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电子书籍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植物分类学简介1.1 植物分类学的定义与意义1.2 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与发展1.3 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4 植物分类学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二章:植物的形态与结构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2 植物组织的类型与功能2.3 植物器官的分类与特征2.4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三章:植物的生殖与繁殖3.1 植物的有性生殖3.2 植物的无性生殖3.3 植物的繁殖策略与适应性3.4 植物的繁殖技术与繁殖材料的选择第四章: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1 植物分类的依据与原则4.2 植物分类的等级与系统4.3 植物分类的方法与技术4.4 植物分类的命名与代码第五章:植物分类群的特征与分类5.1 植物门的特征与分类5.2 植物纲的特征与分类5.3 植物目的特征与分类5.4 植物科的特征与分类第六章:植物科的分类与特征6.1 植物科的分类依据与原则6.2 常见植物科的特征与分类6.3 植物科的命名与代码6.4 植物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七章:植物属的分类与特征7.1 植物属的分类依据与原则7.2 常见植物属的特征与分类7.3 植物属的命名与代码7.4 植物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八章:植物种的分类与特征8.1 植物种的分类依据与原则8.2 常见植物种的特征与分类8.3 植物种的命名与代码8.4 植物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九章: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9.1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9.2 植物形态学观察与分析9.3 植物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9.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分类中的应用第十章:植物分类学的应用与实践10.1 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估10.2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10.3 植物分类学在园林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0.4 植物分类学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植物分类学的定义与意义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命名的科学。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了解植物多样性、探究植物进化历程、指导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适用课程:植物分类学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及意义;2.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3. 熟悉植物分类系统的构成;4. 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分类单位。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植物标本;3. 相关参考资料。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植物分类学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植物分类学?为什么需要对植物进行分类?2. 基本概念(10分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
3. 植物分类方法与原则(10分钟)讲解植物分类的方法与原则,如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以及分类的稳定性、简化性等原则。
4. 植物分类系统(10分钟)介绍植物分类系统的构成,包括生物分类单位(种、属、科、目、纲、门)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5. 实践操作(5分钟)学生分组,利用植物标本进行实地观察,识别不同植物分类单位。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植物分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植物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及实地操作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知识。
