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__中和试验

合集下载

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

第十三章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学习要点:毒价滴定; 终点法中和试验; 空斑减少试验。

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的抗体结合,抗体中和了病毒或毒素,失去了对易感动物的致病力,这种试验称为中和试验。

一、简单定性中和试验——毒价滴定主要用于鉴定病料中病毒及病毒的类型,亦可用于毒素的鉴定。

试验方法:根据病毒的易感性选定试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及接种途径。

将动物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试验组:取待检病料磨碎,加生理盐水稀释,加双抗,在冰箱中作用1h或经过滤器过滤,与已知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于37℃中作用1h后接种动物。

对照组则用正常血清加入稀释病料,作用后,接种另一种动物。

对照组动物发病死亡,而试验组动物不死,即证实病料中含有与已知抗血清相应的病毒。

二、终点法中和试验1、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将病毒用2倍递增稀释,分置二列试管:第一列加入正常血清(对照组);第二列加入待检血清(试验组)。

二列试管分别振荡均匀,置370C中作用1h,将各管混合液分别接种试管动物,每管用3-5只动物。

接种后观察数目,并记录死亡数。

观察结束后,计算起LD50及中和指数。

2、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本法用以测定抗病毒的血清中和效价。

将待检血清稀释,加等量已知毒价的病毒液,在试管内中和湖接种动物,观察动物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其只能中和效价。

三、空斑减少试验在细胞培养时作中和试验可采用空斑减少法。

一种能使细胞致病变的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生长后,因其致病变作用使细胞单层脱落,pH与无病变地方也不一样,该处与周围明显不同的、一个局限性的变性细胞区称为空斑。

一个空斑可以当作一个病毒生长的集落,一个单位内空斑数多,病毒就多,故可测出病毒空斑形成单位。

这样,加抗血清与不加抗血清的病毒空斑形成单位之差,就称为空斑减少试验。

使空斑减少50%的血清西式度,就是该血清的中和价。

复习思考题:1、滴定毒价的常用单位?2、什么是中和价和中和指数?。

实验二 水中氨氮的测定

实验二 水中氨氮的测定

2、测定原理
取一定体积的水样,调节pH值在6.0-7.4范围,加入轻质 氧化镁使呈微碱性。加热蒸馏,释出的氨用硼酸溶液吸收。 以甲基红-亚甲蓝为指示剂,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硫酸 标准溶液的消耗量求出水样中氨氮的含量。 分子式: 2NH3+4H3BO3=(NH4)2B4O7+5H2O (NH4)2B4O7+H2SO4+5H2O =(NH4)2SO4+4H3BO3
m 1000 25 硫酸溶液浓度 (mol / L) V 52.995 500
m——碳酸钠的质量,g;
V——消耗硫酸溶液的体积,ml。
2、水样的预处理 将50ml硼酸吸收液移入接受瓶 中,确保冷凝管出口在硼酸溶液 液面之下。分取250ml水样移入 烧瓶中,加2滴溴百里酚蓝指示 剂,调节pH至6.0(指示剂呈黄 色)~7.4之间,加入0.25g轻质氧
化镁及数粒玻璃珠,加热蒸馏,
待溜出液达200ml时,停止蒸馏。
3、水样的测定 向预处理的水样中加入2滴混合指示剂,用硫酸标准溶液 滴定至绿色转变成淡紫色为止,记录硫酸溶液的用量。 4、空白试验 以无氨水代替水样,同水样处理及滴定的全程序步骤进 行测定。
五、计算
(VA V0 ) c 14 1000 氨氮含量 (mg / L) V
实验二 水中氨氮的测定
——中和滴定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中和滴定法测定氨氮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概述
水中的氨氮(NH3-N)是以游离氨(NH3)和铵盐(NH4+)两 种形式存在的。 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H和水温。当pH值偏高时,游离 氨的比例较高;当pH值偏低时,铵盐比例较高。水温的影 响则相反。 氨氮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 分解产物(缺氧)。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有氧)

酸碱中和实验

酸碱中和实验

保持实验器具的清洁和干燥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器具的干 燥,避免因潮湿而引起误差。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和晾 干器具,避免滋生细菌或霉
菌。
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应彻底清 洗干净,确保没有残留物。
对于长期不用的器具,应定 期进行检查和清洁,确保其
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THANK YOU
汇报人:XX
添加副标题
酸碱中和实验
汇报人:XX
目录
PART One
实验目的
PART Three
实验步骤
PART Five
实验注意事项
PART Two
实验原理
PART Four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原理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 据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 过程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 活中的应用
存储:将配制好的标准酸液和碱液分别存储在密封的容器中备用。
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滴定
准备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滴定 管、烧杯、搅拌器等
滴定操作:将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 中,调整滴定速度,逐滴加入标准 溶液,同时搅拌混合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配制标准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 确称量一定量的酸或碱,配制成标 准溶液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预期 是否一致
数据变化趋势分 析
误差来源分析
实验结论与意义
计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定义: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之比 计算公式:n(酸) / n(碱) = c(酸) × V(酸) / c(碱) × V(碱) 意义:确定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完全以及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应用:指导酸碱中和实验中的试剂选择和用量计算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碱的性质和中和反应,并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过程。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硝酸溶液
3. 红色石蕊指示剂
4. 蒸馏水
5. 玻璃容器
6. 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容器清洗干净并放在实验台上。

