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_T784-2011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023年-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河流水质模型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方法常用()。
A.实验室测定法B.现场实测法C.Kol法D.经验公式法【答案】 D2、可用于评估大气质量改善、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舒适性和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等的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是()。
A.隐含价格法B.调查评价法C.成果参照法D.影子工程法【答案】 A3、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必须进行调查分析的大气污染源是()。
A.区域现有污染源B.区域在建污染源C.区域拟建污染源D.本项目污染源【答案】 D4、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中产品指标从清洁生产要求还应考虑()。
A.销售和使用过程B.使用和报废后的处理处置C.包装和使用D.包装和报废处理处置【答案】 C5、卫生填埋作业至终场标高或不再受纳停用封场,覆盖系统结构由垃圾堆体表面至顶表面的顺序是()。
A.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层B.排水层—防渗层—排气层—植被层C.植被层—排水层—防渗层—排气层D.植被层—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答案】 A6、属于烟气干法脱硫措施的有()。
A.石灰石一石膏法B.活性炭法C.氨法D.钙法【答案】 B7、水环境质量监测时间一般为()天,每天()次。
A.1~3;1~2B.1~3;2~3C.2~4;1~2D.2~4;2~【答案】 A8、某市域范围内河流功能交接断面上、下游功能区氨氮标准浓度分别为2mg/L 和1mg/L。
为保证下游饮用水使用功能,拟定上游出境断面氨氮允许占标率为60%,则上游出境断面的允许氨氮浓度限值为()。
A.1.0mg/LB.1.2mg/LC.1.5mg/LD.2.0mg/L【答案】 A9、某铜冶炼企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非正常工况应预测()。
A.年平均浓度B.日平均浓度C.小时平均浓度D.以上全部【答案】 C10、某河流断面锌、总磷、氨氮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7、0.8、0.9,DO为1.2,问应该削减的因子是()。
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60题)1、横穿某城市的几个大型居住区的某城市高架路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的环评文件应为()。
A.环境影响评价书B.环境影响报告书C.环境影响报告表D.环境影响评价表【答案】 B2、在模拟蜂窝系统中,要求接收端干比(C/I)()。
A.大于等于15dB.大于等于16dBC.大于等于17dBD.大于等于18dB【答案】 D3、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在抽查、考核评价机构过程中,环境保护部可根据抽查、考核结果给予评价机构降低资质等级处罚的情形是评价机构()。
A.存在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的行为B.达不到规定的业绩要求C.超越评价范围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D.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评价结论不明确【答案】 D4、静电场是( )。
A.无散场B.旋涡场C.无旋场D.既是有散场又是旋涡场【答案】 C5、天波传播又称为()。
A.散射传播B.空间传播C.地面传播D.电离层传播【答案】 D6、()类型常用于有一个中心点,多个远端点的情况下。
A.点对点型B.点对多点型C.混合型D.无正确答案【答案】 B7、下列关于IPv6协议优点的描述中,准确的是()。
A.IPv6协议允许全局IP地址出现重复B.IPv6协议解决了IP地址短缺的问题C.IPv6协议支持通过卫星链路的Internet连接D.IPv6协议支持光纤通信【答案】 B8、当移动终端在运动中,特别是在高速运动情况下通信时,移动终端和基站接收端的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远近效应B.多普勒效应C.阴影效应D.瑞利效应【答案】 B9、前瞻:预见:回溯A.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鼠月寸光B.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循规蹈矩C.犬牙交错:参差不齐:顺理成章D.墨守成规:并然有序:纷乱如麻【答案】 A10、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一般不包含()。
A.WPANB.WLANC.WWAND.CWAN【答案】 D11、()是指一个信道由连续的周期性时隙构成,不同信号被分配到不同的时隙里。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

汇总 |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一、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正)》4.《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二、行业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2019年7月1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6.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1-2018);《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2-2018)7.《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三、国家标准1.《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2018)2.《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四、行业标准1.《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 2302—2018)2.《制糖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3-2018);《陶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4-2018);《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5-2018);《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6-2018)3.《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943-2018)4.《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8-2018)《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9-2018)《氨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2001-2018)5.《铜镍钴采选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6-2018)《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7-2018)《印制电路板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8-2018)6.《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942-2018)7.《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HJ860.3-2018)8.《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HJ860.2-2018)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电池工业》(HJ967-2018)《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磷肥、钾肥、复混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工业》(HJ864.2-2018)10.《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汽车制造业》(HJ971-2018)11.《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水处理(试行)》(HJ 978-2018)12.