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绪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

绪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
前述谢纳实验只证明了人眼有能够看远和看近的调节装置,但这种功能产生在眼的哪—部分还未确定。托马斯·扬于1801年用实验证明人眼不是用改变眼轴长短的办法进行屈光度的调节;他还用头浸在水中的办法,排除了改变角膜弯曲度调节屈光度的可能性。其后黑氏于1960年否定了瞳孔对调节的作用,并初步证明调节功能是由晶状体表面弯曲度的改变所实现。这为人眼动态屈光的研究又向前推进—步。
教学难点

教学
内容
(一)眼屈光学的发展简史
(二)本课程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本课程学习目标
教学
手段
讲授+幻灯片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Ⅱ)
教学内容及进程:
绪论
第一节眼屈光学的发展简史
研究任何一门专业学科都要首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因此,回顾眼屈光学的发展过程和涉及的范围,并介绍一些卓有成就的人和事,对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1841年德国物理学家高斯提出,任何同光心的光学透镜组都可按照单一透镜的测量方法子以处理。
其后,1844年莫索尔把高斯的理论应用到眼屈光系统的计算上。
于1856 — 1866年黑姆霍耳茨发表了《生理光学》,使物理光学与生理光学密切联系起来,为现代眼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论今
古和今的界限在哪里,世界著名眼科学权威杜克一埃尔德,还有亨金在1978年为了纪念阿尔伏成立50周年的文章中,都认为应把黑姆霍耳茨于1850年发明检眼镜的日子做为现代眼科学的开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分册第一页,郭秉宽和陈耀真也把黑姆霍耳茨发明检眼镜作为现代眼科专业形成的起点。
二、眼的屈光系统的认识
眼的屈光系统是一个高倍凸透镜的看法早有人提出。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第一个用光学仪器来解释眼的成像。他认为任何物点所发的光通过眼的折光作用都在视网膜上结成倒像。他的这一推论,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论和混乱。

屈光手术发展历史

屈光手术发展历史

屈光手术发展历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屈光手术作为一种矫正视力的方法,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屈光手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手术来矫正屈光不正。

最早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是角膜切削术,即通过切削角膜的方式改变其曲率,从而改善视力。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并不被广泛采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屈光手术方法。

20世纪70年代,激光技术的出现为屈光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激光角膜磨镶术(PRK)是第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激光屈光手术方法。

它通过使用激光器去除角膜表面的一层组织,从而改变其曲率。

PRK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成为当时最主流的屈光手术方法之一。

然而,PRK手术的恢复期较长,患者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全康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一步改进了屈光手术技术,于1989年发明了LASIK手术。

LASIK手术在PRK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通过在角膜上切割一个薄的瓣状组织,然后使用激光器对角膜进行矫正。

这种方法的恢复期明显缩短,患者通常可以在几天内恢复正常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技术不断改进,屈光手术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定制化的屈光手术逐渐兴起。

这种手术方法利用先进的波前技术,根据每个患者的眼部特征进行个性化的矫正,以达到更好的视力效果。

定制化的屈光手术可以更准确地矫正屈光不正,并且可以同时处理其他视觉问题,如散光和眼睛的高阶像差。

除了激光技术,还有其他一些屈光手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晶体植入术是一种通过植入人工晶体来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不适合激光手术的患者,如年龄较大或有其他眼部问题的人。

总的来说,屈光手术作为一种矫正视力的方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角膜切削术到现在的定制化激光手术,屈光手术在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视力矫正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屈光手术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更多的人带来清晰的视界。

