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现代汉语虚词考点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关于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一进入高二,面对新高考的不确定性,选科后的患得患失,慢慢靠近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开头消失。

比方: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急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

对此,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

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

班级举办班会活动,请你就此现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熟悉与思索,并提出盼望或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标准。

【文题解析】:此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审题时要留意把握以下几点内容:(1)材料内容,步入高二所消失的各种问题,依据“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说明这些问题消失的概率很高,因此可以探讨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2)情境意识,班级班会活动;(3)文体意识:发言稿,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其次段要空两格写问候,文末要写“我的演讲到此完毕,感谢大家”;(4)任务意识,在正文中要写清晰对这些“逢二必乱”产生的问题的熟悉和思索,并且在文中要提出盼望或建议。

写作时,任务不行以有遗漏。

(5)主体意识,本文是以自己为动身点来行文的。

审题立意:(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美的;(2)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学习可能胜利;(3)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避开“逢二必乱”;(4)学会自我疏导,避开消失不良心情;(5)学会辨别不正确的事情,努力让自己向优秀进展。

【参考范文】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就“逢二必乱”这一话题在班会上进展发言,我今日发言的题目是《用自律谱写美妙人生》。

自律,指自我约束,自觉地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自觉地用社会公德、高尚品行标准自己,自觉地用法令制度提示自己,这就叫做严以自律。

高考语文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虚词总结

高考重点虚词实词:之而焉于用以因引谢其则或见安乃克次始1、之一、动词(一)到: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吾欲之南海二、助词:(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消独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二)倒装标志1、宾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2、定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音节助词:顷之,烟炎张天三、代词(一)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而:1、并列a蟹六跪而二螯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顺承: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4、转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5、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备必喜而从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腾跃而上6、假设: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鲁)事急而不断焉:1怎么:焉用亡郑以陪邻汝焉能行之2兼词: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助词无义:圣心备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4、代词:他们那里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然力足以至焉而人之所罕至焉5、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6、形容词词尾: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于:1、从:青,取之于蓝2、比: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3、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被:不拘于时,学于余/受制于人5、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在:刘备天下枭雄,…寄寓于表7、和: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吴用:1、因为:用心一也2、物资:兵精足用3、自以为是:将自用也4、把持、操纵:臣长用魏,子长用韩以:一动词1率领/公子以客往赴秦军2任命/以错为内史以鲁肃为赞军校尉3认为/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4任何动词二介词1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错以此愈贵徒以吾二人在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凭身份/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3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文学为太常掌故4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蒙冲斗舰以千数以精铜铸成寿毕,请以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5把:农人告余以春及操当以肃往付乡党权以示群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三连词1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请息交以绝游2承接:余拥火以入余当先斩以闻有志矣,不随以怠挟天子以征四方3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高考词语务虚词辨析常考考点

高考词语务虚词辨析常考考点

高考词语辨析常见考点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例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4.固然/虽然(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对/对于/关于(1)表示对待,“对于”的用法大致同“对”。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

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如:大家对我很热情。

②“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

如: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2)“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如: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采取积极的态度。

若两种意思都有,“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如:关于(对于)节约用电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关于”用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

“对于”用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6.还/又两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1)“即使”后面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后面表示一种事实。

2017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ppt

2017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ppt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 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 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 1、( ) 2、( ) 3、( )
• 4、( ) 5、( ) 6、( )
• 7、( ) 8、( )
• 1、 连词,并列关系 •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 4、 连词,递进关系 • 5、 连词,修饰关系 • 6、 连词,承接关系 •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
• 句尾: 焉、也、乎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 法
• 1、图穷而匕见 • 2、温故而知新 •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9、 既而儿醒,大啼
• 1、( ) 2、( ) 3、( ) • 4、( ) 5、( ) 6、( ) • 7、( ) 8、( )
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17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17⾼考语⽂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词语属于语⽂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实词和虚词历来是⾼中语⽂考试的考点之⼀,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2017⾼考语⽂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考语⽂实词和虚词知识点 词性: 词可先粗略的分成实词和虚词。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拟声词,叹词。

名词: 表⽰⼈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如“黄⽠、猪、马、⽺、⽩菜、拖拉机、计算机。

” 1、表⽰专⽤名称的叫做“专⽤名词”,如“云南、上海、李⽩、⽩居易,中国。

” 2、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法。

” 3、表⽰物质事物(⽆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

” 4、表⽰⽅位的叫做“⽅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后边、东边、南⾯、中间。

”等。

动词: 动词表⽰⼈或事物的动作、⾏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般的动作, 如"来、去、说、⾛、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理活动, 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往往可以加上“很、⼗分”。

3、有的动词表⽰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这些能愿动词常常⽤在⼀般的动词前⾯, 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些动词表⽰趋向,叫做“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在⼀般动词后⾯表⽰趋向,如“跳起来、⾛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2017高考语文必备18个虚词知识点汇总.doc

