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乐府厌战诗歌对《诗经》厌战诗的思想继承与发展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描绘战争的诗歌。
这些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
我们需要了解《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如何反映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的。
古代中国的战争,多为部落间的争斗和国家间的征讨,这些战争往往伴随着生灵涂炭和家破人亡。
古代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会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悲悯之情。
例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破我军旅”、“民之讹兮”的诗句,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深刻认识。
《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还表现出对英雄壮士的歌颂和崇拜,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一种态度。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中的“英英王事”等诗句,表现出对勇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战争诗歌,既有对战争的悲悯之情,也有对英雄的歌颂之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复杂认知和态度。
《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探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可以感受到其对战争的悲悯之情、对战略与战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国家兴衰和社会文化。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1 昆夷之患猃狁之难:《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迁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如《小雅·渐渐之石》采用全景式描绘手法,详尽道出出征途中自然景物的不断变化:“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险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小雅·渐渐之石》三章诗反复诉说“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皆写东征将士辛苦不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雄奇沉郁、慷慨悲壮。
《邺风·式微》一诗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同时也借控诉国君反映了征战生活的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寥寥十八个字将从役者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怨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小雅·何草不黄》反映了经久不息的征战生活使士兵们愁怨交加。
当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全诗四章,皆以征途中所见景物如枯草、虎、狐等起兴,渲染岁月迟暮、万物凋零的生存环境,接下来便抛出一连串愤怒的询问:“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人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既描绘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征战荒野的凄惨图景,也反映了这种生活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全)

《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全)第一篇:《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全)评赏诗经对我们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
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
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
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
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
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诗经中的厌战诗

诗经中的厌战诗
《诗经》中的厌战诗主要有两篇,分别是《国风·周南·关雎》和《国风·秦风·无衣》。
《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哀的诗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战争厌恶的内容,但其中的环境描写和情感表达,暗示了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
诗中描述了久别重逢的情侣,然而他们的相聚却被战争的残忍所打破,从而流露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
《无衣》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艰辛和厌恶。
诗中描绘了一个缺少衣物、生活困苦的人,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和安全,不得不四处流浪。
诗中通过描写这个人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厌恶之情。
这两篇诗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厌战”这样的词语,但通过表达爱情的悲伤和对生活困苦的描绘,间接传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诗经》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描述社会现实来反映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对战争的态度
《诗经》中对战争的态度是复杂而多样的。
首先,从《诗经》的多个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暴力行为,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有着深刻的描绘。
例如,《六月》是一首赞美尹吉甫大败狁的诗歌,而《采薇》则是一首厌战诗,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诗经》中也表现了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在某些诗篇中,战争被视为一种为了保卫家园、抵抗外敌的正义行为。
例如,《大雅·江汉》中写道:“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这首诗描绘了武装的士兵乘船浮游,保卫国家不受侵犯的情景。
此外,《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
这些诗篇揭示了战争对家庭、个人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厌恶。
例如,《小雅·采薇》中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导致夫妻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诗经》中对战争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也反映了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痛苦和影响。
这些诗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对待战争态度的珍贵资料。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者:李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9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征役诗是《风》、《雅》中具有特色的一类,它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征役诗内容丰富,采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真实、深刻地描绘了征夫的疾苦、思乡及思妇的情怀。
