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3 流动人口数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预测分析报告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论述了预测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人口的预测的模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调节政策。
本文以我国前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为参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人口规划和控制人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相关分析人口现状人口预测ARIMA模型1、前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政治结构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失误,不仅造成人口总数增长过快,而且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城乡的人口分布也不尽合理,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
因此,要在保证人口有限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人口老龄化水平,把年龄结构调整到合适的区间,调整城乡的人口分布比例,控制男女平衡以及自然增长率。
这些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各种造成我国人口问题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用ARIMA模型的方法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进而研究和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策略。
人口预测,作为经济、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描绘未来小康社会的蓝图时,首先应要考虑的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劳动力、负担系数等等,而这又必须通过人口预测来一一显示。
人口预测研究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6441323_中国人口流动预测报告2022_版:未来20年人口将流向哪?

中国人口流动预测报告2022版:未来20年人口将流向哪?根据预测,204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8.6%,对应城镇人口为10.5亿人,比2020年增加1.5亿人,其中约0.74亿来自乡城迁移。
文/任泽平团队 任泽平 白学松 柴柯青1.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和预测思路1.1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与国际经验: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集聚效应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三方面增强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
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我国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间。
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1950-2019年美国500万人以上都市区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趋势明显;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现为从“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1974-2018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400.5万、-92.7万、8.7万人。
从经济份额看,美国纽约都市区的经济份额约10%,远高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3.6%、3.9%、2.7%、2.5%。
从经济-人口比值看,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2.3、2.2、2.2、1.9,南京、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的经济-人口比值高于1.8,经济-人口分布的内在平衡动力将驱动其人口集聚。
1.2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发展呈“S形”曲线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发展近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大致分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30%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
以前)、快速发展期(30%~70%)、稳定发展期(70%之后),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减速发展阶段。
在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大致以50%为临界点可分为两个阶段,50%之前为加速发展阶段、50%为减速发展阶段。
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流通经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人口流动以非经济因素流动为主,并且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191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76亿人,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9%增加到26.62%,增长了13.38倍。
人口流动的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施国庆、徐隽倬,2021),并且人口流动中以劳动力流动为主。
人口流动已经不再只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人口流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肩负着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职责与使命。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重庆经济在2007—2017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4—2016年更是以三连冠的姿态领跑全国。
但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重庆市老龄化率居全国第二。
陈小亮等(2020)分别从劳动力、资本积累及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2021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规划中提到将重庆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及西部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重庆市经济增长问题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还迫在眉睫。
1 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有很多,根据其影响作用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是人口流动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人口流动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短期内可消除效率损失,长期内可使现代工业部门扩张,提高资本积累率并促使总产出不断增加(Braun,J., 1993;Williamson J.G., 1988)。
杜小敏、陈建宝(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无论人口流动是净流出还是净流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说明人口的流动引致劳动力的流动实现了要素的优化配置, 对流入流出地来说都是有利的。
1990_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

