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秋雨解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知识点梳理-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知识点梳理-全一、课文主题本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生字1、要求会认10个生字:钥、匙、缤、枚、勾、喇、叭、厚、曲、丰。
2、要求会写13个生字:盒、颜、料、票、飘、争、仙、闻、梨、勾、油、曲、丰。
3、本课有4个多音字:没、扇、觉、曲。
三、理解词语1、清凉:凉而使人感觉爽快。
2、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3、留意:注意;小心。
4、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5、频频:连续不断地;多次地。
6、加紧:加快速度或加大强度。
7、舒舒服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四、课文解析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这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仿佛”“……似的”这些比喻词,但它也是一个比喻句。
2、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为什么说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呢?因为秋雨是秋天到来的标志,秋雨过后,大自然就呈现出秋天的景色。
3、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银杏树叶在秋天会变黄,这本是自然规律,但作者却说是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秋天到了,夏天的暑气自然会慢慢消退,作者却说是长得像小扇子的银杏树叶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写非常生动有趣?4、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这是对秋雨的深情赞美,朗读的时候饱含深情,语速稍缓,重读“丰收”“欢乐”。
五、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自然段。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朗读时要充满感情,把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体现出来。
语气欢快活泼,语调轻柔,语速舒缓。
背诵方法指导: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理清脉络来背诵。
2、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课文是从秋天的色彩(五彩缤纷)、秋天的气味(非常好闻)和深秋时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准备过冬)三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秋天的雨教学PPT课件

风向风速的变化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秋雨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适量的降雨有利于农作物成熟和收割。
过多的降雨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收割和晾晒。
干旱少雨的季节可能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产量和质量。
03
秋雨的生态效应
秋雨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促进植物生长
秋雨有助于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植物的生殖能力。
影响出行
如果秋雨过多或过少,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失,影响农业收成。
农业损失
06
秋雨的观测与预测
03
地面观测
通过地面观测站对降雨量、降雨时间、降雨范围等进行记录和统计。
观测方法
01
气象观测
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对秋天的天气状况进行密切监测。
02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云层、大气湿度等进行监测,提供更全面、精准的天气数据。
增加繁殖机会
增加土壤肥力
秋雨将养分带入土壤,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改善土壤结构
秋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防止土壤侵蚀
秋雨有助于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
对土壤的影响
秋雨是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有助于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补充水源
调节水位
改善水质
秋雨有助于调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避免洪涝灾害。
秋雨带来的降水有助于稀释和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03
对水文的影响
02
01
04
秋雨的文学艺术表现
表现手法
秋雨在诗歌中常常被用作比喻和象征,用以表达情感和意象。
秋天的雨课文详细讲解

秋天的雨课文解析篇一《秋天的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本组课题以秋天为专题,《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
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文字的美深深打动了。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话,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面对这样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如果仅仅把目标定位在对内容理解的层面,而忽视了感受语言美,实在是一大遗憾。
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思时,立足了以下三点。
一、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在进行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读的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接读、齐读、个人读、表演读。
读的层次鲜明: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要求。
初读感知,精读知意,品读悟情,学生一步步的向教学目标迈进。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的个性化阅读一步步感悟到语言的美,作者的情,理解课文内容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以文为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文内容的理解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积累好词佳句同样落脚在文本上,发展语言,拓展延伸更是依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进行说话训练,如补充菊花仙子的颜色,我并没有走得太远,也没有设计整断整篇的说话练习,只是让学生说说其他的颜色。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达到了阅读目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图文转换(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语文图文转换(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高考语文图文转换1.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请根据下面“时光车票”中的内容提示,以“梦想”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要求:①以“梦想”为重点;②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③不少于80个字。
2.下图的图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会徽,请简要说明主体图形的寓意。
3.根据下面的徽标和文段内容,概括构成亚运会会徽的主要元素。
第15届亚运会于2006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
该届会徽主体是一面飘扬的卡塔尔国旗。
