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图)来自网络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试卷及答案(共5套).概要

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计量原子时的时钟称为原子钟,国际上是以( C)为基准。
A、铷原子钟B、氢原子钟C、铯原子钟D、铂原子钟2.我国西起东经72°,东至东经135°,共跨有5个时区,我国采用( A )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
称作北京时间。
A、东8区B、西8区C、东6区D、西6区3.卫星钟采用的是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 D )进行调整的。
在1980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A、世界时(UT0)B、世界时(UT1)C、世界时(UT2)D、协调世界时(UTC)4.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 C)坐标系。
A、地心坐标系B、球面坐标系C、参心坐标系D、天球坐标系5. GPS定位是一种被动定位,必须建立高稳定的频率标准。
因此每颗卫星上都必须安装高精确度的时钟。
当有1×10— 9s的时间误差时,将引起( B )㎝的距离误差。
A、20B、30C、40D、506. 1977年我国极移协作小组确定了我国的地极原点,记作(B)。
A、JYD1958.0B、JYD1968.0C、JYD1978.0D、JYD1988.07. 在GPS测量中,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的( B )位置为准的,所以天线的相位中心应该与其几何中心保持一致。
A、几何中心B、相位中心C、点位中心D、高斯投影平面中心8.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元素,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 B)。
A、a=6378140、α=1/298.257B、a=6378245、α=1/298.3C、a=6378145、α=1/298.357D、a=6377245、α=1/298.09.GPS 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 颗工作卫星及3 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D)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史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
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国庆阅兵,举世嘱目。
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髙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睛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而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別方向的"北斗星”命爼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泄位系统的重要性。
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服务体系(1.0版)》中文版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2019
2 服务规划
2.1 服务类型
北斗系统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提供七种服务。具体包括:面向全 球范围,提供定位导航授时(RNSS)、全球短报文通信(GSMC)和国际搜救(SAR) 三种服务;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SBAS)、地基增强(GAS)、精密单点 定位(PPP)和区域短报文通信(RSMC)四种服务(详见表 1)。其中,2018 年 12 月 RNSS 服务已向全球开通,2019 年 12 月 GSMC、SAR 和 GAS 服务已具备能力,2020 年 SBAS、PPP 和 RSMC 服务将形成能力。
表 1 北斗系统服务规划
服务类型
信号/频段
定位导航授时
B1I、B3I
(RNSS)
B1C、B2a、B2b
全球 范围
全球短报文通信 (GSMC)
上行:L 下行:GSMC-B2b
国际搜救
上行:UHF
(SAR)
下行:SAR-B2b
星基增强 (SBAS)
BDSBAS-B1C、BDSBAS-B2a
中国 及周边
地区
定位精度 高程≤3 米 高程≤2 米 高程≤1 米
(95%) (95%)
(95%)
水平≤5 厘米 高程≤10 厘米
(RMS)
水平≤5 毫米+1×10-6×D 高程≤10 毫米+2×10-6×D
(RMS)
初始化
秒级
≤20 分钟 ≤40 分钟
≤60 秒
—
时间
注:D 为基线长度,单位千米。
(4)PPP 服务性能指标 北斗系统利用 GEO 卫星,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免费服务。主要 性能详见表 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什么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什么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试运行服务。
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究竟是由什么组成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
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16颗卫星,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
【本文由常州莱特提供-北斗开发平台系统专业服务者—】。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本刊特稿Special Reports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8月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新闻发布会召开。
会上介绍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有关情况,发布了相关服务的接口控制文件。
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彰显中国速度攻坚克难,完美收官。
北斗三号2009年11月启动建设。
10余年来,工程建设历经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卫星工程、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完整系统五个阶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
建成即开通、开通即服务,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系统功能强大性能一流,展现中国品质追求卓越,世界一流。
建设目标对标国际,迭代升级、实施增量工程,功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一是系统功能强大。
北斗三号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是功能强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二是性能指标先进。
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m、测速精度优于0.2m/s、授时精度优于20ns、服务可用性优于99%,亚太地区性能更优。
综合效益显著成果丰硕,凝结中国智慧一是国之重器,利国惠民。
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中国北斗,世界北斗。
北斗已是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及系统间合作持续深化。
相继进入民航、海事、搜救卫星、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多个支持北斗系统的国际标准已发布。
打造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再续中国创造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2035年前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持续推进系统升级换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轨增强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量子导航、全源导航、微PNT 等新质能力,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浅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浅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确保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发展目标,促进北斗应用质量效益,有关部门将积极推动各项政策举措,促进系统建设应用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标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绘应用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综述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组成。