四、教学拓展1. 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发展;2.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热点;3. 我国植物分类学的成就与现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植物检索表的使用(5分钟)介绍植物检索表的概念、类型及使用方法,演示如何通过检索表鉴别植物。
7. 生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5分钟)讲解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规律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8. 植物分类学与人类生活(5分钟)探讨植物分类学在农业、林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续)4. 检索表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检索表识别植物的能力;5.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植物分类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植物分类学第十二章被子植物分类

分布:6~8属800种,本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 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成分,分布广,用途大,在国民经 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半下位子房(G)。
大豆:↑K(5) C5 A(9)+1 G1:1:1-∞ 两性花;两侧对称;萼片合生,5裂;花瓣5离生
雄蕊10枚,9枚合生,1枚分离;子房上位,由 1心皮组成,1室,胚珠多数,
苹果: * K5 C5 A ∞ G( 5 : 5 : 2 ) 两性花;辐射对称;萼片5,离生;花瓣5,离生
2裂……………………………………………………………(5)石栎属Lithocarpus
(八)花程式与花图式
1、花程式(flower formula):花的形态结构 用符号及数字列成公式来表明。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K:花萼, +:轮, ( ):联合。
C:花冠, A:雄蕊群, G:雌蕊群(心皮数、子房室数、每室胚珠数) P:花被。 子房的位置:上位子房(G),下位子房(G),
白栎
青冈属
• 多为常绿乔木。雄 花序下垂;雌花单 生,子房3—5室。 坚果,仅基部为总 苞所包,鳞片环状 。
6、锦葵科 *K5C5A(∞)G(3-∞:3-∞) • 纤维发达 • 单叶互生,常为掌状叶,托叶早落 • 花两性,整齐,5基数;有副萼 • 单体雄蕊,花药1室,花粉粒大,具刺 • 中轴胎座 • 蒴果或分果
被子植物
一般特征 • 1 具有真正的花 • 2 具有雌蕊 • 3 具有双受精现象 • 4 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植物分类学参考书目汇编

[原创]植物分类学参考书目汇编1安徽木本植物2 安徽植被3 安康地区经济植物4 北京植物检索表1992年修订5 北京植物志1992年修订6被子植物胚胎学胡适宜著7 次生代谢作用J. 曼著8 东北草本植物志2,6,7,11,4,1,9 东北木本植物图谱检索表10 东北藓类植物志11 东北药用植物12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植物学上册、中册李扬汉著13 种子植物分类学汪劲武14 高等植物塔赫他间著匡可任王文采等译15 广东植被16 广西石灰岩石山植物图谱17 广西植物名录第2册18 禾本科植物导论:包括竹子及禾谷类作物19 河北植被科学出版社20 河北植物志1、2卷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1 河南植物志22 黑龙江省蕨类植物敖志文李国范编23 红树林24 湖北植物大全郑重25 湖南植被26 湖南植物志第2卷27 江苏植物志上册下册28 江西野生观赏植物29 经济植物手册胡先■上册(1,2卷)195530 琅邪山植物志31 庐山植物32 南迦巴瓦峰地区植物33 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种子植物1/2/3/4/5分册第二卷蕨类植物分册34 群落与生态系统Robert whittacker35 热带雨林P. W. 理查斯著张宏达等译36 热带植物生态学[英] 詹曾著37 山西植物志38 神农架植物39 生物碱的生物学及其在植物中的代谢40 食虫植物41 世界有花植物分科检索表哈钦松著42 世界植被walter著43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塔赫他间著黄观程译张宏达校44 四川植被45 四川植物志4,3,1,646 维管束植物鉴定手册47 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A. Foster 等李正理等译48 西安植物检索表49 新疆植物检索表150 新疆植物志151 盐渍环境中的植物52 药用植物学53 野生药用植物图说54 有花植物分类学伦德勒著钟补求译55 云南的植物56 怎样识别植物汪劲武57 浙江植物志山柳科~茄科58 植物的生长59 植物的性别60 植物分类学实习61 植物分类学实习教程62 植物解剖学Fahn63 西双版纳地区植物名录初稿197564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5 植物区系地理王荷生199266 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生态学教程Daunbenmier67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程汪矛68 