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大成校释》摭记

附篇:《针灸大成》研究文集氏认为“医之用药,需凭脉理。
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天灭人生也几希?”这说明临床诊病需明辨病因,以定补泻。
此外针刺手法中亦应补泻分明,针灸得法。
如该书记载妇人难产补合谷,泻三阴交。
妇人赤白带下阳交补多泻少。
而女人无乳则需灸膻中,补少泽。
以上可见该书于妇科之治强调明辨虚实,补泻得法。
3小结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由来已久,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继承了历代各家理论和经验,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财富。
该书所介绍的经验方法有些仍为临床中所常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认识更加客观深入。
如三阴交调理月经作用与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有关:关元、子富有促排卵作用因而可以治疗不孕。
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有些已不再常用,如灸隐白治崩漏。
但是随着医学分科的发展,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因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己日益为医学界所瞩目。
因而笔者认为进一步总结妇科病症针灸治疗的用穴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针灸的作用机理,提高疗效,扩大适应症,是当今针灸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针灸大成》一书中治疗妇产科的理论和经验反映了针灸妇科学辉煌的昨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下,这支奇葩也必将在明天更加耀眼。
(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12):507—508)《针灸大成校释》摭记(浙江中医学院310009)陈增岳明杨继洲之《针灸大成》,今人为之整理校注者,当推《针灸大成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95.8,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编),此书诠释针理,丝丝入微,览之▲然,其嘉惠于习针研医者可谓良多,偶感书中尚有微瑕,不揣昧陋,缀述于此,以善其工。
1、卷四《八法流注要诀》:“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
虚者徐而进之机,实者疾而退之说。
补其母者随而济,泻其子者迎夺挈”。
(页537)注:“挈:作‘缺’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挈三神之欢’《集解》行韦昭云:‘缺也’。
从事针灸学教学的体会

性学 习, 把学生 置于一种 动态 、 开放 、 动、 主 多元的学 习环境
低, 平均分为 46 , . 分 信息的收集与 处理方面也较弱 , 平均分
为 53分 , . 这与学生 的素质 和本教 学模 式刚 开始运 用有 关 ,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够为学生提供 更多 的获取 知识 的方式 和渠 道 , 分体 充
为主体” 要求教师从传 统教 学 中学生注 意 的中心和 知识的 ,
源头 , 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教 练或指导 者。课 前教师先根
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 学 内容 , 定相 应 的学习 目标 , 制 提出不
同的要求 , 出各 章节 的重点 和次重 点 , 列 预先设 计相应 的问
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 问题先 自学 。如 学习经络 腧穴各论中的 手太 阴肺经 , 可预 先提 出让学生 归纳 其体 表循行 路线 , 本经
参考文献
[] 丽华 . 1周 医学计算 机基础 教学 改革探讨 [] 医学信 息 , J.
2 0 (0 :2 . o 1 1 )6 7
[ ] 晓东 . 2许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 高等工程 J.
教育研究 ,0 6 1 :0 . 2 0 ( ) 17
[ ] 明盛 . 究性学习评价方案 [ B O ] (0 9 —1 ) 3胡 研 E / L .20 —5 8
ht :,n . z cm/ c'dx— t e— o tn . p t , j x. ' / e Ard C neta ? p b o } m k i s
lD i
3 结
语
—
Atl ot t 5 rc C ne =2 . ie n
( 辑 编
汤敏 华 )
中医知识:针灸

中医知识:针灸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针灸法,一直是中国历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一直在中国流行,现在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针灸疗法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般多采取与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前夕。
实际上,采用灸疗法防病保健,在近现代仍然得到重视。
针灸疗法于公元十七世纪传入西方。
法国医师拉兰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灸法。
他用艾灸治疗麻痹、破伤风、眼疾、关节病、脊椎损伤等。
特别是骨科疾病。
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使灸疗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中医针灸之起源古代针砭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砭而刺之"由此而来。
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得到了推广。
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总结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总结我是一名中医针灸专业的学生,就读于某个中医学院。
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和神奇效果。
下面我将就我的学习心得做一个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首先,学习中医针灸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
中医针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中医学、针灸学和解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才能够对中医针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四气五行、阴阳调理等内容。
同时,我也认真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各种针法和灸法的特点及适应症。
通过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我对中医针灸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习中医针灸要勤于实践。
中医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提高。
在学校里,我们参加了很多的临床实习课程,有机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治疗。
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中医针灸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难点,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和指导,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中的经验是学以致用的,通过实践,我更加自信地面对了将来的工作。
再次,学习中医针灸要善于思考。
中医针灸是一门很有思想性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思考一些问题,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答。
通过思考,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针灸的理论,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我也能够通过思考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最后,学习中医针灸要持之以恒。
中医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感到困难和疲惫,但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达到目标。
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水平。
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一定能够在中医针灸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学习中医针灸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河北省西医学习中医2023年度结课考试模拟试卷-针灸学1(含答案)(国家医学电子书包)

