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测量弹簧恢复力的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弹簧的伸长量和外力,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实验器材1.弹簧2.垂直刻度尺3.弹簧挂钩4.小质量砝码5.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将弹簧挂钩固定在垂直刻度尺上,使其悬挂自由,将弹簧调整到刻度尺的零点位置。

2.在弹簧挂钩上悬挂一个小质量砝码,记录弹簧的伸长量。

重复此步骤,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记录每次伸长量。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弹簧伸长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图。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外力 (N) 伸长量 (cm)0.1 2.00.2 4.50.3 6.80.4 9.00.5 11.2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弹簧伸长量与外力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外力增加时,弹簧的伸长量也随之增加。

通过绘制弹簧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图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线性关系。

结论实验结果证明了弹簧的恢复力与外力成正比,即满足胡克定律。

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弹簧伸长量越大,外力也越大。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读数误差、弹簧自身的质量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在实验中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实验环境稳定,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2. 仔细读取垂直刻度尺上的伸长量,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3. 选用较轻的砝码,避免弹簧本身重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拓展1.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型号和材质的弹簧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弹簧的弹性特性。

2.可以将弹簧与不同质量的物体相连,并测量弹簧的伸长量,观察弹簧对物体的支撑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并探究了弹簧伸长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这是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

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了误差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通过实验的拓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和应用。

初中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初中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实验者:张三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 探究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体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

当物体下落速度增加时,空气阻力也会增加,直至与重力平衡,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实验器材1. 小铁球若干2. 长度尺3. 秒表4. 纱布5. 平衡小车6. 电磁铁7. 导线8. 电源四、实验步骤1.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用长度尺测量小铁球的直径。

2. 将小铁球用纱布包起来,测量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的直径。

3. 将小铁球放在平衡小车上,调整电磁铁的电流,使小铁球刚好能克服空气阻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4. 用秒表记录小铁球下落的时间,测量距离。

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6. 改变小铁球的重量,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小铁球直径:D = 5cm2. 包好纱布的小铁球直径:D' = 7cm3. 不同高度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高度1m:t1 = 1.2s- 高度1.5m:t2 = 1.5s- 高度2m:t3 = 1.8s4. 不同重量下的小铁球下落时间(单位:秒):- 重量100g:t1' = 1.5s- 重量200g:t2' = 2.0s- 重量300g:t3' = 2.5s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铁球包上纱布后,下落速度变慢,说明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2. 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小铁球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3. 随着小铁球重量的增加,下落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有影响。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改变小铁球的重量和形状,探究了重力、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一个物体,天平,,标尺。

2.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

3. 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体积(V)。

4. 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ρ = m / V。

5. 根据结果判断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
我们使用上述步骤对不同物体进行了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物体的密度均为2 g/cm^3。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这些物体,它们的密度均为2 g/cm^3。

这一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物体性质提供基础。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顺利完成,我们了解到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物理实验的奥秘,深入理解物质的特性。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最新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

最新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准备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探究过程: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探究结论: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方向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观察和研究光的传播方向以及光线的折射现象,提高对光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装置:透明容器、水、半圆透镜、手电筒。

实验步骤:
1. 在透明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其达到一定的水位。

2. 将手电筒的光源对准半圆透镜的一面,并使光线通过半圆透镜,照射到水中。

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3. 对于入射光线,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以及折射方向,记录实验现象。

4. 对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重复步骤3,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1. 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是直线传播,但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向水的法线方向偏折。

3. 光线传播方向的偏折程度与入射角度、介质的折射率以及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的传播速度有关。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光线在空气和水等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 光线的传播方向会根据不同的介质和入射角度发生改变。

3. 光线从光疏介质(如空气)进入光密介质(如水)时,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光学设备和光学现象的解释中。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实验名称:测量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探究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

实验原理: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常来说,摆长越长,摆的周期越长。

这是因为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和摆长有关,根据摆的定律可知,摆的周期T与摆长L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摆长下的摆的理论周期,然后与实际测量的周期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摆,计时器,尺子,手机实验步骤:1. 首先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摆,并将摆长度调整至固定数值。

2. 使用尺子测量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将摆摆动起来,让它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内摆动。

4. 同时打开计时器,记录下摆的周期,重复多次以确保结果准确。

5.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出平均值。

6. 按照实验原理的公式,计算出理论周期。

7. 比较实际测量的周期与理论周期,分析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

实验数据:摆长(cm)实际周期(s)平均值(s)理论周期(s)20 1.2 1.1 1.0830 1.5 1.4 1.3240 1.8 1.7 1.5150 2.1 2.0 1.8460 2.4 2.3 2.05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摆长的增加,摆的周期也在不断增长。

而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数据也与实际测量的数据相符合,说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摆长对于摆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摆长越长,摆的周期越长。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并验证了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摆长越长,摆的周期也越长。

这一结果与理论相符合,验证了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探究了摆长与摆的周期之间的关系,了解到了摆长对于摆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摆的摆动幅度要相同,保持角度一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As a student conducting a physics experiment in middle school, it is important to follow a specific format for the lab report. 作为一名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遵循特定的实验报告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First and foremost, the lab report should include a title that clearly reflects th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 This title should be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giving the reader a clear idea of w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report. Additionall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topic being studied and explain the objectives of the experiment.首先,实验报告应包括一个清晰反映实验目的的标题。