《排污单位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总则(试行)》(HJ944-2018)13.《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准则》(HJ884-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钢铁工业》(HJ885-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水泥工业》(HJ886-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浆造纸》(HJ887-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火电》(HJ888-2018)14.《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平板玻璃制造》(HJ980-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炼焦化学工业》(HJ981-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石油炼制工业》(HJ982-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冶炼》(HJ983-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电镀》(HJ984-2018)15.《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纺织印染工业》(HJ 990-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锅炉》(HJ 991-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药工业》(HJ 992-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农药制造工业》(HJ 993-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化肥工业》(HJ 994-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革工业》(HJ 995-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制糖工业》(HJ 996.1-2018);《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HJ 996.2-2018);16.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HJ 946-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石油化学工业》(HJ 947-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化肥工业-氮肥》(HJ 948.1-2018)17.《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电镀工业》(HJ985-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农副食品加工业》(HJ986-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农药制造工业》(HJ987-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平板玻璃工业》(HJ988-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工业》(HJ989-2018);1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19.《民用建筑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渗透系数调查技术规范》(HJ 949—2018)五、地方标准1.《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第6部分:有机化工行业》(DB37/2801.6—2018)2.《有机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站)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 3161—2018)3.《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第5部分:表面涂装行业》(DB37/2801.5—2018)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2374—2018)5.《建材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2373—2018)6.《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1部分:南四湖东平湖流域》(DB37/3416.1—2018)7.《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2部分:沂沭河流域》(DB37/3416.2—2018)8.《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3部分:小清河流域》(DB 37/ 3416.3—2018)9.《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4部分:海河流域》(DB 37/ 3416.4—2018)10.《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5部分:半岛流域》(DB 37/ 3416.5—2018)1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DB37/T3394-2018)12.《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DB37/T3393-2018)13.《铅酸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37/T2374—2018)六、环评相关文件规定1.《关于印发机场、港口、水利(河湖整治与防洪除涝工程)三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2号)2. 《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灌区工程)两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17号)3.《关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公告 2018年第9号)4.《关于印发制浆造纸等十四个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6号)5.《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6.《关于加强“未批先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18号)7.《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环办环评[2018]20号)8.《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部令第1号)9.《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公告 2018年第9号)10. 《关于生态环境执法中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认定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环政法[2018]85号)11.《关于做好畜禽规模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31号)12.《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产废水排放问题的复函》(环办环评函[2018]1038号)1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4号)14.《关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配套文件的公告》(公告 2018年第48号)15.《关于市政工程污泥干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问题的复函》(环办环评函[2018]1129号)16.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有关事项的通知》(鲁环发〔2018〕124号)17.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废止部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文件的公告》(公告2018第〔2〕号)18.《关于铝用炭素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复函》(鲁环办科技函〔2018〕119号)19.