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出师表课时作业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18年春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

2018年春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

《出师表》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的词注音。

殂()陟()臧否()()裨()阙()遗()猥()夙()庶()驽()攘()咎()诹()攸()袆()陛()菲()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3)恢弘..志士之气()(4)陟.罚臧否..()()(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7)事无大小,悉以咨.之()(8)遂许先帝以驱驰..()(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0)夙.夜忧叹()(11)恐托付不效.()(1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3)庶竭驽钝..()()(14)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15)以彰.其咎()(16)临.表涕零()3.解释词语。

(1)妄自菲薄:(2)夙夜忧叹:(3)攘除奸凶:(4)斟酌损益:4.按要求填空。

(1)文中的“益州”指,“先帝”指,“陛下”指。

(2)第一段中作者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是:,有利的主观因素是:。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有两个:①;②。

(3)文中第一段的主旨是:。

(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被“刑”者是,被“赏”的对象是。

5.按课文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出师表》中与这句话语意相仿的句子是:。

(2)诸葛亮分析两汉兴衰原因的句子是:。

(3)《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叙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4)《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附:参考答案1.cúzhì zāngpĭbì quē wèi wĕi sù shùnú rãng jiù zōu yōu yī bì fĕi2.(1)时刻(2)发扬光大(3)扩大、发扬(4)提升评论人物好坏(5)显示(6)给予(7)询问(8)奔走效劳(9)托付(10)早晨(11)成效(12)荒凉的地方(13)比喻低下的才能(14)怠慢、疏忽(15)表明,显扬(16)面对3.(1)过分小看自己(2)早晚忧愁叹息(3)铲除那些奸邪的人(4)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同步精品练习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同步精品练习 苏教版

17出师表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遗诏( ) 忠谏( ) 陟罚臧否( )和睦( ) 攘除( ) 斟酌( )2、解释加粗词。

①诚宜开张圣听②猥自枉屈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翻译句子。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填空。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作者开始分析形势,指出的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指出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③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曾说“勿以,勿以。

”5、文中写道“临崩寄臣以大事”指什么?刘备临死时嘱咐刘禅的话是什么?6、简述“表”是怎么回事?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阅读探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8、第一段第一句,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表明自己出身低微。

B.表明自己自食其力。

C.表明自己不求功名。

D.表明自己只求活命。

9、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似当世之事,由是感激;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 练习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 练习苏教版

《出师表》练习题1语段(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一、注音:崩殂_______ 疲弊_____ 懈_____陛下_____ 恢弘_______ 塞_____ 谏_____二、解释词语:未半_______崩殂_______三分________疲弊________秋______不懈_____忘身_____殊遇_______追______光______遗德_______恢弘_______引喻______失义____谏_____三、句子翻译: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段理解:1、作者分析了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此节段意。

2019-2020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 出师表习题

2019-2020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 出师表习题

2019-2020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出师表习题第 1 题【单选题】下列朗读停顿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答案】: 【解析】: 第第 2 题【单选题】选出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B、金樽/青酒/斗十千C、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答案】: 【解析】: 第第 3 题【单选题】选择正确的翻译(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A、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秋天啊。

B、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C、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啊。

【答案】: 【解析】: 第第 4 题【单选题】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崩殂(死。

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答案】: 【解析】: 第第 5 题【单选题】下面句子的恰当译文是(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皇宫中和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奖赏好的惩罚坏的,不应有所不同。

B、宫廷中的人和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国家中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有所不同。

C、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功过,不应没有区别。

D、皇宫和相府,都是国家整体的一部分,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一样。

【答案】: 【解析】: 第第 6 题【单选题】阅读,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恢弘志士之气③,不宜妄自菲薄④,引喻失义⑤,以塞忠谏之路也。

下列“之”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这项是:( ) A、恢弘志士之气。

苏教版九下语文出师表练习

苏教版九下语文出师表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出师表(第一课时)一、当堂练习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 _(朝代)__ __家、__ __家。

字___ _,人称___ _,选自《》,表,。

2、注音崩殂.:塞.忠谏之路:陟.罚臧否..:昭.陛下:以遗.陛下:必能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欠恰当的一项是()A 、场上球员个个成了防守专家,令一向善长防守的活塞一筹莫展。

B 、哈顿在达尔文之前就独立形成了生物进化中物竞天择的观点。

C 、太让人感动了,听了他的事迹,我便浮想联翩地流下了眼泪。

D 、田启文也像周星驰等许多曾经的好伙伴一样,最终以分道扬镳的结局结束了10年的合作历程。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5.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远足、旅游,都是要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环境,去领略他乡清新的风情。

____ ______。

不要停下我们追求的步履,因为景色最美的地方就在我们心灵的另一个前方。

①当我们取得一定程度的成绩后②很快就对已经取得的厌倦了③人生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远足和旅游呢④为了寻觅清新,我们又开始了新的追求A .④③②①B .③①②④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勇敢、乐观、不惧困难。

在孤岛上,他积极地与大自然做不屈的斗争,用火枪和《圣经》征服了“星期五”,使其心甘情愿做了他的忠实奴仆。

B .《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个善于观察、非常敏感的孩子。

在外祖父家里,他饱受欺凌;但在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 同步练习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 同步练习苏教版