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及原理1)系统组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制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用户端则由北斗用户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GALILEO、欧洲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1A已经结束任务),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系统原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先由地面端的中心控制系统同时向卫星I 号和卫星II号发射询问信号,经过卫星转发器对服务区内的所有用户进行信号广播。
终端用户在响应其中一颗衛星的询问信号的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回应信号,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
北斗科普知识

北斗科普知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并试运行,在小部分范围提供测试性服务。
截止到2012 年底,在轨工作卫星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4 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和5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并完成全球的定位与服务工作。
到时空间星座部分将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 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on-GEO)卫星组成。
北斗1号:“北斗1号”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2000年发射)、两颗在轨备份卫星(2003、2007年发射)、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
覆盖范围: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
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优势:北斗1号导航系统具有卫星数量少、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可满足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
缺点:第一,覆盖范围也不过是初步具备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能力,与GPS的全球定位相差甚远。
第二,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
(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于GPS对比)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工程期限:1994年——2020年北京时间2007年2月3日凌晨零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中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分为“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分别由4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和35颗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
中国在2000年至2007年先后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卫星,这种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为中国陆地交通、航海、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着良好服务。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日期火箭卫星轨道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A 地球静止轨道140°E2000年12月2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B GEO 80°E2003年05月25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C GEO 110.5°E 第三颗是备用卫星2007年02月03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D GEO 86°E 第四颗是备用卫星2007年04月14日长征三号甲北斗-2A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二代首颗卫星军用新型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历史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
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
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工程期限:1994年——2020年北京时间2007年2月3日凌晨零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中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分为“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分别由4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和35颗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
中国在2000年至2007年先后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卫星,这种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为中国陆地交通、航海、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着良好服务。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日期火箭卫星轨道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A 地球静止轨道140°E2000年12月2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B GEO 80°E2003年05月25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C GEO 110.5°E 第三颗是备用卫星2007年02月03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D GEO 86°E 第四颗是备用卫星2007年04月14日长征三号甲北斗-2A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二代首颗卫星军用新型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历史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
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
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
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为我国“九五”列项,其工程代号取名为“北斗一号”。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快速导航定位、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授时3大功能,其中后两项功能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所不能提供的,且其定位精度在我国地区与GPS定位精度相当。
整个系统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度和东经140度36000公里赤道上空)、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用户机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出站链路(即地面中心至卫星至用户链路)和入站链路(即用户机至卫星中心站链路)相连接。
中心站以特定的频率发射H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向各自天线波束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用户广播。
