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2《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拥.毳衣/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4.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人不知而.不愠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II)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 . 而/乡邻之生日/蹙。
D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6分)2. (6分) (2019八下·天台期中) 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者根据划线字注音。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最早的诗歌可追溯________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驰骋于诗的原野,我们可以喜看草长yīng________飞,可以静听潺________潺流水,可以共赏jiǎo jiǎo________明月。
于是,我们的生活仿佛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羁绊________,而是多了几分格调与雅趣,多了几分恬静与qiè________意。
三、文言文阅读 (共7题;共75分)3. (18分)解释划线词的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④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⑤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⑥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⑦后值倾覆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⑧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⑨由是感激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4. (5分) (2017九上·台州期中)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长跪而谢之________②先主遂诣亮________③为天下唱________④比至陈________⑤此人可就见________5. (4分) (2016七上·长泰期中)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_湖心亭看雪》2020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0年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雾凇沆砀:________(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拥毳衣炉火/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4. 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人不知而不愠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 用《湖心亭看雪》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 仿写句子。
沉浸山水,放飞心灵。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恬淡悠闲,远离喧闹嘈杂;苏东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我排遣,驱走无端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2.《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1)一、基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 (籍贯)人。
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2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更.定(gēng) 沆.砀.(hàng dàng)B.一芥.(jiè) 铺毡.(zhān)C.雾凇.(sōng) 强.饮(qiánɡ)D.毳.衣(cuì) 喃.喃(nán)2.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6.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古诗文中几个写“雪”的句子。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 题。
西湖(二)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明人小品十家·袁中郎小品》,有改动)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梅花为.寒所勒为:被。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上自/劳军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B . 天子/先/驱至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C .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既出/军门D . 将以下骑/送迎祝/兹侯徐厉/为将军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2. (5分)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彀弓弩按辔介胄嗟乎曩三、文言文阅读 (共7题;共72分)3. (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③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④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4. (6分)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日(________ ) 信(________ ) 2)道(________ ) 食( ________ ) (3)固(________ ) 以( ________ )5. (6分)词类活用①请广于君(广:________)②轻寡人与(轻:________)③天下缟素(缟素:________)④亦免冠徒跣(徒:________)⑤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________)⑥且秦灭韩亡魏(亡:________)6. (3分) (2017七上·重庆期中)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其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①阅读经典对人的影响是________(A潜移默化;B潜滋暗长;C与日俱增)的。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第九十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第九十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加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B、湖中人鸟声俱绝群响毕绝C、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D、及下船及鲁肃过寻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答案】:【解析】:第3题【多选题】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______到亭上______大喜曰______是金陵人客______此______拉余同饮【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拏:______②拥毳衣炉火拥:______③雾凇沆砀沆砀:______④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解析】:第9题【语言表达】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答案】:【解析】:第10题【语言表达】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答案】:【解析】:第11题【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测试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崇祯.(zhēn)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B.雾凇.(sōng)沆.砀(hàng)毳.衣炉火(máo)C.一芥.(jì)长堤.(dī)更.有此人(gèng)D.强.饮(qiáng)喃.喃(nán)铺毡.(zhā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及.下船②过犹不及.B.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C.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哀转久绝.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3)()是金陵人,客()此。
4.为句子选择恰当的翻译。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B.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B.“祟祯五年”是采用皇帝年号纪年,“元丰六年”“丙辰中秋”都是如此。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
D.“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令尊”“仁兄”“高明”等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6.下列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 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 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 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 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C. 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
..(大杯酒)
D. 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客此”中的“客”应解释为“客居”。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1)湖中/人鸟声/俱绝(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1)句意:湖中的
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句意: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B.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C.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山水之乐.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B项中的两个“去”都是动词,译为“离开”。
A项中第一个“秀”是形容词,译为“秀丽”;第二个“秀”的意思是“枝叶长得茂盛”。
C项,“乐”,第一个是形容词,译为“欢乐”;第二个是名词,译为“乐趣”。
D项,“之”,第一个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第二个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故选B。
5.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四处散开,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答案】A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A项的翻译有误,“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应译为: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
6.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答案】(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凇、沆砀、莲”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文中是怎样写西湖雪景的?
8.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9.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案】7. 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②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 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凡脱俗),为下文做铺垫。
9. 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
自赏的情怀。
10.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解析】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先要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抓住“怎样”来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先交代未游西湖时的天气状况,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这里应理解衬托的特点和作用。
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在这里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更能衬托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9.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
10.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突出景奇在“万籁俱寂”;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突出景奇在“天地一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景奇在“万物渺小”。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