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汉朝与匈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分析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战争史,也是汉朝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建立初期,中原地区处于一种纷繁复杂的局势,各族群体的利益纷争、势力角逐十分激烈。
此时,匈奴崛起并掌握了草原上强大的实力,逐渐成为了当时汉朝对外战争的主要敌人。
一、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匈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国土范围不断扩张,逐渐威胁到中原地区。
而当时的汉朝国力不足,无力对抗匈奴的强大势力,因而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和让步的策略。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联姻:汉朝和匈奴在婚姻联姻方面采取了一些策略,以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调和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他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这样做既有利于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巩固汉朝自身的统治基础。
2. 支付岁贡:汉朝每年向匈奴支付金银、丝绸、布帛、马匹等物品,以获取匈奴方面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不攻打中原地区。
3. 实施分化战略:汉朝在对待匈奴问题上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劝降了不少匈奴部落,从而造成了匈奴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4. 利用外族:汉朝还采取了利用外族的策略,将匈奴以外的其他民族攻打匈奴或者鼓励这些民族内部进行权力争斗。
这样可以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弱其对汉朝的威胁。
二、汉朝与匈奴战争的原因虽然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是较为温和的,但仍然出现了不少次的战争。
具体来说,汉朝和匈奴战争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争夺领土:汉朝和匈奴在当时时期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边的国界并没有明显的划分。
因此,两国之间经常为了领土的争端而开战。
例如汉武帝时期,为了争夺鄯善地区,汉朝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2. 争夺利益:除了领土之外,汉朝和匈奴之间还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纷争。
例如在中原地区的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匈奴经常起到掠夺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匈奴也在不断的向南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这些利益上的纷争也往往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汉代对匈奴关系的认识一、古代汉代的历史认识1、西汉时期:西汉视匈奴为“异域之民”,与西域、楔形文字国家关系密切,深受河西走廊政治文化的影响。
2、东汉时期:东汉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对完善,它将匈奴视为射猎的“真正的蛮夷”,与汉族的关系也由和平转为分歧。
二、汉代中期(秦汉、汉匈、西汉)的战略态势1、秦汉时期:汉灵帝派遣大军南进涿郡,与匈奴直接对抗,使得汉代实力进一步突出。
2、汉匈时期:汉武帝接替秦汉,取消地方外交政策,彻底取消匈奴国和汉代的互助关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及早发现匈奴进攻的重大危险。
3、西汉时期:刘邦在攻抗青牛和犍为之后,重新恢复对匈奴的重视,实行要求匈奴部落缴纳贡物的政策,中止匈奴与西北各国的巧变谋联。
三、汉朝晚期(东汉、南朝、北朝)的政策主张1、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在反击贵族王室不满的碰撞中,激烈地抗击匈奴,但也不得不和他们缔结盟约,实行“料!纳!定!”的征收政策,以稳定中原及联盟关系。
2、南朝时期:自齐桓公以来,匈奴已经不再恐吓中原,而是变成南北朝时期的支柱,南朝政府的关系政策也在改善,大量救济了匈奴军民。
3、北朝时期:北宋重新实施重关东西的政策,将与匈奴的关系放到首位,以“免要求,宽以容”的态度和匈奴友好相处,从而保持了中原的稳定。
四、后汉代对匈奴关系的发展1、隋代:隋朝继承了前朝政策,将外交政策放在统一全国的任务之上,实施“尊贵朝贡”的方式与匈奴邦国缔结条约,以此来维护汉朝的东亚大业。
2、唐代:唐武帝与匈奴发生了长期战争,推行“驱蛮”政策,严控和管制匈奴,以强制外交和独立朝代的方式维护唐朝的统一。
3、后汉代:晋朝实施的政策向匈奴的发展有多轮曲折,沿用了贸易和要求的政策,但也加强了对于匈奴内政的控制和历史的印记,在与其他吐谷浑、察合台等古汉语族民族的关系中,也意味着会议维护中原稳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状况。
《史记》所见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

关键词 : 史记》 匈奴 ; 《 ; 中原王朝 ; 拉拢 ; 利用 ; 离间; 优待 降人
中圈分类号 : 2 2 0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4—16 (0 9 0 0 5 0 K 3 .7 A 10 8 9 20 )4- 0 5- 5
夺取 “ 河南地” 今 内蒙古河套南 )迫使匈奴向北退 ( ,
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的六七十年间 , 由于经济 残破 , 国力空虚 , 动 力不 足 , 劳 与匈 奴 的力 量对 比处
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政权 , 一度使其它国家联合 , 并 拉 拢匈 奴参 与 对 秦 的战 争 , 韩 、 、 、 、 帅 匈 “ 赵 魏 燕 齐 奴 共攻 秦 ” (㈣ 。 [ ]
秦始 皇 统一 六 国 , 蒙 恬 率 兵 3 使 0万 北 击 匈 奴 ,
此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 , 陈稀求救匈奴 , 燕 王绾也让张胜去拉拢匈奴 , 最后 张胜 的一番话令燕
《 索隐》 “ 日: 战国策 , 媾 ’ ‘ ’ ” , ‘ 作 莆 。 耩 和也 , 亦合也。《 书》 《 汉 、 史记 》 中媾 、 两字 常常混杂 。 耩
鞠 武 之所 以不 同意将 樊 于 期 留在 燕 国 , 不想 因此 是 事 而招来 秦 王 的怨恨 , 因为燕 国 的实力 远 不及 秦 国。
55
看 破 了这 一点 , 家 为 了 自保 , 得 不 这样 做 , 大 不 而此 时 的匈奴 则成 为政 治权谋 的借 口和工 具 。
人 内地 , 运 的是几 次 内乱都 被 中央王朝 及 时平 叛 , 幸 否则匈 奴势 力 随之进 入 , 会直 接威 胁 中央政权 。 将 ( ) - 汉族政 权制 造匈 奴 内乱 匈 奴 作 为一 种 不 安定 因素 , 次成 为 汉 族政 权 屡 内乱时 的外 援 , 因此 除 了战争与 和亲 等手段 外 , 汉族 政权 也试 图在 匈 奴 内部 制 造 矛 盾 , 以达 到 削弱 对 方 的 目的。汉 武 帝 时 期 , 儿 单 于立 , 使 两 使 者 , “ 汉 一
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

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古代中原与北方民族的边界,是千百年来发生过众多冲突与战争的地方。
其中,匈奴与汉朝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两个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既有战斗的火花,也有可贵的互通有无。
未来几百年,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将会经历何种变化?首先,要谈及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冲突,就必须提到匈奴的特点和汉朝对其的反应。
匈奴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擅长骑射并以牧业为主要经济基础。
而汉朝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是汉朝人民的主要追求。
两者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也是他们之间冲突的根源之一。
匈奴经常兴兵侵犯汉朝边境,掠夺附近的城市和乡村。
为应对这一威胁,汉朝先后实施了许多措施。
其中之一是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袭击。
