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中原王朝进贡的政权列表 (1)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简介展开全文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简介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五代十国历史介绍

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后梁(907--923)朱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自己称帝,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定国号梁,史称后梁。
后唐(923--936)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建立前晋,从此割据河东。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因李存勖复以“唐”为国号,故称“后唐”,以与“李唐”相别。
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京。
后晋(936--947)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
后汉(947--951)石敬瑭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
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
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东京开封。
后周(951--960)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
刘知远临死时郭威是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
前蜀(907--925)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后入为禁军,光启二年(886年),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
大顺二年(891年)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据西川。
乾宁四年(897年),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子目逻辑关键导览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是“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二子目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三子目是“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第四子目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前三个子目基本上按时间顺序自秦汉至元明清依次排列,重点阐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及不同阶段的民族关系。
每个朝代所面临的民族关系及其相应的管理机构都有不同,按照时序进行排列可以对不同朝代的民族关系和管理机构有所认识,与必修课程有一定的衔接。
第四子目以专题的形式简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个定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两个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朝贡体制三个时期:秦汉时期;隋唐至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1)民族分布: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中央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3)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北方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方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提示: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1)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思考:隋唐时期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哪些方面的少数民族事务?提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

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封贡体系的理论渊源在古代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的历代册封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通常认为,古代中国与周边蛮夷和其他国家所建立的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是先秦时代中央与地方之间、天子与诸侯之间朝聘制度的延伸和发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先秦经典中的理想主义被施行并贯彻于中国对外关系始终,中原天子通过对四夷君长使行册封进而统治天下,四夷君长亦须向中原天子履行定期朝觐纳贡的义务与职责从而维持双方间的封贡关系。
在周边国家中,朝鲜是模范藩属国。