会徽的颜色符合卡塔尔当地民俗,文字上面的图形原本为黄色。
代表沙漠中的月牙状沙丘,再上面的图形原为蓝色,代表阿拉伯湾平静的碧海,而太阳则取自于亚奥理事会的标志,代表亚运会精神,即亚洲人民亲如一家。
第18届亚运会于2018年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
会徽灵感源自始建于1962年的雅加达格罗拉蓬卡诺体育场的椭圆外形,同时图形的中间融入了放射16道光芒的亚奥理事会红日LOGO。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奧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
4.下面是超市自助结账机的使用说明,为方便顾客使用,请为超市画出简要的流程图。
(每个方框内不超过8个字)先在自助结账机上扫描区扫描所选购商品的条码,扫描后选择支付方式,可以选择扫码付款或是扫脸支付。
选择扫码付款后打开手机支付软件中的付款码,在结账机上的扫描区扫描付款码就可以完成付款;选择扫脸支付,在结账机上扫脸,然后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付款成功,打印小票,付款完成。
5.下图是某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请根据徽标内容为他们拟一份面向小区业主的推荐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90个字。
6.根据下列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要求不超过70个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0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境意象)

专题0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秋天的雨文本解读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
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文本解读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内容是对秋雨的介绍,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秋雨的
色彩、秋雨的气味和动植物准备过冬。
2.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其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
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例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
的大门打开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的特点。
3. 感受课文情感,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文章中流露出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例如,“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
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
课文中介绍了秋天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总之,《秋天的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深
入解读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八省联考现代文阅读:《秋雨》解读

小说写了一位先天性没有胆液输送管的小女孩夭折,写了律子因为先天性心 脏病可能随时死去,从这两个人物,不难归纳出作者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 无常,命运的无情与不公。
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 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 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 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驱 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既想见她,又不忍心直面她的病况,不忍心撕开她的伤痛。
的作用,服饰描写无非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所以这个题目就要去思考和服与 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什么关系。
穿山茶花图案和服的小女孩第2天就死了,美丽的山茶花图案和服衬托了小 女孩悲剧的命运,而律子要穿美丽的新娘和服,这衬托了她因先天性心脏病,可 能随时死去的命运,所以和服“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
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
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
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面着对同死她亡搭的话恐惧,、她对的生眼的睛强烈却渴一望,
动不动。
小女孩用安静、倔强来孤独地对抗着冷酷
“这孩子很有出息啊!” 的命运,她的“逃避”其实就是直面抗争,
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让人动容、心悸。
9.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 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
参考答案: (1)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 (2)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 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秋雨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秋雨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雨是山峦间翩然而至的精灵,雨是湖面上随风微步的舞者,雨是小河里轻轻溅起的欢快。
我喜欢它潇潇洒洒的淋漓,也忧愁它缠缠绵绵的悱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数秋雨吧。
秋雨引起了你怎样的情思,雨中的什么人或者事情令你难以释怀?秋雨又勾起了你什么样的深深记忆?请仔细阅读上面材料,选准角度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秋雨秋雨过后,我们好像不是在清冷的秋季,而又回到了温暖的春天。
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
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
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
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
有句俗话说的好:大雨易晴,小雨难停;急雨易晴,慢雨难停。
每一场雨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与细密如线的春雨相比,秋雨多了一份热烈;与瓢泼如珠的夏雨相比较,秋雨又多了一份柔情秋雨淅淅沥沥,沁入泥土,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尽情地吮吸着雨水的甘甜,有了充足的营养,它们便尽情地摇曳,为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
没有春雨的润物无声,没有夏雨的倾盆不歇,没有冬雨的冰寒浸滑,秋天的雨萧索凄凉,给人以无限的惆怅。
但是,请你随我捧一杯清茶,搬一把摇椅,抹去所有烦恼,安坐在落地窗边,感觉潇潇秋雨别样的美妙。
听!淅沥的秋雨落下来了,雨很细,朦朦胧胧地笼罩世界,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似被蒙上了一层轻纱,又似点彩派的大作。
“淅沥沥,淅沥沥”,雨珠连成了线,珠帘般细密垂挂下来,树叶宛若跳起了舞,一片片被雨滴打中,轻轻摇曳,显得更加油光闪亮,光彩照人。
我想,此时的雨,定是仙女轻轻抖落的花瓣。
“呼—”幽久而绵长的秋风吹来,秋雨也跟着来了。
雨点又大又密,透过厚重的雨帘,我看见—平时看似娇嫩的花骨朵在此时悄悄绽放,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顽强。
雨似被感动了,轻轻拂过它的脸庞,为它清洗去尘埃,使他粉得更加鲜艳明亮。
一只浑身湿透的鸟在雨中疾飞,嘴里还叼着一只虫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会陷入沉思,会陷入思考,会出神,眼前有幻想,那是现实给了 我们一个原点。这一切一定有一个出发点,对于作品中的“我”来说,便 是这一趟旅途的出发点——我要去看望一个女孩。为何这个女孩会让我有 了这一番幻象?
