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时期古代日本对中原王朝的朝贡
简析古代日本对两汉王朝的朝贡

简析古代日本对两汉王朝的朝贡孙久龙;安茹静【摘要】古代的日本早在冰川时代就与中原王朝有着交往关系,但只是民间性质的交往,还没有官方的介入和参与.两汉时期,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原王朝朝贡,纳入中原王朝的册对体制之内,开辟了两国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两汉时期;古代日本;中原王朝;朝贡【作者】孙久龙;安茹静【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白城行政学院,综合教研室,吉林,白城,1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古代中国历史学家把日本称为倭国,称日本人为倭人。
古倭国和中国的交往,见于中国正史的最早记载是《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但此时倭国与中国的交往仅仅限于西汉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机构——乐浪郡,只是“岁时来献”。
从东汉开始,倭国开始向中原王朝“遣使奉献”或“奉贡朝贺”。
《后汉书·倭传》记载,光武帝中元二年(57),倭国遣使到中原王朝的都城洛阳朝贡,自此以后倭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朝贡不绝,且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纳入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之内。
一汉代以前,居于日本群岛的倭人就已经和中国人民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交往,中国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文化也逐渐地传入日本,从而促进了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
但此时只是民间性质的交往,并没有官方的参与。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四郡后,古倭国和中原王朝才有了官方性质的交往,开始通过汉朝在朝鲜半岛的乐浪郡与中原王朝联系,贡献方物。
东汉时期,倭国开始派遣使者直接到中原王朝的都城——洛阳朝贡,从而开辟了倭国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新篇章。
现把两汉时期,古倭国和中原王朝的朝贡史料列表如下:皇帝纪年朝贡史料出处西汉时期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发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发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应说”,不仅一度风靡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 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发明的”,① 其英文表达是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 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 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 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是什么一回事?

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是什么一回事?朝贡制度雏形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东非某小国随郑和船队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进贡的长颈鹿。
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强大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
在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越有学者对朝贡、朝贡体制、朝贡贸易体制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明清时期朝贡体制的差异,认为朝贡体制不等于朝贡贸易体制,强调贸易在朝贡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明朝是朝贡贸易的极盛时期,清朝则是衰落时期;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即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
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有学者对朝贡、朝贡体制、朝贡贸易体制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明清时期朝贡体制的差异,认为朝贡体制不等于朝贡贸易体制,强调贸易在朝贡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明朝是朝贡贸易的极盛时期,清朝则是衰落时期;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即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
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认识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式。
这一制度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朝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贡,中国则给予回赐物品或赐予封号。
朝贡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而中国则是强大的帝国。
朝贡制度在政治方面起到了维护中国政治地位和统治稳定的作用。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可以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遏制外族的扩张。
同时,朝贡制度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手段,通过赠送回赐物品和封号,借以维护和平、增进友好关系。
在经济方面,朝贡制度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贡品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珍奇物品。