第41卷第2期2024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盛丹阳 段成荣 吕利丹 毕忠鹏 闵欣伟[摘 要]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乡村振兴㊁新型城镇化㊁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㊂县域人口变动事关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的发挥㊂本文以1990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规模㊁结构㊁质量等多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县域人口现状及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㊂20世纪90代以来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口出现缩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区域间县域人口发展分化加剧,面临诸多挑战㊂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㊁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增加及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缩小也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㊂应利用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提升优势,提升县域整合功能,密切关注县域人口外流㊁结构老化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㊂[关键词] 县域人口;人口负增长;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研究”(20&ZD172)㊂[作者简介] 盛丹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吕利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毕忠鹏,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讲师;闵欣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㊂ 县域是我国国土空间的基础行政单元㊂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域2844个,其中市辖区973个㊁县1312个㊁县级市388个㊁自治县117个㊂以县㊁县级市和自治县为代表的典型县域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48.6万亿,占全国生产总值47.8%㊂党的十九大确立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县域的发展和治理受到高度重视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要 以县域为基本㊃0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县域统筹”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战略要求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下,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㊂这些都充分展现出县域在乡村振兴㊁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㊂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的均衡发展是县域长期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影响县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㊂然而,近年来县域人口缩减㊁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口流失等问题已开始显现㊂已有研究指出,2010 2020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规模及其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双双下降(叶欠等,2021),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域已出现人口收缩(邓沛勇,刘毅华,2018)㊂县域人口外流规模不断扩大(但俊,阴劼,2017),县域人口空心化㊁老人儿童留守问题也日益严重(陈涛,陈池波, 2017;王良健等,2017;肖悦等,2020)㊂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内在增长率就已由正转负,人口负增长惯性已开始累积;同时,我国人口流动性迅速提高,不断重塑我国各区域人口布局㊂县域人口现状既是当前县域发展情况的反映,也是长期人口变动积累的结果㊂现有研究对县域人口的了解仍然相对薄弱,多数研究聚焦某个时间点或某些特定区域的县域人口发展㊂我国县域人口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依然底数不清㊁现状不明,关于人口变动为县域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思考和讨论更是近乎阙如㊂在城乡融合㊁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在人口负增长和人口流动性普遍增强的现实情境下,我国县域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存在怎样的区域差异?这些变动会为县域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亟须得到回答㊂鉴于此,本文尝试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考察在人口负增长趋势下,县域人口发展的特征和变动趋势,揭示不同区域县域人口发展模式差异,分析县域人口变动可能带来的突出问题和挑战㊂本研究将不仅有助于学术领域获得关于县域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清晰认识,而且将有助于加深对各区域县域人口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参考依据㊂一㊁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一)概念界定我国 县域”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㊂从广义来看,县域指我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市辖区,是一个全覆盖的概念;从狭义来看,县域包括县㊁自治县㊁民族县㊁县级市㊁旗和自治旗等,不含市辖区①㊂本文的县域指狭义县域,即除市辖区外的县㊁自治县㊁民族县㊁县级市㊁旗㊁自治旗等未撤县设区的县级单位㊂选择狭义县域定义的原因有二:其一,现实中,县域通常与市区相对,是具有较强乡村属性的现实区域,是工业和农业的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其二,政策上,我国对地级市的市辖区与县域的经济独立性和政策规定存在明显区别,狭义上的县域是我国乡村振兴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相关政策的基本实施单位,关注狭义县域的人口发展,可以为县域的未来发展与政策战略走向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㊂(二)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1990年㊁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㊂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目前我国县域人口数据中最具权威性的数据,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提供了我国各县域人口规模㊁年龄结构㊁城镇人口占比㊁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等详细统计条目,为了解我国当前县域人口规模和结构㊁分析较长时期各县级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和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㊂同时,本文将利用相应各年份的微观数据材料对县域教育㊁就业和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等特征进行深入挖掘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历次普查年份的县域数量和名称对应有所不同㊂在纵向比较时,本文根据2020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历年县域调整的参考依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和民政部历年公布的各县级行政区划变化调整情况㊂二㊁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发展的整体趋势(一)县域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大中型县域数量减少2020年底,我国约51.5%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地区,对应规模为7.25亿人,相比1990年㊁2000年和2010年,当前县域人口规模和比重均处于最低(见表1)㊂回顾以往,1990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曾高达9.4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81.4%,是我国人口主要的生活场域㊂但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沿海城市发展及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出,以及大量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进入持续负增长阶段,且人口规模加速缩减㊂1990 2000年㊁2000 2010年和2010 2020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规模分别减少了0.28亿㊁0.84亿和1.07亿人,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3%㊁-1.0%和-1.4%㊂相应地,县域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出现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81.4%下降至2020年的51.5%,处于较低水平㊂㊃13㊃第2期 盛丹阳等: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①魏后凯,2022.