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史的基本知识煤矿地质学

合集下载

煤矿地质学基本常识

煤矿地质学基本常识

煤矿地质学绪论一、煤矿地质学概述地质学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现今地质学又分为许多有着一定联系、而又具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学科,归纳起来可分为:静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动力地质学主要是研究改变地壳地貌、地壳组成和构造变动的因素,包括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新构造运动学、地貌学和地质力学等。

历史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发展和生物演化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包括古生物学、地史学等。

矿产地质学主要研究矿产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它包括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

此外还有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

煤矿地质煤矿地质就是利用地质基础知识,研究煤的生成、煤的赋存状态、确定煤的资源储量及煤的用途,研究分析和解决影响矿井建设与采煤的地质因素,达到指导采掘工程的正常进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二、煤矿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煤矿地质学是运用地质理论,解决煤矿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它与煤矿建设、开拓、开采紧密结合,是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研究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要进行大量的直接观察和实验,获得详尽的实际资料;另一方面将获得的大量资料不断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判断、推理”,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然后再将得到的理性知识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补充与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地质工作者需要采取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工作方法。

三、煤矿地质与煤矿建井、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及煤矿测量的关系煤矿地质资料是煤矿建井、地下采煤、露天采煤的设计依据。

煤矿地质工作不仅是新井建设,矿井持续生产、老矿挖潜、以及解决水、火、瓦斯、冒顶等矿井灾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指导煤矿安全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煤矿基本地质知识

煤矿基本地质知识

煤矿基本地质知识第一篇:煤矿基本地质知识聚煤期:地质历史中形成煤炭资源的时期,也称为成煤期。

主要分为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新生代的古近纪和新近纪。

含煤岩系:在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层、具有共生关系、多相组合的沉积岩系,简称煤系。

煤田: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

煤层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邻近岩层称为顶板。

煤层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称为底板。

根据岩层相对于煤层的位置及垮落性能,将煤层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老顶)。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米以下,多为炭质页岩、泥页岩,并非所有煤层都有伪顶。

直接顶: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采煤时移驾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多为粉砂岩、泥岩等。

基本顶:又称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为厚度及岩石强度大、难于垮落的岩层。

通常为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

夹矸:煤层中有时含有厚度较小的岩层,这些岩层称为夹矸。

根据煤层中有无较稳定的夹矸层,将煤层分为2类:简单结构煤层:这类煤层不含夹矸层,但可能有较小的矿物质透镜体和结核。

复杂结构煤层:这类煤层中含有较稳定的夹矸层,少则1—2层,多则数层。

煤层按倾角分为四类:近水平煤层小于8°;缓(倾)斜煤层8°至25°;中斜煤层25°至45°;急(倾)斜煤层大于45°。

煤层按厚度分类:薄煤层小于1.3米;中厚煤层1.3至3.5米;厚煤层大于3.5米。

第二篇:煤矿地质一、解释下列概念:1、沉积岩:在地表及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种火山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岩石。

2、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物质发生运动和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

3、岩床:地下岩浆沿煤、岩层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

4、勘探程度:勘探区在不同阶段,在相应工程基本线距控制的基础上,对各种地质问题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和查明程度5、矿井瓦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和围岩中释放出来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1、煤层的厚度由于成煤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以及地质的影响,煤层厚度差异很大,有的煤层只有几厘米厚,有的可达几十米或百余米。

煤层的厚度,是确定开拓部署和选择采煤方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根据开采技术的特点,将煤层按厚度不同分成:(1)薄煤层:小于1.3m的煤层;(2)中厚煤层:厚度在1.3~3.5m的煤层;(3)厚煤层:厚度大于3.5m的煤层。

在生产工作中,习惯将厚度大于6m的煤层称特厚煤层。

从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和已开采的煤层看,近水平煤层及薄煤层较少,而中厚煤层和厚煤层较普遍。

2、煤层的顶、底板煤层顶底板是指煤系地层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按照沉积顺序,先于煤生成的岩石是煤层底板,后生成的是煤层顶板。

在正常情况下,煤层顶板位于煤层之上,而煤层底板位于煤层之下。

当地质构造破坏较剧烈时,有可能发生倒转。

根据顶板岩层相对于煤层的位置及开采过程中岩层变形、跨落的难易程度,顶板可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3种类型。

