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课件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4/5/22
奇景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之急。
2024/5/22
指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上喝 醉时写下的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 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024/5/2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 散了满天的乌云,从望湖楼向 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像天空 那样广阔。
2024/5/2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 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 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024/5/22
我会写
2024/5/22
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盛夏西湖 的奇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2024/5/22
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 会想到什么景象?
2024/5/22
推荐阅读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024/5/2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三、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四、理解古诗寒食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五、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古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中,我们将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
这些古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同时也融合了艺术上的表达技巧,让我们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通过含蓄而深刻的文字表达,诗人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环境结合在一起。
《静夜思》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以简洁而形象的文字勾勒出了明亮的月光,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通过外物的描绘表现了内在情感,使人们产生了共鸣。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登高楼观景,表达了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豪情和志向。
整首诗以豪放的笔调和恢弘的气势展示了作者的胸怀和远大理想。
《登鹳雀楼》的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境界相结合,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壮丽的进取心。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述周围的山川和城市,进一步升华了诗人的情感。
整首诗气势磅礴,诗人用简洁明快的文字勾勒出了广阔的天地和峻峭的山川,让读者感受到了登高远望所带来的豪情和振奋。
三、《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绝妙之作。
这首诗以春季的早晨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快乐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春晓》的开头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生动地描绘了清晨醒来时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喜悦和活力。
而接下来的几句则以描绘大自然的细节为主,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更加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件

比较阅读,交流写法,体悟情感。
写法
情感
《寒食》
写景叙事
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节日习俗彰显气象
《迢迢牵牛星》
构思精巧, 想象丰富, 情景交融
表现了分离的悲 苦,因感情受挫而忧伤的 心情
《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别离思聚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c_h_ù_( 到处 )
_c_h_u_á_n_( 传递 )
走马传烛图 汉宫传蜡烛 (日暮时分) 散入五侯家
《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 食节的景象。诗人以汉喻唐,流露出对 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
遥远
牛郎星
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
日暮
皇宫、五侯家
传蜡烛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明写 ——花、柳 暗写 ——东风
折柳插门 (取新火)榆柳之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散”二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暮色中,烛光点点,光影流动,轻烟
袅袅,氤氲迷离,一派承平气象。
长安城风光 无处不飞花 (暮春时节) 东风御柳斜
情趣盎然,情真意切。 (情感美)
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 第三~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被 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 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抒发了诗人 的忧思。
点明时间:中秋夜
十五夜望月
选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部编版)

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低于树,天比树低
原野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 俯身观看映照的月亮离我那么近。
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 触动你的心?
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 新愁是什么呢?
执 教: 先锋小学 张 炜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24课《古诗两首》之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执 教: 先锋小学 张 炜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 朝 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读一读 山色空蒙雨亦奇。 品一品 欲把西湖比西子, 悟一悟
宿建德宿江
江 清 月
野 旷 天
日移 暮舟 客泊
建 德 江
近 低 愁烟
人 树 新渚
理解诗意
整首诗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 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建德江:在浙江省境内, 也就是钱塘江的上游。 泊:把船停靠在岸边。
渚:露出水面的小岛。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旅客,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野旷:原野广大空旷。
3.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三课,包括了《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和《清明》三首诗歌。
1. 《元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述的是新年元日的情景。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诗中通过描绘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的热闹景象,展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祝福。
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写的是中秋节晚上在天竺寺赏桂花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桂花香气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3. 《清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的情景。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诗中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传达了人们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涕
擢发难数 拔下
过蒙拔擢 擢素手
提拔 伸出
泣涕涟涟
感恩涕零 涕泗横流 涕泣零如雨
泪水
杼、纾 章
杼(zhù): 自出机杼 纾(shū): 毁家纾难
黑质而白章 终日不成章 下笔成章
花纹 花纹 文章、作品
品一品
首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仰望星空,远远地看到了明亮的牵牛星和
织女星。
视点:站在地上,仰望天空 诗人想象:织女与牛郎隔着银河怅望。
这首《十五夜望月》是 其代表作。
栖
鸦
栖息
乌鸦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 歇,休息 地上,像铺了一层 霜一样。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 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寒食节人们外出游玩,长安城内一定热闹 非凡,作者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人们身上,他的 视线停留在了景色绮丽的皇宫 (御柳 ) 上。
柳树因为纤柔飘逸,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 爱,写柳的诗句特别多,你能想到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嫩一 于树 黄春 金风 软千 于万 丝枝 。,
再读古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效果:
1.在音韵上,使诗具有很 强的音乐节奏美感和韵律美,读 起来朗朗上口。
2.内容上,更好地突出对 象的特点。
这首词取材于我国古代的什么神话传说?现在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什么?
《牛郎织女》,现在常用来比喻夫妻分离。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牛郎织女传说
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 女,于织纴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 则下方一贫苦孤儿,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 ,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 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 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 ,男耕女织,生活幸福。
不料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 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 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号哭。时老牛 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 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 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渡,只有悲泣。后 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泣
章
泣涕
成章
盈
脉
盈盈
脉脉
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二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 法“23”、“221”、“212”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擢
叠音词的运用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 “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是写素手之细, “札札”是写机杼之声, “盈盈”是写银河之水, “脉脉”是写相视之态。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 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 深长,哀婉动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 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诗人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内早晚两种截然不同的
景象。在千景万象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两种景 象呢?在诗句中找答案。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韩翃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 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 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 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 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形成寒 食节。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1. 通过充分诵读诗歌,找出韵脚,划分诗 歌节奏。
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3.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诗人望月怀远, 由己及人的怀人思绪。
知人知诗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20岁左右与张籍一同从师求 学魏州,开始创作乐府。与 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 府”。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
1.正确认读课文生字,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技巧四个 方面鉴赏古诗,理解诗歌主题。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及其蕴含的 真情。
背景简介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其中的第十 首。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和朋友间 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 情,形式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 挚,语言朴素,叙事抒情结合,对后世诗歌创 作有深远的影响。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札札 地正在织布。(动作描写)
一整天不见她织成一匹布,却 见她愁容满面,泪落如。
七至十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银河清清浅浅,两岸间相距又该有多远 呢?清清的一水相隔,却只能含情相望,不能 互诉衷肠。
代表作品: 《寒食》
侯 王侯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都长安城。 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 散,寒食节皇家花园的杨柳在春风中飘拂。
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
一水相隔
咫尺天涯
(1)古今异义 终日不成章(古义:花纹,这里指整幅的布帛。今义 :歌曲诗文的段落。) 泣涕零如雨(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相去复几许(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意思 ) (2)词类活用 脉脉不得语(名词用作动词,“说话”的意思) 泣涕零如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的意思)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 诗。
2.借助注释、图片,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 景物。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韩翃 (生卒年不祥),唐代
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 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 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 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 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 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 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 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 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出名。
“迢迢”、“皎皎”既是写牵牛星, 又是写河汉女。
: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 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
:简省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可不可以将“河汉女”换成“织女星”, 为什么?
答:不能。 一是避免了文章的重复; 二是此句承上启下,转入
下文对织女的描述,由 物转人
三至六句: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冷露无声湿桂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 声湿桂花”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 图画,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 的意思。“家”是 语尾助词,无实义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 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 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 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 这样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将诗歌的内容制成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