这些物品对于中国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朝贡制度在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品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同时,中国也通过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或地区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制度,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1 -。
试析中日朝贡制度流变

试析中日朝贡制度流变作者:刘瑞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6期摘要:同中朝、中琉这种典型的朝贡关系相比,日本属于准朝贡国,只是礼仪性的朝贡关系。
表现在政治上,日本国家独立性较强,时断时续接受中国王朝的册封,偶尔采用中国王朝的年号、历法,中国王朝基本上不干涉其内政,也不派遣使者前往册封;表现在经济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经济交易,朝贡目的只是为了扩大贸易;表现在军事上,中国王朝对有敌意的朝贡国进行军事威慑或直接进行征伐。
这些特征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中国与日本的朝贡关系上。
关键词:中日;宗藩关系;朝贡制度;藩属国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但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约在公元前1世纪,日本国土上小国林立,2世纪时,通过兼并建立了邪马台联合政权,步人了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
卑弥呼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积极向曹魏靠拢,被纳入了中国皇帝册封周边藩属国的朝贡体制之下。
魏正始元年(240),曹魏带方郡太守弓遵派遺建中校尉赴邪马台国。
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派遣使节出使日本。
此后双方互有使节往来。
晋泰始二年(266),倭女王派使臣前来对晋代魏表示祝贺。
可见,曹魏时期,邪马台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并接受中国的册封,但双方并未确立明确的君臣关系。
此后直至东晋义熙九年(413),近150年间,中国史书再没有过日本朝贡的记载。
中国南北朝时期,正值日本大和国“倭五王时代”。
中国史书记载的倭五王的名字是赞、珍、济、兴、武。
东晋义熙九年(413)倭王赞派遣使臣来朝贡献。
此后,倭王不断派遣使臣贡献方物。
据统计,从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到被南齐政权取代(420~479)的59年中,倭五王“遣使贡献”共10次。
自倭王武后,大和国的政治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倭王与大豪族苏我氏之间发生了权力斗争。
开皇二十年(600),厩户太子向隋朝派出使节,以加强与隋的了解与联系。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厩户太子派出使节团去往隋朝并呈交各种贡品,同时向隋朝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数十人,学习佛法和各种政治制度。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是指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是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朝贡体系常见于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被称为“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层面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其权威、稳定边境、加强战略合作等目的,接受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朝见和进贡。
这种朝贡行为常常需要边境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特产、贡品、领土和人力等。
与此同时,朝贡国家或部落在保持独立和自治的前提下,也能从中央朝廷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朝贡体系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周天子以“天子”自称,自视为天下的至高无上者,他们规模庞大的朝臣和官僚机构不仅管理国家事务,还处理和回应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见和朝贡。
这些朝贡国家往往是中国周边较强大的国家,如鲜卑、东夏、南诏等。
他们通过向中央朝贡,以显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和尊敬,并寄望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同时,周廷也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和物质贡品,丰富内政和文化,并通过此外交手段巩固边境,维护安宁。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非常复杂而庞大,造成了现代学者对其性质和影响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朝贡体系是中央政权在面对边境国家或民族时的一种合法性和霸权性展示。
通过接受朝贡,中央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领导各民族的王权,并为边疆地区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朝贡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多元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融合。
朝贡被看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可以扩散到边缘地区,并同构于当地民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无论朝贡体系被理解为权力展示还是文化融合,都无法否认其在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体系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互通。
同时,朝臣国家通过朝贡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保护和支持,加强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盟关系。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即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征收贡品,以维护中国的霸权地位。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中国作为中心国家享有特权地位,对外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
