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word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课件 华东师大版5(“金属”相关文档)共6张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课件 华东师大版5(“金属”相关文档)共6张

一、
可溶性碱
K2O、Na2O、BaO、CaO
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注: 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
如:
Mg(OH)2 、Al(OH)3 Fe(OH)3等
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
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
2Mg + O2 = 2MgO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 元素的循环
&1.物质的转化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金属单质机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 金属+O2
金属氧化物
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或氧气中都能氧化 成金属氧化物,少数如金、 银很难与空气反应。
点燃
2Mg + O2 = 2MgO
2Cu + O2 = 2CuO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金属单质机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金属+O2
金属氧化物
不一 2一不C绝一2绝绝某2CMC绝2第不MCCCaaag溶、、溶大、大大些大三溶OOOuuu(gO性 金金 性 多 金 多 多 金 多 章 性+++++++HOOO碱属 属碱数属数数属数碱OHHH)2物2222222所单 单所金单金金氧金所元OOO质===、=对质 质对属质属属化属对素222===的A2应机 机应在机在在物在应CCC的lM转(CCCuuuO的器 器的空器空空空的+循gOOOaaa化水HO(((金化 化金气化气气气金环OOO)和3属合 合属或合或或或属HHH)))F氧物物氧氧物氧氧氧氧222e化之 之化气之气气(气化O物间 间物中间中中中物H)不的 的不都的都都都不可3等能转 转能能转能能能能溶与化 化与氧化氧氧氧与性水水化化化化水碱反反反成成成成应应应金金金金,,,属属属属得得得氧 氧 氧 氧到到到化化化化对对对物物物物应应应,,,,的的的少少少少碱碱碱数数数数。。。如如如如金金金金、、、、银银银银很很很很难难难难与与与与空空空空气气气气反反反反应应应应。。。。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课件 华东师大版3(“金属”相关文档)共9张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课件 华东师大版3(“金属”相关文档)共9张
• 实验步骤: 金属氧化物+H2 = 金属+水
金属的锈蚀和金属的冶炼
21、、气铜将在。直粉干导末燥管固的伸定硬到在质底铁试部架,管台通里上入铺。氢一气薄一层会黑,色排氧尽化空 C2金第15金CCC1H有C52C金金 在氧4C、 、 、 、 、 、2uuuuuu属三属关属属前呢OOOOOO得u将在继在继反O氧 章 氧 反 氧 氧面 ?+++失到++直干续干续应+CMC化化应化化 实去CHH氧OOg导物燥通燥通完22物物的物物 验氧=元,===管质的入的入成==++化+失 中2,M素CC被伸的硬氢硬氢后CHHCCCg学去 加uu使的氧22uuuO++到转质气质气,=+++方氧 热金==CC循化+金C底化试,试,先HHOOC程的 后金金属O环,属22部和管直管直停u222式过 的属属OO氧是+, 里 到 里 到 止:程热++C化物通铺试铺试加水水O铜物质2入一管一管热片被的氢薄冷薄冷。迅还氧气层却层却速原化一黑。黑。插,,会色色入称H,氧氧酒为2排化化使精金尽铜铜C中属u空粉粉,氧O气末末还表化。固固原面物定定,由的在在具黑还铁铁有色原架架还变。台台原为上上性红。。。色,氧化铜转化为铜了,除了酒精,还有哪些物质一样能夺去氧化铜中的
CuO失去氧,使金属氧化物被还原,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加热氧化铜。 3、 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 元素的循环 4、反应完成后,先停止加热。 5、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活动:氢气还原氧化铜
• 实验现象:
1、黑色物质变为光亮的红色物质。
2、试管壁上有水珠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失去氧,使金属氧化物被还 原,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物质的转化(三)》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

《物质的转化(三)》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

物质转化(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单质、氧化物、酸(碱)可以相互转化并存在一定的转化规律。

