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

田间操作工具
刺激萌发
植物表面或 附近
病原菌
诱导形成侵入机构
抑制或
根围微生物
生物防治
竞争位点
病原菌
接触后的活动
生长阶段 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 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病原物与寄主 植物发生识别
物理识别:趋触性 生化识别:趋化性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 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质 温度、湿度等条件
1、植物的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胶质)多半 都是由雨水传播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雨水传播对
细菌病害更为重要。
2、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3、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当地菌
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五、人为因素传播
1、 各种病原物都能以多种方式由人为的因素传播 。人为的传
播因素中,以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最重要。农产品和包装材
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关系也很大。 2、人为传播可以是远距离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而
农事操作可近距离传播病害,如TMV病毒是接触传染的;农机具也可传播病害,
根据侵染循环中再侵染的有无将侵染性病害 分为:
• 单循环病害: 一个生长季只一次侵染
– 病菌只繁殖一代 – 寄主感病期短 – 病程长
小麦散黑穗病、杆黑粉病、腥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 多循环病害:
– 病原物可繁殖多代 – 寄主感病期长 – 病程潜育期短
• 寡循环病害:有再侵染,但次数少而不重 要。例如棉花枯萎病、大麦条纹病等。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染过程参考PPT

病原物同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 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 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在侵染过程中,植物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 织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均有反应表现
二、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
侵染过程
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三、接触期
1.接触的类型 物理(机械)接触 化学接触 生态条件影响接触
白粉病菌孢子在干旱的条件下亦能萌发
四、侵入期
1.定义 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持续时间
2.病原物的寄生方式
几乎都是内寄生
寄生物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
极少数是外寄生
寄生物的营养体或产孢机构主要集中在寄主组织表面, 而 以吸器(真菌)、口针(线虫)或吸根(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方式从 寄主组织中吸取营养
以稻瘟病菌为例
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
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
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侵染钉,直接侵入植物
芽管直接侵入植物表皮
侵入丝突破寄主细胞后恢复至原来的菌丝状
3.4 真菌直接侵入的机制
机械压力
白粉菌侵入丝的压力为7个大气压 根肿菌在附着胞内形成一弹头状结构,撞 击根毛,穿透细胞壁
植物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不一
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散部位
局部扩散,系统扩散
影响潜育期长短的因素
病原物致病力的强弱
寄主抗病力强弱
环境条件
局部侵染 叶斑(leaf spot)
病原物的营养吸收
死体营养, 活体营养
影响潜育期长度的因素
温度 湿度
系统侵染向日葵枯萎(wilt)
潜伏侵染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于寄主的抗病性强,病原物只能在寄主体内潜伏 而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时,它可继续 扩展并表现症状。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入的百分率要更高些。
2.
病原物侵入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侵入所 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侵染剂量 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如 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引起侵染;许多细菌要 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引起发病;病毒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
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 原物的侵入途径。病毒只能从微伤口侵入。其它病原物如真 菌、细菌,有的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有的病原物除以 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三)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1.