其在中国主导下的封贡体系中及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故而探讨针对朝鲜的册封与朝贡行为,无疑将更有助于了解封贡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实质内涵。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制度,以“四夷”、“藩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国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涵,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臻于缜密完善,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羁糜”四夷、“怀柔”远人的重要手段。
作为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封贡体系自有其理论渊源与缜密的运作模式。
封贡体系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是为古代中国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形式,直至近代方因西方国家的冲击而让位于条约体系。
作为一项持久绵远的制度体系,其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于其所本的理论渊源。
今人在研究这一体系过程中,无不追溯至先秦的服事制度,从先秦诸贤的经典中找寻其雏形。
透过对先秦经典的研读与今人研究的检视,笔者认为封贡体系脱胎于先秦的五服制,且受华夷观与大一统的影响,故而相伴于封建时代之始终。
西周初年,裂土分封诸国时实行的五服制成为周人对当时世界格局的认识以及界定彼我亲疏程度的凭据,长久以来支配着封贡体系的运行。
先秦时期,人们依据地域文化的差异,将华夏与周边四夷进行明确的区分与界定。
中原王朝在严守夷夏之防,防备周邻四夷侵扰的同时,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改造周邻四夷亦是中原王朝的重要任务,即“用夏变夷”。
通过不断的文化输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而周天子影响所及亦被拓延得无远弗届。
盘点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君主(五)——五代十国皇帝

盘点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君主(五)——五代十国皇帝寒冰读史发布时间: 2017-11-0111:15历史领域创作者十国(907年-979年)十国(891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
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北汉。
吴国(902-937):杨行密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谥号武忠。
南吴建立后,改谥孝武。
杨溥即位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全唐文》录其文一篇。
唐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
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
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
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南唐(937-975):李昪李昪(889年1月7日 -943年3月30日 ),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原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
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前蜀(907-925):王建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
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
东晋南朝时期古代日本对中原王朝的朝贡

国频繁遣使朝贡 ,在两国交往 史上是一个 晋安 帝 义 熙 九 年 ( 1 )主 动 向中 原 王 朝 贡 王济继位 。 4 3, 元嘉 二十年(4 )倭 王济“ 43 , 遣使
重要转折点 ,两 国关系的持续 发展 为隋唐 献方物 ,拉开 了倭五王 向中原王朝朝贡的 奉献” 要求册封 , , 宋文帝仍封其为“ 安东将 时期两 国交往奠定 了一定基础 。 大和( 今奈 良) 中心 , 为 兴起 了大和国。日本
建立刘宋政权 。 和国为继续保持与 后 , 大 世子兴继位 。 倭王兴于大明四年( 6 ) 40 , 北部, 势力 伸入 到朝鲜半岛北部 。 而朝鲜半 东晋 , 岛南部的马韩 、辰韩也趁机建立了百济和 中原王朝政权的关 系 ,于永初二 年(2 ) “ 4 1 , 遣使献方物 ” 。大 明六年(6 )倭王兴 42 ,
东普南朝时期古代 日本对 中原王朝的院 安蓟 静
进攻无法达到其对外扩 张的野心 ,便改变 鲜半 岛的势力 ,从而加强 自己军事影 响的 古代 中国历 史学家把 日本称为倭 国, 策略 , 主动 向中国朝贡 , 以达到军事进攻无 野心。 宋文帝授予倭王珍 以将军的爵号 , 标 称 日本人为倭人 。东晋南朝时期是倭 国对 法达到的 目的 ,希望借 中国的威望达到其 志着倭王 已由外臣升为内臣 ,进一步加入 中原王朝朝贡 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古 倭 在朝鲜半 岛扩 张的野心 ,所 以大和 国于东 到 了中原王朝 的册封体制之中。 珍以后 , 倭
序幕 , 他们频繁 向中原王朝朝 贡, 两国关系 军 、 国王。 ”15 倭 [3 元嘉二十八年 (5 )倭 ,9  ̄ z 4 1,
王济又遣使朝 贡 ,此 时正是南朝刘宋和北 魏激烈战争时期 , 双方互有胜负 , 但宋 的损 倭五王时期 , 和国共 向东晋 、 朝朝 失更 重些 , 大 南 倭王济此时来朝贡 , 宋文帝十分
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主要政权

1368年
应天府(南京)
明成祖迁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
1636年
北京
皇太极(崇德帝)
(女真族)满族