《关于深化市级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12条工作措施》(济环字[2018]166号)20.《关于明确全市重点行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有关执行要求的通知》(淄环发〔2018〕24 号)21. 《淄博市市级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8年本)》(淄环发[2018]88号)七、污染治理规划1.《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环办监测函[2018]793号)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8]100号)4.《关于印发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环环监[2018]48号)5.《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环土壤[2018]143号)6.《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环大气[2018]179号)7.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节〔2018〕136号八、部长信箱回复1. 关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否征税的回复2.关于环保税征收疑问的答复3.关于针对超标的情形,企业要求复测如何处理的回复4.关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的回复6.对请教GB36600在环评中适用问题的回复7.关于《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咨询的回复8.关于固定污染源颗粒物实际监测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回复意见9.关于《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疑问的回复10.执行GB3097问题的回复11.GB5468是否适用于低浓度颗粒物检测的回复12.关于搬迁项目环评类别咨询的回复13.关于项目是否涉及环境敏感区咨询的回复14.关于咨询改装车的项目性质的回复15.关于《环评分类名录》第51条"砖瓦制造”咨询的回复16.关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咨询回复17.关于水源地问题疑问的回复18.关于《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的回复19.关于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是否可以存在规模化养殖场的回复20.关于含焙烧的石墨碳素制品疑惑的回复21.关于明确通信基站与住宅等建筑距离建议的回复22.关于危险废物烟气净化系统湿法静电除尘器请示的回复23.关于布商标印刷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判定咨询的回复24.废油、废电池仓储项目环评项目类别审批咨询的回复25.关于废旧塑料回收破碎清洗环评类别疑惑的回复26.关于连铸机技改应该执行何种环评手续的回复27.关于晾晒池工艺的一些问题的回复28.关于废气监测中测定下限及检出限折算问题的回复29.关于无组织排放颗粒物使用何种检测方法的回复30.关于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是否可以批的回复31.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有关问题的咨询32.关于合成树脂排放标准中废气排放量疑问的回复33.关于农田土壤监测45项因子评价标准怎么选的回复34.关于非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疑问的回复35.关于环评事中事后监管涉及排污许可证问题的回复36.关于大气法第72条的适用情况的回复37.关于《条例》中法定规划如何理解的回复38.关于咨询土壤导则里两个问题的回复39.关于‘环土壤[2018]22号’疑问的回复40.关于新建加工硫酸铵颗粒肥项目是否必须进园入区的回复41.关于3095修改单疑问的回复42.关于无工业园区就不能新建涉VOCs工业企业的回复43.关于间接冷却水、锅炉排污水排放问题44.请教土壤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的回复45.关于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咨询的回复46.关于进口货物是否是固体废物的再次鉴定咨询的回复47.恳请确认油气田开发项目废水排放去向和标准的回复九、其他管理要求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环办法规[2018]46号)2.《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公告78号)3.《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公告 2018年第5号)4.《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8年第7号)5.《船舶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8年第8号)6.《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部令第48号)7.《关于提供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7年版)的函》(环办政法函[2018]67号)8.《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环办应急[2018]9号)9.《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应急[2018]8号)10. 环境保护部2018年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11.《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环办环评[2018]20号)12.《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环办科技[2018]5号)13.《关于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8]266号)14.《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部令第3号)15.《关于废止有关排污收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部令第2号)16.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17.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有关问题答记者问18.《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司发通[2018]54号)19.《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手册(试行)》(环办土壤函[2018]884号)20.《关于排污申报有关问题的复函》(环环监函[2018]102号)21.《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意见》(环办环监[2018]28号)22.《河北省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环办转发函[2018]6号23.《关于印发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系列工作手册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8]1168号)24.《关于增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公告》(公告 2018年第58号)25.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负责人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6.《关于发布进口货物的固体废物属性鉴别程序的公告》(公告2018年第70号)27.《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8年)(公告2018年第76号)word格式.. 28.《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公告2018年第66号)29. 《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2018-2019年本)》(公告2018年第29号)30.《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公告 2018年第26号)31.《十二部门关于持续加强稀土行业秩序整顿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18〕265号)32.《关于环境保护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23号)。