以下是朝贡制度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朝贡:指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廷献贡的物品或货币。
2. 朝贡国:指向中国朝廷献贡的国家或地区。
3. 明朝的朝鲜王朝:指朝鲜王朝在明朝时期作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附属国。
4. 亲贡国:指向中国献贡并得到中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比较亲密。
5. 藩属国:指向中国献贡并被中国承认为藩属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亲贡国的关系较为紧密。
6. 求贡国:指向中国请求成为朝贡国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朝贡来表达对中国的依附和求援。
7. 北狄、南蛮:指中国对外交往中对外族的称呼,北狄包括游牧民族,南蛮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8. 通贡使:指中国派遣的负责与朝贡国交往的使者,一般由高级官员担任。
9. 接贡使:指朝贡国派遣的负责献贡并与中国交往的使者。
10. 朝贡贸易:指以朝贡为基础的贸易形式,朝贡国向中国献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购买物品,实现双方的贸易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频繁遣使朝贡 ,在两国交往 史上是一个 晋安 帝 义 熙 九 年 ( 1 )主 动 向中 原 王 朝 贡 王济继位 。 4 3, 元嘉 二十年(4 )倭 王济“ 43 , 遣使
重要转折点 ,两 国关系的持续 发展 为隋唐 献方物 ,拉开 了倭五王 向中原王朝朝贡的 奉献” 要求册封 , , 宋文帝仍封其为“ 安东将 时期两 国交往奠定 了一定基础 。 大和( 今奈 良) 中心 , 为 兴起 了大和国。日本
建立刘宋政权 。 和国为继续保持与 后 , 大 世子兴继位 。 倭王兴于大明四年( 6 ) 40 , 北部, 势力 伸入 到朝鲜半岛北部 。 而朝鲜半 东晋 , 岛南部的马韩 、辰韩也趁机建立了百济和 中原王朝政权的关 系 ,于永初二 年(2 ) “ 4 1 , 遣使献方物 ” 。大 明六年(6 )倭王兴 42 ,
东普南朝时期古代 日本对 中原王朝的院 安蓟 静
进攻无法达到其对外扩 张的野心 ,便改变 鲜半 岛的势力 ,从而加强 自己军事影 响的 古代 中国历 史学家把 日本称为倭 国, 策略 , 主动 向中国朝贡 , 以达到军事进攻无 野心。 宋文帝授予倭王珍 以将军的爵号 , 标 称 日本人为倭人 。东晋南朝时期是倭 国对 法达到的 目的 ,希望借 中国的威望达到其 志着倭王 已由外臣升为内臣 ,进一步加入 中原王朝朝贡 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古 倭 在朝鲜半 岛扩 张的野心 ,所 以大和 国于东 到 了中原王朝 的册封体制之中。 珍以后 , 倭
序幕 , 他们频繁 向中原王朝朝 贡, 两国关系 军 、 国王。 ”15 倭 [3 元嘉二十八年 (5 )倭 ,9  ̄ z 4 1,
王济又遣使朝 贡 ,此 时正是南朝刘宋和北 魏激烈战争时期 , 双方互有胜负 , 但宋 的损 倭五王时期 , 和国共 向东晋 、 朝朝 失更 重些 , 大 南 倭王济此时来朝贡 , 宋文帝十分
3世纪末 , 日本群 岛的上畿 内地 区以 进入 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
群 岛上并存的邪马台国 、 狗奴 国、 和国相 大
互激烈争夺 。 大和国最终击败狗奴 国、 马 贡了 1 邪 2次。倭 王赞 时, 迫于在朝鲜半岛与 高兴 。封赐给倭 王济 的爵号除安东将军
台国,在 4世纪末 5 世纪初基本完成统一 高句丽战争的失利 , 遂改变战略 , 想借 助中 以外 ,竞把倭 王珍要求 而被拒绝 的爵号封 大业 。此后 国王先后 由赞 、 、 、 、 珍 济 兴 武五 国的威望 ,来实现其对朝鲜半岛扩张的野 给倭 王济 ,加使持节 、都督倭新罗任那加 “ 同时也由于当时国内经济 的发展 , 切 罗秦韩慕韩六 国诸军事 ”承认倭王济对新 迫 人担任 , 史称倭五王 , 倭国历史进入倭五王 心 , , 时期 , 这个时期相当于我 国东晋南北朝 。 需要 中国的先进技术 ,所以在东晋义熙 九 罗 、 任那 、 加罗等地 区的军事影 响 , 但仍 没 西晋灭亡后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 年 ( 1 )倭 王赞 主动向 中国朝 贡 , 是岁 , 有承认倭 王对 百济地 区的军事影响 ,从侧 43 , “ 政权。政权 建立初期 , 统治不稳 , 内部爆发 高 句丽 、倭 国及 西南夷 铜 头大 师并 献方 面再 一 次 强 调 了绝 对 不 允 许 大 和 国 对 百 济 了大族 内讧 ,外部受到北方诸族的军事进 物 。”1 据《 I6 义熙起居注》 “ 24 2 :倭国献貂 皮人 的任何军事行动 。同时宋文帝并授予了倭 攻, 再加上其地处江南 , 以无力控制东夷 参等 , 所 诏赐细笙麝香 ”我们可知 , 王赞 向 王济 所上 的二 十三个倭 使的军职 和郡职 , , 倭
并 郡 13。同年七 月 , 49 2 各族 , 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3 3年 , 东晋进献 了貂皮 、 1 人参等方物 , 东晋 回赐给 “ 除所 上二 十三 人 军 、 ”15 麝 2 刘 进号安东大将 军” 。倭 王济死 高句丽 占据乐 浪郡 ,次年又 占领带方郡的 大 和 国细 笙 、 香 等 物 品 。4 0年 , 裕 灭 倭 王济 “
遣使朝 贡 ”it ,P对倭 王赞 的遣使朝 贡 , 3 , 刘 再次遣使 朝贡 , 宋孝 武帝 以“ 新嗣边业 ” 为 新罗两个 国家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在朝鲜 “
半岛相互间展开激烈的角逐。4世纪中叶, 裕非常高兴 , 曰:倭赞万里修贡 , 诏 “ 远诚宜 由, 只授予倭王兴“ 安东将军 、 国王 。” 倭 而 高句丽大举南下进攻新罗 ,新罗 自知不敌 甄 , 可赐除授 。” 于当时刘裕授予倭王赞 削去 了原授予倭王济的“ 关 加使持节 、 都督倭 与之结盟 , 并联合进攻百济 。 百济为摆脱不 的官爵史 料没有明确 的记载 。为祝贺宋文 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的爵 倭王赞 于元嘉二 年( 2 )再次 号 ,同时也没遵循先例授予倭王兴以安东 45 , 利处境 ,西与北方诸政权建立 良好关系来 帝 的继位 , 牵制高句丽 ,东与大和国结交以达到牵制 “ 司 马 曹 达 奉 表 献 方 物 ” 遣 。元 嘉 七 年 大将军的封号。 倭王兴死后 , 其弟武立 , 自 “ 新罗的 目的。4世纪中叶, 大和国与百济建 ( 3 )倭王赞 第三次 向刘 宋王朝 “ 使献 称使持节 、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 罗秦 韩 40 , 遣 立通好关 系,大和 国统治者趁机加快 向朝 方物” 。这次朝贡后 , 不久大和 国“ 赞死 , 慕韩七 国诸军事 、 东安大将军 、 倭国王。”1 [ 4 。为继续接受中原王朝的册 封 , 维 25 王武 于升 明元年( 7 ) 遣使献方物” 3倭 9 47, “ 鲜半岛扩张 的步骤 ,加紧进攻与之最为临 弟珍立” 近的新罗。 3 9年前后 , 在 6 大和国便侵 占新 护 自 己 的统 治 ,倭 王 珍 于元 嘉 十 五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