县域经济有四大新增长点|专家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南方农村报,2月24日㊂㊃2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表1 1990 2020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规模㊁城乡分布与个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规模(亿人)9.449.168.327.25占全国人口比重(%)81.470.762.451.5县域数量(个)2127208919461817其中,人口规模在:<20万人人口总规模(万人)5718540150805734个数(个)50651148153020万人~50万人(不含)人口总规模(万人)30796298662806326632个数(个)90988283479350万人~100万人(不含)人口总规模(万人)38726374953609328527个数(个)555541516401≥100万人人口总规模(万人)19337188641399111650个数(个)157******** 注:根据1990年㊁2000年㊁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整理计算得到㊂下文若未特殊说明,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此㊂ 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小型化趋势不断增强,人口规模2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数量持续减少,不足20万人的小型县域数量波动提高㊂1990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规模为50万人~100万人(不含)和10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分别减少了154个和64个,这些县域中由于撤县设区或撤并退出县域名单的占绝大多数(128个),也有90个县域是由于人口规模缩减到50万人以下;5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数量也持续减少, 1990 2010年其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撤县设区和人口增长,但2010 2020年这类县域的减少则主要是由于人口缩减导致的人口规模级别下调;我国常住人口不足20万人的县域数量波动增加,1990 2010年这类县域减少主要由于区划合并和人口增长,而2010 2020年这类县域区划变动非常有限,主要受人口规模为20万人~50万人(不含)的县域人口缩减影响,在其他各类县域数量都减少时,实现了逆转增加㊂总体来看,人口规模为20万人及以上但不到100万人的县域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我国人口规模为50万人及以上和50万人以下县域的数量占比㊁人口占比都发生了逆转,人口整体缩减成为县域小型化的主要因素㊂(二)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非农就业比例快速上升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县域城镇人口规模㊁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有较快提升(见表2)㊂从规模上看,县域城镇人口总量由1990年的1.10亿人迅猛增至2020年的3.49亿人,平均每年增加796.67万人,3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84%,略低于我国平均水平(5.62%)㊂以历次人口普查为节点,19902000年㊁2000 2010年㊁2010 2020年我国县域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年均增长850万人㊁946万人和596万人,城镇人口增量与县域人口总量同步缩减㊂表2 1990 2020我国县域人口城镇化状况和变动人口城镇化指标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县域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亿人)1.101.952.893.49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1.721.234.748.2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6.436.250.063.9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1.314.216.1县域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88.976.462.231.3 第二产业4.49.317.626.9 第三产业6.714.220.241.8 注:由于我国已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2020年不再公布分县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口数㊂ 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由城镇化初级阶段进入城镇化加速增长的中级阶段,整体仍略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㊂1990 2020年,我国县域城镇化率增长了36.5个百分点,年均递增约1.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增幅和增速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㊂但我国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始终低于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从1990年的0.4个百分点不断扩大到2010年的18.6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城镇落户的比例有限是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㊂尽管相关部门2020年未提供有关数据,但短期内这一差距很难完全消弭㊂在保留农业转移人口原来农村户籍财产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真正落户城市的意愿,可能仍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㊂在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县域非农就业比例迅速提高㊂1990 2020年,县域人口在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从88.9%持续下降至31.3%,下降了57.6个百分点,首次低于第二㊁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㊂但即便是在2020年,县域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6%),第三产业占比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2%)㊂从行业内部构成上来看,县域人口更多聚集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类产业,其次是制造业㊁运输业㊁建筑业以及电热燃水生产供应等能源产业,职业地位整体偏低,就业结构仍待改善㊂(三)县域人口净流出规模迅速增加,八成以上县域呈现人口净流出在全国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跨县域流动人口不断增加㊂其特征是,跨县流入人口稳步增长,流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县域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提高(见图1)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农业制度改革全面推行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县域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稳步提升㊂2000年,㊃33㊃第2期 