(完整版)眼屈光学

(完整版)眼屈光学

区分推进法测调节近点、集合近点
推进法(push up)测量调节幅度是以不能通过提高调节来保持清晰, 以“模糊”为测量终点。集合近点(NPC)的检查终点不能集合保持双眼 视、融像打破,以“破裂”(不能保持仅看到一个视标)为测量终点。
近点距离
1 屈光不正度 调节幅度
p(m)
1 F(D) Amp(D)
人眼的屈光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
第二节 眼球光学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 线将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 屈光(refraction)。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 力来表达。
在眼球光学中,应用屈光度(diopter,D)作为屈光力的 单位。屈光度为焦距的倒数,即D=1/f。
2.硬镜(RGP) 基本参数:直径、基弧(镜片后表面曲率 半径)、度数
3.角膜塑形镜(OK镜) 球面、非球面(≤-6.00DS,≤-1.50DC) Toric RGP、圆锥角膜片、不规则 镜…
三.屈光手术(surgery) 1.角膜屈光手术:PRK, LASIK, LASEK, 飞秒,
SMILE飞秒…
轴性近视 :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 在正常范围。
视网膜成像区别: 轴性屈光不正眼轴长度改变,未矫正的轴性近视眼视网膜像大于轴
性远视眼;屈光性屈光不正眼轴长度相等,未矫正的屈光性近视、远 视眼和正视眼的视网膜像均相等。
按近视度数(degree of myopia ):轻度近视 ≤ -3.00 D 中度近视 -3.25 ~ -6.00D 高度近视 > -6.00D
2)中度 +3.25~+5.00D 3)高度 > +5.00D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远视,在未行 睫状肌麻痹眼光时难以发现。随年龄增长,调节能力下降, 被调节所代偿的隐性远视则逐渐暴露出来。

眼屈光学

眼屈光学

3- 视力检查 :一般检查距离为3-5米
检查方法
注意事项: 先右眼后 注意事项:A.先右眼后 左眼、 左眼、不要眯眼 B·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 注视时间3秒以内 注视时间 秒以内 2. 一般要求:A.照明环境与 一般要求: 照明环境与 视力表相同或稍暗 B.高度:1.0行 高度: 行 高度 视标与检查眼水平 3. 记录方法:1.0认错 个, 记录方法: 认错2个 认错 -2 记录为1.0 记录为 1.
单纯远视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 单纯远视散光: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 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依二焦线与视网膜位置分类
复性近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 复性近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 。
依二焦线与视网膜位置分类
复性远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 复性远视散光: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 。
• 远视采用正镜矫正
远视眼分类(按屈光成分) 远视眼分类(按屈光成分)
(1)轴性远视:眼轴过短,最常见。实际上短 )轴性远视:眼轴过短,最常见。 眼球是人类正常发育过程中一个阶段, 眼球是人类正常发育过程中一个阶段 , 若发育不 眼轴每缩短1mm,约有 全,眼轴每缩短 ,约有+3D屈折力之减弱即 屈折力之减弱即 +3D远视 远视 (2)曲率性远视:眼轴长度正常,但角膜、晶 )曲率性远视:眼轴长度正常,但角膜、 状体弯曲度减弱所致。 状体弯曲度减弱所致。 • (3) 指数性远视:房水或玻璃体,屈光指数偏 ) 指数性远视:房水或玻璃体, 低所致
• • • • • •
根据焦线与视网膜的相对位置: 1)单纯近视散光 2) 单纯远视散光 3) 复性近视散光 4) 复性远视散光 5) 混合散光
依二焦线与视网膜位置分类

眼屈光学

眼屈光学
眼屈光学
第一章 总 论
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眼的屈光系统
第一节 概述
课程的性质
《眼屈光学》这门课阐述了视生理光学的基本 理论,并从生理光学深度介绍了各种眼屈光不正 和双眼视异常、弱视的临床症候,检查方法及其 矫治,为学习验光配镜学奠定基础。
该课程是视光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 生考取“眼镜定配工”和“眼镜验光员”国家职 业资格证书“直通车”的主干课程。
第二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谈古——经典的几何光学 《考工论》
——春秋末年,齐国的工业技术官书 《考工论》,是我国古代研究科学技术的最 早文献。其中就有用凹球面镜取火的记载。 《淮南子》
——西汉时的《淮南子》对用凹球面镜 取火的记载更详细。
第二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谈古——经典的几何光学 《博物志》
第二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谈古——经典的几何光学 《梦澳笔谈》
——沈括指出,鸟在空中飞行时,投到地面的影 子是正的,并跟着鸟的飞行方向移动。但如果光先 照鸟,再穿过窗上的小孔,所成的影子是倒的,看 起来鸟的影子也是倒着运动的。
画图
第二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谈古——经典的几何光学 《梦澳笔谈》
集合储备的测定 1 眼位检查 1 双眼视功能的图表绘制 1 双眼视功能病例的分析 1
视力表的绘制 1
第一节 概述
教 材
理论教材 《眼科屈光学》 编 著 徐广第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实验教材 《屈光学实验》 编 著 宋慧琴 天津职业大学校内讲义
参考书
第一节 概述
❖ 《眼镜定配工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级)》 海洋出版社出版
第一节 概述
课程的要求
了解与屈光不正分布有关的因素,熟悉正视眼的屈 光状态及非正视眼的屈光状态,掌握远视眼的定义、 分类、光学情况、远眼与调节;掌握近视眼的定义、 分类、光学情况、近视眼的矫正;掌握散光的定义、 分类、光学情况;掌握屈光参差的类别、成因及临 床矫正原则。