病原物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是很短的。病毒和病原细菌一 旦接触随即侵入。病原真菌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侵入, 所以需要时间稍长些,但也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长一些侵
(2)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 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腐霉属(Pythium)、丝核属(Rhizoctonia)、和 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4、病原物并不一定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原因是土壤有自然灭菌的
作用。
四、病株残体
大。
鸟类除了传播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种子以外,还能传 播梨树火疫病等细菌。
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1、土壤和肥料传播病原物,实际上是土壤和肥料被动地被
携带到异地而传播病原物。土壤能传播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的病原物;带土的块茎、苗木等可远距离传播病原物;农具
,鞋靴等可作近距离传播。
2、肥料混入病原物,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
2.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循环 姜冬磊解析

(一)侵入寄主的方式: • 主动
• 被动
(二)侵入寄主的途径: •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侵入
2020/11/9
• 伤口侵入
侵染途径
病原物类型
菌物
原核生物
病毒
线虫
直接侵入 +
-
-
+
自然孔口 +
+
-
+
伤口侵入 +
+
-
+
微 伤 口-
+(部分)
+
-
环境因素的影响:湿度(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侵入速度和萌发)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病毒、类病毒可通过不同 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
2020/11/9
(三)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所需要的时间
• 病原物侵入所需的时间一般很短 • 立即、几分钟、几个小时。
接种体的数量
病原物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病。植物病原物完 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数限或侵染剂量,有人也称为 侵染数限。
▪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量产生繁殖体 的时期。
2020/11/9
环境条件对发病期的影响
• 湿度:决定病害症状的发展和病征的出现,病原物的繁殖与否,病害的发 展与否。
• 温度:病害发展速度,病征出现速度
2020/11/9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 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
2020/11/9
病 原 物 的 传 播
2020/11/9
主动传播
气流传播
被
雨水传播
动
土壤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潜育期
— 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和寄生关系开始到表现明显症状 为止的时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养分,不断扩展、蔓延的时期 蔓延的时期,也是植物体对病原物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 1.病原物的扩展 — 2.寄主植物抗扩展 — 3.潜育期的长短
1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二)单病程(单循环 单循环)病害:指一个生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这种病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一般在生长季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 节不会扩大蔓延,发病平稳 发病平稳,不易造成大 流行。
—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如小麦
7/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只侵入角质层不侵入细胞壁
8/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 自然孔口侵入
—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 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 — 水孔:叶尖、叶缘 —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 、块茎 — 蜜腺:梨火疫病
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上三种黑穗(粉)病,小麦粒线虫病 小麦粒线虫病、大麦条纹病、 水稻恶苗病、稻曲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棉花枯黄 萎病、马铃薯卷叶病、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2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对于单病程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就能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 有效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 对于多病程病害,除需要 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再侵染次数越多,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多。
5/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 真菌 原核生物 病毒 线虫 寄生性种 子植物 + - - + + + + - + -
伤口 + + + - -
介体生物 - + + - -
6/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1. 直接侵入
— — —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 口针、侵入钉 通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3/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二)侵入期
— 病原物接触植物后, ,从侵入植物到和寄
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 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 侵入期。植物病原物除极少数是外寄生 植物病原物除极少数是外寄生 的以外,几乎都是内寄生的 几乎都是内寄生的,所以病害 的发生都是从侵入开始的。 的发生都是从侵入开始的
12/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潜育期与环境
— 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 潜育期的长短亦受环境影响,以温度的影响最为
重要,湿度较为次要,植物的营养状况 植物的营养状况,光照等 直接或通过改变寄主反应型而间接影响潜育期。 直接或通过改变寄主反应型而间接影响潜育期
13/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四)发病期
4/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1.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 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 细胞壁。 (2)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 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 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 通道。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 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如虫伤、碰伤、 冻伤、机械损伤、风雨的损伤等 风雨的损伤等,都是病原物侵入的 门户。
