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各论(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全本

针灸治疗学全本

⑵ 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
称“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
穴”、“压痛点”。
二、 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1.基本治疗
主穴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
▲寒湿证加艾灸;
操作 ▲瘀血证加刺络拔罐;
▲肾虚证命门穴加用附子饼灸。
腰痛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 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2.耳针法 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 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 王不留行籽贴压。
中枢性面瘫口角歪斜眼以上正常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手少阳三焦经深层为面神经出颅之处急性期面神经水肿针刺手法宜轻或加灸以温经散寒地仓阳白颊车翳风鱼腰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用泻法可祛除阳明太阳太阳筋络之邪气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祛风通络攒竹四白颧髎配穴配穴
针灸治疗学
(七版)
上篇 腧穴总论部分
《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 所,以上下摩骨也。” 是一种强调手技的方法。此法 的操作进针后,稍微摇动针柄,慢慢进针至骨部,然后在 骨头上或骨缝间上下提插,好比针尖在击打骨头,故谓 之短刺。常用于治疗跟骨骨刺、颈椎病、老年性膝关 节退变等症。
3 合谷刺
《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 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操作:针刺得气后, 将针退至皮下,再向左刺入,再将针退至皮下,,向右 刺入,针再退至皮下,最后直刺入肌肉(分肉)深处。 整个过程就好像用针在肌肉间划了个鸡爪,用于治疗 肌痹(肌肉挛缩不用等症) 。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学13、治疗学各论

针灸学13、治疗学各论
• 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 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1-5岁小儿,年龄越小,发 病率越高。
•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急惊 风发病急暴,临床表现多为实证。慢惊风多由久 病而来,也可由急惊风转变而来,临床多表现为 虚证。
医学ppt
9
【病因病机】
• 急惊风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 积滞、暴受惊恐。主要病机为热闭心窍、 热盛动风、痰盛发搐。热、痰、风、惊四 证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表现。病变部位在 于心、肝二脏。
补法。配穴用补法;脾肾阳虚者,可施以温和灸或隔盐灸 或隔附子饼灸。小儿不合作者也可不留针。 • 方义
医学ppt
13
2.其他治疗
• 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 脾。
医学ppt
14
【按语】
• 1.针灸对惊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须 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 2.惊风发作时立即让患儿平卧,头侧向 一侧,解开衣领,将压舌板缠上多层纱布 塞人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给 予吸氧,随时吸出痰涎和分泌物,保持呼 吸道通畅。
• 风热;
• 肝郁化火;
• 血虚风燥。
医学ppt
19
【治疗】 1.基本治疗
• 治法 疏风止痒,清热润燥。以病变局部 阿是穴及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 主穴 阿是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膈俞 • 配穴 • 操作 阿是穴围刺,并可艾灸,其余主穴
均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 方义
医学ppt
20
2.其他治疗
• (1)皮肤针法 取阿是穴,先轻叩皮损 周围,再重叩患处阿是穴以少量出血为度, 同时可配合拔罐或艾条灸。
• (2)耳针法
医学ppt
21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精选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二)资料

精选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二)资料
1、什么人容易发生中风? 2、中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 郁证(depression)是以心情抑郁、情绪
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怒易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哽塞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 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 • 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
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为
主 针用或泻或补 。
取穴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即主穴在阳明经取 穴。
2、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即上肢痿先补肩 部穴,下肢痿先补腰、臀、股之穴。
3、辨麻痹之经以补之。即辩明某经麻痹, 就补某经穴位。
常用穴位: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
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
• 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拔
罐(温针灸或隔蒜灸);
• 顽固性——用滞针法。
其他疗法
1、电针 选穴:参照处方选穴,用疏密波。
(早期不宜) 2、皮肤针叩刺:患侧面部、耳后
叩刺。 3、拔罐:患侧面部、耳后。
4、穴位注射 选穴:地仓、颊车、翳风、牵正每
阳白
鱼腰 攒竹
四白
颧髎
地 仓 颊车
随证配穴: 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
耳尖放血 2、风寒:风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人中沟歪斜:人中
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
脾俞、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
双侧针刺,以浅刺 为主。
操作:
• 早期——浅刺、轻刺激、泻法,风

痰郁化热
引动肝风, 夹痰上扰。
阴血暗耗
气虚血瘀
劳 气虚生痰 累 过 度

针灸治疗学 各论

针灸治疗学  各论

第二篇各论第一部分内科疾病一、神经内科疾病(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分类】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触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肾俞—壮腰益肾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针灸学1治疗学各论