(1)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m以下,多为炭质页岩和泥质页岩等。

(2)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直接位于煤层(无伪顶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跨落的岩层,多由砂质岩等组成。

(3)基本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其厚度及岩石强度较大,是坚硬又难以跨落的岩层。

通常由粗砂岩、砾岩、石灰石等组成。

在采煤过程中,基本顶是顶板管理的主要对象。

煤层底板可分为直接底和基本底。

直接底位于煤层之下,厚度数十厘米至数米,多为泥岩、页岩或黏土岩。

有的直接底遇水膨胀,容易发生底鼓现象,致使巷道遭到破坏。

基本底是位于直接底之下的较坚硬岩层,常为厚层状砂岩、砾岩或石灰岩。

3、煤层的形态与结构煤层是沉积生成的,一般呈层状,但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有的煤层形状发生变化。

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1)层状煤层,其层位有显著的连续性,厚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或厚度基本稳定;(2)似层状煤层,其形状像藕节、串珠或瓜藤等,层位有一定的连续性,厚度变化较大;(3)非层状煤层,形状像鸡窝或扁豆状,层位连续性差,常有大范围尖灭。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子,并处于电离状态,因此又称该
层为电离层。
5.散逸层 (800~ 3000km )
空气极为稀薄, 是大气圈与星际 空间的过渡地带。 其温度随高度上 升变化不大或略
有升高。
(三)大气运动—改变地球面貌的动力
(四)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1.大气污染 2.大气灾害 3.大气资源
四、 地幔
厚约2850km,
(一) 上地幔
占地球总体积的82.3%,
(16~650km)
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密度3.5g/cm3
1.软流圈(70~250km) 250
-含1~10%为液态物
质。
地质意义:岩浆源;
板块运动证据。
2.岩石圈-软流圈
顶~地表,固态,刚
性。
(二)下地幔
比上地幔含更多的铁;(或Fe/Mg的比例)相对 增加了。
物质的密度达5.1g/cm3。 地震波波速也逐渐增大了。
(二) 生物圈的形成
地球上有了太阳光, 有了大气,有了水,就 应该出现生命了;有了 生命后就有了生物,最 后才能形成生物圈及生 态系统。
1.地球水圈形成之后不久 生命就诞生了。
2.生命演化中的第一次突 破,是有生命物质的 出现。
3.生命演化的第二个重大 事件是真核细胞生物 的出现。
4.生命演化中的第三个重 大事件为多细胞的出 现。
矿山地质学
目录
绪论
第七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一章 地球圈层构造
第八章 矿床简述
第二章 矿物
第九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第十章 煤矿主要地质因素
第四章 地史学基本知识
第十一章 地质勘查与储量分类
第五章 地质构造

煤矿地质学

煤矿地质学

煤矿地质学简介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煤矿地质背景、煤矿地质构造、煤层组织特征等内容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对于煤矿勘探、开采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煤矿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在煤矿行业中的应用。

煤矿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煤矿地质学是研究煤层地质特征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煤矿地质背景煤矿地质背景是指煤矿地质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质历史背景,包括煤矿地质构成、煤层形成和演化、煤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煤矿地质背景对于预测煤层分布、煤层性质以及煤层厚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组织特征煤层组织特征是指煤层中煤与非煤岩石的分布和组合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分层、夹层、褶皱、断层等特征。

煤层组织特征对于煤层开采的可行性、煤层稳定性以及瓦斯抽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煤矿地质构造煤矿地质构造是指煤炭矿区的断裂、褶皱、岩层倾角等地质构造特征。

煤矿地质构造对于煤层的开展、煤层变形以及煤炭的质量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煤层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对煤层进行探查和调查,获取煤层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化验分析等,它们为煤矿开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学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煤矿地质调查煤矿地质调查是煤矿地质学的基础工作,包括煤层分布、煤矿地质背景、煤层厚度、煤层品质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为煤矿的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煤层开展技术煤层开展技术是煤矿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采动力学、煤层破碎特性、煤层变形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煤层开展技术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和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灾害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冒顶、煤层火灾、地质灾害等方面。