1644年入主中原,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1840年后进入近代社会)--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东晋(同时北方有十六国)
建康(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
相继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南京)
北朝政政之一北魏
建立者:拓跋珪。代表性统治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鲜卑族
隋
581年(统一589年)
长安(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
618年
长安(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年—979年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边都带后。
一中国古代主要政权
奴隶社会:夏(禹)商(汤)西周(周武王姬发)东周(周平王)
封建社会:
政权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民族
秦朝
BC221年
咸阳
秦始皇嬴政
西汉
BC202年
长安(西安)
汉高祖刘邦
东汉
25年
洛阳
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汉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南京)
孙权
西晋
266年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十国)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辽(契丹)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 Nhomakorabea契丹族北宋
960年
开封(又称东京、汴京)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教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阅读归纳法
课前预习
阅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措施。
重难点突破
【情境创设】
谭其骧在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即强调,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4)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①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炬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宜。
②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但在中外交通方面有所开拓。其中常骏出使赤土国是中国南海航行的重要一步。
③盛唐开启了大一统王朝盛世外交的新局面,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
与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往。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人数少则近百人,多则有650余人,将唐文化带到日本。
元明清三个王朝都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元明清时期,虽然存在一定的民族矛盾,各民族之间以彼此交融为主。例如:大批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在元朝时进入中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内。明朝时大批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归附明朝。满族入主中原后,尽管试图保持自己民族的特点,但毫无疑问也继承了明朝的政治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受中原王朝进贡的政权列表中国本部(多为汉族王朝)在历史上依照其军事和文化上优势曾被其周边的其它国家或政权进贡。
不过汉族各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向其它民族政权(多在今中国境内)进贡,以黄金、白银、绸料、牲畜、食料、饮料为主要物品。
[编辑] 列表曾受中国中原王朝进贡的民族列表时代受进贡国进贡国政治关系时间事件冷兵器时代匈奴西汉兄弟之盟,汉为兄,匈奴为弟前198年-前138年根据《汉书》记载,前201年匈奴入侵,韩王信向匈奴投降,汉高祖亲征,打败了韩王信,前200年,追击时一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
后来匈奴的冒顿单于不时侵入代地内。
[1]前198年,汉高祖请和,与单于约为兄弟,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并同意每年向匈奴进贡丝绸,米酒和粮食的岁币,直至前138年,前后60年。
[2]对等的敌国关系前89年狐鹿姑单于遣使向汉朝索要米酒1万石,粮食5千斛,丝绸1万匹的岁币。
[3]突厥北齐父子藩属,齐周为儿,突厥为父572年北齐曾向突厥进贡,北周岁给丝绸10万段。
[4][5]北周隋朝对等的敌国关系581年-583年隋朝依北齐、北周之制向突厥进贡。
[6]599年-611年599年,隋代击败占据漠北的达头可汗,次年(600年),启民可汗称隋朝皇帝为圣人可汗,南迁的突厥部众成为隋朝的属国。
隋文帝为归附的启民可汗率领的突厥人筑金河、定襄二城于河套。
[7]但直至607年,隋一代始终未能平定漠北,引突厥可汗北上。
[8]其后隋亡,隋炀帝孙杨政道被处罗可汗拥立为傀儡隋主,都定襄。
[9]611年581年起,隋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前后动用了128万人,死者近60万。
[10]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逐渐被突厥占据。