植物系统学张景钺69 植物学拉丁文Stern著秦仁昌译70 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71 中国高等植物傅立国主编72 中国大兴安岭植被73 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74 中国东北经济树木图说75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 补编1,276 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傅沛云主编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77 中国湿地植被78 中国水生维管束植物图谱79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80 中国有毒植物81 中国植被82 中国植物学史83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84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85 种子植物分类学试验和实习86独龙江地区植物李恒编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 381页, [17] 页图版CNY20.0087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朱光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2001 xviii, 412页CNY98.0088黄山植物主编胡嘉琪, 梁师文;编著者胡嘉琪 ... [等];摄影金晓辉 ... [等]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01页, [11] 页图版CNY68.0089北京地区植物检索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组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99页90湖南植物名录祁承经等编写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66页CNY5.1091中国长白山植物祝廷成, 严仲铠, 周守标主编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59页CNY550.0092广州植物检索表中山大学广州:[中山大学],1964 254页93新疆植物检索表新疆八一农学院编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1983 册(516, 642页) 94湖北植物志湖北省植物研究所编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6 2册(508,522页)95我国西沙群岛的植物和植被广东省植物研究所西沙群岛植物调查队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127页96河北植被河北植被编辑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64页, [15]页图版¥69.0097植物地理学缪汝槐编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81页CNY17.0098植物分类学与生物系统学(英)斯特斯(Stace,C.A.)著;韦仲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29页99种子植物系统学张宏达 ... [等] 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99页CNY98.00100有花植物分类学(英) A·B·伦德勒著;重补求, 杨永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册101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孙革 ... [等] 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27页, [49] 页图版CNY150.00227页, [49] 页图版: 部分彩图; 29cm书目索引附注有书目(第212-220页) 和索引提要附注本书以大量精美化石、翔实资料和深入研究向读者介绍了当今世界古植物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 展现了中国辽西晚侏罗世尖山沟组(距今约DlDDthDae亿年)早期被子植物的组成、性质、时代及地质地理生境. 作者系统报道了近年来在该地区的化石新发现, 特别详细描述了以本书作者发现的全球最早的花“辽宁古果”为代表的大批化石. “辽宁古果”的发现曾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 轰动了世界古植物学界.102植物化石:陆生植被的历史(英) 克里什托夫·科利尔, (英) 巴瑞·托马斯著;王祺, 高天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17页CNY29.80本书中文版由英国Boydell出版社授权出版书目索引附注有书目(第288-304页)提要附注书中简要评述了各大植物类群的化石记录,描述了它们主要的演化趋势,并且讨论了世界范围内植被类型的总体演化,阐明了它们对我们认识古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性。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主要分类单位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心态。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标本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等。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意义及研究对象。