了解和预测煤矿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

煤矿勘探技术是煤矿地质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化验分析等方面。

第5章 地史概况ppt

第5章 地史概况ppt

第五章 地史概况
整合接触
第五章 地史概况
2)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同一地 区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 行,但在岩性、时代及古生物特征上出现 异常,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 整合接触。它反映该地区在某一地质时期 先下降接受稳定沉积,但在沉积过程中, 曾被抬升到侵蚀基准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 而造成沉积间断,然后再度下降接受稳定 沉积的演化过程 。
第五章 地史概况
岩石地层单位的穿越时现象
第五章 地史概况
第三节 主要地质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极其稀少, 人们把寒武纪以前的一段漫长地质时期统 称前寒武纪。在中国划分出一个震旦纪, 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地区。 前寒武纪已知最老的动物化石为埃迪卡 拉动物群,最老的植物化石为同圆藻。
第五章 地史概况
岩石是地球发展演化的产物,地史中生物 演变、构造运动、古地理变迁等地质事件都 在岩石中留下了记录。通常把在野外见到的 层状岩石泛称为岩层,但当涉及到它们的形 成时代、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时,就 称其为地层。地层是指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 一套岩层或层状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 岩及其变质岩。研究地层的形成时代和地层 层序是研究地质历史的最重要的工作。
第五章 地史概况
本章主要内容
一、地质历史的基本概念 二、地质年代 三、地质年代表 四、主要地质时代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地史概况
地球(地壳)发展演化的历史叫做地质 历史,简称地史。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 的科学,但其主要是研究地壳发展的历史 和规律,即地壳的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 史和构造运动史等,以恢复地史中地质事 件的发生年代,确定地球(地壳)不同演 化阶段的地质特征。
第五章 地史概况
测定绝对地质年龄计算公式

煤矿地质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煤矿地质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煤矿地质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绪论1.煤矿地质学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煤矿地质学?煤矿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煤炭地质学:1.开采之前的地质工作不能满足开采需求;2.解决采煤问题中必备地质知识;3.采矿工程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第一章地球概述2.关于地球的物理性质与相关的各种异常地球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密度、地压、重力、地磁与地热,一共5个,其中的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下:重力异常:由于地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各处不同,使得引力和离心力发生变化,造成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埋藏着带有磁性的岩体或者矿体的地方,产生一个局部的附加磁场,使得该处的实测地磁要素值与理论上计算的正常值发生偏差,这种现象叫做地磁异常。

地磁场的三个要素:磁偏角、磁倾角与地磁场强度。

由地表向深部,低温特征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三层: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又叫地热增温率,它指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以℃/100m表示。

地温级:又称为地热增温级,它指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它所增加的深度值,以m/℃表示。

地温异常:不同地区的地温梯度和地温级都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和掉下水的运动状况,以及岩石导热率等因素。

通常将温度梯度不超过3℃/100m 的地区称为地温正常区,超过3℃/100m的地区称为地温异常区。

3.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可以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而地核可以分为外核与内核,地壳分为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玄武岩质层)。

外部圈层构造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4.地球的表面特征陆地表面特征:陆地表面特征极为复杂,按照高低和起伏的情况,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等等,其中海拔高度1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低于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8%。

5 煤地质学基础

5 煤地质学基础
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 间的过渡形态。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由水 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3)泥炭的形成
一般认为,泥炭化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一 阶段,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转化为 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互相作用进一步 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这2个阶段不 是截然分开的,在植物分解作用进行不久时,合成作用就开始了。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煤
一 煤的形成
(一) 成煤原始物质 植物是形成煤的原始物质。在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
中常保存有完好程度不同的植物化石. 以高等植物为原始物质形成的煤,称腐植煤。以低等植物 为主并有浮游生物为原始物质形成的煤,称腐泥煤。由高 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混合形成的以腐泥煤为主的煤,称腐植 腐泥煤;以腐植质为主的煤,称腐泥腐植煤。
资源与环境学院
宏观煤岩成分
1、丝炭
❖ 灰黑色,形如木炭,具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 ❖ 疏松、多孔、硬度小、脆度大、易染指; ❖ 没有粘结性、吸氧性强、易氧化自燃、易成煤尘; ❖ 在煤层中多呈几毫米厚的扁平透镜体,数量不多,但分布广。
2、镜煤
❖ 乌黑、光亮如镜、内生裂隙发育、结构均一、易碎、粘结性强; ❖ 在煤层中不形成独立分层,以透镜或条带状散布于亮煤中;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煤
1)煤的成岩作用 泥炭和腐泥被掩埋后分别转变为褐煤与腐泥褐煤的作
用,称煤的成岩作用。煤成岩作用处于煤化阶段的初期。 泥炭和腐泥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 盖下被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游离纤维素消 失,出现凝胶化组分,逐渐固结并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 经过这种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年青褐煤。这一转变所历经 的作用称为煤的成岩作用。E.stach认为,这种作用大致 发生于地下200~400m的浅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0
438 加里东运动
490
543
植物
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 大量繁盛 裸蕨植物
海藻 大量繁盛
动物
两栖动物 鱼类
无脊椎动物
15
地质年代表(三)
宙代