针灸学1治疗学各论

治疗
治法:通络止痛,取足太阳 经穴及阿是穴为主。近部、 远部对症取穴相配合。
治疗
主穴、方义:
阿是穴、大肠俞— 近部 取穴,舒经通络止
痛 委中(合穴)---舒经活
血,通络止痛
随症配穴
寒湿腰痛:腰阳关 湿热腰痛:大椎、腰阳关、委中刺血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 急性腰扭伤:针人中,泻法;委中刺络放血;
概述
腰痛又称为“腰脊痛”, 是以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 为主证的临床常见病证。
现代医学常见引起腰痛的病证
腰部软组织病变 如慢性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病变 如腰椎间盘突出证
腰椎关节病变 如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骨病变 肿瘤、结核
如腰椎骨折、退行、骨质疏松、
内脏器官病变 如尿路结石、妇科病
多产劳欲,久病肾虚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穴位注射法
皮肤针法
【按语】
一.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多次治疗无 效或逐渐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 占位性病变。
二.头痛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烟酒,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避免过劳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
腰痛
概述 其他疗法
病因病机 注意事项
辨证 病案分析
治疗 现代研究进展
不同点:
在针刺方面:治疗面瘫以浅刺、 弱刺激为主,四肢穴位则单侧针; 而治疗三叉神经痛多用泻法、持 续捻针为主,四肢穴位则双侧同 针,均用泻法。
在四肢部:三叉神经痛以合谷为主穴,
配内庭;而面神经麻痹以合谷为主穴,
配外关。
在头面部,三叉神经痛是以下关为主穴,而面神经麻痹以 翳风为主穴。
胃痛
一、概
三叉神经头面部皮 肤分布
01
第一支:支配泪腺、 眼球、上睑、额部 皮肤

【全文】针灸治疗学总论

【全文】针灸治疗学总论
腧穴性质
泻: 委中、水沟、十宣、合谷
2.针灸治疗原则
(1)治神守气 (2)补虚泻实 (3)清热温寒 (4)治病求本 (5)三因制宜
(1)治神守气
治神
(1)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2)是指在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 神状态。
治神守气
守气 注重守气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
原穴与络穴
原穴 定义: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内容:十二原穴(阳经有单独原穴,阴经以输 代原)
应用:1、用于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2、用于治疗:“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 腑之有疾者也。”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原。”
原穴
◦ 心烦失眠:取神门或大陵; ◦ 肺病咳嗽:取太渊; ◦ 肝阳上亢:取太冲; ◦ 阴虚牙痛:取太溪。
方法 针刺补法
符号 ┬
操作方法的选择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刺泻法

治疗时机的选择
皮肤针

艾条灸
×
艾炷灸

温针
拔罐法

水针
IM
皮内针
电针
IN
6.特定穴的应用
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 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 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素问集注》云:“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 名曰经刺。”
不是疾病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虚实表现不明显 ,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病症,而不涉及其他脏 腑,属于本经自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
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
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
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晨僵”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
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为特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
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
浊;热痹+清热消肿【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
穴(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
常及疼痛,局部痛觉和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
主(寒湿引起者加灸),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
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
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
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
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
通和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
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
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
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
腰阳关、阿是穴
【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是





















痛(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



点【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
经痛
【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











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



法【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










、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
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辩证】
1.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
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
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
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
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和夹脊
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 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
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 (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则】早期——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只针不灸,泻法 后期——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七)中风:治则、处方、方义
【临床表现】
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蜗斜而无意识障碍
中脏腑—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
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及方义】
中经络: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水沟、百会——督脉入络脑,可调脑神、通脑络
内关——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水沟、素髎——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督脉要穴,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
内关——心主血脉,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八)面瘫: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侵袭人体→
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
【病变部位】
1.眼部:“目上冈”—足太阳经筋“目上冈”—足阳明经筋
2.口颊部: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临床表现】口眼歪斜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不足【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组成】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
合谷—祛风通络“面口合谷收”(九)面肌痉挛
【临床表现】面部肌肉阵发性瘫痪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组成】太阳、攒竹、颧髎、翳风、合谷、太冲
(十)三叉神经痛:相关经脉、针刺手法
【相关经脉】
1.眼部疼痛:足太阳经病证
2.上颌、下颌: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临床表现】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灼样剧烈疼痛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瘀滞【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