眼屈光学课程要点

眼屈光学课程要点

中级职业资格培训远程教学课程要点《眼镜架与眼镜装配》第一章眼镜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第一节眼镜的起源和发展一、眼镜的起源1、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

2、据《世界之最》介绍,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放大镜)来观察星星。

3、在十三世纪的元代,当时人们为了解决视力不足的困难,就已经能利用水晶石做成眼镜(放大镜)。

4、在十六世纪开始,由于社会发展已开始做出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当时用镜架的两端系上线挂在耳朵上)。

二、眼镜的发展我国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明清之际行业帮会的形成。

2、清末民初眼镜行业的崛起。

3、新中国成立后眼镜行业的变迁和飞跃。

第二节眼镜的性质与作用一、什么是眼镜1、所谓的眼镜就是戴在人的头部前颞眼睛前面,用来矫正视力,美化脸形,保护眼睛的一种工具。

2、眼镜由眼镜片、眼镜框及镜腿组成。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眼镜已逐渐成为具有时代艺术作品的象征。

二、眼镜的性质和作用1、眼镜是一种保健必需品,它既能增加眼睛视力,保护眼睛安全,还可以治疗由眼屈光不正引起的斜视,头痛等眼病。

2、眼镜也是一种美化脸型的装饰品,所以它会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眼镜架的材料第一节金属材料一、金1、黄金;2、白金。

二、开金与包金1、什么是开金(K金)。

2、包金。

三、铜合金1、铜镍锌合金(锌白铜)。

2、黄铜。

3、铜镍锌锡合金。

4、青铜。

5、高强度耐蚀镍铜合金。

四、不锈钢五、银六、铝和铝合金七、银色镍八、锰纳尔(MONEL)合金九、新合金(SPM)十、钝钛(Ti—P)十一、钛合金1、α型钛合金。

2、β型钛合金。

3、α、β型钛合金。

十二、记忆钛合金(NT)1、形状记忆。

2、超弹性功能。

十三、铌钛合金。

第二节非金属材料及合成材料一、非金属材料1、龟甲。

2、天然角质材料。

二、塑料及合成材料1、赛璐璐。

2、醋酸纤维素树脂。

眼屈光学(基础)

眼屈光学(基础)

临床表现: 视力: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眼位偏斜:近视眼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 合功能也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斜视 眼多为近视度数较高的眼。 眼球改变:眼球前后径过长,高度近视者明显。 眼底改变:低中度近视一般无眼底改变,高度近视 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睛退行性改变。如飞蚊症、眼 底豹纹状。 视疲劳:近视少用调节,但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 集合与调节不协调,引起肌性视疲劳。
第一章 视力检查
视力:眼分辨二维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公式:视力=1/视角 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 分数记录法 五分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与分数记录法的对应关系: 0.1 0.12 0.15 0.2 0.25 0.3 0.4 0.5 0.6 0.8 1.0 1.2 1.5 2.0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治疗:
验光配镜:
用适当度数的凹透镜予以矫正。 配镜原则:选用视力疲劳;对合并外斜视 者则应全部矫正以治疗外斜视。
角膜接触镜:
跟框架镜比,视野大,影像变化不大,且不影响外观。 特别是用于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较大者及某些特殊职 业者,但需严格按照佩戴规则和注意用眼卫生,防止 并发症发生。
调节机理: 看远目标: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体相对 扁平 看近目标: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眼的调节依赖于晶状体的弹性及睫状肌的功能 眼的调节与集合
集合:双眼注视远处目标时,两眼视轴平行而且调节处于 松弛状态。注视近处目标时则需要调节,为保持双眼单视, 双眼需要内转,称为集合。 调节和集合两者保持密切的协同关系,有调节必有集合, 调节力越大,集合也越大。正视眼的调节与集合相互协调, 对于非正视眼,其调节与集合不协调。远视患者调节作用 超过集合作用,反之,近视患者集合作用超过调节作用。 屈光不正患者对调节和集合不协调的耐受有一定的限度, 如超过限度引起视疲劳,甚至可以发生内斜视或外斜视。