盛丹阳等: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我国县域流入人口为1805万人,流出人口为5414万人,县域人口净流出约为3609万人,69%的县域出现人口净流出㊂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等地区经济迅速发展㊁就业机会增加,县域人口跨县㊁跨区域转移更加活跃㊂2010年,我国县域流入人口规模提高到8239万人,流出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到1.76亿人,人口净流出规模达到9361万人,81%的县域呈现人口净流出状态㊂2000 2010年间,县域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5.1%和11.8%㊂图1 1990 2020我国县域人口流入㊁流出和净流动规模 注:①根据1990年㊁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2015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整理计算得到㊂②此处县域流入人口是指 现常住在本县㊁市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及 人住在本县㊁市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㊂县域流出人口是指 常住户口在县㊁市,普查时跨县外出”的人口㊂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县域流动人口相关口径为一年,与其他年份略有区别㊂2010 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速进入调整期,县域流入人口规模出现回落,年均增速降至1.8%,县域净流出人口继续增加,总量超过1亿人㊂2020年,县域人口流入规模继续回落,县域人口流出的活跃性仍在增强,净流出人口总规模已经超过1.5亿人,超过县域人口总量的减少规模㊂我国跨县流出人口以跨省流动㊁乡 城流动为主,县域之间人口流动十分有限㊂由此可见,人口外流对县域人口缩减的影响不可忽视㊂(四)县域劳动年龄人口不断缩减,老龄化程度持续提升在人口自然转变和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县域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㊂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相应的占比在2010年后止升趋降(见表3)㊂以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国际通用口径计算,我国县域劳动年龄人口从1990年的6.21亿人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4.72亿人,减少了1.49亿人㊂县域劳动㊃4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年龄人口规模缩减速度不断加快㊂1990 2000年县域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3%,2000 2010年降至-0.21%,2010 2020年更进一步降低到-2.40%㊂由于全国人口增速减缓和人口结构惯性的作用,我国县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滞后于人口规模的负增长㊂县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1990 2010年持续增长,并于2010年达到72.1%的峰值,随后下降至2020年的65.1%㊂表3 1990 2020年县域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0~14岁2.722.341.561.45人口规模(亿人)15~64岁6.216.136.004.7265岁及以上0.530.700.771.080~14岁28.825.518.720.0人口占比(%)15~64岁65.666.972.165.165岁及以上5.67.69.314.9少儿抚养比(%)43.938.125.930.7老年抚养比(%)8.511.412.922.9人口总抚养比(%)52.449.538.853.6 在生育转变和县域劳动力人口缩减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县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㊂1990年我国县域老年人口规模仅有0.53亿;2020年县域老人口已经达到1.08亿,增长了103.7%㊂老年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5.6%持续提升至2020年的14.9%,提升了9.3个百分点,其比重和比重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㊂在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下,县域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8.5%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22.9%,对县域人口总抚养比提升的贡献度迅速提高㊂(五)县域人力资源禀赋迅速提高,受教育结构仍待优化尽管劳动年龄人口不断缩减,但县域人口教育普及状况不断改善,高等教育人才规模比重明显提高㊂如表4所示,6岁及以上的县域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规模㊁比重明显下降㊂1990年,我国县域未上过学的人口多达2.12亿人,占县域总人口的22.5%;2020年,我国县域未上过学的人口规模已快速降低到0.28亿人,所占比例降至5.0%㊂与1990年相比,未上过学的人口减少了86.8%,所占比重降低了17.5%,扫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㊂此外,我国县域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占比明显提高㊂2020年县域拥有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人口规模达6001万人,占比为8.9%㊂与1990年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县域人口规模扩大了近10倍,占比提升了8.3个百分点,为县域发展提供了更多高质量人才㊂然而,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人口仍是县域人口的主体,县域整体受教育结构㊃53㊃第2期 盛丹阳等: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仍有待优化㊂即便在2020年,县域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仍仅有22.4%,远低于初中占比(40.4%),也低于小学占比(32.2%)㊂此外,县域人口受教育年限仍低于全国平均(9.5年),且与全国之间的差距由1990的0.4波动扩大到2020的0.9㊂这些现象意味着教育资源不足和县域人才外流等问题依然存在㊂表4 我国6周岁及以上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受教育程度(%) 未上过学22.59.67.15.0 小学44.845.333.932.2 初中25.235.542.840.4 高中7.08.111.513.5 大专及以上0.61.64.88.9平均受教育年限(年)5.97.18.08.6 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37.48.79.3(六)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近七成仍居于县域农村地区县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㊂如表5所示,20世纪末,我国近八成少数民族人口都居住在县域㊂1990 2000年,县域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占比一度达到79.5%;但2000年后,县域少数民族人口的规模㊁比重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我国县域少数民族人口规模降至7909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仅为63.0%㊂表5 我国县域少数民族人口规模㊁比重与城镇化率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规模(万人)比重(%)规模(万人)比重(%)规模(万人)比重(%)规模(万人)比重(%)全国少数民族人口9120100.010523100.011197100.012547100.0县域少数民族人口713578.2836479.5832374.3790963.0非县域少数民族人口198521.8215920.5287425.7463837.0县域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112.223.535.5 注:根据1990年㊁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和微观数据资料整理计算得到㊂ 结合上文对县域人口的分析可知,我国县域少数民族人口规模波动增长,在县域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提高㊂1990 2000年,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规模由7135万人增长到8364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达到1.58%,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3%)㊂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部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占比也由78.2%提升至㊃6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79.5%㊂2000 