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西南: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区。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唐时期:(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开明政策,被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2)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中亚。

(3)——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5)吐蕃——青藏高原。

2.两宋时期:(1)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2)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地区。

(3)大理——控制云南。

(4)金——原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以北属金。

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及活动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中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

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攻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口诀记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口诀记忆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周边民族多,典客典属国来管。

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郡县。

汉朝设有大鸿胪,匈奴和亲又战争。

河西四郡都护府,乌桓校尉在东北。

汉朝实行屯戍制,隋唐礼部鸿胪寺。

隋朝三次到流求,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又会盟,边疆管理机构多。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完成国统一,差别对待行汉法。

八思巴管佛藏事,明朝提督四夷馆。

明修长城设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自管,清朝设立理藩院。

平定漠西准噶尔,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西宁驻藏有大臣。

西南行改土归流,流官任期来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外交往历史久,秦汉交往更扩大。

陆上海上丝绸路,甘英出使到大秦。

海路到达印度南,刘秀赐印给倭国。

隋派裴矩驻张掖,唐与大食有交往。

常骏出海到马来,宋朝海运更发达。

广州明州和泉州,马可波罗在元朝。

明朝维护朝贡制,闭关锁国在清朝。

隋唐以来的历史人物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事迹

隋唐以来的历史人物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事迹

隋唐以来的历史人物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事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历史人物为促进民族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事迹: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民族政策的调整。

他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还设立了鸿胪寺这一机构,负责接待外宾和少数民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也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照顾,以及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还设置了民族事务部门——理藩院,负责管理和维护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实现了民族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是唐朝的一位公主,也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重要使者。

她出嫁到吐蕃后,积极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她向吐蕃介绍了唐朝的文化和科技,同时也学习了吐蕃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她的婚姻联盟不仅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的一位将领,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战争结束后,他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负责管理河西走廊地区。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推动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维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稳定。

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中原和草原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他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照顾,以及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还设置了行省制度这一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和维护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统治下,元朝实现了民族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分支,他们在明朝时期因为不满明朝政府的统治而东迁到了辽东地区。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吐蕃
2.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表现
国家地 区 新罗 人员往来 贸易交流 文化交流
从唐朝引入茶种 [28]崔致远等留 、[29]雕版印刷 立国参用唐制, 术和[30]制瓷、 设国学,教儒学 学生 制铜等技艺 贸易往来频繁, 遣唐使,吉备真 日本出土大量 仿效唐朝,大化 备和中国的[31] “[32]开元通宝 改新 鉴真 ”,中国出土了 日本的银币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
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 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 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 火药,僧一行始创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 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 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 化发展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期 初唐 人物 [50]陈子昂 成就 唐诗革新的先驱, 为诗歌的发展开辟 道路 影响
[51]孟浩然、[52]王 李白《望庐山瀑布 维、[53]高适、[54] 》、《[55]蜀道难》 盛唐 岑参、李白(诗仙)、 。杜甫的“[56]三吏 中国古诗歌的黄金 时代 杜甫(诗圣) ”“[57]三别”等
中唐 晚唐 [58]白居易 [60]杜牧、李商隐( 小李杜)
)
B.普遍使用指南针 D.对外政策开明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A项 发生于汉代,B项发生于宋代,C项中的“乡”表达不准,另外畅销海 外货物属于繁华景象的表现而非原因,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即时巩固2](2010· 四川文综)隋唐时,中印交 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 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各朝各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秦国:太监—赵高,儿子——胡亥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统一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后又攻打了南方的越族,统一了广东、广西。

为防止北方蒙古高原一带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括攻打匈奴,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2、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⑴、西汉时期:此时,仍然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有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和景帝)和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全国大统一。

西汉时期,仍然受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打败单于。

同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初期被匈奴所征服),成功地解救了西域,并建立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最远达到伊朗、罗马。

⑵、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蒙古高原一带的北匈奴仍然威胁着东汉政府和西域,窦固和窦宪先后打败了北匈奴,此时,南匈奴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

在攻打凶奴的同时,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到达波斯湾,重新恢复了与西亚和欧洲的联系。

东汉后期,住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因受东汉官吏和地主的压迫,与住在一起的汉族人奋起反抗,大大削弱了东汉政权。

3、两晋时期:分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乱世时期的西晋有著名的“八王之乱”和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东晋时期是南北对峙局面。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分别在:羯jíe族人在山西东北部,鲜卑族人分别住在长城以南和河西一带,氏族人住在甘肃东南部,羌qīang族人住在陕西和甘肃东部,氏族控制着鲜卑族和羌族。

4、南北朝:南方汉人统治的称南朝,北方由鲜卑族统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称北朝。

5、隋朝:北灭了南,重新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多民族大融会时期(这个时期,没有了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以下同),只是,隋炀帝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高丽的战争。