出师表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崩殂()②陟罚臧否()()③费祎()④遗陛下()⑤夙夜忧叹()⑥斟酌损益()⑦咨诹善道()⑧以彰其咎()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必能裨补阙漏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④躬耕于南阳⑤先帝不以臣卑鄙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⑦庶竭驽钝⑧临表涕零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多是反义语素合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其中有一个偏义复词,即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它是()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①以 A、以光先帝遗德()B、以塞忠谏之路()C、悉以咨之()D、先帝不以臣卑鄙()E、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②所以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所以动心忍性()③效 A、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不效则治臣之罪()5、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A、表明自己忠于汉室后主。

B、希望后主实行法治,做到赏罚公平。

C、希望后主广开言路,采纳合理意见。

D、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②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今义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今义④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7、判断正误。

①《出师表》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自己要发愤图强。

()②《出师表》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在于让刘禅以其父为榜样,继承父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③诸葛亮在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8、填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出师表》同步练习5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出师表》同步练习5 苏教版

《出师表》一、分段阅读阅读1—5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1、中道崩殂..()2、益州疲弊..()3、不懈.于内()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5、忠志..之士()6、追.先帝之殊遇..()7、开张圣()8、以光.先帝()9、恢弘..志士之气()10、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塞.忠谏之路()13、陟.罚臧否..()14、作奸犯科()15、付.有司论其刑.赏()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7、不宜偏私.()18、此皆良实..()19、志虑忠纯..()20、是以..先帝()21、简拔..以遗.陛下()22、愚.以为()23、悉以咨.之()24、裨补阙...漏()25、性行淑均..()26、晓畅..军事()27、举.宠为督()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1、贞良死节()(二)地毯式阅读: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第1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因“”形成的。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4.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5.就君主治国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就哪三方面向后主提的建议?。

6.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的人,该受赏的是“”的人。

7.文章3、4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8.作者主要依据什么来向后主举荐贤臣,推荐文臣、武将?。

9.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10.请为第5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11.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12.文中的“先汉”指的是,后汉指的是。

13.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14.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

阅读6—7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躬.耕于南阳()2.苟全..性命于乱世()3.不求闻达..()4.先帝不以臣卑鄙..()5.猥.自枉屈..()6.由是感激..()7.遂许先帝以驱驰()8.后值倾..覆.()9.尔.来()10.寄.臣以大事()11.夙.夜忧叹()12.以伤.先帝之明()13.深入不毛.()14.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二)地毯式阅读: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019年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 出师表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五十一

2019年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 出师表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五十一

2019年精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二十出师表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五十一第1题【单选题】某法官在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为此,人民群众给他送上了一面锦旗。

下面几句作为其内容最恰当的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为句中划线字选取正确义项(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A、时期B、秋天,季节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再而衰,三而竭。

B、旦日,卒中往往语(谈论),皆指目陈胜。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各得其所)D、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奖励,奖赏)【解析】:第6题【单选题】为下列句子在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何以战?( )A、用B、拿、把C、以致D、用来E、因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A、用B、拿、把C、以致D、用来E、因为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A、用B、拿、把C、以致E、因为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A、用B、拿、把C、以致D、用来E、因为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A、用B、拿、把C、以致D、用来E、因为【答案】:【解析】:第7题【多选题】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A、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皆刑其长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D、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 出师表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以遗陛下()先帝遗诏()(2)行阵和睦() 性行淑均()(3)职分() 天下三分()(4)陟罚臧否() 不置可否()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道崩cú()bì()补阙漏w ěi()自枉屈庶竭nú()钝以彰其jiù() sù()夜忧叹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2)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4)臣本布衣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5.写出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思。

(1)效⎩⎪⎨⎪⎧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不效则治臣之罪 (2)所以⎩⎪⎨⎪⎧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 (3)以⎩⎪⎨⎪⎧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6.按要求填空。

(1)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表现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成语:______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下联是()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 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

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

③峭直:严厉刚直。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平居无私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58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D.奉命于危难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5分)(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分)(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

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

(1分)(二)2018·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注] 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若主纳忠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寻亦诛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为后所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匹夫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分)(2)此亦帝王深耻也。

(2分)15.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16.学习了《出师表》后,请你运用寓情于事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写作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58详解详析1.(1)wèiyí(2)hángxíng(3)fènfēn(4)pǐfǒu2.殂裨猥驽咎夙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4.(1)古义:时。

今义:秋天,秋季。

(2)古义:开放,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或经商的人称一天中第一次成交。

(3)古义:痛心和遗憾。

今义:深切地憎恨或悔恨。

(4)古义:平民。

今义:布做的衣服。

(5)古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5.(1)①重任。

②奏效。

(2)①……的原因。

②用来。

(3)①以致。

②把。

③因为。

④认为。

6.(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1)成语示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妄自菲薄;亲贤远佞;俭以养德;计日而待。

故事示例: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白帝城托孤、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

(2)[解析] D 根据对联上下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特点,抓住“两表酬三顾”第一字和第四字,即可判断答案为D项。

(3)示例一: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天才。

“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

此外,他的赤胆忠心、他那羽扇纶巾的绝世风采更是令我万分敬仰。

示例二: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阻止了时代进步的“糊涂”军师。

试想,假如诸葛亮不帮助刘备实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是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的军师,他们的军队一定会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天下必定早一步统一,百姓必定更早地安居乐业,不受战乱折磨。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的人生抉择是错误的。

8.(1)为……而死。

(2)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

(4)书信。

9.[解析] CA项,“所以”的意思均为“……的原因”;B项,“而”均表转折关系;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于”的意思均为“在”。

10.(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2)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11.(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参考译文][乙]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包拯)起初中了进士,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的机会,大肆敛取超过进贡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按照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严苛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