关键词:《诗经》征役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经》中征役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诗经》中的作品基本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段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我国奴隶制社会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发展过程。
西周建国后,经过成、康、昭、穆几代的努力把我国奴隶制社会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到了夷王、厉王的时候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了,西周王朝开始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继之的“宣王中兴”,不过是西周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西周和春秋交替之际,社会更加黑暗,政局急剧动荡,人民痛苦不堪。
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战争十分频繁。
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即位以后,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接连对外用兵,宣王三年至五年,仅二三年间就先后讨伐了西戎、猃狁、荆蛮、淮夷、徐夷等几个少数民族。
王权衰落以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迭起,据《左传》[1]记载:鲁恒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战争必然伴随着繁重的劳役,各国统治者都役使大批民夫。
又,鲁庄公二十八年“冬,饥。
筑郿”。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廪。
”“秋,有蜚,为灾也。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
”鲁国在连续两年严重受灾的情况下,仍然不顾农时,不恤民情,先后三次大规模地征调民夫修筑城防,其他国家役使人民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兵役还是徭役都要由劳动人民来承担。
统治者为了确保对劳动人民的役使权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制度,《周礼·地官》中规定:“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征比……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
浅析汉乐府诗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超越――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浅析汉乐府诗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超越——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刘汉辉临川二中江西省抚州344100擒要:文章通过对《孔雀东南飞》为主的分析。
试图阐述汉乐府诗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超越。
并就其超越的原因作了浅层的分析。
关健词:汉乐府;<诗经>浪漫主义;超越历史发展到汉代,中华民族步人大一统的上升时期。
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汉代文学作品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向上精神。
哪怕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都没能使汉代文学走向虚幻。
汉乐府诗歌一方面摒承这种乐观的时代风貌;一方面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基石,是来自现实的诗,是诗人心底的歌。
汉乐府发展了解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风格。
根植于生活,表现现实人生,抒发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汉乐府诗还果断地超越了《诗经》务实风格,呈现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特征。
在《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诗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汉代文学中,女性游移在“虞悦耳目”与“仁义讽喻”之间具有独特的风貌。
《孔雀东南飞》就是没乐府诗中反映爱情婚姻问题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作品讲唱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从结婚到分手以及合葬的爱情悲剧。
叙述了汉代妇女承受的宗法家长的权威。
再现刘兰芝焦卿一步步逼向死亡的轨迹。
在两汉经学的漫漫长夜里。
人的个体意识微不足道,人无力抗争强大的纲常世俗。
刘焦的悲剧具有广泛代表性。
诗歌毕竟不是现实,诗歌可以借助超常规的力量实现现实中的遗憾。
诗歌最后写到:“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鸳鸯双飞作结,取到了渲染悲剧气氛和美化故事情节的双重功效。
这种虚拟的真实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也昭示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诗歌从现实的双双合葬升华到象征爱情与幸福、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汉乐府厌战诗歌对《诗经》厌战诗的思想继承与发展
作者:刘晶晶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
摘要:汉乐府诗歌与《诗经》中都有着大量的厌战诗,本文便在这一角度,运用对比和联系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与发展两个大的方面详细分析汉乐府厌战诗思想与《诗经》厌战诗思想的异同,在对比中一探二者的思想联系。
汉乐府厌战诗在思想上与《诗经》厌战诗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具体表现思想的形式和主旨上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诗经》的形式更固定化,大多以四言为主,而汉乐府诗歌则在形式上更自由;《诗经》的主旨更大程度是揭露反映战争的残酷,汉乐府诗歌则在揭露的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一种悲剧精神。
关键词:汉乐府;《诗经》;厌战诗;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乐府”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初期,“乐府民歌”是指由乐府所采集的诗歌,因而也被称为“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乐府民歌原有一百三十八篇。
采集地点也是很广泛的,不过这些民歌大部分在历史长河里都早已亡佚,现存的两汉乐府民歌只剩四十首左右。
“宋人郭茂倩把汉代到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汇编为《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诗集,其分类方法也被后人所采用。
两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很多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1]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不少的厌战诗,例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等,反映了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都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再现,都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因而研究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的思想继承比较不仅对诗歌本身有着作用,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汉乐府厌战诗对《诗经》厌战诗的思想继承