了解酸雨和酸雨形成的主要过程。

知道利用一些转化规律来判断物质之间能否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部分物质化学反应的现象来认识物质间的转化。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关心重大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碳、硫与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难点:金属氧化物与碱之间的转化。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级下册自然科学课件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转化(第3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级下册自然科学课件
方案1比较好,不但操作简单,并还可以回收氢气
方案2使用了氯气,可能会漏出氯气对环境造成污染
12/11/2021
2)CO2 + H2O = H2CO3
3)H2CO3 + 2NaOH = Na2CO3 + H2O
12/11/2021
试设计由锌为原料制取氯化锌的实 验方案。书P63。
1.Zn + 2HCl = ZnCl2 + H2↑
加热
2.Zn + Cl2 = ZnCl2
加热
3.2Zn + O2 = 2ZnO
ZnO + 2HCl = ZnCl2 + H2O ↑
雨水结合生成硫酸。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是:
点燃
S + O2 = SO2
催化剂
2SO2 + O2 = 2SO3 SO3+ H2O = H2SO4
12/11/2021
讨论:
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的转化? ①②
C→CO2→H2CO3
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非金属 单质
12/11/2021
O2

二、酸雨
12/11/2021
当雨水被二氧化碳
饱和时,略呈酸性, pH值为5.6。当大 气被酸性气体污染 时,pH值小于5.6的 雨叫酸雨;pH值 小于5.6的雪叫酸 雪;在高空或高山 上弥漫的雾,pH值 小于5.6时叫酸雾。
想一想:
1、天然降水显酸性还是碱性?
由于空气中的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因 而天然降水显弱酸性。
非金属 单质
O2

H2O
非金属 氧化物


12/11/2021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转化 第2课时(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转化 第2课时(教案)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章三学科科学年级九学习目标1.掌握单质、氧化物、酸或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2.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举出生活中常见物质转化的例子,能说出物质之间转化的一些规律。

3.拓展物质形成盐的转化方法。

重点单质、氧化物、酸或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酸雨吗?它会造成哪些危害?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酸雨的形成过程就包含着物质的转化。

谈对酸雨的了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活动:酸雨形成的模拟实验燃烧匙里放入硫粉,加热,直到燃烧,然后把燃着的硫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观察现象。

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实验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现象:刺激性气味】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分步实验你还知道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吗?【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然后立即向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从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酸雨就是天上下的酸。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

pH值小于5.6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时叫酸雾。

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在燃烧含有硫、氮等的煤或石油产品时,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水吸收生成了亚硫酸。

同样,氮被氧化成氮氧化物,被水吸收也会生成相应的酸,这也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我们观察图片: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布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产生酸雨的城市已经非常多了。

我们再观察图片:2011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南方的酸雨情况严重。

那么酸雨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观看视频:空中死神——酸雨了解酸雨及酸雨的形成观察图片,分析拓展酸雪等分析通过视频了解酸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你知道吗?【影响农作物生长、腐蚀金属、影响人体健康、破坏森林、腐蚀文物雕塑等。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转化 第1课时(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转化 第1课时(教案)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化和自然界中元素的循环,例如:碳循环、氧循环、氮循环、金属的冶炼等,有的是自发地发生的,如钢铁生锈,有的是在人的影响下发生的,如冶炼钢铁。

用坩埚钳夹着铜片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我们可以从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紫红色的铜加热后变黑色。

】我们可以等到什么结论?【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黑色的氧化铜】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2CuO视频:酒精还原氧化铜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后的铜片,马上插入酒精中。

我们可以从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又变为红色】我们可以等到什么结论?【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酒精可以使CuO转变为Cu。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2H5OH=Cu+C2H4O+H2O这说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铜结合生成氧化铜,金属获得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的氧化。

酒精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从氧化铜中夺取氧,使氧化铜转化为铜。

观看视频参与活动思考问题参与活动思考问题规律实验分析实验金属氧化物失去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从反应中可以看出:物质得到氧跟氧结合,物质被氧化;物质失去了氧跟氧分离,物质被还原。

还有哪些物质和氧气一样能使金属生成金属氧化物?【如铁和氧气反应3Fe+2O2Fe3O4、镁和氧气反应2Mg+O22MgO、铝和氧气反应4Al+3O22Al2O3、钠和氧气反应4Na+O2=2Na2O等。

】由这些反应我们可以知道金属转变为金属氧化物的规律是什么?【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活动:使铁的表面形成氧化层保护膜分别把两块铁片放入浓硝酸、浓硫酸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和把铁片放入稀硫酸有什么区别?这是为什么?【现象:在浓硫酸、浓硝酸中,表面成黑色,无气体产生。