虽然长城的修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使得汉朝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文化。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外交和交流的手段,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减少冲突。
例如,九百户牧民策略允许匈奴牧民在汉朝边境定居,给予他们一些土地和物资,以期通过经济共赢来降低冲突。
尽管历史上匈奴与汉朝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了一些和平共存的时期。
例如,汉朝的皇帝与匈奴的可汗通过联姻的方式实现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种外交手段巧妙地利用了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政治利益,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和平共处找到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
在和平共存的时期,两个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对于彼此了解和文化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冲突还是和平共存,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隐患和困扰。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常常收编郡县内的汉族人作为奴仆,这给汉朝的边境安全带来了威胁。
同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支出也是巨大的负担,长时间的边境战争使得中央政权的稳定受到了影响。
因此,匈奴与汉朝之间的边境冲突与和平共存,既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也是内政与外交的复杂关系。
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

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这种关系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双方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汉代初期的汉匈关系主要是以战争为主的。
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而匈奴势力强大。
匈奴经常侵扰中原,对汉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匈奴的挑战,汉朝实行了比较强硬的对外政策,进行了多次的征战。
其中,著名的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战争可以说是整个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汉朝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镇压匈奴是无法长久解决问题的。
于是,汉朝开始采取一系列政治、外交手段,试图通过外交和文化渗透来稳定匈奴的局势。
汉朝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以满足匈奴的一些合理需求,增加了两族之间的互信。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汉匈双方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汉族人民的接触,匈奴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族之间的和谐。
同时,汉朝也积极吸纳匈奴的一些优秀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然而,尽管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但冲突和争斗并没有完全消除。
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匈奴与汉族之间的利益矛盾仍然存在。
匈奴人对中原的贸易和资源有着需求,而汉族王朝也不希望匈奴重新崛起。
这种利益冲突使得双方难以达成真正的和解。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种汉匈关系的演变并没有停止。
随着汉朝逐渐衰落,匈奴人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北方的匈奴政权。
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匈奴人民的野心和抱负,也反映了汉朝政治权力的失衡和混乱。
综上所述,汉代匈奴与汉族的关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战争冲突,到后来的外交和文化交流,再到最后的争斗和冲突,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变数。
这种关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两族的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

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二世纪末,被称为千年之战。
这场持久而激烈的战争对于中原大地和边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千年之战。
一、历史背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疆地区。
而匈奴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北方边疆上崛起。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级。
二、对抗与联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与边境争夺。
汉朝对抗匈奴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军事打击、边境建设、外交交涉等。
同时,汉朝也试图与匈奴建立联盟关系,以稳定边疆。
三、长城的修筑汉朝统治者认识到边境地区的重要性,为了加强边境防御,汉朝修筑了伟大的长城。
长城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入侵,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四、交战与和平千年之战中,汉朝和匈奴之间交战多次。
在一些战争中,汉朝获得了胜利,对匈奴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然而,由于匈奴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胜利并没有使汉朝成功地击败匈奴。
除了交战,汉朝与匈奴之间也有过一些和平时期。
通过外交手段,两个国家曾经达成过一些协议,暂时缓和了边境局势。
然而,这些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战争很快再次爆发。
五、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千年之战对边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导致边疆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破坏,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边境战事的不断发生,汉朝不得不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与控制。
六、中央与地方千年之战使得汉朝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受到了考验。
为了维持边境的稳定,汉朝不得不在边疆地区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行政体制。
这种地方自治与中央统一的探索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胜败与传统文化尽管千年之战具有一定的胜败,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匈奴的存在。
匈奴文化对于汉朝和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语言、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语汉朝与匈奴边疆上的千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持久而激烈的一场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而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
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
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冒顿单于是匈奴国的全盛时期(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
