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2)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2)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文字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观点。

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七步诗》、《秋夜喜雨》和《登鹳雀楼》。

通过分析这三首诗的诗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感受和思考。

七步诗古代中国一直有“七步成诗”的说法,即在七步的时间里构思和写作一首诗。

《七步诗》正是以此为题材,作者在七步之内完成了这首诗。

诗中写到:“病起萧萧两鬓苦,愁多如锁梦相牵”。

通过这两句诗,作者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痛苦之情。

他的两鬓变得苍白,而内心的痛苦如同梦境一般缠绕着他。

诗意有限,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真实。

秋夜喜雨《秋夜喜雨》是一首描述秋夜里雨水降临的诗歌。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诗中写到:“秋夜床帏风,卷我思故乡”,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深夜听到雨声后,心灵感受到了故乡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秋夜的风和雨,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静谧、舒适的感觉。

登鹳雀楼由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诗。

作者通过描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仿佛也在楼上俯瞰群山和河流。

诗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将大自然的景色与诗人的感慨融为一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通过写景的手法,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宏大、壮丽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结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的这三首古诗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七步诗》描绘了作者的忧愁和痛苦,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共情;《秋夜喜雨》通过描写秋夜的雨声和风景,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感叹,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受。

这三首古诗虽然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诞生,但却都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具有深刻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可以通过欣赏和分析来增强我们对语言艺术和文学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感受和思考。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导言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无数的古人通过诗歌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咏麦》、《蜻蜓》和《徜徉》。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蕴含着深深的诗意。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分析,探讨它们所蕴含的诗意。

《咏麦》春天的麦浪犹如金黄色的海洋,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咏麦》这首古诗通过对麦浪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金黄的大地,一望无际,麦浪汹涌,像大海般奔腾。

春风拂面,麦穗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生命的奇妙。

这首诗描绘了金黄色的麦浪覆盖着广阔的大地,给人一种无尽的宽广感。

麦浪汹涌奔腾的形象与大海相似,使人们不禁想起了大海的辽阔和浩瀚。

同时,春风拂面和麦穗摇曳的描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感觉。

我们可以想象,在麦浪中行走时,春风拂面、麦穗摇曳的情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首诗还通过描绘麦浪和生命的关联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麦浪汹涌奔腾的景象,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奇妙和壮丽。

麦浪的浩大和生命的力量相互呼应,使人们对生命的伟大和宝贵有了更深的感悟。

通过对《咏麦》这首古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和生命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界和生命的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蜻蜓》蜻蜓是昆虫界的瑰宝,它们的飞翔和优美的身姿常常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惊叹。

《蜻蜓》这首古诗通过对蜻蜓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

蜻蜓腾空,展翅飞舞,身姿矫健,舞动如蝶。

水面上空,倒映着你,仿佛在与镜中的自己翩翩起舞。

这首诗通过对蜻蜓飞行和身姿的描写,表现了蜻蜓翱翔在天空中时的优美和灵动。

蜻蜓展翅飞舞,身姿矫健,仿佛在舞动如蝶。

蜻蜓飞舞的场景令人陶醉,给人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感觉。

同时,诗中还有对蜻蜓在水面上的倒影的描绘,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受。

镜中的自己仿佛与蜻蜓一起翩翩起舞,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部编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部编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部编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古诗三首,表达美好情意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通过欣赏和解读,体味古代诗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些诗意悠远,意境深远,给我们带来美好情意的启示。

第一首古诗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诗是唐宋时期文豪苏轼在长期流亡期间所作,他以咏史之情,将自身际遇与古人作对照,表达了对江城(密州)的怀念之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久别故土的眷恋与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物质富裕、生活安定的向往。

全诗节奏流畅,意境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诗意。

第二首古诗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写的是中国最壮丽的瀑布之一——庐山瀑布的景色。

诗中描述了瀑布从高山垂直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象,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壮丽景色的心醉。

李白的豪放情怀与精湛的诗才使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

第三首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四周的美景,并以此寄托了对伟大事业的追求。

通过对宏伟建筑和壮丽风景的描绘,王之涣表达出自己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心愿。

诗中的高亢情绪和壮丽的景色使诗作充满荡气回肠之感。

这三首古诗都充满着美好情意,通过对大自然景色和人生意义的描绘,表达了古代诗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诗意深远,让人在阅读时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古诗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

在品味古诗的同时,我们也将受益于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拓展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赏鉴能力。

总之,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所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都是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诗人的独立思考还是对于大自然美景的崇敬,它们都表达了美好情意。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古诗三首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译文:春天的太阳照耀着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吹拂着花草,传来阵阵香气。

泥土变得松软湿润,燕子欢快地飞来飞去,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2. 解析与赏析。

-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春天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你看啊,“迟日江山丽”,“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太阳出来了,把江山照得那叫一个美。

就好像是大自然这个大画家,拿起最明亮的颜料,给整个江山都刷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