2017高考语文必备18个虚词知识点汇总.doc

2017高考语文必备18个虚词知识点汇总高考语文复习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了,只有认真的进行语文复习才能在考试中轻松取得好成绩,为了帮助大家做好高考语文复习,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高考语文必备18个虚词知识点汇总,希望高考生能够认真阅读。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用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高考十八个虚词 文档

高考十八个虚词 文档

高考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归类一.“乃”字用法一.代词1. ①人称代词。

你,你们家祭无忘告乃翁2. ②指示代词。

这样,如此。

子午乃称二. 副词1. 这才。

平明,汉军乃觉之。

2. 却,竟然。

①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3. 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 又。

乃中经首之会。

5. 于是。

项王乃大惊曰。

三.动词,表判断,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四.固定搭配1.乃尔:如此。

①何其相似乃尔②作计乃尔立2.乃始:刚刚,才开始。

吾乃始状耳,何老之有?3.乃今:现在,这才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之匹之,不亦悲乎?4.乃者:往日,从前。

一般用于追叙往事。

乃者九月壬申地震,联甚惧焉。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5. 无乃: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1)可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一般为第三人称。

①君将衰而生之乎?代“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度之至此也。

代“我”②伐齐,大破之代“齐”③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代“这件事”④传之美人代“璧”不如因而厚遇之代“他”指蔺相如(2)指示代词,表近指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这”②之二虫又何知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代“这样”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一般“之”放在名词前)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2)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谓语【名+(之)+动(形)】)(主语+之+介词短语)①即患秦兵之来②寡人之于国也(3)音节助词补充音节①顷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③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二.“之”字用法一.代词1. 它的,它。

为之踌躇满志.2. 这。

之二虫又何知二.动词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所+之)(之+地点)三.助词1.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名+之+形(动)②名+之+所短③名+之+介短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②臣之解牛之时③寡人之于国也2. “的”吾闻庖丁之言3. 宾前置的标志①技经肯綮之未尝.②句读之不知.③何陋之有4. 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5. 衬音助词①顷之.②三寸之舌6. 放在时间、方位之后①三年之后.②方今之时.③月出于东山之上教学反思:虚词辨析必须关注该虚词所存在的语言环境,辨析该虚词前后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版高考现代汉语虚词考点:“规律+排除法”是做题制胜法宝2016.12.30一、考题背景(为何考)现代汉语表达不可或缺的词现代汉语“虚词”指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其虽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也比较抽象,但却是起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它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助词、叹词、拟声词。

在高考试题里,无论是过去的,还是近两年的,其主要考连词、副词和介词以及主要由连词组成的关联结构),以表示时间(如:从、自、自从、到、在、当、朝、向、随着)、方式(如:按、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原因(如:由于、因)、目的(如:为、为了、为着)、对象(范围)(如:对、对于、关于、把、向、跟、与、同、给)等语法意义的词。

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的评价”;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构不能做谓语,但像“在、向、于、到、给、自”这样的介词可直接附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类复句特定的形式标志。

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一是连词,它用作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当然不能看作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二是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算作关联词,且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三是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总而言之,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具体考法,做到精准应对现代汉语虚词考点在过去二、三十年的高考试题当中较少涉及,其考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纯考关联词;(2)是以选择题形式,结合实词中的近义词、成语来考虚词中的关联词(或连词、副词、介词);(3)是以选择题形式,将虚词中的关联词(连词)、副词、介词和实词中的代词综合起来考。

其实,这三种考法都融合了语言连贯(衔接)考点。

2017年高考主流的考法应该是第三种,即虚词连贯题(虚词衔接题),且题目样式应该跟2016年全国高考三套试卷的题目差不多,题干文字表述为“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三、做题步骤(怎么做)绝不可跟着感觉“做”,凭感觉“干净”做题是大忌(1)通读文本,把握大意,区分文体,抓住论点句或说明的中心句虚词题文本片断一般以论述性或叙述性的材料为主,故在开头或结尾部分(特别是开头部分)容易出现论点或说明的中心句子。

单个句子语境有时具有两可性,所以文本必须通读,绝不可一边阅读,一边选词。

(2)关照文本大意,结合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和虚词的语法作用来选词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最好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判断,虚词的语法作用规律的掌握要靠平常的积累和练习来强化。

(3)通过综合判断来抉择,通过回火检查来把关从高考的角度来讲,做虚词题快速要1分钟,慢速要2分钟。

平常训练建议控制在2分钟。

四、做题原则(做对前提)规律+排除法虚词题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每处选词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绝对不能选用的,可以直接排除选项;二是可以选用的,要慎重,先默认正确,通过放行;三是最切合语境的(如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要警醒,不一定是最后要选的答案。

所以排除法在最后时刻决断显得尤为关键,也尤为有效。

一道虚词选择题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局部每处最佳词语的组合,但它一定是都可以选用的词语,一定是整体最符合作者表述意思、情感色彩和语言风格等的。