2. 植物的分类方法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3. 植物的主要分类单位详细讲解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门、纲、目、科、属、种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植物分类学的应用介绍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
5. 植物分类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进而引入植物分类学的话题。
2. 讲解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意义及研究对象。
3. 介绍分类方法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过程。
4. 学习分类单位详细讲解植物的分类单位,并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展示各分类单位的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增强课堂活力。
6. 应用案例分析介绍植物分类学在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
7. 总结课堂内容概括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植物分类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章节

绪论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一般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能育后代。
亚种一个种内形态有较明显差异,并有一定地理分布区域的个体群品种:品种不是分类学的一格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实际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
双名法: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书写。
每一植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在后,常用形容词。
完整的学名,在种加词后还要写上命名人姓氏或姓氏的缩写, 如水稻的学名为Oryza sativa L.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为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生活史中不形成种子,主要利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
包括了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等。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类植物,植物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多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内部分化到较高级的程度,合子发育不离开母体,形成胚,因此,它们合称为高等植物又称为有胚植物。
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裸子植物门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为颈卵器,因此,这三类植物合称为颈卵器植物颈卵器植物具有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
包括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藻类植物、菌类、地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又因它们不开花结果,又称为隐花植物。
与此相对, 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为种子植物,又因它们开花结果, 又称为显花植物。
第一章藻类植物外生孢子:某些蓝藻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原生质,上端较小的一块就形成孢子,基部较大的一块仍保持分裂能力,继续分裂,不断地形成孢子。
内生孢子:某些蓝藻由于母细胞增大,原生质体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具”诘淖酉赴,母细胞壁破裂后全部放出。
植物分类学参考书目

植物分类学参考书目(转)一、工具性的书:1. 邱园植物索引(Index Kewensis Plantarum Phanerogamarum)(1893—1895)分2卷或4卷。
英国皇家植物园杰克逊(B. D. Jackson)主编,英国剑桥大学出版部出版。
1895年以后每5年出1册补编。
到970年已出15个补编。
