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文的意境;2.能够理解和鉴赏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优美文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进行诗歌赏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表达个人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需要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诗歌朗读的录音或视频资料;3.准备诗文赏析的课件或教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导入:播放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2.讲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3.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4.师生共同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2.继续深入赏析古诗,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3.配合诗歌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和感动;4.师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1.进行诗歌衍生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或朗诵类似主题的作品;2.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或朗诵,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其他文学作品,拓展对古诗文的审美视野;4.结束课程,总结学习收获,激励学生对古诗文持续关注。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更能够培养对优美文学作品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美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文学艺术的探索欲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使学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六》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理解:通过一篇寓意丰富的故事,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2.写作练习:以“我的梦想”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口语交际:以“介绍我的梦想”为话题,训练学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词语积累与运用:学习并掌握一些与梦想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表达仍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语文园地六》中的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梦想,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并运用与梦想相关的词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梦想,使表达清晰、流畅。

3.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追求梦想的勇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教学课件等。

2.准备与梦想相关的话题,以便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准备一些与梦想相关的词语,以便进行词语积累与运用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入梦想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其语文表达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等3.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气氛活跃四、教学过程1. 热身•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歌曲或口号等活动。

2.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3. 学习课文•逐段教授课文内容,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义和寓意,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反馈交流•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拓展课文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总结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背诵本单元古诗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学习掌握生字词“”。

3.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难点词语。

### 能力目标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6.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情感目标7.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8.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9.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进行阅读理解。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点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本单元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字词和难点词语。

3.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学生互相交流。

4.学生个人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巩固1.背诵课文片段。

2.课文理解题,让学生简单回答问题来检查理解情况。

第四步:拓展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思想意义。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引导上还可以再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关于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文材料,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

然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理解不够深入,写作思路不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些填空、选择等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一些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类型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口语交际”、“读书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三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语文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是,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和书面的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化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读书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

2.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3.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本、教案、PPT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语文小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综合性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语文园地六》通过一系列富有诗意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的朗读、理解、欣赏和创作,以及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简单的课文,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在朗读和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2.能够欣赏并描述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创作。

4.增强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欣赏和描述自然景物的能力培养。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景作文创作。

4.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写作,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

3.写作纸张和文具。

4.教学课件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共两课时)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古诗欣赏、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升习作水平,增强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和习作。

但部分学生在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和锻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本节课的古诗,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习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习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提高习作水平。

2.教学难点:古诗的深层含义理解;口语交际的技巧;习作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古诗吟唱音乐,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七彩童年”,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3篇课文。

课文篇幅都较长,写的都是成长的故事,都是按内容的不同,自然地将文章分成了几部分。

《小英雄雨来(节选)》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我们家的男子汉》写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芦花鞋》主要写冬季来临,青铜将一家人做的一百零一双芦花鞋,拿到油麻地镇上去卖,供葵花上学的事情。

在一个鹅毛大雪天,青铜执意去卖鞋,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鞋全买走了,最后连青铜脚上的鞋都被买走了。

教学目标1.认识39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16个词语。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列小标题的方法,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18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絮”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炕上铅笔迈进枪栓胳膊劫难”等词语。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时,指导读准字音,如“栓、枕、尸”读翘舌音,“囊”是一个多音字,在“软鼓囊囊”一词中的读音是“nānɡ”。

教学要求会写的字时,重点指导易混字的辨析:如,“炕”与“坑”容易混淆,“栓”与“拴”容易混淆。

另外,“膊”字右上部容易少写一点,“慌”字容易多写一点,写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部件结构。

2.阅读理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落实这一教学重点,就需要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时让学生三次读课文,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通过谈感受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晋、扭”等13个字,读准“囊”等4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15个字,正确读写13个词语。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放录音。

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课件出示】晋察冀边区,有条还乡河。

秋天已来到,雨来上夜校。

河边有个村,名叫芦花村。

在校受教育,学会爱国家。

村里有个娃,名字叫雨来。

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

年龄十二岁,游泳本领强。

人小志气高,智斗敌人把命保。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他事迹吗?2.【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小英雄雨来(节选)》(板书:小英雄雨来)(1)理解课题: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管桦一起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管桦,原名鲍化普。

河北丰润人。

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

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队长。

写作背景: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

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

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晋察冀柳絮扭身软鼓囊囊姥姥塞进呜哩哇啦糠皮枪栓捆绑劫难枪毙扒开尸首铅笔胳膊红绸敌人慌忙趁机(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塞”,翘舌音“栓毙尸绸趁”等。

另外,注意多音字“塞”在这里读“sāi”,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è”,组词“堵塞”和“sài”,组词为“边塞”。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膊”。

“膊”左窄右宽,三部分组成“月+甫+寸”。

注意右边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1)扫荡: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

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2)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3)起码:最低限度,至少。

(4)睁眼瞎:比喻没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缺乏知识的人。

(5)趔趄: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6)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等)。

(7)漩涡: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三、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理解每部分内容。

(1)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分成了六个部分。

我们先要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快速地阅读课文的各个部分,想想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

(4)【课件出示】各部分内容。

本文分为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如下: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3.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了课文,学会了课文的生字和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比较长,课下请大家继续熟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认识了小朋友小雨来,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雨来。

2.作业(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8小英雄雨来(节选)本文分为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如下: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雨来为掩护李大叔,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课件出示】(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因为雨来不肯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因为他要保护李大叔。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枪响之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国、有骨气的中国人。

)2.同学讨论。

【课件出示】画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

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

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爱国思想教育。

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

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

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

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本文分为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如下: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小组讨论,交流如下:师根据交流结果,总结: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课件出示】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4.讨论段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