2024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合同目录一览1. 报告概述1.1 报告的性质和目的1.2 报告的适用范围1.3 报告的编制依据2. 工程项目介绍2.1 工程项目的性质2.2 工程项目的规模2.3 工程项目的地点3.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3.1 评估方法的原理3.2 评估方法的适用性3.3 评估方法的实施步骤4. 环境影响识别4.1 直接影响因素分析4.2 间接影响因素分析4.3 潜在影响因素分析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 影响预测的方法5.2 影响评价的标准5.3 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6. 环境保护措施6.1 防治污染措施6.2 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6.3 安全生产措施7. 环境影响经济分析7.1 成本效益分析7.2 费用效益分析7.3 敏感性分析8. 公众参与8.1 公众参与的方式8.2 公众参与的范围8.3 公众参与的结果9. 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估9.1 监测方法与手段9.2 监测周期与频率9.3 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分析10. 合同的履行与监督10.1 合同的履行期限10.2 合同的履行条件10.3 合同的监督与检查11. 合同的变更与解除11.1 合同变更的条件11.2 合同解除的条件11.3 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法律后果12. 合同的争议解决12.1 争议解决的途径12.2 争议解决的方式12.3 争议解决的时间限制13. 合同的违约责任13.1 违约行为的界定13.2 违约责任的形式13.3 违约责任的免除14. 合同的终止与失效14.1 合同终止的条件14.2 合同失效的后果14.3 合同终止后的权益处理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报告概述1.1 报告的性质和目的本报告为2024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和评估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报告的适用范围本报告适用于2024年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和拆除等各个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

6 信息公开
6.1 信息公开次数、时间和形式 信息公开次数、时间和形式的具体要求见表 2。
表 2 信息公开的次数、时间和形式
HJ□□-20□□
目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总则.............................................................................................................................................1 4 公众的范围.................................................................................................................................3 5 公众参与计划.............................................................................................................................4 6 信息公开.....................................................................................................................................5 7 公众意见调查的内容.................................................................................................................6 8 公众意见调查方法.....................................................................................................................6 9 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9 10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公众参与调查问卷 ..................................................................................1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铁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铁路》编制说明一、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及编制技术依据(一)必要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铁路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来,各评价单位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至2005 年,我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7 万余公里,环境影响评价为铁路建设和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4 年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 年,全路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 万公里,建成在我国交通运输中起骨干作用的大能力铁路通道,形成快速客运网络、重载煤炭运输网络和快速集装箱运输网络。
我国将迎来铁路建设跨越式大发展时期,规划建设的铁路将体现高速、重载的特点,且建设周期短,现有的粗放型环评技术条件已不能适应铁路大发展的需求。
为反映近十几年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新的发展成果以及国家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2005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铁路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纳入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关于下达2005 年第三批国家环境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环办[2005]61 号)中下达了工作计划,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院”)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铁路》。
(二)编制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 号)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 号“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HJ/T 2.1~2.4)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8、《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 10.3)9、相关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三)编制原则本标准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管理要求、原则和技术标准,结合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进行了适当的转化,突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电磁辐射考试试题及答案

1、手机信号强度和电磁辐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
0分)A手机信号越强,手机辐射越小B手机信号越强,手机辐射越大CCDMA2000DTD-LTE正确答案:A2、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通信领域应用范围内的辐射强度标准限值功率密度为()(2.0分)A20微瓦/平方厘米B30微瓦/平方厘米C40微瓦/平方厘米D50微瓦/平方厘米正确答案:C3、基站和手机,哪一个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影响相对较大?()(2.0分)A基站B手机正确答案:B4、下面哪种电磁辐射体需环境评估通过后方能建设?()(2.0分)A陆上、海上移动通讯设备B步话机C额定功率20W基站D功率较小的室内分布系统正确答案:C5、下面哪种辐射属于电离辐射?()(2。