在稀硫酸中,铁片表面有气泡,铁片质量减少。

】【解释:铁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表面形成铁的氧化物(Fe3O4)保护铁不再与酸反应生成H2】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绝大部分金属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但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铂等,很难和氧化合生成氧化物;金属还能和某些能提供氧的物质如硝酸、浓硫酸等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华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3.1.2 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

华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3.1.2 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

12.某混合气体,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 、氮气五种气体,现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烧碱溶液、足 量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则最终得到的气体是 __氮__气__、__二__氧__化__碳____。若将通过烧碱溶液放到通过灼热 的氧化铜之后,则最后得到的气体是____氮__气_____。
13.利用“→”上方的试剂可实现下列各物质间转化的
16.(中考•武汉)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 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物质X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反应②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向Ca(OH)2溶液中加入CaO,所 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图中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9.小慧同学以碳酸钙、碳酸钠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 ,设计出如下反应流程:
则流程图中B物质的化学式是( C ) A.CO2 B.CaO C.Ca(OH)2
D.H2CO3
10.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一步不能实现的
是( C )
A.Fe→Fe3O4 C.S→SO3
B.Fe2O3→Fe D.NaOH→Na2SO4
(1)模仿碳及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写
出硫及硫的化合物转化反应中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反应①,_____S_+__O__2=_=点_=_燃_=_=_S_O__2 ____;反应③ ,____S_O_3_+__H_2_O__=_=_=_H__2S_O__4____。
(2)反应②中,V2O5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均为m g,则 V2O5在该反应中起___催__化___作用。
1.下列非金属氧化物中,不能跟水反应生成酸的是
( C)
A.二氧化碳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第一节 物质的转化》_0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第一节 物质的转化》_0

物质的鉴别一、教学目标1.①认知目标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据、概括归纳等探究能力③情感目标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2.教学重点:学会实验设计,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已知的和未知物质特性,并学会用文字语言表达3.教学难点:归纳物质鉴别的方法4.教学准备:(1).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米醋、白酒、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滴管、玻璃棒、PH试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试管等等(2).一份学案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猜谜语]1.100%的碱。

2.雪骨冰肌俏姑娘,衣着入时好打扮;在家之时一身素,下水又换蓝泳装。

3.老者生来脾气燥,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己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

4.调味佳品,来自海水:清水一冲,无影无踪(打化学物质)板书课题:物质的鉴别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之区分开来2.新课教学1.完成学案一(学生在独立的基础完成)课件显示结果2.活动一:四人组成一组下面共有10组实验:你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或也可以由提供的试剂进行操作给下面失去标签的溶液贴上标签并说明理由第一组: 1.CuSO4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第二组: 2.稀HCl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第三、四组:3.Na2CO3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PH试纸、石蕊试液、H2SO4溶液)第五、六组: 4.CuSO4溶液HCl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不加入其它试剂进行鉴别)第七、八组:5.酒精白醋3.结论:得出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依据: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方法:1.利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挥发性、水溶性等)2.利用化学性质•取出样品•加入试剂•观察现象•获得结论、现象和结论进一步由浅入深得出盐物质的鉴别顺序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得出盐的一般鉴别顺序5.下面在通过活动二:综合提炼学生的思维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学法指导
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为掌握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要采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有条件时,要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说明1.本章内容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学会通过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本章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物质之间转化规律归纳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归纳讲解;第三部分是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碳、氧循环的概述;第四部分是对生命的重要元素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情况的讲述。

本章的重点是单质、氧化物和酸(碱)之间的转化规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综合题的计算。

2.后面附有学习本章的“学习目标”、知识的归纳及学习时应了解运用的思想方法。

3.本章各节习题的解答可参阅“教材直通车”。

物质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已学知识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转化的例子,能说出物质之间转化的一些规律。

通过教材P56 ~ P59四个活动掌握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教材P60和P62两个活动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相互转化。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物质转化规律的了解。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和方法。

并能正确解答相关计算题。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方式、规律和状况。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碳、氧循环的了解。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知道氮元素是如何在自然界进行循环的;了解化学肥料的种类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掌握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化学肥料种类及作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以及氮循环状况的了解。