第四纪 Q

生 代
新近纪 N
CZ
古近纪 E



白垩纪 K
Ph
中 生 侏罗纪 J 代 MZ
三叠纪 T
2020/11/15

全新世 Qh 更新世 Qp 上新世 N2 中新世 N1 渐新世 E3 始新世 E2 古新世 E1 晚白垩世 K2 早白垩世 K1 晚侏罗世 J3 中侏罗世 J2 早侏罗世 J1 晚三叠世 T3 中三叠世 T2 早三叠世 T1
通常是指厚度大、成分不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一套岩层。对 这个复杂的的地层序列可给予专名,如青白口群、阜平群——普遍 的用法。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厚度巨大,内部包括一 些不连续面,但又无明显的界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几个组的组 合,或指厚度巨大、岩性复杂、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2020/11/15
18
岩层在形成时,成层叠覆,新岩层总是叠覆在老岩层之上。 因此,未经构造变动的岩层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2020/11/15
19
向斜----经历构造变动发生褶皱的岩层
2020/11/15
20
发生倾斜的岩层
2020/11/15
21
粒序层理Graded bedding
受地球重力影响,一
2020/11/15
29
古生物学方法
未知地区的地 层可通过所含 化石与已知地 区地层对比, 而知道地层的 时代或层位。
2020/11/15
30
二、古生物学方法
注意: 并非所有的生物化石都可用来划分、对比地层和鉴定
地层的地质年代,只有那些在地史上生存时间短、演化 快、分布地区广、数量多、特征明显的生物,其化石才 具有这种价值,这类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同一地质时期沉积的岩层是在相同 或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 岩石特征;而不同时期沉积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状况不 同,沉积环境发生了改变,岩石特征有所差异。
依据地层的岩石特征,还能推断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 气候条件。如海相石灰岩的存在,代表浅海环境;红色岩 层的出现,反映当时气候干旱。
利用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还可以恢复地质时期 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如三叶虫扁平、多足、背部钙质甲 壳的生态特征适于浅海底栖生活;富含植物化石的含煤 地层通常代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沼泽环境。
2020/11/15
31
第二节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
三、岩石学方法
岩石学方法是运用组成地层的岩石特征(如颜色、成 分、结构、构造、岩性等)研究地史。
年龄 Ma
2.48 23.3
65 137 205 250
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晚)
喜马拉雅运动 (早)
燕山运动(晚) 燕山运动(早)
印支运动
海西运动
植物
动物
古人类出现
被子植物 大量繁盛
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大量繁盛
爬行动物
16
第二节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
研究地史的物质基础是地层,从地层的不同特点 出发,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有:
界是宇中所划分的次一级年代地层单位。界是一个代的时 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按地层的古老程度,将隐生宇分为太古 界和元古界,相对应的地质年代是太古代和元古代。按生物界 的演化阶段,把显生宇划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相对 应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2020/11/15
10
二、地质年代及其单位
2020/11/15
13
地质年代表(一)


新元古代 Pt3
元 古 宙 Pt 中元古代 Pt2
古元古代 Pt1
太 新太古代 Ar3 古 中太古代 Ar2 宙 古太古代 Ar1 Ar 始太古代 Ar0
2020/11/15

