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多种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情感教育也需要深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本文就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一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通过作品塑造丰富情感小学语文教学,文学作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传授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借助作品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比如,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小兔成长记》、《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人物命运的变化、体会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从而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
借助诵读、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古诗词、小故事等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如“春风十里,不如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
在情感的渗透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通过课堂互动促进情感交流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予以关注、理解、支持、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以期引起学生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通过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三、通过写作创作促进情感表达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因为写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情感理解和对课堂生活的情感体验。
在写作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含义,从而在写作表达中更好地呈现情感层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文学鉴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诗歌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并欣赏这些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用意,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细腻的理解能力。
学生作文: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写作,可以设置一些主题,如友情、亲情、感恩等,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文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朗读课堂: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朗读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感人或励志的文章,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通过朗读和分享,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力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情感教育活动: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一些情感教育相关的活动,如互助学习小组、班级文化建设、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更宽阔的平台上进行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友善关系。
总之,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朗读,以及在课余时间组织相关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格品质、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课文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一、课文内容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优秀的课文能够渗透出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的培养。
语文课本的选材要广泛而生动,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热爱。
语文课本的内容应该真实、生活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阅读和领悟中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力量。
课文中应该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情体验,激励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可以选取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情感态度的课文,如《小兔子小白鼠》、《捉泥鳅》等。
这些课文中的情感场景和情感冲突,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和回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方法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对情感教育的渗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情绪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感。
教师要注重情感引导,通过讲解和解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
要开展情感体验活动,如亲子朗读、情感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品质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人生感悟,对课文情节中的情感冲突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
三、师生互动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渠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评价能力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文学作品。
可以选取一些温情的故事、励志的文学作品、具有理想追求的人物形象等,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社会关怀意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不公,激发他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讲述、模仿等活动,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观点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感投射、情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不同情感状态,提高他们的情感反应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情感问题,通过体验和反思,培养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成长。
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还可以通过学生作品、情感日记等形式,让学生记录和反思自己在情感上的成长,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师生情感沟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心倾听,耐心倾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文章、讲述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情感表达,并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做出回应。
也可以通过一些情感化的语文教学活动,如朗诵比赛、情感写作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语法、阅读文章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文章、诗歌或美文,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共鸣能力。
语文课堂上还可以开展一些文学作品创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小学生正处在人际关系的学习和磨合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要通过课文教学,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法。
其次可以通过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纠葛,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处理情感冲突,传递正能量,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和诗词,向学生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的伟大团结。
还可以通过朗读现代优秀作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当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
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祖国的主题活动,如祖国风光画展、祖国颂歌朗诵赛等,让学生全面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究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以下将从文学欣赏、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文学欣赏,让学生从中感受情感的力量,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歌、散文或小说,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和讨论等方式去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作者通过怎样的文字表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提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作文教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作文教学也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体验来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情感、抒发情感。
可以给学生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题目进行作文,如“我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感动的一件事”等,通过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中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评和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和传记故事的方式来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一些伟大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来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启发学生对生活和成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有效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一、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例如,在读一篇古诗词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的文学形式,通过形式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文字和语言性质;或者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感受小草、清泉、云海,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认知。
通过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地展示语文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愉悦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积极认识自我、理解生命、肯定价值。
二、注重情感价值教育语文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当融入情感价值的传递。
例如,在讲解一首作品时,教师可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等,引发学生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一些情感认识,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价值的体现,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中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和人生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有情感背景的人。
三、培养情感态度的品质情感态度是人在情感体验中的一种应对行为习惯,而情感态度的品质就是体现在这种应对行为习惯上的心理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品质,可以为学生今后成长道路上的情感路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印象派绘画中,通过探索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推动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活动和感知,激发学生决策和应对行为的情感态度。
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有很多种模式,包括讲授、演示、问答、读书、课外阅读、游戏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进行文字理解和阅读能力训练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在快乐中获得提高。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情感态度和情感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情感教育的第一步。
小学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但同时也比较脆弱,缺乏自我控制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经典诗词、听音乐、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态度、对文学作品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等。
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讨论,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培养他们的情感审美能力。
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写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在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感。
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学生的情感世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情感问题,例如挫折、焦虑、孤独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情感应对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优秀人物的情感经历和成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健康的环境中去体验,去感知,并以此来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需要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
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健康的环境中去体验,去感知,并以此来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谈谈浅见,与同行共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
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
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
缺少情感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残缺的、低效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子,可以说情感教育几乎渗透在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
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感悟作者遣词造句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爱憎。
我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催生学生情感流露的语段的吟诵,让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推敲,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内涵和蕴意,让学生穿越文本表层,体会文章的内在“滋味”,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舞。
如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白衣战士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对母亲和“我”对话的语段的诵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浓浓爱心和不求回报的伟大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形成情感的共鸣。
二、适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地学习。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
将学生自然地引入情境之中,使其如临其境,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深刻地获取情感体验,进而加深理解,陶冶心情,通过“怡情”来“明理”。
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诗歌时,可以在气势磅礴的伴奏和恢弘厚重的音乐声中,通过歌唱家真挚的演唱,让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从而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
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
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如抒情散文《音乐这都维也纳》一文中,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深化情感
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对文本充分感悟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去联想,去想象,深化情感体验,愉悦心境。
在教学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开展想象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更深入地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悟更为深刻。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对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长江的想象,能使学生加深刻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在教学讴歌为国家和民族建设而献身的革命先烈的篇章时,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使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和坚定的理想情操的认识更为深刻。
如学习《军神》一文时,想象刘伯承忍受剧痛,即使床单被抓破了也一声不吭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真切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体会课文标题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表现人们只要充满信念,沉着勇敢,不畏艰难,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主题时,借助想象,更能体会课文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如教学袁鹰的《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时,借助想象,使学生
眼前浮现出那奔腾咆哮、波涛滚滚的黄河的壮观景象和在惊涛骇浪中从容自如、勇立潮头的艄公形象,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黄河的主人——艄公的风采。
五、品读思索,在思考中发展情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温情的语言,富含期待的眼神,自然流露出的浓浓爱意,都影响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用亲情启迪思维,用爱心浸润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多角度地感悟语境,多层次地去解读作者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厚重深广。
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从而让学生体会叶欣即使在面对生命危险时也毫不胆怯,勇于挺身而出的大无畏气概。
再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选取素材来表达生命的壮歌这一主题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即使是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也能表现出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对生命的理解与亲情的感悟得以升华。
六、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
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学习了《海伦.凯勒》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有坚韧不
拔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的道路上,我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学习她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
比如开展“读百部优秀课外书”、“看百部爱国优秀电影”、“背百首爱国诗词”等活动,借助五彩斑斓的荧屏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语言文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凭吊先烈、“为幸福院老人献爱心”等,用人文精神、感恩信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做人。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人文和情感内涵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现代优秀人才的需要。
因此,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感动、净化,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