河北省西医学习中医2023年度结课考试模拟试卷-针灸学11/100.[A1型题]题干:治疗痔疾常取的渝穴是A.天枢B.委阳C.承山D.申脉E.昆仑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2/100.[A1型题]题干: 针灸治疗肥胖之脾胃虚弱者,宜加用的输穴是A.上巨虚、内庭B.脾俞、足三里-t -C.肾俞、关元D.神门、内关E.内关、膻中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3/100.[A1型题]题干:具有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作用的电针波型是A.疏波B.密波-t -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4/100.[A1型题]题干:十二经别是指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十二正经出、离、合、入的别行部分答案:A解析:上一题下一题5/100.[A1型题]题干:下列输穴除哪项外,均为五输穴中的“经穴”A.解溪B.商丘t tC.阴郑D.阳谷E.昆仑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6/100.[A1型题]题干:与哑门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渝穴是A.风池B.天柱C.风府D.翳风E.风门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7/100.[A1型题]题干:天枢穴既能治疗泄泻又能治疗便秘的特点属于输穴的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t -c.间接作用D.直接作用E.特殊作用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8/100.[A1型题]题干:治疗肺系、咽喉、胸隔疾病宜选用A.鱼际、曲池B.外关、足临泣C.照海、列缺D.后溪、申脉E.内关、公孙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9/100.[A1型题]题千:迎香穴位于A.鼻孔外缘,旁开0.5寸B.鼻翼外缘,旁开0.5寸C.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D.鼻翼上缘中点,旁开0.5寸E.平鼻孔,当鼻唇沟中答案:C解析: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上一题下一题10/100.[A1型题]题干:下列有关捻转补泻中泻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捻转角度大B.用力重-t -C.频率快---------D.操作时间长E.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1/100.[A1型题]题干:根据”子母补泻法”,肾经实证应取的输穴是A.阴谷B.复溜c.然谷D.太溪E.涌泉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2/100.[A1型题]题干:翳风穴的定位是A.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颔角B.乳突后下方凹陷处C.乳突前下方与下领角之间的凹陷中D.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E.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3/100.[A1型题]题干:治疗痴疾、便秘、肠痛常选A.内庭B.丰隆C.下巨虚D.条口答案:E解析: 上巨虚为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痴疾、便秘、肠痛、腹胀、腹痛等;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荣穴,主治齿痛、鼻出血、热病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的络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胸痛等;下巨虚为小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等;条口主治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等。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医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学府,我有幸在这里接受了中医学的系统教育。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领悟到了一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心得。
下面是我对中医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会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医的疗效,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其次,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是一门庞杂而系统的学科,不仅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等专业课程,还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中医学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扎实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中医学院的一贯教育理念。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临床实习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只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最后,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医学是一门医学,强调医德医风,重视患者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这是我在中医学院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也是我认为学习中医的几个关键要点。
希望这些体会对正在学习中医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一、引言中医学院作为国内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府,自建校以来秉承“弘扬中医学,传承中华文明”的宗旨,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学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针灸学基础》教学体会