[11]唐朝文书用“启”,称臣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因马匹殊乏,以“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为由遗刘文静向突厥国始毕可汗借马攻长安,承诺平民、土地归他所有,财物归突厥。
始毕向李渊资助2000匹马与500突厥兵。
此时三辅正为平阳昭公主的“娘子军”所收复,而李渊破长安城后,便处死留守阴世师和骨仪。
[12]次年,隋炀帝为鲜卑人令狐行达所杀,隋亡。
[13]史料透露李渊曾经称臣纳贡。
[14] 619年2月,始毕欲与梁师都、刘武周共寇太原。
[15]对等的敌国关系620年-626年620年,突厥入侵凉州,总管杨恭仁被打败,唐与突厥的战争爆发。
[16]622年,唐朝纳封德彝的提议,正式向突厥开战。
[17]至626年,突厥军队先后被李神符、宇文歆、双士洛、安兴贵、李道宗、秦武通、刘大俱、刘君杰、蔺谟、王君廓、李幼良、李靖、柴绍、尉迟敬德等击败,共计斩1万馀级。
[18][19]626年626年,突厥国率兵4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1-627年不过数万,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20]并与之结“渭水之盟”。
直至627年,突厥衰落。
[21]吐蕃舅甥之盟,唐为舅,吐蕃为甥711年杨矩把黄河河西九曲羌人游牧之地送给吐蕃,714年因吐蕃寇兰、渭等州畏罪自杀。
[22]763年吐蕃军队占领长安15天[23]。
据某外国学者主张,吐蕃入长安后,唐代宗曾同意先向其进贡。
(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并无记载)[24] 783年吐蕃陷陇右十八州,时朱泚作乱,唐德宗弃京出逃向吐蕃求援,以西域(今新疆)作为交换条件,事后纳李泌提议而背约。
同年唐朝与吐蕃订立了《唐蕃清水之盟》,承认灵、盐、庆州被吐蕃占领,双方还议定脱离接触的“闲田”地带。
[25]回纥兄弟之盟,唐为兄,回纥为弟757年唐肃宗李亨欲速收复长安,曾遗使向回纥国英武可汗借4000精兵助唐,承诺士人、平民、土地归唐朝,财物、儿童、女子归回纥;克城之日被广平王李豫制止,回纥至洛阳履约,入府库收财物,并在城内市井、村坊掠夺3天。
[26][27]757年-759年757年起,唐朝主动赐给英武可汗太子叶护2万匹丝绸达2年。
[28][29] 783年朱滔娶回纥女为妾,向回纥借3000精兵攻洛阳,承诺事成后财物、儿童、女子归回纥。
[30]次年,朱滔与回纥兵遭唐朝将领赵琳袭击全军覆没。
[31]翁婿之盟,唐为翁,回纥为婿787年贞元之盟,唐朝纳李泌的提议,答应回纥请婚,并限制回纥每次向唐朝贩卖的马匹数量。
[32]辽朝后晋父子藩属,晋为儿,辽为父936年-947年割让幽云十六州,后晋每年向辽进贡丝绸30万匹。
[33]北宋兄弟之盟,宋为兄,辽为弟1004年-1042年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进贡“助军旅之费”白银10万两,丝绸20万匹,至雄州交割。
[34][35]1042年-1122年重熙增币,宋朝每年给辽的岁币,在澶渊之盟规定的基础中,再增加岁币白银、丝绸各10万两、匹。
至辽末,宋向辽输入岁币,共计白银1980万两、丝绸3160万匹。
[36]1074年辽要求重新划界;宋朝向辽割让河东七百里之土地(今属山西)。
[37][38]西夏此时西夏名义上为宋朝的定难节度使1002年党项陷灵州(今属宁夏),宋真宗遣使议和,向其割让银、夏、宥、绥、静5州(今属陕北),宋朝疆土开始收缩。
[39]君臣之国,宋为君,西夏为臣1044年-1125年庆历和议,宋朝每年赐给西夏白银5万两,丝绸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白银2.2万两,丝绸2.3万匹,茶1万斤。
[40]金朝对等的敌国关系1123年-1125年海上之盟,辽燕京及其所属的6州交给宋朝,宋朝将每年输给辽的白银20万两,丝绸30万匹转输给金,并且每年还交纳辽燕京代租钱100万贯文。
[41]21126年金以平州之变为由侵宋,向宋要求500万两黄金、5000万两白银。
1月10日,宋朝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同意向金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山西和河北)3镇议和,至26日为止,共运输80万两黄金,2000万两白银至金军营地。
[42][43]1127年金向宋朝索要100万金锭、500万银锭作为犒军费,须于10日内交付。
宋朝先向其交纳4.9520万金锭、154.5600万银锭,又以11635名王妃、宫女等共折合60.7700万金锭、258.3100万银锭给其士卒,仍欠34.2780万金锭、87.1300万银锭,限其5日内交清。
[44]南宋1130年-1137年1130年7月,金立宋朝登第刘豫为傀儡皇帝,国号齐,都大名府,次年建年号阜昌。
1132年4月,刘豫置十万“皇子府十三军”,设立淘沙官,将开封7个北宋皇陵发掘殆尽。
[45]君臣之国,宋为臣,金为君1141年-1164年绍兴和议,宋朝向金割让唐、邓2州,每年向金纳贡白银、丝绸各25万两、匹,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46][47]叔侄之国,宋为侄,金为叔1164年-1208年隆兴和议,宋朝向金割让海、泗、唐、邓4州,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岁币降为白银、丝绸各20万两、匹。
[48][49]伯侄之国,宋为侄,金为伯1208年-1214年嘉定和议,宋朝每年给金的岁币增为白银、丝绸各30万两、匹,另外还向金交纳300万两白银作为犒军费。
[50]1214年,宋朝纳真德秀的提议,停止向金输岁币,[51]1217年,金侵宋之战爆发,完颜赛不在信阳之战大破宋朝守军。
[52]至此宋朝奉金为君、伯、叔,纳岁已达近百年,岁币共计白银、丝绸各1635万两、匹。
[53]蒙古对等的敌国关系1259年宋朝国相贾似道曾遗使议和,向蒙古提出输岁币、称臣的承诺。
[54]1274年贾似道再遗使议和,向蒙古提出输岁币、称臣,如开庆原约,被伯颜回拒。
[55]1276年宋朝遗陆秀夫议和,向蒙古纳币、称侄或侄孙,被回拒。
又遗刘岊到伯颜军中,请奉表称臣,岁贡白银、丝绸各25万两、匹,约定与宋朝国相陈宜中在长安镇会谈,事后陈宜中夜逃至温州。
[56][57][58]明朝明朝为上国1550年 1550年蒙古俺答汗围攻北京,史称庚戌之变,明世宗请和进贡。
[59][60]17世纪初1619年,蒙古林丹汗攻占了明朝的广宁,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白银千两,以期林丹汗对抗后金。
[61]热兵器时代欧洲列强清朝以天朝自居,实质地位对等1841年-1911年详见不平等条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