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哥舒意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

这里雨水充足。

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

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

”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

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

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

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

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

”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

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

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

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

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

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现代文阅读)练习建议用时2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深处的那些地方李 娟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是北面的那条山谷。

我妈倒是常常去,从那里进山拾木耳。

但是有一次,她一大早就出去了,快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回来。

我们都很着急,外婆催着我去找,可让我到哪儿找去?这深山老林的,搞不好把自己也给弄丢了……但在家里等也不是个办法,总忍不住胡思乱想。

于是就一个人踏进了那条山谷。

山谷口碧绿的斜坡上扎着一顶雪白的毡房子。

有一个女人在毡房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锡锅熬牛奶,她不停地搅动着,奶香味一阵一阵荡漾过来。

细嗅一下,又无影无踪,只有森林的松脂香气。

我本想绕过这个毡房子,却远远地就被那个女人看见了,她对身边的一个小孩说了几句话,那个小孩就像颗小子弹似的笔直射了过来。

我只好站住,等他射到近旁。

他在离我十来米远的地方停住,气喘吁吁,兴奋又认真地大声喊道:“你!干什么呢?”我指一下远处。

他又说:“你要喝茶吗?”我说谢谢,拒绝了。

他说:“你妈妈都来喝了茶,你为什么不来?”这一带的牧民都认识我们,因为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家汉人。

“她去过你们毡房子吗?”“嗯。

”“现在还在吗?”“走了。

”“往哪里走了?”他也指一下远处。

我对这个小孩笑笑,又冲着毡房子那边正在朝这边张望的女人挥了挥手,转身走了。

这个小孩此后却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但一直没有靠近,始终隔着十多米的光景,不紧不慢地跟着。

我想这个小孩一定是太寂寞了。

放眼望去,整条沟里似乎只住着他们一家人,连个小伙伴都找不到。

于是又站住,转过身大声地喊住他,问道:“喂——小孩!你多大了?”一连问了好几遍,他才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七岁……”“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他就一个劲儿地笑,再也不说话了。

“你过来,让我看一看,就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他一听,转身就跑。

我也笑着扭头走了。

但过了好一会儿,都开始进森林了,回头一看,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很努力地跟着。

我摸了摸衣兜,刚好揣着几粒糖,便掏出来放在脚边一块石头上,冲下面喊了一声,往地上指了指,使他注意到糖,然后径直走了。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

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

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

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

爱美是人的天性。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

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

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

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温锅刘正权黑王寨的人,不是老门老户的,很少有人知道温锅是咋回事。

老门老户的,年纪四十以下的,知道温锅是咋回事的人,也不多。

陈六是个例外,四十岁以前就晓得温锅是咋回事,还经常温锅来着,不管你是老门老户,还是外地落户到黑王寨的。

这跟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村主任。

谁个起新房,搬新家,会少了他呢,无形中,帮人家给温锅了。

温锅是黑王寨祖上传下的一项习俗,过去人穷,起个新房不把家底折腾个大窟窿的基本没有,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

民以食为天,灶上的东西叫主家作了难,经常有人在起的新房里弄个破炉子破锅煮饭。

左邻右舍见了,心里不落忍,有多余的锅碗瓢盆就会送过来,没有的也不打紧,去集上买一个,挑个好日子送过来。

天长日久,成了习俗,主家自己就挑了好日子,大家都带上厨房的物件,前来捧场,应了那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火焰一高,主家肯定得留饭,衍生出一个温锅的仪式,很形象,也很人情味。

最近的一次温锅,是年前,在捡破烂的老光棍大老吴家。

严格说,那锅温得有点勉强,陈六在那帮忙收拾,顺便吃了顿饭。

大老吴的旧房被纳入精准扶贫改造项目,屋顶盖子全换了,墙壁都刷了白,门口还打了水泥场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有点像过年时节的大老吴,帽子是红色的,裤子是红色的,羽绒袄是红色的,只差袖口裤脚没镶白边了,整个一翻版的圣诞老头。

平日里捡破烂,大老吴穿的,都是看不出颜色的深色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用陈六埋汰他的话,他那衣服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

陈六那顿饭吃得并不顺便,出了大力气的。

大老吴怕他捡回的破烂被狗半夜撕咬了到处丢,非得搬进新屋里,陈六只好留下帮忙,一帮忙就到了饭点上。

大老吴不准他走,说房子,虽是翻盖的,可也跟新沾了边,得温锅。

陈六说大老吴你会算账啊,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

大老吴笑,谁要你搭钱了,这不新家我一人吃没气氛吗,咱们热闹一下。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寺黄昏朱以撒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皇皇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

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平添,一到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青鞋布袜的僧人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

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

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吗?这种情景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

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不去的世俗,毫无清净可言,更无从做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

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

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

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

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减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

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

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传承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难以改变,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清明两忆(节选)(肖复兴)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