这是一部巨著,它记载了由1753年起所发表的种子植物的种的拉丁学名、原始文献以及产地。
属名种名均按字母顺序排列,作废的名用斜体字,一目了然。
是研究植物分类和查考植物种名不可少的大型工具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有全套的,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也有一部分。
2. 东亚植物文献目录(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美国梅里尔(E. D. Merrill)和沃克(E. H. Walker)著,1938年哈佛大学阿诺德森林植物园出版,共719页。
书分四部分: 1.文献正编,按作者姓名字母排列,作者名下有按年代排列的期刊缩写及文章主要内容简介或至少有文章题名;2.附录,主要是有关东亚历代的著作和期刊目录;3.文献题目的目录;4.按植物分类群排列的目录。
在1960年出了一册补编,内容编排同上。
本书为研究东亚植物极重要的工具书。
1960年以后未见补编。
3. 有花植物与蕨类植物辞典(A Dictionar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and Ferns)由维里斯(J.C. Willis)主编。
第8版(1973)由埃利寿(Airy-Shaw)增订,英国剑桥出版。
英文。
1,245页。
本书收载世界有花植物、蕨类植物的科、属名称(拉丁名)和异名,写明属数或种烽,主要分布地区,部分科有较详细介绍,部分属也有较细介绍,包括形态特征及重要的种和分布等待。
为查考世界科、属概况的工具书。
4. 世界植物分科志(Die Natürlichen Pflanzenfamilien)德国恩格勒主编,恩格门(Wilhelm Englmann)出版。
植物分类学

├→金粟兰目(金粟兰科)├→金鱼藻目(金鱼藻科)├→木兰藤目(木兰藤科、五味子科、腺齿木科)├→睡莲目(莼菜科、独蕊草科、睡莲科)├→无油樟目(无油樟科)├→木兰分支│├→白桂皮目(白桂皮科、林仙科)│├→胡椒目(短蕊花科、胡椒科、菌花科、马兜铃科、三白草科)│├→木兰目(单室木兰科、番荔枝科、帽花木科、木兰科、舌蕊花科、肉豆蔻科)│└→樟目(杯轴花科、蜡梅科、莲叶桐科、坛罐花科、腺蕊花科、香皮茶科、樟科)├→单子叶植物分支│├→百合目(白玉簪科、菝葜科、菝葜藤科、百合科、刺藤科、垂花科、黑药花科、金梅草科、││六出花科、秋水仙科)│├→菖蒲目(菖蒲科)│├→露兜树目(百部科、翡若翠科、环花草科、露兜树科、霉草科)│├→薯蓣目(纳茜菜科、薯蓣科、水玉簪科)│├→天门冬目(澳韭兰科、刺叶树科、芳香草科、兰科、蓝星科、矛花科、毛石蒜科、石蒜科、││天门冬科、仙茅科、香水花科、血剑草科、鸢尾科、鸢尾蒜科)│├→无叶莲目(无叶莲科)│├→泽泻目(波喜荡草科、川蔓藻科、大叶藻科、花蔺科、丝粉藻科、水鳖科、水麦冬科、││水蕹科、天南星科、岩菖蒲科、眼子菜科、泽泻科、芝菜科)│└→鸭跖草分支│├→禾本目(苞穗草科、刺鳞草科、灯心草科、二柱草科、凤梨科、谷精草科、禾本科、││黄眼草科、拟苇科、偏穗草科、莎草科、梭子草科、苔草科、香蒲科、须叶藤科、││帚灯草科)│├→姜目(芭蕉科、闭鞘姜科、鹤望兰科、姜科、兰花蕉科、美人蕉科、蝎尾蕉科、││竹芋科)│├→鸭跖草目(匍茎草科、田葱科、血草科、鸭跖草科、雨久花科)│├→棕榈目(棕榈科)│└→未定目(多须草科)├→真双子叶植物分支│├→黄杨目(黄杨科、无知果科)│├→昆栏树目(昆栏树科)│├→毛茛目(防己科、领春木科、毛茛科、木通科、小檗科、星叶草科、罂粟科)│├→山龙眼目(莲科、山龙眼科、悬铃木科、青风藤科)│└→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虎耳草目(茶藨子科、扯根菜科、枫香科、虎耳草科、胶藤科、金缕梅科、││连香树科、交让木科、景天科、芍药科、四果木科、鼠刺科、││围盘树科、小二仙草科)│├→石竹目(瓣鳞花科、棒木科、浜藜叶科、闭籽花科、柽柳科、番杏科、非洲桐科、││钩枝藤科、回欢草科、吉粟草科、节柄科、蓝雪科、蓼科、龙树科、││露叶毛毡苔科、落葵科、马齿苋科、玛瑙果科、茅膏菜科、南商陆科、││肉叶刺茎藜科、商陆科、石竹科、粟麦草科、粟米草科、双钩叶科、土人参科、││仙人掌科、小鸡草科、苋科、翼萼茶科、油蜡树科、猪笼草科、紫茉莉科)│├→檀香目(青皮木科、山柚子科、桑寄生科、蛇菰科、檀香科、铁青树科、羽毛果科)│├→五桠果目(五桠果科)│├→洋二仙草目(香灌木科、洋二仙草科)│├→智利藤目(鳞枝树科、智利藤科)│├→菊分支││├→杜鹃花目(安息香科、报春花科、捕蝇幌科、翅萼树科、杜鹃花科、│││凤仙花科、福桂花科、花荵科、肋果茶科、帽蕊草科、猕猴桃科、│││蜜囊花科、瓶子草科、山茶科、山矾科、山榄科、山柳科、四籽树科、│││柿树科、五列木科、岩梅科、玉蕊科)││├→山茱萸目(刺莲花科、假石楠科、南非茱萸科、山茱萸科、水穗草科、│││绣球花科)││├→唇形分支│││├→唇形目(车前科、唇形科、胡麻科、环生籽科、角胡麻科、爵床科、│││苦苣苔科、狸藻科、列当科、马鞭草科、密穗草科、木犀科、│││母草科、泡桐科、蒲包花科、透骨草科、土蔓兜科、腺毛草科、│││香茜科、四粉草科、玄参科、夷地黄科、紫葳科)│││├→绞木目(杜仲科、绞木科)│││├→龙胆目(胡蔓藤科、夹竹桃科、龙胆科、马钱科、茜草科)│││├→茄目(茄科、山醋李科、田基麻科、楔瓣花科、旋花科)│││└→未定目(茶茱萸科、二歧草科、管花木科、五蕊茶科、紫草科)││└→桔梗分支││├→川续断目(忍冬科、五福花科)││├→冬青目(冬青科、金檀木科、青荚叶科、心翼果科、叶茶藨科)││├→菊目(草海桐科、花柱草科、假海桐科、桔梗科、菊科(菊花)、││卢梭木科、石冬青科、睡菜科、头花草科、五膜草科、雪叶科)││├→盔瓣花目(盔瓣花科)││├→鳞叶树目(鳞叶树科、弯药树科)││├→南鼠刺目(南鼠刺科)││└→伞形目(海桐花科、裂果红科、彭南特氏木科、鞘柄木科、伞形科、││五加科、夷茱萸科)│└→蔷薇分支│├→葡萄目(葡萄科)│├→豆分支││├→豆目(豆科、海人树科、远志科、皂皮树科)││├→葫芦目(棒果木科、葫芦科、马桑科、秋海棠科、四数木科、四柱木科、│││野麻科)││├→蒺藜目(刺球果科、蒺藜科)││├→金虎尾目(包芽树