小结
一、知识结构图
请你按照下面知识结构图,回忆本章所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从整体上理解物质之间转化的主要规律;
2.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上述变 化的影响;
3.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金属的氧化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4.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关系;
6.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7.认识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其意义;
8.了解肥料的主要组成,合理使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复习提高
1. 物质的转化
(1)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

如:3Fe + 22O
43O Fe 2Cu +2
O 2CuO 4P + 52O 252O P
以上例子中,Fe 、Cu 、P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2)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

如: 2H +CuO
Cu +O H 2 C 2CuO
2Cu +2CO ↑ 3CO +32O Fe 2Fe +32CO
以上例子中,CuO ,Fe 2O 3分别失去氧,被还原。

同时,H 2、CO 、C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3)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如:H 2,CO ,C 等,能夺取别的物质中的氧,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4)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
①反应原理:
2H +CuO
Cu +O H 2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②实验装置:
③实验操作:
a .先通H 2再加热。

(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加热发生爆炸)
b . 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会儿H 2,直至冷却。

(防止热的
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再次被氧化)
c . 注意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流入试管。

造成试管炸
裂),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排净试管中的空气)。

④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5)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
①非金属+O 2→非金属氧化物
例:S + 2
O 2SO C+2O (充足)
2CO 2C+2O (不充足)
2CO
②非金属氧化物+H 2O →酸
例:2CO +O H 2===32CO H
③金属+O 2→金属氧化物
④金属氧化物+H 2O →碱。

例:
O Na 2+O H 2===2NaOH
CaO +O H 2===2)Ca(OH
(6)其它酸、碱、盐与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
①非金属氧化物+碱→盐+H 2O
例:2NaOH +2CO ===32CO Na +O H 2
② 金属氧化物+酸→盐+H 2O
例:CuO +42SO H ===4CuSO +O H 2
③酸+碱→盐+H 2O
例:HCl +NaOH ===NaCl +O H 2
④酸+盐→新酸+新盐
例:3AgNO +HCl ===AgCl ↓+3HNO
42SO H +2BaCl ===4BaSO ↓+ 2HCl
⑤碱+盐→新碱+新盐
例:NaOH +4CuSO ===2)Cu(OH ↓+42SO Na
2)Ca(OH +32CO Na ===3CaCO ↓+2NaOH
⑥ 盐+盐→新盐+新盐
例:NaCl +3AgNO ===AgCl ↓+3NaNO
42SO Na +2BaCl ===4BaSO ↓+ 2NaCl
2.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方法
①设未知量
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已知和待求量物质的式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写明答案
注: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类型
① 求各元素的质量比。

②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③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和氧循环
(1)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62CO + 6O H 2光能
叶绿体=====6126O H C +62O 物质、能量转化关系:无机物→有机物;光能→化学能。

(2)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
6126O H C +62O 酶
活细胞=====62CO + 6O H 2+能量 物质、能量转化关系: 有机物→无机物;化学能→其它形式的能。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及氮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4)了解“温室效应”“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现今的治理方法。

4.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1)化学肥料
①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②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片发黄。

常用氮肥:NH 4HCO 3 (碳铵)、 NH 4NO 3 (硝铵)、(NH 4)2SO 4 (硫胺)、NH 4Cl 、CO (NH 2)2 (尿素)、NH 3·H 2O (氨水)
注意:氨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混合施用,否则反应放出氨气,使肥效降低。

③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 2CO 3]、KCl 、K 2SO 4。

④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主要成分是Ca 3(PO 4)2]、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 [Ca (H 2PO 4)2和CaSO 4]、重过磷酸钙[ 主要成分Ca (H 2PO 4)2]。

⑤复合肥:含N 、P 、K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如:KNO 3、NH 4H 2PO 4、 (NH 4)2HPO 4 等。

(2)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引起水体污染 :N 、P 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3)合理使用化肥
①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②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4)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①求化学式的式量。

②根据化学是求某元素的百分含量。

③根据题意求元素的质量或该物质的质量。

(5)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①固氮的途径有三种: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生物固氮。

②人类大规模使用化学肥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氮氧化物)使环境中的氮已远远超过生态循环中所能吸收的量。

过量的氮在不断地影响土壤、水体和大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