“春风花草香”呢,春风一吹呀,花草的香味就飘过来了。

这春风就像个小邮差,把花草的香气送到我们的鼻子跟前。

- 再看“泥融飞燕子”,泥土变得软软的、融融的,燕子就可以在上面轻松地筑巢啦,它们在空中飞来飞去,多快活呀。

“沙暖睡鸳鸯”,沙滩暖和了,鸳鸯就舒舒服服地在上面睡觉呢。

诗人杜甫可真是个观察小能手,他把春天里这些小动物、小景色写得活灵活现的,让我们感觉就像自己也在这个春天的美景里一样。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 解析与赏析。

- 苏轼写这首诗可有意思啦。

“竹外桃花三两枝”,你看竹林外面,稀稀拉拉地开着几枝桃花。

这就像给一片绿色的竹林戴上了几朵漂亮的小花发卡一样。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可太有名了。

江水开始变暖了,谁先知道呢?是鸭子呀。

鸭子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像一个个小侦察兵,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的变化。

这也告诉我们,动物们对大自然的变化可敏感啦。

- “蒌蒿满地芦芽短”,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冒出短短的芽儿。

这就描绘出了春天江边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真是想象丰富,看到前面这些春天的景象,就想到河豚这个时候该逆流而上啦。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教学目标:1.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

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

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

】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引入课题,读正确: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出示:两首古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PPT上的符号读一读。

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

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三首》
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古诗中经常出现。 通过挖掘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可以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的山水情怀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古诗中经常出现对 山水的描绘和赞美。通过挖掘古诗中的山水情怀,可以让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培养其对自然的 敬畏和爱护之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 三首》
目录
• 古诗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古诗背景与作者简介
Chapter
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
唐代盛世背景
三首古诗均出自唐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Chapter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首古诗?为什么?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 组4-5人,让他们讨论自己 最喜欢的古诗是哪一首, 并说明理由。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 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结 果和看法。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 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 欣赏古诗。
当代价值体现和现实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 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对古诗的鉴赏和分析,可以让学生 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韵律之美,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学习古诗也可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古诗三首诗意一、古诗三首的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包括《静夜思》、《春思》和《绝句》。

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他们以豪放、清新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感悟。

二、深入解读《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述明月和疏影的情景,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诗人独处夜晚时内心的深情思念。

在阅读和深度解读《静夜思》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李白风采独具的文学才华,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无限亲近和内心情感的升华。

这首诗在情感上给予读者极大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引导我们在繁琐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自我内心的宁静与深情。

三、探讨《春思》的情感表达《春思》是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其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深度。

在这首诗里,王之涣以春天的景象为素材,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流逝青春的感慨与深情。

通过对《春思》的深度阅读与解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岁月流逝的思考。

在春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作者却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惋惜。

这种情感的抒发,带给了读者对生命与时间的沉思和追问,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四、从《绝句》中品味感悟生活《绝句》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简洁而富有内涵,以最短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饮酒作乐和放浪形骸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放浪不羁、豪情万丈的人生态度。

在阅读和品味《绝句》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那种豪迈不羁的个性与对生命的豁达。

诗人通过对饮酒、放浪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由、对人生的享受和对命运的超脱。

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我们活出真我,勇敢面对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造诣,并且可以从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心灵情感。

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内涵深远,引导我们深刻思考生命和时间,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是三首绝句,分别是:
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
诗描写了春天清晨的景象,作者感叹春眠不觉晓,听到鸟儿的啼鸣,夜间风雨声过后,花儿凋谢,表现了春天万物生长兴旺的景象。

2.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
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池塘的景象,泉水悄无声息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中,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已经停在上面,展现了清新幽静的田园风光。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抬头仰望明月,思念故乡,表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嫩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这是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诗中依据画面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色,从竹桃花,蒌蒿芦芽,一派早春欣欣向荣景象。

但诗人并不局限于画面的意境,而是写出视觉之外所感觉到的春的气息,从鸭子在水上嬉戏感知春江水暖,又联想到暖流中“河豚欲上”,把画写活了。

说此诗写得好,就在于苏轼能生动地展现惠崇绘制的初春江边晚景的画面。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
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有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

【赏析】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就是他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作品再现了诗人游赏三衢山时的愉悦情景,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

在江南,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这在古代典籍及古典诗词歌赋中多有描述: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苏轼也有“三旬已断黄梅雨”的诗句。

再如汉代应劭《风俗通》说:“五月有落梅雨,江淮以为信风。

”另外,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

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日日晴”,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明,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

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
一爽,游兴骤然兴起,于是与朋友相约结伴出去游山玩水。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

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泛”——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尽”——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舍舟登岸,改成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儿——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

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写得凉爽,写得宁静,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一句将意境描写推到极致,将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怀推至顶峰,使作品之主题更臻完善。

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婉转着黄莺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添得”二字用得巧妙,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然而仍然兴致浓郁。

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可谓是明快自然,生活韵味十足,这将得益于构思的精巧,剪裁的精当。

作者将平平淡淡的一次游山玩水的旅游行程写得景色*宜人,写得愉悦心情跃然纸上,写得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平凡生活的意趣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技艺的完美一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