2010年,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出现小幅下降,人口规模减少了41万人,但在县域总人口中的占比仍提高了2.2个百分点㊂2010 2020年,县域总人口继续下降,县域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的降幅也进一步加大,从8323万人下降到7909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5%,低于我国县域平均水平,占县域总人口的比重反而增加了约0.9个百分点㊂总的来看,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的主体地位有一定削弱,但少数民族人口在县域人口中的地位仍有提高㊂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㊂1990 2000年我国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仅0.2个百分点,2000 2010年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2010 2020年年均递增0.7个百分点㊂1990 2020年,县域少数民族城镇人口年均增加83.5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4.1%,已超过县域城镇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4.9%)㊂然而,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㊂截至2020年,县域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5%,约2808万少数民族人口仍生活在县域农村地区㊂三㊁县域人口发展趋势的区域差异我国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和各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造成了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㊂要想全面把握县域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必须对不同区域县域人口的发展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㊂为了使结果更清晰和直观,本文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东㊁中㊁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对各区域县域人口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刻画①㊂(一)四大区域县域数量普遍减少,各区域县域平均人口规模差异大1990年以来,我国四大区域县域数量㊁人口规模普遍下降(见表6)㊂我国东部县域人口规模最大,1990 2020年其人口规模从3.12亿人持续下降至2.41亿人,在全国县域人口中的占比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且有小幅提升㊂东部县域总人口负增长主要受撤县设区的影响,30年间东部县域数量共减少了129个,其中50%以上为超过100万人的县域,一半左右的东部县域仍保持人口低速增长㊂中部地区县域人口规模㊁占比仅次于东部,1990 2020年其人口规模由2.83亿人持续降至2.31亿人,占全国县域人口比重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县域数量减少了68个,同时80%以上的现存县域已出现人口负增长㊂西部县域人口规模下降幅度略大于中部地区,从1990年的2.85亿人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2.09亿人,占全国县域人口比重下降了约㊃73㊃第2期 盛丹阳等: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①具体划分方法:东部县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和海南的所有县域;中部县域包括山西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和湖南的所有县域;西部县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和内蒙古的所有县域;东北县域包括辽宁㊁吉林和黑龙江的所有县域㊂㊃83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3个百分点,也有大量现存县域出现人口负增长㊂东北地区县域情况相对特殊,人口规模以2000年为节点先增后降,在2000 2010年和2010 2020年分别减少了0.05亿人和0.16亿人,在全国县域人口占比也从2010年的7.3%下降到了2020年的6.2%㊂表6 我国各地区县域人口规模及其在全国县域人口中的占比人口规模(亿人)占比(%)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东部地区3.123.032.762.4133.033.033.333.2中部地区2.832.702.562.3129.929.430.731.9西部地区2.852.782.392.0930.130.328.728.8东北地区0.640.660.610.456.87.27.36.2合计9.449.168.327.25100.0100.0100.0100.0 如表7所示,四大区域县域人口级别存在较大差距㊂2020年数据显示,相比其他区域,东部地区县域人口规模更大,常住人口规模10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明显多于其他三个区域,不足20万人的县域则比中部和西部少,县域平均人口规模可达到57.7万人;中部地区常住人口10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数量仅次于东部,人口不足20万人的小县域较少,县域平均人口规模达48.8万人;西部地区县域总个数最多,但80%以上都是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域,人口5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较少,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仅为26.8万人;东北县域中,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域约占86.9%,50万人及以上的县域数量仅有19个,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为31.0万人㊂表7 2020年我国四大区域不同人口等级县域数量单位:个县域人口规模等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0万人48703704220万人~50万人(不含)1742203158450万人~100万人(不含)1451588418≥100万人5125121合计418473781145 注: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汇总数据整理计算得到㊂ (二)各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趋同,东北㊁西部非农就业比例偏低由于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我国各区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东部和东北高㊁中部次之㊁西部偏低的特征,但2000年以来地区间县域城镇化水平差距逐渐消弭(见表8)㊂1990年以来,东部地区城市得到优先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城镇常住人口增长了1.17亿人,城镇化率由11.7%提高到了54.4%,增长了42.7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其他地区㊂东北县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也曾领跑全国,但21世纪以来,随着东北社会经济发展衰落,大量县域人口外迁,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趋缓,逐渐。
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就业稳定性分析

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就业稳定性分析作者:***来源:《阅江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改革開放以来,流动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流动人口群体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CMDS)数据,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了不同代际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结果显示,第二代流动人口比第一代的劳动参与率低,但是工资和社会保险参与率稍高。
第二代流动人口在短期和长期的就业质量都高于第一代,但他们之间的差距较小,尤其是长期的就业稳定性仅略高于第一代。
加大对流动人口等低技能劳动力的培训,能够显著改变其就业状况。