0分)A基站辐射B核辐射C电视机辐射D微波炉辐射正确答案:B6、基站环评验收时,需选取多少基站进行站址现状环境测试?( )(2。
0分)A10%B20%C30%D40%正确答案:B7、下面哪种设备的电磁辐射强度最小?()(2.0分)A电热毯B电视机C移动基站D收音机正确答案:C8、我国在30-3000MHz这一通信领域应用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标准限值比欧美工业化国家要更加严格,其中美国的标准是我国的( )倍?(2.0分)A2B5C15D25正确答案:D9、下面哪个方式可以查询苹果手机的信号强度?()(2。
0分)A呼叫*3001#12345#*B呼叫*3002#12345#*C呼叫*3003#12345#*D呼叫*3004#12345#*正确答案:A10、经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多年来对省内数万座基站的现场监测,所有基站都符合电磁环境安全的要求,而且95%以上的监测点的数据小于( ),远低于40微瓦/平方厘米的国家标准。
(2。
0分)A1微瓦/平方厘米B5微瓦/平方厘米C10微瓦/平方厘米D15微瓦/平方厘米正确答案:A11、下面哪种辐射属于电离辐射?()(4.0分)B核辐射C医院的X光机辐射D微波炉辐射正确答案:B、C12、下列哪个设备的电磁辐射强度比移动基站大?()(4。
2022-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4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输出控制方式的空间接线器,每个控制存储器对应一条()。
A.输入线B.输出线C.输入线和输出线都可以D.输入线和输出线都不可以【答案】 B2、下列选项属于模拟信号的是()。
A.PAM信号B.PCM信号C.PSK信号D.DPCM信号【答案】 A3、在CDMA蜂窝系统中,为了实现双工通信,前向信道(基站到移动台)与反向信道(移动台到基站)都使用一个频率,即()。
A.时分双工B.频分双工C.空分双工D.码分双工【答案】 B4、磁场的标量位函数的单位是( )。
A.V/mB.AC.A/mD.Wb【答案】 C5、PLC技术,由于充分利用最为普及的电力网络资源,建设速度快、投资少、户内不用布线,能够通过遍布各个房间的电源插座进行高速上网,实现()。
A.无线移动B.宽带移动C.有线移动D.蓝牙移动【答案】 C6、在程控数字交换机中,除了()信号外,其他音信号和多频信号(MF)都是采用信号发生器直接产生数字信号,进入数字交换网络。
A.忙音B.拨号音C.铃流D.回铃音【答案】 C7、第一代移动电话系统采用何种多址技术?()A.频分多址B.时分多址C.空分多址D.码分多址【答案】 A8、达尔文学说认为进化只能是适应性,自然选择几乎是万能的,换句话说,进化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中固定积累的结果。
但是,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蛋白质和核算水平的突变绝大多数是中性的,即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亦无害,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
这种中性突变在种群中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成为巨大的变异,并构成种属的差异,甚至门纲的差异,于是新种形成,这就是中性突变学说。
它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在 1968 年提出,后被人称为非达尔文进化。
其实中性突变学说并不是反对自然选择,只是否定自然选择万能论。
A.进化不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中固定积累的结果,而是中性突变的结果B.蛋白质和核算水平的突变构成了新种C.中性突变学说反对进化理论和达尔文学说D.中性突变学说和达尔文进化学说都是进化理论【答案】 D9、关于多协议标记交换(三层交换)技术,下面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13.020.10Z 05备案号:30560-201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84—2011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uidelines 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projec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2011-04-28发布2011-08-01实施DB11/T 784—2011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 (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评价工作程序 (5)附录 B (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框架 (6)附录 C (资料性附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现状调查表 (7)附录 D (资料性附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图例 (8)附录 E (规范性附录)远场区平面电磁波功率密度理论计算 (9)附录 F (资料性附录)公众意见调查表 (11)DB11/T 784—2011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袁玉明、戴京宪、杨丽琴、易海涛、魏有权、李建萍。
引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有序发展,指导规范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建设项目的实施引起的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环境受影响的电磁辐射水平;提出合理可行的移动通信基站建站要求,保障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公众经常活动区域的电磁辐射场强值在允许水平;从电磁辐射角度评价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优化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标准。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豁免水平以上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豁免水平以上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集群通信建设项目等类似建设项目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HJ/T 10.2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3-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电磁辐射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或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
3.2电磁环境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辐射所形成的电磁现象称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
3.3功率密度 power density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发射功率。
3.4移动通信基站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在一定的电磁波覆盖区域内,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通信终端进行信息传递的台站。
4 总则DB11/T 784—20114.1 评价工作程序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附录A。
4.2 评价标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标准值执行GB8702-88中第2.2.2条表2、2.2.3条和HJ/T10.3-1996中第4.2条的规定。
4.3 评价物理量以功率密度为评价物理量。
4.4 评价范围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区域为评价范围。
4.5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内容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框架格式参见附录B。
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5.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5.1.1 明确项目建设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工程规模、工程性质、工程投资等内容。