科、川苔草科、垂籽树科、大花草科、大戟科、│││毒鼠子科、多子科、非洲核果木科、沟繁缕科、古柯科、合丝花科、│││红树科、胡桐科、槲树果科、金虎尾科、金壳果科、金莲木科、│││金丝桃科、堇菜科、苦胡桃科、裂药树科、裂药花科、毛药树科、│││粘木科、三角果科、藤黄科、五翼果科、西番莲科、香膏科、│││小盘木科、亚麻科、杨柳科、叶下珠科、油桃木科、钟花科)││├→壳斗目(胡桃科、桦木科、木麻黄科、南青冈科、山毛榉科、太果木科、│││杨梅科)││├→蔷薇目(八瓣果科、大麻科、钩毛树科、胡颓子科、蔷薇科(梅)、│││桑科、鼠李科、荨麻科、榆科)││├→卫矛目(卫矛科、洋酢浆草科)││└→酢浆草目(瓣裂果科、杜英科、火把树科、牛栓藤科、蒜树科、││土瓶草科、酢浆草科)│└→锦葵分支│├→锦葵目(半日花科、红木科、锦葵科、龙脑香科、球萼树科、瑞香科、││沙莓科、文定果科、旋花草科、旋花树科)│├→牻牛儿苗目(牻牛儿苗科、蜜花科、曲胚科)│├→美洲苦木目(美洲苦木科)│├→十齿花目(非杨柳科、十齿花科、瘿椒树科)│├→十字花目(澳远志科、池花科、刺茉莉科、刺枝树科、叠珠树科、││番木瓜科、旱金莲科、环蕊科、辣木科、藜木科、烈味三叶草科、││瘤药树科、木犀草科、山柑科、十字花科、夷白花菜科、醉蝶花科)│├→燧体木目(单果树科、旌节花科、南线梅科、省沽油科、四棱果科、││栓皮果科、燧体木科)│├→桃金娘目(管萼科、蜡烛树科、柳叶菜科、千屈菜科、使君子科、││双翼果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隐翼科)│└→无患子目(白刺科、番苦木科、橄榄科、苦木科、楝科、漆树科、│无患子科、薰倒牛科、芸香科)└→地位未定{离花科、锁阳科、胶蘼属科、枇藤属(倾向锦葵目)、尼科巴缨花属(倾向卫矛科)}蕨类植物门├→石松亚门│├→石松目(石杉科、石松科)│└→卷柏目(卷柏科)├→水韭亚门│└→水韭目(水韭科)├→松叶蕨亚门│└→松叶蕨目(松叶蕨科)├→楔叶蕨亚门│└→木贼目(木贼科)└→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槐叶苹目(槐叶苹科、满江红科)│├→苹目(苹科)│└→水龙骨目(蚌壳蕨科、柄盖蕨科、车前蕨科、凤尾蕨科、骨碎补科、光叶藤蕨科、│海金沙科、槲蕨科、禾叶蕨科、姬蕨科、剑蕨科、睫毛蕨科、金星蕨科、蕨科、│里白科、鳞毛蕨科、鳞始蕨科、瘤足蕨科、卤蕨科、鹿角蕨科、裸子蕨科、│膜蕨科、球子蕨科、莎草蕨科、三叉蕨科、肾蕨科、实蕨科、舌蕨科、书带蕨科、│双扇蕨科、水蕨科、水龙骨科、桫椤科、藤蕨科、蹄盖蕨科、蓧蕨科、铁角蕨科、│铁线蕨科、碗蕨科、乌毛蕨科、稀子蕨科、雨蕨科、岩蕨科、燕尾蕨科、中国蕨科、│肿足蕨科、竹叶蕨科)├→厚囊蕨纲│├→观音座莲目(观音座莲科、合囊蕨科、天星蕨科)│└→瓶尔小草目(瓶尔小草科、七指蕨科、阴地蕨科)└→原始薄囊蕨纲└→紫萁蕨目(紫萁蕨科)裸子植物门├→盖子植物纲│├→麻黄目(麻黄科)│├→买麻藤目(买麻藤科)│└→百岁兰目(百岁兰科)├→红豆杉纲│└→红豆杉目(红豆杉科)├→松柏纲│├→松杉目(柏科、南洋杉科、杉科、松科)│├→罗汉松目(罗汉松科)│└→三尖杉目(三尖杉科)├→苏铁纲│└→苏铁目(苏铁科、泽米铁科)└→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被子植物APGⅢ分类法(2009)》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时间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分类学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中国植物学史Q94-09/Z12)植物分类学(Taxonomy)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大约始于17世纪,林奈发表〈〈植物种志〉〉(1753年)。
按斯特斯(A.Stace)的观点:植物分类学发展历史大致经过如下几个时期:古代分类时期—草本学时期—林奈的性系统时期——自然系统时期——系统发育时期——当代表型性系统时期,后四个时期是近代植物分类的内容及不同时期主要流派。
古代分类时期:〈〈淮南子〉〉有“神农氏偿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其时毒”的记载;〈〈诗经〉〉(约公元前600年)记载过月132种植物;〈〈山海经〉〉(公元前500~前300年)提到约100种植物名称与用途,并把植物分为草与木;〈〈植物学史〉〉(Historia plantarum),是被誉为“植物学之父”的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所著,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古代最完美最系统的植物分类著作。
按植物习性分乔木、灌木、草本;又分栽培和野生。
草本学时期:这一时期著作有400种,现存278种。
〈〈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00~前25年,第一部系统记载植物的书;〈〈南方草本状〉〉,最早一部地方植物志,现存3卷,上卷草类29种,中卷木本28种,每种有描述、花期、繁殖法、产地、别名。
〈〈草本纲目〉〉1578年成书,明朝李时珍所著,共52卷,系统记载了中国历代已有记录和他记载的植物1195种,附图1100多幅。
植物分为五部:草、本、谷、菜、果部。
近代林奈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接近近代植物分类学的一部著作,清代道光年间吴共浚(1789~1847年)所著,记载植物1714种,绘图1420幅。
〈〈植物界纵览〉〉(Pinax Theatri Botanici,1632年)鲍汉(G.Banhin)所著,首创双名法概念。
〈〈植物新方法〉〉(Methodus plantarum Nova,1682年)雷(J.Ray)所著,在1703年第二版中包含18000种植物,明确提出依据花和营养部分大量性状分类。