震旦纪 Z 南华纪 Nh 青白口纪 Qb 蓟县纪 Jx 长城纪 Cc 滹沱纪 Ht
2020/11/15
时带 (Chronozone)
地质年代单位:
宙 (Eon) 代 (Era) 纪 (Period) 世 (Epoch) 期 (Age) 时 (Chron)
9
二、地质年代及其单位
(一)相对地质年代及其单位
1、宇(宙) 宇是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代表宙的时期内形成的地层。整
个地质时期分为两个宙:隐生宙和显生宙,相应形成的地层分 别为隐生宇和显生宇。 2、界(代)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一 般 分 为 4 级 : 群 (group) 、 组 (formation)、段 (member)、层 (bed)。其中组是最基本和 最常用的岩石地层单位。
2020/11/15
4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1)群 (group) 是岩石地层系统中常用的最大一级分类单位。
地层学方法 古生物学方法 岩石学方法 构造学方法 同位素地质年龄法
2020/11/15
17
第二节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
一、地层学方法
地层学三定律: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 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 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 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2020/11/15 实体化石——硅化木 山西保德扒楼沟山西组 26
遗迹化石 是指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 具一定形态的各种痕迹。
遗迹化石——迹化石 宁夏乌海卡布其太原组
2020/11/15
28
古生物学方法
两个地区 的地层可通 过它们所含 的相同或相 似的化石或 化石生物群 建立起地层 对比的关系。
2020/11/15
32
第二节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
(一)相对地质年代及其单位
3、系(纪)
系是包括在界内的次一级年代地层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 内形成的全部地层。除太古界(代)外,每个界(代)均包括 几个系(纪),如中生界(代)分为三叠系(纪)、侏罗系 (纪)和白垩系(纪)。
4、统(世)
统是系内的次一级年代地层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 形成的全部地层。一般每个系(纪)分为三个统(世),如石 炭系(纪)分为下石炭统(早石炭世)、中石炭统(世)、上 石炭统(晚石炭世);而震旦系(纪)、二叠系(纪)、白垩 系(纪)和第四系(纪)等各分为两个统(世);第三系(纪) 分为五个统(世)。
2020/11/15
7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2、年代地层单位
反映地层时间属性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 间范围内形成的全部岩石,而且只代表这段时间内所形 成的岩石,而不是地层的物质属性。
由大到小依次划为:
宇 (Eonthem)
界 (Erathem)
系 (System)
统 (Series)
阶 (Stage)
地层是在整个地质时期,由老到新逐次形成的,因而便有可能将
地层按它们形成的先后次序进行分段,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级别的分层 单位——地层单位。
按划分的依据不同,可分为:
岩石地层单位——反映地层的物质属性特征(岩性)
年代地层单位——反映地层的非物质属性特征(时间)
2020/11/15
3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1、岩石地层单位
2020/11/15
1
第五章 地史的基本知识
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 地球环境与古生物演化 地史简介
2020/11/15
2
第一节 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岩层:在野外或矿井中,人们常常见到一层层叠置的岩石,通常称 为岩层; 地层:通常为某一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岩层;是研究地史的依据和物 质基础。 地层层序律: 在正常情况下,岩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2020/11/15
6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3)段 (member):比组低一级的单位。
它在组内具有与相邻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通常一个组可以根据 岩层岩性特征等标志的不同而划分为若干段。如栖霞组内的臭灰岩 段、下硅质层组;龙潭组内的下含煤段、中含煤段、上含煤段等。
4)层 (bed):组内岩性特征明显,而又显著区别与相邻 岩层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岩层。

晚二叠世 P3 中二叠世 P2 早二叠世 P1 晚石炭世 C2 早石炭世 C1 晚泥盆世 D3 中泥盆世 D2 早泥盆世 D1 晚志留世 S3 中志留世 S2 早志留世 S1 晚奥陶世 O3 中奥陶世 O2 早奥陶世 O1 晚寒武世 中寒武世 早寒武世
年龄 Ma 构造运动
250
295
海西运动
354
2020/11/15
12
二、地质年代及其单位
(二)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它是根据岩石中 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测定的地层生成年 龄,通常以百万年为单位。即根据岩石中某种同位素蜕 变产物的含量计算出来的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年龄 。
(三)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是年代地层单位划分的结果。年代地层单位 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主要依据地层的形成时间,具体包 括古生物化石资料、地壳运动、古地理、古气候和同位素地 质年龄等因素。
次沉积事件中的碎屑
物质会以颗粒的粗细

和比重的大小依次沉
积下来,形成下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