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

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

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

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

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

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

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

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

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⑥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

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

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

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

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内衣,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

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

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5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5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阴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庞余亮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

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

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

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

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

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

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

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

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

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大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

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

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

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

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杨绛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

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

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

”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

”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

其实,我哪就是呢!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

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

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

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

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

何以见得呢?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

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

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

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

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

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

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

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

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

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

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

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

但过了一两个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色瞧。

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掉碗,嘟嘟囔囔。

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

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

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色。

⑦她的审美眼光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⑧我会理发。

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

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

这使我很惊奇。

一次我参加宴会遇见白杨。

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

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说:“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们各自讲了方法,原来是同样的,不过她是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

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

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

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⑨郭妈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也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

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定不来问一声病,或来看我一眼。

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

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

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⑩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

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

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

郭妈捎去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

休书上那虚伪肉麻的劲儿,真叫人受不了,我读着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

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那个小他一两个月的弟弟来往。

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每次都是她工钱的两倍。

这儿子的信,和他父亲的休书一样肉麻。

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

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

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

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⑪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

她身材不错,虽然是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是袅娜风流。

眼泡也不觉得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⑫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

我不穿的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

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

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

他对我说:“你家的保姆,很讲究呀!”幸亏郭妈只是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促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

⑬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和不同。

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

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本文有测减)(1)郭妈是当时时代一个典型的悲惨底层劳动人民,请结合这个小人物,分析当时时代特点。

(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文中⑧⑨两段以写人记事为主,在叙事上有何特色?(4)请探究标题“镜中人”的多重内涵。

【答案】(1)①裹过小脚,说明当时人们受过封建思想迫害。

②娘家供丈夫上学,但因为自己长相丑而被丈夫休了,社会带有强烈的男权主义。

③对主人不诚实,贪“篮口”钱,要求涨工钱,人们对金钱极度的渴求。

④虽然自己外貌不好,但还是不放弃追求美,这折射出底层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是对生活还充满热情、希望。

⑤对主人生病不关心,在自己生病之后受到主人照顾才打开心扉,说明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极大的距离,夹杂着陌生感。

(2)①巧用反问与排比,突出了人对自我的肯定。

②最后一个反问句,激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思考与叙事。

③对比,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对比,强调了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3)①语言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叙来。

②擅长使用短句,叙事节奏轻快灵巧。

③叙事中有议论,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

④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4)①指人在镜中看到的自己,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

②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

③以“镜中人”暗示人性复杂,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

【解析】【分析】(1)“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额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她长得丑。

我每次换了新发型,她也跟着换,爱照镜子,表明她爱打扮。

她在我家做老妈子,习惯性地揩我家菜钱,而且常让我涨工资,表明她爱贪小便宜。

我不给涨工钱,就给我脸色看,摔东西;我生病了,她也不看我,不问,不关心,表明她为人比较自私冷漠。

她刚结婚不久,因为长得丑,就被上军官学校的丈夫休了,经历坎坷。

“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额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她说别人如何丑,却不知自己就是那种丑人。

表明她自欺欺人、没有自知之明。

(2)文中前三句连用三个“谁不……呢?”,反问与排比句,强调人要肯定自我。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这个反问句,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叙议。

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进行对比,意思是,人看不清自己,强调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3)这两段以写人记事为主,在语言表达上,多用短句;“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有叙有议。

写人时,“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运用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描写手法。

表现郭妈爱打扮,虽然冷漠,但也能被我的温暖所感动。

这两段文字,语言比较朴素,叙事平实,没有渲染和雕琢。

比如,“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

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

”(4)文中写郭妈照镜子时,“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

”这里的“镜中人”,是说郭妈很丑,但她却爱照镜子,也不自觉丑。

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

我换发型时,她也跟着变,“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这里的“镜中人”,是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

第三段中作者说,屋里有三面镜子,“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

”作者感慨,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

故答案为:⑴①裹过小脚,说明当时人们受过封建思想迫害。

②娘家供丈夫上学,但因为自己长相丑而被丈夫休了,社会带有强烈的男权主义。

③对主人不诚实,贪“篮口”钱,要求涨工钱,人们对金钱极度的渴求。

④虽然自己外貌不好,但还是不放弃追求美,这折射出底层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是对生活还充满热情、希望。

⑤对主人生病不关心,在自己生病之后受到主人照顾才打开心扉,说明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极大的距离,夹杂着陌生感。

⑵①巧用反问与排比,突出了人对自我的肯定。

②最后一个反问句,激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关于镜中人的思考与叙事。

③对比,将镜中人与情人眼中的“意中人”对比,强调了看镜中人的主观性。

⑶①语言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叙来。

②擅长使用短句,叙事节奏轻快灵巧。

③叙事中有议论,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

④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语、动作、细节、神态等,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⑷①指人在镜中看到的自己,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

②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

③以“镜中人”暗示人性复杂,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