关键词:流动人口;工资;就业替代率;就业稳定性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3-0060-15作者简介:吴又红,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课程高级研修班(原博士班)研究生,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裁。
一、引言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奇迹,也向世人证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重要性。
已有研究通过分解1982-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发现,这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要素贡献了43.9%,而其中劳动力流动(劳动力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都阳等利用2005年和2010年的两次普查数据,估算了完全放开户籍制度的收益,结果显示,完全放开户籍制度会带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即使到2020年每年也能带来1.6%的增长。
这充分表明流动人口不仅对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同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2.44亿,占据总人口近18%。
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占较大比重,故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受到普遍关注。
王美艳发现,相较于本地劳动者,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更差,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43%是由不可观测因素决定的,这说明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流动人口存在歧视。
2020年前中国人口大迁移报告: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

2020年前中国人口大迁移报告: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前三十年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很大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会被初级的服务业所取代,而能够聚集起服务业的,为其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和市场空间的,只有大型或者超大型的城市群。
看清了人的流动趋势,就能找准财富的聚集趋势。
今天带来这篇中信建投的报告,他们借助BAT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把全国各个省市区域人口流动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用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城市人口战争,为房地产行业城市之间的选择带来参考意义。
零和博弈——渐行渐近的城市战争内生性人口红利的趋缓回顾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本质是人口红利加速释放的30年,这期间我国总人口净增加了3.24亿,其中15岁至64岁的人口数量保持了12年的连续增长,人口红利的快速释放也加速了城乡的聚集,2014年人口密度也比1980年增长了38%,城镇化率从80年代初不到20%的水平晋升至50%以上,带动了人口布局的重构,也推动了城市群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释放。
但进入“十二五”末,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各个学界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人口总量增速开始下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至5%以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占比也出现拐头,抚养比正逐步抬升。
我们此前在年度策略中做过测算,主流城市的购房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5-34岁和35-44岁,这部分人群从2015年开始,占比下滑斜率将逐步加大,虽然我们认为在2025年以前,25-44岁人口的总量依然可以稳定在4亿左右,但从大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的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9%对33%,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事实上,即使在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21世纪,城市之间的人口争夺战就已经开始。
根据北京BCL的街道精度的数据研究,全国39007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密度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则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延续,但是这10年间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而出现大幅增长的街道仅有9%。
人口流动对居民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q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2021年3月第42卷第2期Mar. 2021Vol.42 No.2人口流动对居民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高立飞,王国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流动也使得居民面临的健康、养老等风险陡增,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充分满足流动人口的风险保障需求。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的数据,利用probit 模型和PSM 等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促使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概率均显著提高,人口流动对居民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存在个人、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
关键词:人口流动;商业医疗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倾向得分匹配;probit 模型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 2021) 02-0085-07—、弓I 言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户籍制度的松动,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流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人户分离人口 达到2.86亿人,占总人口的20.43%①。
人口流动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过程,流动人口面临的健康风险、养老风险、人身伤害风险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加。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实施城乡二元结构的户 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大量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难以与当地户籍人口同样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和社会福利。
特别是,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有限,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则受到起付线、封顶线等规定的限制,导致了流动人口的风险保障存 在缺口。
商业保险是居民管理风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失灵”问题,还可 以满足流动人口更高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
GDP首破100万亿——详解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40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外贸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
全国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2020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