2. 用玻璃棒将适量盐酸溶液倒入容器中。

3. 在盐酸溶液中加入少许红色石蕊指示剂,搅拌均匀。

4. 将硝酸溶液慢慢加入到盐酸溶液中,同时搅拌。

观察是否有颜色变化。

5. 当出现颜色变化时,停止加入硝酸溶液,并观察变化后的颜色。

实验结果:
1. 当盐酸和硝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2. 如果出现颢红色,则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完成。

3. 红色石蕊指示剂会在中和反应后呈现橙黄色。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措施,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搅拌时要轻柔而均匀,以免溶液溅出。

3. 实验后要将玻璃容器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过程和颜色变化。

酸碱中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可以用于调整溶液的酸碱度。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一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到实践中。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范文6篇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范文6篇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范文6篇Model report of acid base neutralization titration experi ment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范文6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酸碱中和滴定学生实验报告单文档2、篇章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范文4、篇章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文档5、篇章5: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文档6、篇章6: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酸碱中和滴定学生实验报告单文档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c(NaOH)?c(HCl)?V(HCl)c(NaOH)?V(NaOH)或 c(HCl)?。

V(NaOH)V(HCl)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篇章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失去对易感动物的致病力的试验方法。

所属分类:免疫学概述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与相应的病毒粒子呈现特异性结合,因而阻止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来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

两种试验方法介绍中和试验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病毒量与等量系列倍比稀释的血清混合,另一种是固定血清用量与等量系列对数稀释(即十倍递次稀释)的病毒混合。

(一) 定血清-稀释病毒法(病毒中和试验)1.病毒毒价的测定毒价单位:衡量病毒毒价(毒力)的单位过去多用最小致死量(MLD),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全组试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但由于剂量的递增与死亡率递增不呈线性关系,在越接近100%死亡时,对剂量的递增越不敏感。

而一般在死亡率越接近50%时,对剂量的变化越敏感,故现多改用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毒价测定单位,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半数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用鸡胚测定时,毒价单位为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或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

用细胞培养测定时,用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

在测定疫苗的免疫性能时,则用半数免疫量(IMD50)或半数保护量(PD50)。

(1) LD50的测定(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例)。

测定方法:将接种病毒,并已发病濒死的小鼠,无菌法取脑组织,称重、加稀释液充分研磨,配制成10-1悬液,3 000r/min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以10倍递次稀释成10、10、10……10,每个稀释度分别接种5只小鼠,每只脑内注射0.03ml,逐日观察记录各组的死亡数。

本例高于50%病毒稀释度的对数-6,距离比例为0.5,称释系数的对数为-1。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反应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反应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反应滴定是一种常用于化学实验室的准确确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其中,酸碱中和滴定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滴定方法,用于确定溶液中酸碱浓度的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酸碱中和滴定反应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原理酸碱中和滴定反应基于酸组分和碱组分在一定条件下的快速反应,通过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滴定反应,可以确定两者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比。

在酸碱中和滴定反应中,酸溶液通常用酸性指示剂进行指示,当滴定液与待测溶液中的酸溶液反应到化学计量比时,指示剂会发生颜色变化,这时,滴定液的体积就能确定待测液体中酸组分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滴定管和滴定管钳,并用洗涤液清洗干净。

确保滴定管的内壁干净,无残留物。

2. 使用容量瓶分别配制好酸溶液和碱溶液,并标明浓度。

3. 取一个已知浓度的酸溶液,加入少量酸性指示剂。

4. 用滴定管量取已知浓度的碱溶液,利用滴定管钳固定滴定管,将滴定液滴入酸溶液中。

5. 在滴定液滴入过程中,注意用玻璃棒搅拌酸溶液,使反应更加均匀。

6. 滴定液加入过程中酸性指示剂会发生颜色变化,当颜色变化明显时,表示滴定反应接近终点。

7. 记录滴定液滴入酸溶液的体积,该体积即为酸溶液所需的滴定液体积。

8. 重复实验步骤4-7,直至滴定反应的体积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相近。

9. 根据滴定液消耗的体积,可以计算酸溶液的浓度。

三、注意事项1. 实验前必须戴上防护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酸碱溶液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

2. 准备好适当的废液容器,将废液处理妥当。

3. 在滴定反应过程中,滴定液要逐滴加入,并注意控制速度,以免滴液过多导致误差。

4. 在滴定前要进行试验室室温调节,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5. 确保实验器材干净,以免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