〈〈植物属志〉〉(1737年)〈〈植物种志〉〉(1753年)发表,林奈著,标志着近代植物分类学已达到成熟阶段。
〈〈植物界自然系统长篇〉〉(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1823~1873年),瑞士植物学家德堪多父子主编,包括161个科,58000余种植物,19世纪:各国把植物分类转向世界各地,编制殖民地植物志。
这期间先后到中国采集标本的外国人有英国人、葡萄牙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
中国人也开始建立中国植物分类。
20世纪:1959年开始〈〈中国植物志〉〉的编写。
与各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分类依据渐多,分类更加准确。
第二节分类的依据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第三节植物的起源、进化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
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
一九五二年,米勒经过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
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
经过研究发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中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蓝藻和细菌,它们也是地球是早期出现的生物。
它们在结构上比蛋白质团要完善得多,但是和现在最简单的生物相比却要简单得多,它们没有细胞的结构,连细胞核也没有,它们被称为原核生物,在古老的地层中还可以找到它们的残余化石。
地球上出现的蓝藻,数量极多,繁殖快,在新陈代谢中能把氧气放出来。
它的出现在改造大气成份上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能自己能利用太阳光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并且出现了细胞核,如红藻,绿藻等新类型。
藻类在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几万世纪的全盛时代,它们植物体的组织逐渐复杂起来,达到了更完善的程度。
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为蕨类植物,这一时代以后便出现了裸子植物。
大约一千千百万年以前,在地形上爆发了一个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
它们快速发展起来,整个植物面貌与现代植物已非常接近,直到现在,还是被子植物的天下。
就这样,植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几经兴衰,由无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才出现了今日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不同类型植物产生年代距今:50~15亿年前产生细菌、蓝藻15~5.7亿年前藻类植物2.8亿年前低等维管植物2.6~1.3亿年前裸子植物0.6亿年前被子植物植物进化方向无机→有机简单→复杂单细胞→多细胞水生→陆生低等→高等第二章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植物分类学的概念、目的、任务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是植物学中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井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历史较长的学科。
它是人们在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早期植物分类学只是根据植物的用途、习性、生境进行分类。
到中世纪还仅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差异,区分种、属、科及科以上大单位的分类。
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开始考虑种、属、科之间的亲缘关系。
近代分类学的目的、任务可归纳如下三点:1.“种”(S p e c i e s)的记述与命名对于植物的个体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以类似的各个体归为“种”一级的分类群,编定其学名,井加以记述。
这是分类学的第一个任务。
以此作为植物学各学科或其他有关学科的基础。
2.建立自然分类系统根据种间的亲缘关系的研究,确定属(genum)科(family)目(order)等大的分类等级,进而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植物自然分类系统。
3.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通过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植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
从而推定属、科等大的分类群的系统。
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识别植物,准确地区分近似种类和科学地描述其特征,澄清名实混乱,深入发掘和扩大植物资源,不断提高植物的利用价值。