6、唐朝:除突厥外,其他少数民族跟唐朝关系都很好。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框架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 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

在那个时候啊,各个部落慢慢融合,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在中原地区发展,就逐渐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

这可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开端呢。

不同部落之间有简单的交流,比如交换物品之类的。

周边少数民族也开始和华夏族有接触。

像北方的戎狄,南方的蛮夷,他们有时候会和华夏族发生冲突,争夺土地或者资源,但也有和平相处的时候,会互相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艺。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到了河套以北,然后修建了长城来防御匈奴。

这长城可不仅仅是一堵墙,它代表着秦朝对北方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就是防御为主,同时也限制了双方的交流。

汉朝的时候就更复杂啦。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还送去大量的财物。

这是因为汉初国力还比较弱,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换取和平。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了,就开始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很多胜利,把匈奴赶到了更偏远的地方。

不过这时候也不是一味地打仗,双方在边境还是有一些贸易往来的,像在边境的互市,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可以和匈奴的马匹等进行交换。

汉朝对西域的关系也很重要。

张骞出使西域,那可是非常勇敢的行为。

他去西域一方面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中原和西域的正式交往。

西域的很多东西传入中原,像葡萄、苜蓿等,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传播到了西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

由于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

他们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互相学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文化礼仪等,汉族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服饰、饮食等方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推行汉化政策,要求鲜卑族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会__盟_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②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③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 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马__市___。 (4) 在 东 北 设 都 司 、 卫 、 所 , 对 女 真 等 族 进 行 管 理 ; 在 西 南 设 _土__司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 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登州大佬李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建立阶段,其疆域的确立也是“五胡乱华”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的疆域不仅包括统一政权管辖下的边缘地区,而且包括大一统格局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

隋朝立国伊始,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其辖区仅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朝政权统治己颜于瓦解之际,不足为患,统一江南地区乃大势所趋。

而隋王朝面临的真正对手是北方的突厥政权。

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隋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

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影响到中原王朝与突厥内部,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同时,隋朝亦幵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密切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的发展,为广大的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奠定基础。

一、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出现影响到其与突厥
政权间的关系。

有隋一代,隋朝与突厥间的关系几经反复,期间突厥多次南下侵扰隋朝北部边地,隋初,隋朝对突厥南下极为忧惧,处于明显的防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成为了隋王朝处理突厥关系的战略方针。

具体而言,“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隋王朝较远的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
落及其蕃属,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距隋朝边地较近的突厥及其属部。

所谓“离强合
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突厥汗国内部而言,对于与大可汗有矛盾的诸部落,
努力使其脱离大可汗统治,并促成它们的联合,从而达到分化大可汗实力之目的。

其二是隋朝支持或扶植力量较弱的部落,达到共同抗击突厥较大部落的目的,从内部瓦
解突厥政权,既壮大隋朝的联盟力量而相对削弱突厥汗国的实力。

文帝时期先后支持阿波可汗、沙钵略可汗、启民可汗就是这种战略方针的反应,最终,启民可汗归降隋朝,隋统一东突厥地区,但随后始毕可汗重新称霸北部边疆,所以可以确定的是,中原与突厥的政治、军事实力决定着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各地的政治态势。

而经济、文化的背景在当时并非决定性因素。

文帝时期采取积极的分化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积极的防御,最终换来北疆的安定。

尤其是启民可汗时期,中原王朝与突厥间保持友好往来,对包括突厥族在内的北疆诸族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其后,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加之内忧外患,突厥趁机扩大势力。

始毕可汗统治下的突厥政权重新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造成隋末唐初北部边疆的复杂政治格局。

二、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隋朝初立,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东北边疆地区作为
隋代北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很大变化。

诸族纷纷向隋朝贡,建立政治隶属关
系,中原王朝与东北边疆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巩固着隋朝东
北边疆地区的稳定,民族融合得到强化,而契丹与高丽、突厥、中原王朝皆关系密切。

可以说契丹处在各政权角逐的中间地带,先后臣属于高丽、突厥,隋统一北方之后,又主动接受隋朝的管辖。

契丹在三者夹缝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难于同其他三者相抗衡,只能依附于较强大的政权以求自身稳定,契丹在这时期遂融入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格局中。

总的来说,有隋一代,立国初期,民族关系比较稳定,隋
文帝积极推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着重解决东突厥问题,使之归附
中原王朝,为北疆地区的稳定扫除障碍;而对于东北边疆诸族则采取安抚措施,
保持该地区稳定发展。

在此期间,契丹在隋王朝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后期,
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东突厥势力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再次威胁北疆地区和平安定的局面。

契丹在与隋朝战争中受到重创,势力渐衰。

契丹是这时期东北边疆较有影响力的民族之一,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影响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民族稳定和民族发展。

总之,隋王朝与突厥、契丹间的关系影响着北疆地区的政治格局。

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奠定了隋末唐初北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