6.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细致,以便后续计算溶液的浓度。

7.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器材进行彻底清洗,并将废液处理妥当。

酸碱中和滴定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溶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

红细胞中和试验操作规程

红细胞中和试验操作规程

红细胞中和试验操作规程
《红细胞中和试验操作规程》
一、实验目的
红细胞中和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体液中抗体和抗原反应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红细胞中和试验来判断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并对其抗原进行鉴定。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1. 离心机
2. 玻璃试管和试管架
3. 1% 的红细胞悬液
4. 不同血型抗体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在底部标记所需进行的血型和试验样本编号。

2. 取充分标记的血样和同等数量的1%红细胞悬液,混合均匀。

3. 在37℃孵育20分钟。

4. 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

5. 观察红细胞悬液下清液的混浊度,判断是否发生了红细胞中和反应。

四、实验结果判定
1. 若上清液清澈,表示未发生红细胞中和反应。

2. 若上清液混浊,表示发生了红细胞中和反应,即患者血清中含有特定抗体。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免污染。

2.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用手套和口罩,避免细菌感染和呼吸道排放。

3. 实验结束后,要将试管和实验仪器及时清洗消毒,以保持实验室卫生。

六、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结果准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并及时归档保存。

以上就是关于红细胞中和试验操作规程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血清中和试验
(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中和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几种不同
的测定方法,掌握固定病毒 — 稀释血清法 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及含义。
二、原理
病毒感染敏感靶细胞后,引起细胞
形态学变化,出现细胞病变效应
( CPE )。特异性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
后,可使病毒颗粒失去感染性,抑制细
胞病变的出现。
每孔 100µl ,继续置 37 ℃ 5%CO 2 培养箱培养
1.5h ,洗液( D-Hanks )洗一遍,换维持液,
放温箱中培养,逐日观察并记录结果。 结果计算,按 Reed-Muench 两氏法或 Karber 法进行。
阳性血清对照
实验孔 血清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66.7-50)/(66.7-16.7)
= 0.33
PD50=-1.299的反对数=0.05=1/20 即 1:20 稀释的待检血清可保护 50% 的组织培
养细胞免于出现CPE
三、血清中和试验的分类
1、终点法 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 2、蚀斑减数法 3、交叉保护试验
四、用途
1、疾病诊断
2、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3、不同病毒株的抗原关系研究
4、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
5、免疫血清的质量评价
6、测定实验动物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
六、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的操作步骤
同时设阳性血清对照,待检血清毒性对照,病毒 对照和正常细胞对照,其中: 1 阳性血清对照:将阳性血清做 8 个 2 倍比稀释度,
每孔各加50µ l病毒液和50µ l各稀释度血清。
2 待检血清毒性对照:将待检血清做8个2倍比稀释
度,每孔各加50µ lD-Hanks和50µ l各稀释度血清.
3 病毒对照:做4个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倍比稀释度(200个TCID50、20
待检血 清毒性 对照
病毒 对照
细胞 对照
血清稀 释度 1:2(10-0.3) 1:4(10-0.6)
CPE 孔数 0 0
无CPE 孔数 8 8
累计 CPE孔数 0 0 无CPE孔数 30 22
保护率%
100(30/30) 100(22/22)
1:8(10-0.9)
1:16(10-1.2) 1:32(10-1.5) 1:64(10-1.8)
2
2 6 8
6
6 2 0 0
2
4 10 18 26
14
8 2 0 0
87.5(14/16)
66.7(8/12) 16.7(2/12) 0(0/18) 0(0/26)
1:128(10-2.1) 8
lgPD50=高于50%的保护率血清稀释度的对数+距离 比例×稀释度对数的差 =-1.2+0.33×(-0.3) =-1.299 距离比例=(高于50%的保护率-50% )/ (高于50%的保护率—低于50%的保护率)
测定病毒液的TCID50( 10-4.5/0.1ml )
将测好 TCID 50的病毒液稀释成 200个 TCID 50的病毒
悬液。
将血清作连续倍比稀释(具体方法是在 8 个 EP 管
中各加入 500 µlD-Hanks ,第一管再加 500 µl 待检
血清,混匀后,吸 500 µl 至下一管,如此下去。 一直到 1:256 ,共 8 个稀释度),再将 8 个 EP 管内 各加等量(500µl)病毒液,混匀。
个TCID50、2个TCID50、0.2个TCID50 ),每孔各
加50µ lD-Hanks和50µ l各稀释度病毒液。 4 正常细胞对照:每孔各加100µ lD-Hanks.
将血清病毒混合液(包括阳性血清对照组)
放入37℃ 5%CO2培养箱中作用45min-60min.
感作完成后每个稀释度分加至 96孔细胞板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