最新眼屈光学发展史讲学课件

最新眼屈光学发展史讲学课件
是我国古代研究科学技术的文献。记录了凹球面镜 取火的记载。《博物志》则记载了利用凸透镜的折 光聚焦取火。
我国屈光学发展
《梦澳笔谈》 ——《梦溪笔谈》详细叙述了
镜子的大小与曲度成像的关系。凸面 镜的像小于实物,但可照出整个面孔。 (现在汽车和马路拐弯处竖立的反光镜 以及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弯曲度都 是上述理论的应用。)
我国屈光学发展
(三)屈光史:
❖ 对我国眼屈光学作出较大贡献的则应首推毕华德教授。 ❖ 1936 年刘以祥所著大学丛书《近代眼科学》中,对眼屈
光及调节作了较系统的叙述。孙桂毓的《眼的屈光学概述》 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学专著 ❖ 1982 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成立
(三)屈光史:
❖ 孙济中于 1950 年初设计 了用小数记录,《国际标 准视力表》用以检查远视 力。徐广第于 1955 年设 计了与上述远视力相对应 的《标准近视力表》
❖ 20 世纪 60 年代缪天荣设 计了视标增率均匀并可用 于统计的《标准对数视力 表》
我国屈光学发展
三)屈光史:
❖ 胡诞宁应用眼遗传学研究得出, 中国人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 隐性遗传,低度近视为多因子遗 传
❖ 颜少明和刘蔼年设计了 ( 立体 视觉检查固 ) 和《双眼影像不 等检查图》
眼屈光学发展的未来
1. 晶状体对波长390nm—660nm之可视光线,均任其通 过透达视网膜;
2. 随年龄增长,使晶状体核色泽由黄而渐变为淡褐色 的关系,是以对接近350m或其旁更短之短波光线常 做部分吸收,如对290nm紫外光则做大量吸收,届 时晶状体常发出荧光,并形成不透明变性蛋白质, 是为日光性白内障发生重要原因。
孙桂毓的眼的屈光学概述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学专著1982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成立1950年初设计了用小数记录国际标准视力表用以检查远视计了与上述远视力相对应的标准近视力表20世纪60年代缪天荣设计了视标增率均匀并可用于统计的标准对数视力胡诞宁应用眼遗传学研究得出中国人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低度近视为多因子遗立体视觉检查固和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整个眼屈光学的发展与光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激光全息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姆霍耳茨:检眼镜 ;证明调节 功能是由晶状体表面弯曲度的 改变所实现 ;创立了三原色学 说 古耳斯特兰德:把透镜的衍射应 用于眼,于 1911 年获得诺贝 尔医学奖,并在黑氏色基础上 不断充实,完成了简略眼、精 密模型眼的制作,并设计了很 多精密的光学仪器

一、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唐德:荷兰人,眼屈光不正的奠基人 . 《屈光不 正与其结果》和《散光与柱镜》,于 l864 年 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眼的调节与屈光不正》。 他的这些著作为眼的屈光性视觉障碍及其矫正 方法奠定了基础 检影镜;交叉柱镜联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玻璃体:无色透明凝胶状组织,填充于眼球
内腔,为眼屈光系终末之屈光介质; 其具有与房水相等的屈光率(1.336), 玻璃体除有确定性的屈光生理功能外,尚具 保持眼球正常形态与眼内压平衡之职能。 玻璃体内并无血管及神经组织,有关其营养 素供应、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等,主由脉络膜 负责。
模型眼
三对基点:一对焦点、一对主点、一对结点
前焦点—— -17.05mm(距第一主点) 后焦点——+22.78mm(距第二主点) 第一主点:1.348mm, 第二主点:1.602mm 第一结点:7.078mm, 第二结点:7.332mm
三对基点
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
眼轴长:24.387mm ;眼总屈光力:58.64D (静态时)
一、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黑姆霍耳茨:检眼镜
;证明调节功能是由晶 状体表面弯曲度的改变所实现 ;创立了三原 色学说 ;
古耳斯特兰德:把透镜的衍射应用于眼,于 191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在黑氏色基 础上不断充实,完成了简略眼、精密模型眼 的制作,并设计了很多精密的光学仪器
一、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晶状体:晶状体的屈光性质复杂,从组织学上可以观 察到它具有很多层次: 1)晶状体的介质愈向中央,其密度越大,因而大大增 强了它的集光力量。 2)从组织学上还可看到晶状体外层皮质的弯曲度较小, 中央核的弯曲与周围皮质比较起来更接近于球形。 由于从外向内逐渐增加屈光介质的密度及其表面弯 曲度.形成了一个由周边向中央逐渐增加其屈光力 的凸透镜。 3)晶状体表面的弯曲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后面 的弯曲度比前面要大一些.前表面的弯曲半径约为 10 mm,后表面则约为6m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扬州汉墓中发现了水晶放大镜,可将物体放大四五倍,从而把我 国的眼镜史从南宋又上溯了 1200 年

