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教学

合集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过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着研究,现在非常流行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不同于单一的单独的教学,它更注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语文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本文从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模式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1]。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由此应运而生。

一、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首先,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通过整合多个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需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讨论、写作、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原则(一)开放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探索。

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

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案例二:初中英语读写整合教学
案例三:高中语文读写整合教学
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04
CHAPTER
具体操作
VS
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需求,确定读写整合点,可以是文本的主题、写作技巧或语言表达等方面。
分析整合点
对确定的整合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价值。
确定整合点
确定读写整合点
根据确定的整合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如主题讨论、写作技巧分析和语言表达模仿等。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实施该教学模式。
进一步研究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七个步骤
该模式将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来深化阅读理解。
整合读写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流程
适用于各种语言课程,特别是英语、语文等读写要求较高的课程。
应用范围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限制
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03
CHAPTER
写作实践
学生完成写作后,进行作品交流和分享,通过互相评价和借鉴,提高读写整合能力。
交流分享
实施读写整合教学
05
CHAPTER
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整合式教学

整合式教学

整合式教学第二讲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专题三:诗歌整合式教学探微及教案例如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

最近有语文教育界同仁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尝试,这些探索对一线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反思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微。

概念:广义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这里谈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1第二讲语文教师怎样备课有的结构安排和方法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根底,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比方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

新课程克服了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使课程整合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能性。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纬度1.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语文教科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如“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语文教材,虽然仍然以教学单元面貌出现,但是其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单元已经不再着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2第二讲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于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逻辑排列,而是根据不同年级段提出假设干“主题〞或“情境〞,每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学目标具有弹性。

二、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举措:

二、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举措:

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举措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综合学习需求,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尝试。

那么,什么是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呢?它又有哪些举措和特点呢?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1. 定义: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是指将原本单独分开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特点: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举措和实施步骤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时,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2. 教学内容的整合:将原本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主题,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全面学习。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4. 教学评价的改革:针对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也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中,许多学校在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1.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实施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教学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实施大单元整合教学方法时,需要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整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 机会和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这种教学模式有助 于缩小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更多的学 生受益。
02 整合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CHAPTER
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 整合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 励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和 分享,促进知识的共同建 构。
案例分析
引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 分析、讨论和实践,培养 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 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 践能力。
学习评估
过程性评估
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 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 策略。
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
学生适应问题是整合教学模式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积极 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教育资源整合
挑战
教育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解决方案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结
教育资源整合是实现整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共享平台, 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
谢谢
THANKS
整合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教师 可以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 水平和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整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 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 主学习的能力。

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旨在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使用过的的整合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整合
整合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技能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整合教学模式的核心。

教师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三、教学方法整合
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是整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是整合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五、评价方式整合
评价方式整合是整合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方面。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价、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总之,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英语教案编写中的“整合式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案编写中的“整合式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案编写中的“整合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教师教学的基础。

而采用整合式教学法编写教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学英语教案编写中的“整合式教学法”。

一、整合式教学法的介绍整合式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它针对不同的学科课程,通过在课程体系中进行各个学科的交叉整合,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整合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整合式教学法的实践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的交际能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表达来运用所学语言,从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英语交流。

二、整合式教学法的实现整合式教学法的实现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带领学生探究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调研等方式来掌握所学知识。

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知识点,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整合,拓展教学新空间。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小学英语教案编写中的“整合式教学法”的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整合式教学法编写教案:1.整合不同主题的英语词汇。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文|张学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数学知识教学应重点关注知识结构,优化整体知识和碎片知识的关系,实现整体性教学。

大单元整合式教学作为将学科知识进行二次开发重组的重要教学形式,主要站在整体视角解读教学内容,疏通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形成更为清晰的学习思路。

数学作为拥有严谨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内在知识具备典型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然而,限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时间较短等因素,教材将数学知识划分成若干碎片化的知识点。

但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并非进行碎片知识的长久积累,而是根据自身基础,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基于持续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教学活动开展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单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尽可能围绕大单元理念,实现单元整合式教学,即在明确教材单元知识脉络与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和组合,打破教材原有课时桎梏,强化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性与逻辑性。

所以,有必要重点对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一、单元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单元整合式教学并非将某一课时内容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而是以其为基础,立足整体理念,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规划,然后有序开展教学工作。

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即基于所用教材,围绕整体性理念,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着手,对所有涉及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从而有规划地实施教学活动。

其特点一般是由课程状况、学生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包含了三个层面:(1)知识内容层面,即基于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把原本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不再只关注单纯的课时教学,有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2)教学安排层面,即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对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的整合,站在整体目标发展角度上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与步骤进行细致考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诗歌整合式教学探微及教案示例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

最近有语文教育界同仁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尝试,这些探索对一线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反思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微。

概念:广义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这里谈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方法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比如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

新课程克服了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

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使课程整合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能性。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纬度1.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语文教科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如“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语文教材,虽然仍然以教学单元面貌出现,但是其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单元已经不再着重于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逻辑排列,而是根据不同年级段提出若干“主题”或“情境”,每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学目标具有弹性。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题目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

