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复习学案必修二第一单元(下)
精选人教版历史必修2学案:期中复习指导 -含解析

期中复习指导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单元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囊括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3.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单元时间上起15、16世纪,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发展的历程。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拓展、基本形成、进一步发展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拓展时期。
(1)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
它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了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2.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扩展时期。
(1)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工业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专题总览】农业基本构造手工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基本构造与特色重农抑商政策经济政策“海禁”政策【课程标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知识构造】宋元:国外商运发展快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发展历程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地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和会馆宋从前:市的商业活动存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市场(市)的发展历程宋此后:“市”打破了原来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从前:城市主假如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商业城市的发展宋此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知识梳理】一、商业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初期的商业互换。
2、商朝: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最早的钱币已经产生。
[ 中国最早使用的钱币是天然贝壳 ] [ 特别提示 ] 商消亡后,商朝人以擅长经商著称,因今后代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3、西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控制商业。
跟着商业进步,交易活动日趋屡次,钱币需求数目增添,大量的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很多庶人打破官府的约束,经营商业致富,成为有强盛实力的商人,私商渐渐代替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跟着商业的繁华,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赶收益而来往奔走。
6、唐朝:(1)水道商运发达:商船“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弘大著称,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每年来回一次,所获收益十分可观。
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协助性经营场所买卖特别兴旺。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柜坊:专营钱币的寄存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我国初期的汇兑制度。
[ 特别提示 ] 隋唐期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大运河的开通,亲密了南北方的经济来往,加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屡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出空前繁荣的情景。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商业的发展(二)

(练习四)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 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
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B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练习五)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以工商业著 称的市镇,时人赞叹“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
(1)市的变迁
时期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政府监管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
宋朝
按时开市、 官府设市令或市
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以前
闭市
长进行严格管理
与坊严格分开
经营时间限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 制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再受
宋朝
被打破
早市、夜市 官府的直接监管
昼夜相接
“凡市,以日午 击鼓三百声,而众 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zhēng)三百 声,而众以散。”
时空观念
本课知识结构
(练习一)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B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交子 D.②③④
(练习二)右侧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 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 坊门、坊墙。《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
都会。 “扬一益二”
主要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古代城市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 商业性。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政 策没变。 (3)从地区分布看,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题一班别姓名座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2、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农具的改进 B 技术的提高C小农经济 D 国家政策的推动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题一班别姓名座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2、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农具的改进 B 技术的提高C小农经济 D 国家政策的推动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5、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6、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7、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D.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8、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9、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课件:1 单元复习课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本单元以古代中国经济为主线,它包括:(1)一个核心: 农耕经济的兴起和发展。(2)两大经济政策:延续古代 历史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 国”政策。(3)三个表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享誉世 界的手工业;逐步发展的古代商业。
主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 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 利”,渐成风尚。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 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 苏州“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久矣”。
——摘自《明清时期经济史研究》
【解读】史料一说明古代“妇人”从事的是家庭手工 业,与农夫从事的耕作相结合。史料二反映了私营手工 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出现了雇佣关系。
【创新思维】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9日电,陶瓷镂空、 金属拉丝、双面刺绣……这些精湛技艺 既是制造的基础,也蕴含着精益求精的工 匠精神和实业态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发布消息说,我国将建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数据库,通过 பைடு நூலகம்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实现科学管理,推动手工艺的传承
创新和发展。而我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 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 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 顽固的传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手工业 技术传习的认识。
提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世代传习是手工业劳动者为防 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 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 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重点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2. 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讲解
1. 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过程
二、导学案练
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为什么说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对旧文化运动的,试举出两种典型的反对旧文化的成果。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区别。
3. 识记题:请将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顺序列出:①北伐战争②五四运动③中国成立④辛亥革命。
4.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是反对旧文化的。
*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打败外来侵略者的。
* ()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事实上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
5. 解释下列概念:
* 中国的主要矛盾
* 五四运动
* 长征
* 人民战争
教学板书设计。
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全套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本课内容后,你应当能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以下要点:(1)早期农业。
(2)传统农业。
(3)小农经济。
2.探究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呈现出哪些基本的特点?预习导引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方法(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垄作法。
(2)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1)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4.水利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

①原始社会:工具以石制、木制为主 小农经济的含义、演变、特点、评价?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量存在, 演变:①春秋:产生;②鸦片战争,开始解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耒耜仍是重要工具 体,但占主导;③建国后,1950-1952年土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 ③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 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 ④唐代:曲辕犁 制;④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成 ⑤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最终退出历 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史舞台。 ②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③汉代:漕渠、白渠 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耕织结合; ③自给自足。 ④治河工程:东汉王景治黄 ⑤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的坎儿井 评价:积极:自足 稳定 财源 促进 消极:难扩大 阻碍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落后 脆弱 ②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耕作方式的变化)▲ ③春秋时期:个体农耕
冶金业
冶铁业: ①春秋②汉 ③北宋 ④南宋末年 ⑤明朝
①上古:养蚕缫丝 ②西周以后:丝织技艺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④唐代:缂丝技术出现
丝织业 农 耕 手工业成就 纺织业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三种生产关系调整? ①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部门 ▲ 各有何特点? 棉纺织业 ②元代:黄道婆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 时 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征役制 雇募制 雇佣关系 代 陶器业:新石器时代,陶器发明 ①东汉:青瓷 的 陶瓷业 瓷器业 ②南北朝:白瓷 手 ③隋唐:独立的工业部门 ④宋代: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工 ⑤元代:开始生产彩瓷 ⑥明清:瓷器和丝绸成为出口产品 业 ①明代以前,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生产 力的 提高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下)
一、重点问题:
1、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于什么时间?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段黄梅戏《天仙配》的戏词,说明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3)依据这段材料说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2、重农抑商政策
(1)我国古代政府是否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举例说明。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2)从以上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哪些时期曾采用“重农抑商”政策?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强调“重农抑商”,明清时期皇帝也强调“重农抑商”,两个不同时期的同一政策作用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
3、“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朝初年,政府下令“海禁”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初年采用“闭关锁国”的原因又是什么?
(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否禁绝对外贸易?并说明理由。
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答复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依据这段材料说明清朝采用“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它首先出现在什么地区的什么行业?
(2)《明神宗实录》记载:“(苏州)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中,染坊主和染工之间、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发展缓慢,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有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春秋时期的鲁国采用什么政策,使这一土地制度遭到破坏?
(2)“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这段材料反映了商鞅的哪项政策?作者认为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结果?
二、课堂精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不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
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土中。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趋,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材料三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不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蠧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
驱游手为盗贼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社会的有益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政策的危害。
(3)试简要评价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