到市郊为老百姓义 诊服务 。俗话说 : “ 闻不 如一见 ” 百 ,这 种方法既检验 了学 生 的基 本功 是否 扎实 ,又 可 以了解学 生
对 该 课 程 知 识 的 掌 握 情 况 ,重 要 的 是 开 阔 了 学 生 的 视 野 ; 同时又提高 了学生 对针灸 腧穴 实验课 的学 习 ;更重 要 的是 提高学生 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达到 了统一 。
在 《 针灸学基础 》 教 学过 程 中 ,为 改变 过 去一 本 书 、 支笔 ,教师讲 、学生 听 ,一 言堂 、满 堂灌 ,填鸭 式 的教 学 模 式 ,为 了 调 动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 在每一节课授课 前 ,向学 生提 出一些 问题 ,启发 式地 促使 学 生 开 动 脑 筋 ,主 动 思 考 , 回答 问 题 ,然 后 教 师 再 把 问 题 的答案讲 出来 ,看学生 思考 问题 的结 果与 教师讲 授 的内容 是否有差距 。例如 :讲 手少 阴心经 经脉循 行 时,首先 向学 生提出 :经脉中行于手少 阴、心主之前 的经脉 是哪条经 脉 , 让同学们思考 ,看学 生对经 脉循 行掌握 的怎 样 ,然后 教师 总结指出 ,依据经 脉循行 ,行 于少 阴 、心主 之前 的经 脉是 手 太 阴 肺 ,那 么 行 于 太 阴 、心 主 之 后 的 经 脉 一 定 是 手 少 阴 心经。因为在经 脉循行 中,手 三阴经分布在上 肢的 内侧 面 , 且 循 行 规 律 是 ,太 阴 在 前 、厥 阴 在 中 ,少 阴 在 后 。 因 此 , 手 少 阴 心 经 一 定 循 行 在 太 阴 、心 主 之 后 。这 样 的 提 问 ,为 学 生 的 思 考 并 掌 握 分 经 辨 证 ,循 经 取 穴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另在讲到经络理论 的临 床应用 时 ,向学 生提 出 ,头痛病 证 应取何 经的腧穴 治疗 时疗效最佳 ,让学生思考后进 行 回答 , 看 其 回 答 正 确 与 否 ,老 师 再 进 行 总 结 ,如 :前 额 痛 属 足 阳 明 胃经循 行 所 过 ,可 取 足 阳 明 经 的 头 维 穴 治 疗 ;偏 头 痛 属 手 、 足少 阳经 循 行 所 过 ,故 应 取 手 少 阳 经 的 翳 风 、足 少 阳 经的风池治疗 ;后头痛 属太 阳经 ,应取 足太 阳经穴 的天柱 治疗 。通 过 这 种 方 法 ,将 教 师 硬 性 灌 输 ,变 为 学 生 的 主 动 吸收 ,从而提高 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 2 优 化 内容 。突 出重 点 《 针灸学 基础 》作 为针灸推拿 专业 的一 门理 论基础 课 , 但 与我 国独 特 的 医 疗 保 健 方 法 ,针 灸 、推 拿 、气 功 等 应 用 是分不开 的,因此 ,在讲授 时一 定要 注意经 络和 腧穴 、理 论 和实 际相 结 合 。 对 经 络 学 说 来 讲 ,主 要 以 腧 穴 的 临 床 应 用 为 依 据 , 阐述 人 体 各 部 之 间 的 联 系 通 路 ,人 体 在 内 的 脏 腑 组 织 器 官 和 在 外 的皮 肉筋 骨 ,五 官 九 窍 ,无 不 以经 络 为 联系 ;而研究 经络 的联 系 ,又将 为针 灸 临床 的 经络 辨 证 , 循经取穴建立了一定 基础 。而腧穴 实际上 是经络 的外 属部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a、*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分布: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
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耳尖连线中点:百会两掌骨隆起最高点:合谷)*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前额发角(头维)之间9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眉间至大椎18 后发际正中至大椎3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剑突)9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 两乳头之间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 腋窝至第11肋游离缘端(季肋)12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横纹12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髁上缘18 臀沟至腘横纹14胫骨内侧踝下方阴陵泉至内踝间13 腘横纹至外踝间16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内踝尖至足底3季肋至股骨大转子9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LU)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向外横行至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LU1(募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1咳嗽,气喘,胸满 2肩背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LU5(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2.肘臂挛痛3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孔最LU6(郄穴)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肘臂挛痛直刺0.5-1寸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向上斜刺0.5-0.8寸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横侧纹桡侧,桡A的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2.无脉症 3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际LU10(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1.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2.小儿疳积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少商LU11(井穴)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1.咽喉肿痛2.高热、昏迷、癫狂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LI)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商阳LI1(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间LI2(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1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直刺0.2-0.3寸合谷LI4(原穴)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3.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阳溪LI5(经穴)腕侧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 1手腕痛2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直刺或斜刺0.5-0.8寸偏历LI6(络穴)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1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2手臂酸痛3腹部胀满4水肿直刺或斜刺0.5-0.8寸手三里LI10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1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疾病2腹痛、腹泻3齿痛,颊痛直刺1-1.5寸曲池LI11(合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 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6.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7.癮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病直刺1-1.5寸肘髎LI12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直刺0.5-1寸臂臑LI14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1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2瘰疠3目疾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肩髃LI15 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系病证2.瘾疹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方向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迎香LI20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1.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2.胆道蛔虫症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足阳明胃经(ST)45: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相会,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脾经)。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承泣ST1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地仓ST4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颊车ST6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透刺头维ST8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平刺0.5-1寸缺盆ST12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症2瘰疬直刺或斜刺0.3-0.5寸乳中ST17 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梁门ST21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中脘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右侧慎或禁,不宜大幅度提插天枢ST25(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直刺1-1.5寸,孕妇不可灸水道ST28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1小腹胀满2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3痛经,不等妇科疾病4疝气直刺 l,1.5寸归来ST29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1小腹痛,疝气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病直刺 l,l.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