从这些单元题目可看出,新教材的单元编排,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话题,这些话题富有激起学生心灵对话的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教学定位就适合选择单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单元总体考虑。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五篇叙事性作品构成,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然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平凡事情的叙写,折射出平凡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人性美、人情美。

结合该单元的读写主题“让世界充满爱”,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爱——品读爱——叙写爱——学会爱”;或定为“品读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发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

总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体验课文中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和美,充分领悟让人间充满爱的重要意义,从而收到陶冶情操、涵养性情的效果;并且学会怎样发现并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

2.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从教学内容上看,新课程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不仅综合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综合了语文能力与观察、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社会活动,而且还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联系。

单元内部结构灵活,选题具有开放性,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或重选。

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该主题内设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漂泊的人生”,统领三篇课文: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阐释的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统领两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对第一板块的拓展,重在阐释家园不仅是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与之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又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

其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就可以作为整合式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整合。

新课程按教学主题或情境编排单元,教学时势必要求师生侧重于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既要求学生个体主动去理解体验,又要求展开群体性对话与交流。

以诗歌教学为例,如果仅仅是学习一篇诗歌,那主要通过诵读涵泳法就可以达成目标。

但是如果把若干篇诗歌放到一起,或把某位诗人的多篇诗作放在一起,然后确立适当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式教学,就势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诵读涵泳法,还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揣摩语言法、探究阅读法等;学生也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阅读。

当然,还有许多整合的角度,例如,可以从文本的取材方面进行整合教学,如同为论及历史上六国灭亡史实的《过秦论》(贾谊)、《六国论》(苏洵)、《阿芳宫赋》;可以就以手法运用方面加以整合教学,都用象征手法的《病梅馆记》、《白杨礼赞》、《海燕》;可以就写作特色加以整合,如描写战争具有共同特点的《曹刿论战》、《赤壁之战》、《殽之战》;还可以是同一作家作品语言特色方面的整合,如的散文《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或同一作家笔下人物的风貌,如鲁迅作品等。

整合式教学,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跨单元、跨版本,甚至跨年级段的整合,语文课程整合突出表现了语文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上。

但是不管采用哪种视角的整合,教师都应该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多边互动,强化阅读实践,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做到收放自如,指导到位。

三、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示例一种情思别样离愁—三首现代乡愁诗对比阅读教学途径探微江苏教育学院金荷华[整合设想]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文化乡愁大多为古今志士仁人、文人墨客不能实现其匡时救世、安邦定国的人生理想而“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心灵倾诉,也是民族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正是我国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滋养。

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特别重视编选此类文本内容。

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设置一个专题为“月是故乡明”的单元,并在“语文读本必修一”中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配套学习。

整合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积累·整合”条目中,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感受·鉴赏”条目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

”据此,笔者在本方案中试图改变单元教学常规,不局限于教材版本和具体年级段课文,并且打破必修课文和读本课文的界限,以指导诗歌鉴赏方法和途径、增加学生诗词知识积累、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为整合教学的旨归,选取几篇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比较的课文,进行诗歌鉴赏整合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怎样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课程发展目标的路子。

本设计选择三首现代乡愁诗作为对比阅读的对象,它们被编入多种版本语文教科书,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3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版);洛夫的《边界望乡——赠余光中》(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必修一》);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入选苏教版,与《边界望乡——赠余光中》同单元;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2000年版)。

[主题导引]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乡愁诗几乎俯拾皆是。

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十九首中的“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卢纶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等等。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变了。

物是人非,便有乡愁。

若是物也非了,其愁更甚。

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

幸好那一年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悉几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注重有关知识的积累和整合;熟悉并背诵古今有关乡愁的诗词。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几首诗品、赏、悟、味的体验活动,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个性化阅读,体味乡愁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远的人格境界,涵养心灵,提升人格。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浏览性阅读(一)问题及要求1.问题:《乡愁》、《边界望乡》、《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乡愁》、《望乡》、《一只蟋蟀》)三首诗堪称姊妹篇,构成了当代文化乡愁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它们抒情方式各有不同,可谓“一种情思,别样离愁”。

阅读后说说三首诗抒发思乡之情的主要方式分别是什么。

2.要求:抓住主要内容,注重从宏观上整体把握。

(二)交流、整合1.《乡愁》:乡愁的载体是诗人生命年轮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印记,表达了诗人生命长河中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几个阶段乡愁的不同内涵。

2.《望乡》:诗人通过自己一次“近乡情更怯”的心灵振颤过程来表达思乡的复杂情怀。

3.《一只蟋蟀》:把乡愁置于中华民族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采用与友人面对面的方式来倾诉、吟咏。

二、品赏悟味——鉴赏性阅读(一)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初步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意蕴。

1.指导:知人论世法与西方的“社会历史分析法”类似,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鉴赏方法。

所谓“知人”,即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倾向;“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依此二者求得对作品的充分认识。

鲁迅说:“我总以为尚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2]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引导读者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引发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2.展示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内容略)3. 再次阅读,概述三首诗的不同意蕴(学生发言,互为补充,教师归纳)余光中丰富的生活阅历、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以及深厚的中西学养,无不折射出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从容气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