5.1.2 描述建设项目覆盖目标,主要技术参数等内容。
按区县(或区域)给出基站建设清单。
5.1.3 对建设项目无线网络现状、容量、通信质量及频率资源等进行分析。
5.1.4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阐述工作原理,分析电磁环境影响特征。
5.2 社会自然环境概况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别描述移动通信基站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
应对社会区域、居民分布、人口数量、建筑布局等内容进行重点描述。
5.3 电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3.1 调查方法5.3.1.1 应结合工程建设类型(单站单址、多站共址)、覆盖区域类别(城区、郊区、农村、山区、风景区、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等特点,选取工程中的抽测基站进行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
5.3.1.2 抽测基站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并以环境敏感区内的基站为抽测重点。
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总规模大于500个的建设项目,抽测基站选取比例不低于工程建设总规模的20%;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总规模大于100个、少于500个的建设项目,抽测基站选取数量不低于100个;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总规模少于100个的建设项目,应对所有基站进行现状调查。
5.3.2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5.3.2.1 抽测基站的现状环境调查应包括基站周边环境敏感点调查和电磁环境现状背景监测。
电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应以附件的形式,附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格式参见附录C、附录D。
DB11/T 784—2011 5.3.2.2 电磁环境现状背景监测要求按HJ/T 10.2规定执行。
5.3.3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通过对抽测基站的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现状。
5.4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4.1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采用理论计算、模拟或类比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4.2 理论计算5.4.2.1 采用远场区平面电磁波环境影响理论预测模式,见附录E。
5.4.2.2 确定理论计算预测所需参数,主要为:基站工作频率,发射天线尺寸、电磁波极化方式、天线增益,发射机实际输出功率,合路器、天馈系统损耗等。
5.4.3 模拟或类比监测5.4.3.1 模拟或类比监测基站的选取应与项目建设基站在发射功率、使用频率、载频配置、天线极化方式等方面具有可类比性。
5.4.3.2 模拟或类比监测方法按照国家现行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相关要求执行。
5.5 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级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对建设项目进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意见调查表格式与内容参见附录F。
5.6 代价利益分析说明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付出的代价。
5.7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根据环境现状调查和电磁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移动通信基站日常电磁环境管理制度与电磁环境监测计划。
5.8 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果,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明确基站选址、架设方式、架设高度、防止公众接近天线的措施等方面的环保要求。
5.9 评价结论与建议评价结论与建议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简要介绍工程名称、工程规模、工程性质和工程投资等内容;——概括描述环境现状,总结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概括总结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概括总结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提出环境保护控制距离的建议;DB11/T 784—2011——总结论。
DB11/T 784—2011附录 A(规范性附录)评价工作程序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A.1所示。
图A.1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DB11/T 784—2011附录 B(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框架B.1 总论(前言)B.2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B.3 社会自然环境概况B.4 电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B.5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B.6 公众参与B.7 代价利益分析B.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B.9 环境保护措施B.10 评价结论与建议DB11/T 784—2011附录 C(资料性附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现状调查表基站名称基站地址发射频段载频配置天线增益架设方式天线挂高发射方向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监测时间序号监测地点高度m距离m功率密度μW/cm2基站测试点示意图注:基站地址应准确详细,便于追溯。
DB11/T 784—2011附录 D(资料性附录)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监测图例DB11/T 784—2011附 录 E(规范性附录)远场区平面电磁波功率密度理论计算E.1 天线近场、远场的划分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近场、远场按下式划分见公式(E.1)。
λ22D R =..................................... (E.1) 式中:R —远/近场划分距离,单位为m ; D —天线最大截面尺寸,单位为m ; λ —波长,单位为m 。
距离天线直线距离<R 时,为天线近场区;距离天线直线距离>R 时,为天线远场区。
E.2 远场区环境质量预测场强计算本标准规定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辐射评价量为功率密度。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远场区轴向功率密度计算见公式(E.2)。
24rGP P d ×××=π ................................... (E.2) 式中:P d —远场轴向功率密度值,单位为W/m 2; P —馈入天线端口实际发射功率,单位为W ; G —天线增益(倍数);r —在天线轴向上,测量位置与天线的距离,单位为m 。
上式中,天线增益倍数G 的计算按公式(E.3)、(E.4)核算。
当移动通信基站发射频率在1000MHz 以下时:)10/(10dBd G = ..................................... (E.3)式中:dBd —相对于半波天线而言的天线增益。
当移动通信基站发射频率在1000MHz 以上时:)10/(10dBi G = ..................................... (E.4)式中:dBi —相对于全向天线而言的天线增益。
考虑移动通信基站实际工作特点,基站发射机的功率在馈入天线端口之前,经合路损耗、馈线损耗、通头损耗等,基站实际馈入天线端口的发射功率有较大衰耗。
计算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实际电磁辐射水平时,公式(E.2)中P 值一般按下列公式(E.5)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