1911 年开了精益眼镜公司开业,为“中国眼镜业”的开始,以 反对德国人在中国开设了眼镜店,称为“高德洋行
我国屈光学发展


(三)屈光史:
对我国眼屈光学作出较大贡献的则应首推毕华德教授。
1936 年刘以祥所著大学丛书《近代眼科学》中,对眼屈 光及调节作了较系统的叙述。孙桂毓的《眼的屈光学概述》 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学专著 1982 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成立
屈光介质 折射率 屈光力(D) 曲率半径(mm) 厚度(mm)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1.376 1.336 1.406 +19.11 +43.05 +7.7(前) +6.8(后) 0.5 3.0~3.1 +10 前面静止时 3.6 -6 后面静止时 (静止时)
玻璃体
1.336
简化眼
便于理解和实用:
眼屈光学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我国屈光学发展 屈光学发展未来
第一节 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
屈光(Refraction):即屈折、折
射。 眼屈光学即是从光学的角度来研究 眼的光学构造;在正常和病理情况 下的成像原理以及屈光成像异常的 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一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1.
2.


角 膜 :角膜屈光力为40.0 D-45.0 D 空气与房水之间的折射串差别较大, 因为角膜的表面弯曲度。实际上,角膜表面并不 是真正的球形,它的周边部要比中央扁平些,但 在看物时,只用到中央部分,因而可以把它当作 一个球体来看待 屈光指数N=1.376 角膜系透明屈光介质,具有凸球面反射镜的光学 作用,约有2.5%被反射。对波长660nm及390nm间 之可视光线任其透过,但对短于295m者,可吸收 之。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人类对于眼前目标的细节既要看得清楚又要
把所在空间位置判断准确,两眼的集合和调 节约联合运动相应形成 。 个体发生学,即以人的胚胎发育过程观察双 眼视觉的发展和佩利阿核形成之间的关系, 可以明显看到,胚胎初期两只眼泡位于头的 两侧时,佩利阿核尚未发生。其后眼球逐渐 内头的前方移动,则佩利阿核亦随之逐渐发 育,终于成为中央突出的佩利阿核。

3)晶状体表面的弯曲度, 也不完全一致。其后面 的弯曲度比前面要大一 些.前表面的弯曲半径 约为10 mm,后表面则 约为6mm。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1.
2.
晶状体核的屈折率为1.43,周边部为1.386,其平 均值为1.39。晶状体静止的屈光力为16.0—20.0D 晶状体对波长390nm—660nm之可视光线,均任其通 过透达视网膜; 随年龄增长,使晶状体核色泽由黄而渐变为淡褐色 的关系,是以对接近350m或其旁更短之短波光线常 做部分吸收,如对290nm紫外光则做大量吸收,届 时晶状体常发出荧光,并形成不透明变性蛋白质, 是为日光性白内障发生重要原因。
一、 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托马斯· 扬(

1773~1829),英国的物理学 家和内科医师。
于 1801 年用实验证明人眼不是用改变眼轴长短 的办法进行屈光度的调节;他还用头浸在水中的 办法,排除了改变角膜弯曲度调节屈光度的可能 性。 他曾提出颜色视觉的理论 用谢纳的针孔实验法为自己检查屈光不正