这个标题应该简洁明了,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想法,了解报告中将要讨论的内容。

另外,引言部分应提供有关所研究主题的背景信息,并解释实验的目标。

Moreover,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ction of the lab report should detail all th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as well as the procedures followed. It is crucial to provide sufficient detail so that the experiment can be replicated by others. Additionally, any safety precautions taken during the experimentshould be clearly outlined in this section.此外,实验报告的材料和方法部分应详细介绍实验中使用的所有设备和材料,以及遵循的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QC/RE-KA8189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工作汇报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标准范本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

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物理实验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

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验设计为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要解决现实技术问题、知识问题,还是要探索一下教材中将要出现的物理现象等等。

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什么样的,探索书中的知识问题时,应当明白是哪一个问题及什么现象。

目的明确,是实验成功的前题。

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

用于设计测量仪器。

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

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

(2)转换法。

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

(3)放大法。

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2.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学生探索性实验,并不是去揭示尚未认识的物理规律。

而是在经历该实验的全过程之后,对探索性实验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掌握探索未知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探索性实验的选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任务相适应。

在选题方面应注意到以下几点:(1)根据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在实验时间上的限制,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以一次线性为宜。

如: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①线性关系:Y=a+bx②反比关系:Y=a+b/x③幂关系:Y=axb改直:logy=loga+blogx④指数关系:Y=aexp(bx)改直:Iny=Ina+bx以上各式中x为自变量,y为应变量,同时又是被测量,a、b为常数。

(2)两个被测量之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

(3)经验公式的理论分析不宜过于复杂。

3.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出,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故障的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作用。

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米尺、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安培计、伏特计、变阻箱、万用表、示波器。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①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允许极限和精密程度;②对某些仪器如电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③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程序;④正确读取数据。

例如,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测量前,记下零点误差;使用弹簧秤时,施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不能使弹簧秤受力过久,以免引起弹性疲劳,损坏仪器;正确地观察读数,记取数据时,不仅要记录最小刻度能指示出来的数,还应读出一位估计数字,数据后面要写明单位。

又如,安培计的正确使用要求是:明确量程;使用前,调节零点;正确连接应与待测电路串联,并注意正、负极性;正确读取数据,注明单位。

(2)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

要进行一个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配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

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节。

例如,电路实验,操作要求是:①按照实验原理电路图,安排好仪器、元件的布局,要便于连接,便于检查,便于操作,便于读取数据。

②正确地连接电路。

安培表、伏特表是否分别与待测电路串联、并联,正、负极性是否正确;滑线变阻器的接线是否合理;连接线路是否符合先支路、再并列、后干路、最后接电源的程序;电键是否能控制电路;接线是否简捷、牢固。

③实验前应先检查电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预备性调节。

④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例如,改变电阻器的阻值,是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最后,正确读取数据。

(3)故障的排除实验中的故障排除,不单是一种操作能力,它涉及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了解等,是一种综合运用能力。

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个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

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物理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

第一,操作的认知阶段要求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操作的映象,要求按规定的程序,做一些目的单纯的定向训练;第二,操作的阶调阶段要求反复练习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4.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内容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

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等。

(1)观察仪器的刻度。

仪器刻度的观察,主要是弄清刻度值的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

(2)观察仪器的构造。

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测量范围等等。

例如,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它们的底部都有一个玻璃泡,上部是一根顶端封闭、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管上标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面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体达到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温度计由于用途不一,测量范围也各不相同。

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一般实验室的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是20~100℃。

(3)观察仪器的铭牌。

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等。

例如,有的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滑动变阻器,1.5A50Ω的意思是滑动变阻器允许通入的最大电流是1.5A,最大阻值是50Ω。

(4)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实物图。

对图像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它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变化过程怎样,物理量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对图表的观察,主要通过观察了解图表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以及所列物理量的单位。

例如,液体的沸点表反映了不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用它可以查找液体的沸点,单位是℃,因液体的沸点跟压强等条件有关系,表中所列的通常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值。

对示意图、电路图、实物图等的观察,主要观察它们分别反映的是什么物理模型,有何用途,仪器和电路的结构是怎样布局的,各个部件(或元件)如何连接,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等等。

(5)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

通过对实验装置安装的观察,可了解该装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仪器和元件以及仪器配置的顺序和方法等等。

(6)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

通过对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可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怎样(例略)。

(7)观察实验的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观察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例如,两根相距很近的平行导线,当通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两者会相互吸引;当通入相反方向电流时,两者就互相排斥。

(8)观察实验的数据。

实验数据的观察,要求观测的方法要正确,数字的读数要根据仪器最小刻度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记录测量的结果时必须明确数据的单位。

例如,测物体长度,观察刻度时要眼睛正视制度线,不能斜视,观察装在玻璃量筒里或玻璃量杯里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水面凹形的底部相平,观察水银温度计时,视线要和水银面最高处相平。

(9)观察教师的示范演示。

对教师示范演示的观察,要观察教师规范化的安装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程序和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演示物理现象、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如何得到实验结果等等(例略)。

5.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方法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

(1)对比观察法。

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

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的体积变化,就可以把石蜡放在烧杯里,先用酒精灯徐徐加热使其全部熔解。

这时,观察到石蜡液面是水平的,标出液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

撤去酒精灯,等石蜡冷却全部凝固后,经过观察发现:石蜡面与烧杯接触的高度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表面凹下去了。

又如,在学习沸腾现象时,可以观察液体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

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

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破裂。

通过液体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地汽化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分别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沸腾现象可知:同一种液体,沸点随外界压强变化而改变;如果研究对象为不同液体,使它们在相同外界压强的条件下沸腾,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2)归纳观察法。

总结一些现象的一般规律,反映现象的实质时,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

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

例如,为了便于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在先确定质量这个因素是不变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另一个因素——力是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