汉乐府诗歌中的厌战诗是对《诗经》诗歌中厌战诗的继承,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代。
其中战争诗更是《诗经》的重中之重。
“《中国古代兵书杂谈》指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
的。
’如果这一说法符合实际,那么,关于战争的题材,在《诗经》中就占了最大的比重。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战争的诗约有三十余篇”。
[2]
《诗经》中的战争诗有多种分类方法,比如商、周开国之战,周公东征的战争,御侮卫国的战争,兼并掠夺的战争(按吴培德在《论中的战争》一文中的分类)的分类,再比如“颂歌型”战争诗,“军歌型”战争诗,“悲歌型”战争诗,“批判性”战争诗(按安徽师范大学王轶的硕士学位论文《战争诗研究》所划分)的分类,但无论怎么分类,《诗经》中的战争诗都少不了厌战战争诗这一类。
《诗经》是采自民间的歌谣,是对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诗经》中的战争诗则是对当时战乱纷飞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再现。
而厌战诗则不仅是对战乱社会的再现,也是对普通百姓心里想法的真实描述。
汉乐府诗歌产生于两汉时期,就其时间跨度来说,《诗经》厌战诗在前,汉乐府诗歌厌战诗再后,这使得汉乐府厌战诗不可避免地受到《诗经》思想的影响,因此汉乐府厌战诗不仅在其叙事性和艺术手法上都是对《诗经》厌战诗创作手法的借鉴和学习;在其思想内容上,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一样都是揭露战争残酷,表达反对战争的思想;在其思想来源上,都是对民间歌谣的采汇,是民间百姓思想的汇集。
二、汉乐府厌战诗对《诗经》厌战诗的思想发展
(一)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的思想表达侧重点和情感不同
《诗经》中叙述战争事件,表达厌战之感情,重点放在抒情,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更加强调情感取向。
《诗经》中的厌战诗运用大量修辞手法,以强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抒情言志之效果。
例如《诗经·周南·卷耳》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两首诗都是描写战争徭役的,但不同于汉乐府诗歌中的厌战诗,在这两首诗中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战争的梗概,在这两首诗里只是把战争设置为背景,在此背景上抒写感情,表达强烈的厌战情绪。
对比汉乐府诗歌描述战争事件,同样是表达厌战思想,但此外更注重叙事,西汉乐府诗中的厌战诗也多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汉乐府诗歌中的厌战诗在修辞上不如《诗经》厌战诗的创作,或者说汉乐府诗歌中的厌战诗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故事性上,以故事的详细变化衬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以此表达厌战之思想。
以《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两首诗歌为例,分析和《诗经》厌战诗的不同。
《战城南》讲述了一场发生在城南的战争,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诅咒战争的事,不过笔者认为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
《战城南》正是在悼念那些阵亡士兵的基础上,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不仅带走了那些鲜活的生命,也使得存活下来的人痛苦不堪,这首诗在悼亡的字里行间控诉的都是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其强烈的厌战情绪。
《十五从军征》讲述了一个士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家的故事,但八十岁归家的老士兵却是孤苦无依,借此悲惨的情景表达战争徭役的残酷,表达厌战之感情,也用这样一种悲惨境遇揭示一种悲剧精神。
(二)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的思想表达主旨和影响不同
汉乐府厌战诗和《诗经》厌战诗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对苦难的现实所展现的不同态度。
“《诗经》厌战诗对于现实苦难采取一种面向现实的达观态度,而汉乐府厌战诗则对于黑暗现实具有面向未来的悲剧精神。
”[3]或者说《诗经》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状况只能无奈,在无奈之后便只能接受现实,转而把心思放到未来,相信未来会变好;而汉乐府厌战诗却与之相反,在发现现实的残酷时,没有一味的退缩无奈,而是在诗歌里表现反抗的思想精神。
简单说来就是同是叙事战争苦难,《诗经》意在告诉人们苦难终会过去,未来是美好的;汉乐府厌战诗意在揭露征伐徭役的罪恶,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的苦难悲惨,同时表达厌战的思想主题。
“《诗经》厌战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不平之音,而沒有斗争的行动。
汉乐府厌战诗就不同了,抒情主人对于理想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以至于理想的毁灭也就伴随着生活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毁灭。
《诗经》厌战诗面对现实的人生观可以产生忍辱负重而顽强生存的达观精神,却不会产生汉乐府民歌那样强烈追求理想的悲剧意识。
”[4]
汉乐府厌战诗中的《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就不同了。
表现战争和摇役带给人民的毁灭性灾难是诗篇的主题所在。
《战城南》是一首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全诗写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劳役的残酷,表达了极其强烈的埋怨情绪。
《十五从军征》以一个老战士的视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归乡却是无家可归,深刻揭露了战争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八十岁老人归家后的悲惨境遇表达反战的心理,也以八十岁老人孤苦无依的悲剧反衬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悲剧。
《诗经》厌战诗同《诗经》中别的诗歌一样,也是侧重于抒情言志,这在上文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了。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5]除了诗歌的抒情性,《诗经》厌战诗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赋、比、兴的运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因为《诗经》文本保存完善,后来又成为五经之一,使得《诗经》厌战诗的思想精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比汉乐府诗厌战诗思想影响大。
汉乐府厌战诗虽也抒情言志,但重点还是在叙事上,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汉乐府诗歌的叙事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汉乐府厌战诗也包含了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厌战诗有引导作用。
《诗经》厌战诗对后世诗歌创作最大的影响是抒情言志的思想内涵,汉乐府厌战诗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其叙事中的细节思想描写。
虽然汉乐府厌战诗思想不如《诗经》厌战诗思想的影响深远,但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注释:
[1]席金友编著《诗词基本知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第18页。
[2]吴培德《论中的战争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四期。
[3]崔康柱《汉乐府民歌与民歌之比较》,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4]崔康柱《汉乐府民歌与民歌之比较》,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