21/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多循环流行病与单循环流行病比较
比较项目 生活史 再侵染 病原物繁殖率 发病部位 传播方式 环境敏感性 传播体寿命 病原物越冬率 典型病害 防治对策 多循环流行病 多循环 多次 高 局部叶斑病 气传、雨传、 、远 强 短 低 黄瓜霜霉病 降低流行速度( (r) 单循环流行病 单循环 无 低 系统根病 种传、土传、近 弱 长 高 玉米黑穗病 消灭初始菌源(X ) 0
15/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有病植物(田间病株) — 2.繁殖材料 — 3.土壤 — 4.肥料 — 5.病株残体
16/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二)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
茶树病虫害防治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1/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 一、侵染过程 — 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开始 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开始,到寄 主呈现症状的整个过程。 。也叫侵染程序,又叫病程。 包括四个阶段,即接触期 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 期。这几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这几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
茶树病虫害防治
— (一)多病程(多循环)病害 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除了发
生初次侵染,还发生多次侵染 还发生多次侵染。这种病害侵染期长,潜育 期短,环境条件越适合,再侵染的次数越多 再侵染的次数越多。这种病害蔓 延迅速,容易造成大流行。 。
— 这类病害中包括生产上许多重要病害 这类病害中包括生产上许多重要病害,如 小麦三种锈病、白粉病 白粉病、稻瘟病、稻白叶 枯病、玉米大、小斑病 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 花生锈病、甜菜褐斑病 甜菜褐斑病、烟草赤星病、黄 瓜霜霉病、梨黑星病等 梨黑星病等。
14/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二、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 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程。侵染过程是侵染循 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程 环的一个环节。 — 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原物的传播; — (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
(1)湿度:湿度对侵入的影响最大 湿度对侵入的影响最大,湿度越高,对侵 入越有利。 (2)温度:温度主要影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速度和侵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速度和侵 入的速度。 (3)光照和酸碱度:真菌孢子的萌发一般不需要光线 真菌孢子的萌发一般不需要光线, 但也有少数真菌孢子的萌发需要光的剌激。许多真菌 但也有少数真菌孢子的萌发需要光的剌激 孢子在pH3~8的范围内都能萌发 的范围内都能萌发,但以中性环境最好。
— 植物的症状开始出现以后的时期称为发病期 植物的症状开始出现以后的时期称为发病期。 — 症状出现以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断加深 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断加深。许多真菌
和细菌病害随着症状的发展,在病部产生孢子(有性 和细菌病害随着症状的发展 和无性)和菌浓,为再侵染或下一次侵染的来源 为再侵染或下一次侵染的来源。
2/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一)接触期
— 接触期是指病原物的繁殖单位和寄主植物的感病
部位接触的时期。病原物的繁殖单位 病原物的繁殖单位,如真菌的 孢子、细菌的细胞、病毒的粒体 病毒的粒体、线虫的幼虫, 必须先和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才有可能侵 必须先和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接触 入。因此。避免或减少病物与寄主植物接触的措 避免或减少病物与寄主植物接触的措 施,是防病的
再见! 再见
23/23
11/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病原物的扩展
— 病原物利用寄主所提供的营养物质作为能源 病原物利用寄主所提供的营养物质作为能源,在寄主体 内不断生长发育,扩大危害 扩大危害,并进行繁殖的全过程,称 为病原物的扩展。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时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时,消耗了寄 主的养分和水分,并分泌酶 并分泌酶、毒素、有机酸和生长调节 物质,从而使植物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从而使植物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后导致寄 主表现症状,潜育期也到此结束 潜育期也到此结束。病原物在寄主体内蔓 延扩展,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的细胞组织 有的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的细胞组织,称为局部 性侵染或点发性侵染。如各种叶斑病 如各种叶斑病。有的病原物在寄 主体内是从侵染点向各个部位扩展,甚至扩展到全株, 主体内是从侵染点向各个部位扩展 称为系统性侵染。局部性病害的潜育期较短 局部性病害的潜育期较短,而系统性 病害的潜育期较长。病原物在寄主体内进展的路线有选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进展的路线有选 择性的差别,如其与植物细胞位置的关系而言 如其与植物细胞位置的关系而言,可区分 为:①经常穿过细胞中如病毒 经常穿过细胞中如病毒、十字花科蔬菜根肿菌等 ②通过细胞间隙的,如根癌病源菌 如根癌病源菌、锈菌等③先细胞间, 后细胞中的,如大白菜软腐病菌 如大白菜软腐病菌④先细胞中,后细胞间, 如马铃薯晚疫病菌⑤无选择性的 无选择性的,如绵腐病菌。
— 1.自身传播 — 2.气流和风力的传播 — 3.雨水和流水的传播 — 4.昆虫传播 — 5.人为传播
17/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病原物初次侵染及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及再次侵染
— 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第一次侵染寄
主,称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后形成的孢子或其它繁殖体经 初次侵染后形成的孢子或其它繁殖体经 过传播又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称为再次侵染。 — 1.多病程(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 一个生长季节中,除了发生初 次侵染,还发生多次再侵染。 。这种病害侵染期长,潜育期 短,环境条件越适合,再侵染的次数越多 再侵染的次数越多。这种病害蔓延 迅速,容易造成大流行。 — 2.单病程(单循环)病害:指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 指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 过程的病害。这种病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 这种病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一般在生 长季节不会扩大蔓延,发病平稳 发病平稳,不易造成大流行。 — 对于单病程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集中消灭其越冬 或越夏的病原物,就能有效地防治 就能有效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除 需要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再侵染次数越 18/23 多,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