当用户需要进行定位/通信服务时,相对于接收信号(出站信号)某一帧,提出申请服务项目并发送入站信号,经两颗卫星转发到地面中心,地面中心接到此信号后,解调出用户发送的信息,测量出用户至两颗卫星的距离,对定位申请计算用户的地理坐标,由于H颗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分别为两球的球心,另一球面是基本参数已确定的地球参考椭球面3球交会点为测量的用户位置。
一代“北斗”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初来自于陈芳允先生的“双星定位”设想,正式立项是在1994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户终端等3部分构成。
空间部分即“北斗”一号由两颗工作卫星和两颗备份卫星组成,突出特点是构成系统的空间卫星数目少、用户终端设备简单、一切复杂性均集中于地面中心处理站。
两颗定位卫星分别发射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备份星于2003年5月25日、2007年02月03日发射。
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系统构成有: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地面中心站、用户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双星定位”:以2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形成2个球面,用户终端将位于这2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
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
用数学方法求解圆弧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可获得用户的位置。
用户利用一代“北斗”定位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是用户向地面中心站发出请求,地面中心站再发出信号,分别经两颗卫星反射传至用户,地面中心站通过计算两种途径所需时间即可完成定位。
一代“北斗”与GPS系统不同,对所有用户位置的计算不是在卫星上进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
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户的位置及时间信息,并负责整个系统的监控管理。
由于在定位时需要用户终端向定位卫星发送定位信号,由信号到达定位卫星时间的差值计算用户位置,所以被称为“有源定位”。
北斗二代继美国的GPS系统升级,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扩建,以及欧盟的“伽利略计划”之后,中国也将继续升级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网”。
“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卫星可实现全球的定位与导航。
“北斗第二代导航卫星网”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其中5颗静止轨道卫星,即高度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在赤道上空的分布为:58.75º E, 80ºE, 110.5º E, 140º E and 160º E,提供RNSS和RDSS信号链路。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轨(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提供RNSS信号链路… 27颗MEO卫星分布在倾角为55度的三个轨道平面上,每个面上有9颗卫星,轨道高度为21500公里。
每颗COMPASS卫星都发射4个频率的载波信号用于导航:1561.098 MHz (B1), 1589.742 MHz (B1-2),1207.14 MHz (B2), 1268.52 MHz (B3)每个载波信号均有正交调制的普通测距码(I 支路)和精密测距码(Q支路)。
卫星以不同地址码区分(CDMA)。
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
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与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在体制上的差别主要是:第二代用户机可免发上行信号,不再依靠中心站电子高程图处理或由用户提供高程信息,而是直接接收卫星单程测距信号自己定位,系统的用户容量不受限制,并可提高用户位置隐蔽性。
其代价是:测距精度要由星载高稳定度的原子钟来保证,所有用户机使用稳定度较低的石英钟,其时钟误差作为未知数和用户的三维未知位置参数一起由4个以上的卫星测距方程来求解。
这就要求用户在每一时刻至少可见4颗以上几何位置合适的卫星进行测距,从而使得星座所需卫星数量大大增多,系统投资将显著增加。
二代“北斗”可称“中国的GPS”我国发展二代‘北斗’不会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会停掉一代,另外发展二代。
我们会在一代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卫星数,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体水平。
发展二代“北斗”的工作比一代要复杂得多,卫星技术、地面站的完善、用户终端的开发、关于原子钟的各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的准确入轨和成功定点,为发展我国二代“北斗”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准备。
“北斗”一号备份卫星上新装载了用于卫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够参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确定格在几个厘米的尺度以内。
这颗卫星已定位成功,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而可靠的。
这样,当我们不断发射新的卫星构建二代“北斗”体系时,众多卫星就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构成符合标准的网络。
此外,“北斗”一号的4颗星寿命都是8年,专家正不断研究,预计下一次发射的卫星寿命就能达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GPS卫星的寿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卫星的寿命则是3到5年。
我国计划从2009年开始每年发射6颗北斗定位卫星,初步形成4颗静止卫星,12颗中轨星,9颗高轨星的北斗2代导航卫星,在中国取代GPS系统。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进行防震试验北斗一代(BD-1)系统介绍:“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种新型、全天候、较高精度、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快速定位(导航)、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三大功能,目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该系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该系统由四颗静止卫星组成,其轨位分别是: 80E;110.5E,140E,86°E导航定位使用频段是: 1610---1626.5MHz (L频段,上行链路)2483.5---2500MHz (S频段,下行链路)目前在国际电联的公布资料是:CHINASAT-31/32/33。
北斗二代(COMPASS-)系统介绍:COMPASS-系统是继 BD-1系统后的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
该系统共由25颗静止卫星及两个移动卫星网络构成,具体参数是:工作区域:全球卫星网络:中轨卫星网络,由9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22000KM;高轨卫星网络,由12颗星组成,轨道高度是36000KM;静止卫星网络,由4颗星组成,其中轨位分别是:58.75E;80E;110.5E;140E。
频带: 1164---1215MHz(下行)1260---1300MHz(下行)1300---1350MHz(上行)目前在国际电联的公布资料是:COMPASS-H/M/58.75E/80E/110.5/140E国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演示北斗系统四大功能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
工作频率:2491.75MHz。
系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每小时540000户。
北斗应用五大优势1.同时具备定位与通信功能,无需其他通信系统支持。
2.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通信盲区。
3.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以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
4.独特的中心节点式定位处理和指挥型用户机设计,可同时解决“我在哪”和“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