",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实行殖民统治。
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1878年初,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问题。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2)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
藏族军民坚决抵抗,但由于英国武力威胁,清政府令驻藏帮办大臣求和,规定了西藏地方和哲孟雄之间的边界,后又开亚东为商埠。
从此,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3)东南边疆1874年,美国支持下的日本军队在琅挢登陆,遭阻击。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军。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
请回答1~2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最初表现是( )A.总理衙门的建立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C.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D.《中法新约》的签订2.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危机的加深,淮军将领刘铭传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掳为根据。
历史教案-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历史教案-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案主题: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2. 了解中法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3. 理解中法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如外国侵略、领土争端等。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的具体情况,如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俄国对中国东北领土的侵略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中法战争”作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1. 中法战争的原因:包括安南的争夺、中国边防薄弱等;2. 中法战争的过程:包括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如攻占登州、刚庙、北塘等)、战争结果等;3. 中法战争的影响:包括损失领土、国际地位下降等。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法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学习(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如中日战争等,并与中法战争进行比较。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法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以引入话题;2. 中法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章;3.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评估与作业: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法战争的短文,包括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够全面而清晰地叙述,并能够分析中法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设计(二)
二、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爆发
师:早在中法战争爆发前一百年,法国的侵略触角,就伸到了越南。
1787年,法国传教士百多禄就曾奏请法国国王,建议在越南建立一块殖民地。
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延缓了百多禄计划的实施。
而法国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最终发动了侵越战争。
之后,法国一步步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在中越边境。
同学们想过没有,法国为什么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后仍念念不忘侵略越南呢?
生: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理解,我给大家介绍两份材料。
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
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
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
'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
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
地的人。
'.
生:
师:一是与列强争霸,一是建立侵华基地,这便是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
生:
师:19世纪70年代,法国军队大举进攻越南北部,河内失陷。
在越南政府的要求下,活跃在中越边境一带的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南下抗法。
1883年,清军也应邀进驻越南北部。
同年,黑旗军在越南军队配合下,在河内附近的纸桥设下埋伏,痛歼法军,阵斩法军统帅李威利,取得纸桥大捷。
生:
师:1883年,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请同学们边阅读教材边思考,清军在越南北部的失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
师:反映了清政府及军队已腐败透顶。
面对法军的进攻,清军将则以不谙战阵者为之,兵则以吸食洋烟者充之,军无纪律,遂至不战而溃。
就在清政府一心一意等待美国调停之时,法国精心筹划的进攻中国的大海战就要开始了。
.马尾海战
师:1884年7月,法海军以游历为名,在孤拔的率领下,强行驶入马尾军港。
马尾军港是福建水师的基础。
中法两国正处在战争状态,敌对双方的战舰共泊一港,相对而视,这.
在中外海战史上实属罕见。
此一奇也;另外,还有一奇,从闽江口到马尾,有一百里多长,沿岸有很多清军炮台,法舰队鱼贯而入,直至得胜而退,竟然毫发未损,这又是件咄咄怪事。
那么,这种奇怪局面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法军气焰嚣张,福建水师官兵万分愤恨。
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主张妥协让步,不许轻言战事。
福建船政大臣如何璋严令福建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以至连军舰移动也不允许,陷福建水师于毫无戒备状况,以至仓促应战,伤亡惨重。
中国军舰被击沉11艘。
水师官兵伤亡700多人,马尾造船厂全部被毁,至此,清政府妥协无路,被迫向法国宣战。
那么,马尾海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
师:中法战争中,中国海战惨败,但在陆上战争中清军则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
师:
生:
师: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它是广西的门户。
山关两旁是高山峻岭,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生:
师: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
清军放弃谅山,经镇南
关退守广西,广西门户大开。
危机时刻,清政府重新起用老将冯子材。
冯子材率领部队,构筑关前隘工事,坚守镇南关。
法军猛攻镇南关,在关前隘受阻,激战中有的法官已越过长壕,形势十分危机,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大吼一声,率两个儿子冲出长壕,扑向敌阵,展开肉搏战,一时间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面,喊杀之声。
闻数十里。
与此同时,中越军民也纷纷前来助战,法军在丢下一千多具尸体后夺路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
收复谅山等地。
法人自谓入中国以来从未受此大创,战局对中国十分有利。
二、《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法国在镇南关等地接连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立即在法国引起震惊,并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在此大好形势下,李鸿章则上谕清政府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生:
师:慈禧畏战立即决定乘胜求和。
这个可耻的上谕传至前线,爱国官兵拔俞斫地,恨恨连声。
冯子材建议:上诉诛议和之人。
张之洞请暂缓撤兵,遭到严厉训斥。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乘胜求和呢?我们不妨看一份材料,大家分析一下。
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获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给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
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因此,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要撤回条约,而是比过去更加急迫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
——麦克纳尔《现代中国历史选读》
生:
师:清政府乘胜求和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战争动摇其风雨飘摇的统治。
各资本主义列强,此时也都打出调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怂恿清政府妥协。
因为它们唯恐战争拖下去会影响它们在中国的利益。
于是,清政府无视国民的反对,于1885年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
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生:
师:通过以上分析,你怎样理解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呢?
生:
师:《中法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法国
在战场下捞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法国不胜而胜;而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政府白白葬送了,所以说中国不败而败,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更助长了资本主义列强吞食中国边疆地区的野心。
从此以后,中国边疆危机更加严重了。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加强了海防,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于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任巡抚。
生:
师: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日益腐败,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小结: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常乃媛
【简评】该教案的特点是:
一、注重情境教学。
执教者和学生一起活动,用具体、形象的历史创造了历史思维的场景。
二、执教者语言简明流畅,富有感染力。
该课内容头绪多,但教师对每个重要事件都注意用凝炼的语言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启发了想象,唤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
三、执教者具有宏观的史学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去看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从中法战争的失败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这种引导体现了执教人全新的教材观、教学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益于开阔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