),在冒顿单于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
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
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
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
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
而汉朝与匈奴也进行大规模战斗,其中平城之围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场战役,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
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
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于是冒顿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
汉高祖感到事态紧急,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于是在公元前200年寒冬,汉朝的军队冒着寒冷与匈奴兵对战,打了才一会儿,匈奴兵就败走了。
所以汉朝军队一连打赢了好几仗。
于是冒顿单于带兵逃到了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听说了就派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有点怀疑,又派娄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娄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
”说着,就把娄敬关押起来。
而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去攻打位于代谷的匈奴,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受到匈奴的突袭,他们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
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于是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上。
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人马整整在白登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幸亏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
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
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此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
他问娄敬该怎么办?娄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 汉高祖同意娄敬的意见,派娄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
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其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汉朝国力下降,于是恢复了和亲,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当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而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虽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就是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所以,管事的大臣就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同意了并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只能随她去。
昭君来到匈奴地域,她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
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后来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70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而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它意味着汉匈关系开始发生新的转变。
于是募兵制度在武帝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募天下死罪击朝鲜”。
天汉四年,又发“勇敢士”出朔方。
此后,关于募兵的记载史不绝书,不但在作战中使用募兵,在京师禁卫军中使用募兵,而且在边境也使用募兵屯戍,在此基础上,在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议以诈献马邑的办法,将匈奴主力诱至马邑包围歼灭,武帝准许,遂派30万大军在马邑周围设伏。
然而被匈奴识破计谋,围歼计划破产。
由此,汉匈关系恶化,双方激战开始,从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汉军与匈奴多次交战,而最关键的战役有三次: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兵由云中郡出击,横扫河套南部直至陇西,赶走匈奴白羊、楼烦王,占领河套南部地区。
汉军在与匈奴的历次交战中第一次取得大胜。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两次由陇西、北地出击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斩匈奴混邪王子、相国、都尉等百余人,士兵4万多,大胜。
第三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大战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10万精骑及数十万步兵,辎重队伍,越沙漠寻歼匈奴主力。
匈奴经过几次沉重打击,尤其是第三次打击,更加远离汉区,以至“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问题基本解除了。
汉匈力量对比的这种剧烈变化以至递转,使汉匈和亲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匈奴经过连年的军事打击,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响,因而希望息战和平,重建和亲,即汉仍像以前那样向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兵不南犯。
汉武帝不反对和亲,但他希望的和亲则是要匈奴臣属于汉,遣子入侍为质,与其他藩国一样待遇,汉匈地位完全颠倒。
双方为此僵持了数十年。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一次是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但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
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
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
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
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也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公元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
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
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也取得了巨大利润。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也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其中丝绸被带到了了罗马,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据说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连贵族也乐于穿丝绸;而另外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等等。
更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