如果有时在做的过程当中碰到答案有纠结的地方,一定“要懂得回头(要灵活变通),别一个道儿走到黑”。

、尽管、即使(纵然、就算等)宁可(宁愿、宁肯)、也、既、不仅(不只、不但)”等配合使用,表多种逻辑关系,排除时要谨慎!例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6年全国Ⅰ卷)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解析】:这是论说类文本材料,总共四个整句,达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推断排除,保留最佳和可以用的,排除绝对不能用的。

本材料第一个空,从语言表述要准确、严密角度来看,“一定”显得武断生硬,且与后文“有时候”句所表达的事实情况相矛盾,绝对要排除(排除C项);根据后面文字没有涉及比较,不存在选优问题,故“最好”也可以排除(此处填“尽量”为佳,填“/”可以通过)。

第二个空,因前面是句号,连接上文肯定需要衔接词,故可排除“/”(排除D项);同时又因该处文字表转折关系,而“也”表并列关系,故必须排除(排除C项)(此处填“这”为佳,填“当然”可以通过)。

第三个空,“一旦”后面必须有“就”这样的连词与之配套,结果第五个空是“而且”,故都必须排除(排除B项);“如果”因与第五个空的“因此”不配套而不得排除(排除C项);D项中,原因不能够成“因为”与第五个空“所以”的关系,可以都排除(此处填“如果”为佳)。

第四个空,“进而”表递进关系,强调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故必须排除(此处填“而且”为佳,填“/”“并且”可以通过)。

第六个空,使用“就”显得拗口不连贯,可以排除(此处填“也”为佳,与“有时候”相配合;填“/”“仍”可以通过)。

五、识破陷阱(做对保障)练就火眼金睛,自然永对不错下面,我就结合常见虚词使用错误类型来谈谈如何识破题选项)的陷阱。

<一>错在滥用(赘余)1、重复赘余例2.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几十万册,其中以政治和文艺方面的书籍居多。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多余的,应删掉。

“以……为主”“……居多”,二者只能选一,不能杂糅。

辨析错误:①并非是;②诉诸于(见诸于、付诸于);③出乎意料之外;④大约十点左右;⑤至少一百人以上;⑥万一若在;⑦不失为是;⑧出自于;⑨国际间往来;⑩涉及到;⑪各自分道扬镳;⑫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⑬稍加删改一些;⑭更加至关重要;⑮他为什么要带我来的原因;⑯否则,不这样做…;⑰…的原因,是因为(由于)…;⑱…的目的,是为了…;⑲这是由于…所造成的。

【练习】(1)语病题: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2010年山东高考)(2)语病题:犹太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联合国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犹太人每年的阅读量全球排名第一,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至少64本以上。

(广东华师附中、实中、深中、广雅中学2016届高三上期末)(3)语病题: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1997年全国高考)(4)语病题: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2008年浙江高考)(5)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2000年北京高考)2、滥用虚词,使句子缺主语①由于…,使得…;②通过(经过)…,使…;③在…中,做某事。

【练习】(1)语病题: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014年全国Ⅰ卷)(2)语病题: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2015年天津高考)(3)语病题: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1992年全国高考)(4)没有语病题: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2014年江西高考)(5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2015年浙江高考)<二>错在理解这主要涉及到近义虚词的辨析问题。

例3.下列句中“对于”用得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做教师工作,就要对于..学生负责。

B.这所学校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C.对于..如何进行高考复习,他早已心中有数了。

D.他对于..老师历来尊敬。

【解析】答案是C。

此题“对于”的能力。

“对”和“对于”在很多场合可以互换。

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这是因为“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

当“对”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相当于“向”)或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只能用“对”而不能用“对于”。

A句介词引进的目标,有“向”之意;D句介词表示“对待”;B项“对于”也用错了,错在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变化”不能对“我们”了解,只能是“人”了解“变化”,改法有二:一是把“对于”移到句首,二是在“我们”后面加“来说”或“而言”。

另外,“对于”与“针对”区别就在于:“对于”(“对于”与紧跟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所引导的句子末尾可以有宾语且一定是动名词,否则就不能在句尾接宾语;而“针对”就不受这个限制。

例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2年全国高考)(1)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解析】答案是C。

此题考查辩析。

“一再”和“再三”,二者都有“一次又一次地”之意,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可以互换,如“一再(再三)叮嘱”;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如只能说“一再失败”。

“多少”和“稍微”,二者都可表数量不多,程度不深,前者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后者则不能;后者能够与表限制范围的副词“只”连用,前者则不能。

所以,我们可以说“多少(稍微)高一点”,但只能说“只是稍微差一点”。

“往往”和“常常”,二者都表次数多,前者带有一定的条件、某种规律性,后者则没有。

例5.下面必须使用“的”的一项是()(2000年全国高考)(1)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2)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3)风险投资的注入可能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谋求新的发展。

(4)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1)(2) B.(4)(2) C.(3)(4) D.(1)(3)【解析】答案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