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 历程、问题及展望
小组成员:
一、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二、存在的问题 三、对未来的展望
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198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家环保局提
出了同时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对策,确定了由浓度
总 控制向总量控制发展的方向。
量 控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式 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要调整大气污染物控制战略,完善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体 系。(应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
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同时控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转变、从控制 单项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等)
三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强化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加强大气污染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对污染源的 监督管理等)
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由于“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 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所以“十一五”主要为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排放的计划为:2005年排放控制在2549万吨,到2010年 需控制在2295万吨,需减少十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大气环境主要指标 (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
指标
2010
氨氮排放总量(万 吨)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万吨)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 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以上的比例(%)
264.4 2267.8 2273.6 72
2015 238.0 2086.4 2046.2 ≥80
2015年比2010年增 长 -10%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摘要:我国大气污染体系经历了扬尘治理、国家大气浓度控制、大气控制试点、总量限值共同防治、空气质量控制试点等五个阶段。

主要特点是逐步走向多种形式的制度,加大了制度的制裁力度,政府机构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的作用等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考虑,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多污染综合治理,但也存在着体制结构不完善、与外部政府机构合作不够、控制基础设施和执行力不足、范围不合理、权力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完善制度结构,保持制度的连贯性和联动性,加强制度合作,确保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分析前言: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生产将产生大量废气,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成为政府关注和治理的严重问题。

2013年以来,持续的大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

目前我国开展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空气污染控制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变迁过程大气污染具有污染速度快、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决定了控制的难度。

合理的大气污染控制体系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保证。

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

道格拉斯·C·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规则,或者说是形式上的,它们是人们创造的一些限制,这些限制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特征。

” 主要包括正式条款(包括政治和司法宪法、经济条款和条约),非正式限制(包括规则,人民日常生活规范和惯例)及其实施特点。

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实施情况的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制度设置和制度实施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体系的变迁过程。

如下图。

二、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由于全国性会议的组织形式、体制框架以及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监管体制存在差异,中国大气污染控制体系变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过程、特点、问题及建议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制度进行梳理,采用内容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的五个过程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归纳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就此提出改进建议。

标签: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制度变迁引言“贫困是阶级性的但烟雾是却是民主性的”,大气污染就如同这烟雾一般,无处不在而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可以置身事外。

把视线转回如今的中国,“雾霾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

这是因为不同于固体污染,由于大气污染具有传播性导致只是改善某一地区的大气环境也无法保证其不会受到其他污染没有改善地区的再次污染[2]。

总的来看,从根源上来治理大气污染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就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特点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了阐述。

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制度的变迁过程我国大气污染的治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五个阶段:治理工厂粉尘阶段、全国性的大气浓度治理阶段、试点范围内开展大气治理阶段、联防联控限制总量阶段、推广空气质量治理的试点阶段[3]。

第一阶段,此时国家仍然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相应的环保制度比较缺乏且以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障各个公私营工厂中的空气质量为主;第二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后,这时环境保护开始得到大众和政府的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针对全国大气浓度问题进行治理;第三阶段,试点方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采取的主要方法,而相应的制度的制定工作也开始快速发展;第四阶段,实施联防联控,对污染的总量进行限制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制度的主要针对对象,同样也促进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第五阶段,就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阶段主要对那些已经成功的试点经验进行控制,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_郝吉明
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去年9月份以来特别是今年1月份北京 地区,以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出现了长 时间、大面积灰霾,受影响的人口达8.5 亿之多,这个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出台《大气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的背景之一,需要空气质量管 理取得重大进展。
F 热点关注 ocusing Issues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 进程与展望
Process and prospects of China air pollution control
文/郝吉明 整理/李欢欢 图/沈海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大 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 一,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生 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带来不利影响,各国 政府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也非常重 视,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本文对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回顾分析, 并对今后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展望, 以此助力于我国的空气污染防治。
60
世界环境·热点关注 WORLD ENVIRONMENT
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 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 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 右。这些都突出了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 思想。
从“国十条”的特征来讲,更多的关 注了产生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从源头控 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不 合理是造成大气污染一个重要因素,所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首要 措施。SO2、NOX、烟粉尘和VOCS排放 量符合要求成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提 高环保、能耗、质量等标准,促进“两 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提前一年完成 “十二五”期间21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 淘汰目标任务。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姓名:牛子禄指导教师:姜洋班级:自动化16-2(四)2017年12月30日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

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治理途径目录一、引言二、正文(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三、结语四、致谢引言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

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摘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

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

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次国际环保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关于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

论文: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论文: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论文: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斯德哥尔摩全球人类环境会议,对于推动全球环境问题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国亦是如此。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在此次会议之后,1973年,我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大会确认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惠及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打响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

至此,大气污染防治被提上日程并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从无到有开启了我国的大气环境保护的历史,历经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控制、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控制等,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一个缩影。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政府在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同时,已经开始注重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科学研究,逐步投人大量资金研发有关的环境治理技术,长时间的科技研发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更多了二要的技术确保,获得的成果促进了适当的政策制订、法规健全和标准颁布。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空气污染范围尚以城市局部为主,主要关注的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tsp),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主要以改造锅炉、消烟除尘、控制工业点源污染为主。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急剧减少,城市环境空气的二氧化硫(so2)污染越来越轻微,同时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发生了区域性的酸雨污染。

至21世纪之初,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仍为燃煤和工业,主要污染特征为煤烟尘、酸雨,空气污染范围从局地污染向局地和区域污染扩展。

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能源结构,更确切地讲是煤的燃烧造成的,属于煤烟型污染。

步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大力推进,高速发展的城市群交通和汽车产业增添了日趋严重的机动车排放量污染。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环境挑战,已经对人民的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空气污染问题。

一、历史演变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重工业和能源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通过控制排放、引进清洁技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途径,减少了某些污染物的排放。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汽车数量激增,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此外,生态环境破坏、农村以及工业污水排放等也对空气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未来展望面对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未来,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政府正在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减少煤炭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加强工业企业的排污监管和治理,提高管理水平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次,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污染治理也是未来的关键。

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系统。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的提高也是未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总之,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仍然严峻。

但是,随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参与,相信中国将会取得更好的空气质量,并为人民创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注:此文为虚拟文章,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我国大气环
境问题发展历程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转眼之间过去了九年多,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

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

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他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危害原因分析政府行为对策相应措施大气污染状况。

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已经破坏自然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特别是在观看了录影之后,我对大气污染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最深的感受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大自然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类的身心健康也已经受
到严重的损坏,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后果,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大自然。

我现在就几个方面阐述:一是大气污染的危害;二是大气污染的原因;三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
空气和吸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
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2、对生物的危害。

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

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

3、对物品的危害。

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
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

4、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5、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6、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导致
全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
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

原因
一、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2、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
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

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
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
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
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
控等状况。

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二、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 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 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

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
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 60%~80%。

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 69%。

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全国工业锅炉 50 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 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 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
22%左右。

D: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三、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

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
染欠账多。

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 50~60 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

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市的污染治理,
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

措施:
现在要防止大气污染继续加剧,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提高城市大气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做好各项工作,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城市大气的质量,与市民的身心健康。

政府行为政策: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

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
各部门职责,
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

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

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

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A 、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

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

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B 、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

3、对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警醒合理的规划管理。

A、政府要加大投入。

(1)
增加对公共设施的投入。

(2)
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来治理城市垃圾。

当然,出路垃圾也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B、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

参考文献: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百科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