2021八省适应性考试文学类文本阅 读
——川端康成《秋雨》
很多人说川端康成的《秋雨》是一篇很日本的作品,没有“物哀”的认知,不了解日本 的文学传统,不懂山茶花的日本象征意义,就难以解开这八省联考的考题。
本人不才,对以上一无所知。我就想考生在这样“裸考”的前提下,如何读懂文本?如何 解题?姑且尝试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例三: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 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 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
这三例中,例一环境凄清、伤感,下面所写的人事也是伤感 缠绵的分离;例二清新、活泼,下面所写的人事便是美好的青年 爱恋;例三同样优美、清新,引出下文美好的人情。
第一个层次给我们写的是“我”去往京都的幻象,幻象的内容是段景 物描写。
此时我们可以反应回来,这段景物涉及到哪些意象(别问为什么不是 诗歌也谈意象),有什么特点,传达了什么感情。
火团:闪烁(美)、从天而降(?)、急速降落(?) 山谷红叶寂静,天空呈现暮色,白石笼罩暮色,流水一片湛蓝(蓝色 一语忧郁) 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日暮将至,日薄西山) 为何一再提及日暮?选择题提及“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 种生命之美”,是否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路?
04.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 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 ,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 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 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写的应该是幻影 ,人在谷底仰望,天空倒像是一条河在流淌,是一条闪烁着红叶的河流。视角很独特 ,不是从上至下看,而是从下至上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下文的人事的特点是 息息相关的。这应该是共通的文学技巧。
06.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
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两个女孩, 主角出场,此次去京都是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暗示另外一个女孩子当有交代)
07.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 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联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 了看,说道:
08.“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09.“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 (果然先交代了“另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表明斯 人已逝。母亲的平静里有对生命逝去而不能控制的无奈无力与悲哀) 10.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 宽松而臃肿。(“山茶花图案和服”体现的是生命的热烈,这一道具与鲜活生命的脆 弱与死亡形成映衬,有热烈而哀伤之感,不禁使人想起“凌晨四点醒来所见的海棠花 未眠”) 11.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 忽了的缘故吧。(唐突因疏忽而起,疏忽是对生命即将死亡的疏忽,没有意识到这个 女孩子生命即将逝去)
当你对这些都一无所知的时候,怎么办? 哪怕你一无所有,你还有文本,你还有题干,你一定要相信命题者一定是良善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说思想文化存在隔膜,但是在叙事技法和环境塑造方面看,又是 具有经典性。也许现在的语文越来越接近“文学”,既是好事也是件难事。 我们姑且基于“文学”这个大概念去解读一下这篇文章。 文学会有逻辑层次:请问本文写了几个层次?各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学会有文脉,各自内容之间会有关联: 请问文章各自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各自内容的共同点 是什么? 律子两次不和悦的描写有何关联?小女孩的山茶花和服与律子的和服有何关联?
《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写的是生命将尽,是伤感。那么此处日 暮的描写应该也可跟生命挂起钩来——火团代表生命,火团从天而降代表 生命的降生,然其急速下降又代表了生命的无常、消逝。那么“生命美丽 而无常”的伤感氛围就与其他意象传达出的情感氛围吻合,也可解释了选 择题了。
不过,为求稳妥,我们还是结合下文的关联来验证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应该有这样共通的知识储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为人物 出场做铺垫、渲染、提供背景。 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例二: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 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 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张炜《蓑衣》
03.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
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 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 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火从 天而降。(暮霭、寂静、笼罩,早早感受到日暮之将至、湛蓝,营造的是一种使人压 抑的冷色调感受,最后一句“火从天而降”却是热烈温暖的,写的是错觉,因为红叶 在高处笼罩着我,故而有火从天而降之感)
秋雨 [日]川端康成 (题目“秋雨”给予读者凄迷、萧瑟之感,是冷色调的。) 01.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火团降落在红叶 山上,应该是作者自然联想产生的错觉,故而为幻影。火团与红叶皆为红色, 给予读者生命热烈的感受,与题目“秋雨”形成对比映衬。) 02.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 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 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回答上一段的山,并非山,其实是山谷,强化 上一段的是一种幻觉。整段强调山谷的深邃,有阴森之感,加之天空微微现 出暮色,更添阴森幽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