掌握了植物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植物的原植物鉴定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植物研究和生产、有效利用均具重要意义。
二、植物分类方法1. 人为分类法: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特征进行分类;2. 自然分类法:(系统发育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是按照植物间在形态、结构、生理上相似程度的大小,判断其亲缘关系远近,分门别类,使其成为系统。
包括: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1897年;哈钦松(J.Hutchinson)分类系统,1926年;塔赫他间(A.Taxtaujgh)系统,1954年;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1958年.第二节植物分类学发展概况一、植物分类其他方法近几十年来,植物分类学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边缘学科,如实验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
特别是生物化学、分于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典分类学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
1.实验分类学(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a x o n o m y)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习性的影响。
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决。
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化,来验证过去所划分的种的客观性;细胞质及细胞核的移植,是加速人工控制物种发展的新途径,而基因移植又使实验分类学进入更高级阶段。
2.细胞分类学(C y t o t a x o n o m y)是利用染色体资科探讨分类学问题的学科。
从20世纪3O年代初期起,就开始了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比较研究。
染色体的数目在一个种内的各个植株通常是稳定的,到目前为止,约40%的有花植物已经作过染色体数目统计,利用这些资料已修正了分类学的错误。
如芍药属(Paeonia)以前放在毛茛科中,但该属染色体基数 X =5,个体较大,这和毛茛科多数属的基数很不相同,支持了许多分类学家结合其他特征,将芍药属从毛莫科中分出,独立为芍药科(Paeoniaceae)。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表现出典型形态,这是识别染色体个体性和研究整个细胞染色体组(核)型的适宜时期。
一个个体或种的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状、主缢痕和副缢痕等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型,亦称“核型”。
一般认为不对称的核型是进化的。
3.化学分类学(C h e m o t a x o n o m y)是利用化学特征来研究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探讨植物界的演化规律,也可说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的一门学科。
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探索各分类等级(如门、纲、目、科、属和种等)所含化学成分的特征和合成途径;探索和研究各化学成分在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在经典分类学的基础上,从植物化学组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井结合其他有关学科,来进一步研究植物的系统发育。
例如:(l)甜菜拉因(betalain)是一类植物色素,它只分布在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中,而且与花色甙的分布互相排斥。
该目包括商陆科、紫茉莉科、粟米草科、番杏科、仙人掌科、马齿苋科、落葵科、石竹科、藜科、苋科、刺戟草科。
从形态上看,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属于中央种子目,但它们均不含甜菜拉因而含花色甙,故植物分类学家认为应将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分出来,另立石竹目。
(2)对人参属(Panax)的化学分类研究证明,人参属植物可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类群,根状茎短而通常直立,具胡萝卜状肉质根;种子大;在化学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达玛烷型四环三萜为主;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了分布区狭小和间断分布的特点。
是人参属的古老类群,如人参P.g i n s e n g C. A. Mey.、西洋参P.q u i n q u e f o l i u s L.三七P.n o t o g i n s e n g(Burk.) F.H.Chen 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