眼屈光学发展的未来


整个眼屈光学的发展与光学技术的发展有着 密切关系 :
激光干涉视力计、激光散斑图:用来诊断眼屈光不正 盲人激光手杖、盲人激光眼镜:为盲人提供理想的助 视器 激光全息术:其再显现象可以显示三维空间的特点 激光干涉视力计的应用
第二节 眼的屈光系统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杰克逊:
我国屈光学发展
(一)我国的光学发展
墨翟的《墨经》论述了光与影的关系
《考工论》、《淮南子》及《博物志》这三部著作
是我国古代研究科学技术的文献。记录了凹球面镜 取火的记载。《博物志》则记载了利用凸透镜的折
光聚焦取火。
我国屈光学发展
《梦澳笔谈》
——《梦溪笔谈》详细叙述了 镜子的大小与曲度成像的关系。凸面 镜的像小于实物,但可照出整个面孔。
(现在汽车和马路拐弯处竖立的反光镜 以及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弯曲度都 是上述理论的应用。)
我国屈光学发展


(二)眼镜史
世界上最先使用眼镜的是中国人。元朝 ( 忽必烈时代 ) 官吏戴 凸透镜阅读文件。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可能在他回国 后,告诉威尼斯的工匠设法仿制,因而传入欧洲。 《中国眼镜史考》认为中国南宋时,即 13 世纪前半叶已发明 了眼镜。第—副眼镜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狱官所发明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物体既然在视网膜上成为倒像,为什么我们看
到的万物都是正的呢 ?--人眼物象的倒转 Stratton 试验 --眼的倒 像是事实,人们 看到外界物体是正立的也是事实。这两个相反 的实际现象如何统一起来,要用视觉心理学, 即锻炼或经验来解释。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1.
2.
3.
眼睛要能看清楚外界的物体必须具备下面的三个基 本条件: 首先,眼的屈光系统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可使由外 界进入眼的光,从角膜到视网膜这个径路中没有任 何障碍; 其次,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恰好落在视网 膜的中心凹.其成像应清晰且需足够大; 第三,整个视觉分析器,也就是从视网膜、视神经、 视索、视放射到大脑皮层的整个视路中的相应部分, 必须完整并具有正常功能。
模型眼
简略眼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太阳与眼: 眼睛是由太阳的存在而产生,并且是适应太 阳的各种特性所演化的感觉器官 --视网膜 的视觉二重性 光与眼的进化 生物进化主要取决于环境和遗传两大因素素。 随着动物的进化,动物的眼由简单到复杂, 并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适应和演化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双眼视觉的演化: 随着动物的进化嗅觉器官逐渐退化 而视觉器官则不断进化,动物的嘴 和鼻逐渐向后退缩,眼睛逐渐向前 突出。两眼向头的前方移动,使双 眼视野的比例慢慢增加,逐渐向双 眼视觉发展,为准确地捕获跑动的 被猎动物创造条件。

开普勒(Kaple):德国天文学家,1611年 提出人眼的屈光系统是一个高倍凸透镜,认 为外物与视网膜上的像呈倒像关系,曾一度 引起世人哗然。


谢纳,德国人,是眼屈光 学最早的启蒙人 他用牛眼做实验,观察到 在视网膜上出现了外界物 体的倒像,应证了开普勒 的假设,成为静态研究屈 光的开始 谢纳的针孔实验,证明了 人眼只有既可看远又可看 近的调节装置,这是动态 屈光研究的开始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房 水:充满前后房中的无色透明澄清液体,为眼球 屈光系第二介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三: 1).房水屈光率为1.336,角膜构成了房水透镜 的前曲面,角膜的前曲率半径和房水的折射率等是 构成角膜屈光力的重要因素。 2).供给晶状体、玻璃体、角膜等营养代谢所必 需物质,及代谢物的运输排泄。 3).维持眼内压及眼球正常紧张形态(正常眼内 压平均为18—23mmHg)。
复杂光学系统—>简化的光学系统 眼睛各屈光单位 —>曲率半径为5.73mm的单一折射面 该曲面位于角膜后1.35mm 曲率中心为结点、光学中心(距角膜7.08mm) n=1.336,总屈光力:+58.64D 前焦点:-17.05mm,后焦点:+22.78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