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共48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象群迁徙记录

中国历史上的象群迁徙记录

中国历史上的象群迁徙记录上世纪70年代,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的时候,发掘出了一段象牙。

当地政府得到消息,很快就安排组织了挖掘工作,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大象骨架,这就是著名的“黄河象”。

黄河象是一种早已经灭绝的古象,因为象牙长达二米,所以又叫剑齿象。

它在中国十分有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有一篇课文专文描述了黄河象的故事。

虽然在今天的中国,野生的大象只能在云南的少数热带雨林才能看到。

但是在蛮荒时代,现在的中原地区还有很多象的存在。

考古发掘证明了距今3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就有大量的野象分布。

殷墟卜辞中“今夕其雨,获象”,这就是最早狩猎大象记载,表明在商代的中原地区可以轻易找到大象。

在殷墟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有象、犀、水牛等亚热带动物遗骸。

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由此可见商朝有一支霍霍有名的象兵编制。

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当时还有野象的种群分布。

直至西周初年,这一地区由于仍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存在,为野象、犀牛、虎、豹等亚热带或热带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周武王时期,在兼并中原周边五十余方国的过程中,曾“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可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野生动物开始向周边山林迁徙,这也跟中原地区的森林退化几乎是同时期的。

但是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象群活动。

这一时期,史书中多载有楚人等用“象战”的事例。

各种史料综合分析,当时中国野象分布的主要地区,逐渐由华北黄河流域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流域一线。

不过,这时黄河流域地区的野象虽热较以前少见,但仍有一定数量的野象时常返回到这一地区活动。

魏晋六朝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在黄河至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公元579年,在兖州发现大象,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吉祥之兆。

而同时期的淮南,则还有相当规模的象群活动,屡有“坏人室庐”的记载。

公元962年,“有象至黄破县(今属武汉市)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践民田。

北宋初年在荆襄地区的象患,波及湖北武汉、安陆、天门、襄阳和河南唐河、南阳。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无论是非洲的狮子与鸵鸟,还是亚洲的老虎与孔雀,几乎世界各大洲的珍禽异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不少传奇式的记载。

被称为“竹林隐士”的大熊猫更是如此,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中,大熊猫的美名有貔貅、貊、黑白熊、竹熊、银狗、食铁兽……它的许多神秘和传奇的记载都说明了大熊猫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

而且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而今,作为国之珍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然而“和平使者”的命运并非如其名一样安详、平和,而是历经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本文就大熊猫在历史上的分布与变迁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生活习性大熊猫喜欢居住在群山环抱的幽谷、阶地、缓坡和平台上,这里土质肥厚,森林茂密,幽竹青翠,空气清新,避风而恬静,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6.26-17摄氏度,积雪期长达4-5个月。

大熊猫还喜好饮甘泉,在它们的家园总有潺潺溪流。

在如此的仙境中,大熊猫生活得幸福而安详。

大熊猫的食物却是十分的特化:以竹为生。

一生中食物99%都是竹类,而主要的仅有6种。

大熊猫的食物单一化严重,但是其食量却大得惊人。

一只成年大熊猫平均一天要吃15-20斤以上的嫩竹。

其实这一点也好理解,因为大熊猫只以低营养、低能量的竹类为食,要维持它庞大的体型及其活动就必须成天地进食。

然而有一点是我不得不提到的,大熊猫最爱的竹类是箭竹,可是箭竹具有有性和无性交替的繁殖方式,大约每40-50年,箭竹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即开花枯死,并要十多年方能恢复更新,这对大熊猫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逐步缩小就与此密切相关。

历史分布与变迁早在1869年,法国的戴维神甫起就已在探讨大熊猫的起源问题,并给它正式取名为“大熊猫”。

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学者邱占祥和祁国琴在云南禄丰的晚中新世古猿的地层发现了大熊猫的祖先型化石,这为破译熊猫起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中国野驴的现状、分布区的历史变迁原因探讨

中国野驴的现状、分布区的历史变迁原因探讨

生物多样性 第8卷,第1期,2000年2月CHIN ESE BIODIV ERSIT Y 8(1):81~87,February,2000中国野驴的现状、分布区的历史变迁原因探讨Ξ郑生武(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 西安 710032)高行宜(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 中国的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和西藏野驴(E.kiang),其分布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同属古北界,但蒙古野驴分布在蒙新区,西藏野驴在青藏区,两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差异显著。

蒙古野驴分布区面积约为14×104km2(40°20′~46°40′N、85°40′~107°30′E),海拔高程介于700~1500m,初步估算数量不超过2000头;西藏野驴分布区面积约为97×104km2(27°48′~39°27′N、78°40′~103°00′E),海拔高程介于3000~5500m,初步估算有近90000头。

地质时代野驴分布较广泛,历史时期分布区不断变迁和退缩,本文对其原因亦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国野驴(蒙古野驴、西藏野驴),濒危物种,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Status of wild ass in China/ZHENG Sheng-Wu1),G AO Xing-Yi2)Abstract During1993~1997,the status of Chinese wild ass was assessed.The Chinese wild ass is divided into two species,i.e.Mongolian wild ass or chigetai,kulan(Equus hemionus)and Tibetan wild ass or kiang (Equus kiang).Equus hemionus is distributed in the Meng-Xin Region,while Equus kiang was found in the Qin-Zang Region,including Inner Mongolia,Xinjiang,Tibet,Qinghai,G ansu and Sichuan Province.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Mongolian wild ass is about0.14million km2(40°20′~46°40′N,85°40′~107°30′E), about700~1500m in altitude,with a population size less than2000.Tibetan wild ass is distributed in an area of about0.972507million km2(27°48′~39°27′N,78°40′~103°00′E),about3000~5500m in altitude, with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size of88871.K ey w ords Chinese wild ass(Equus hemionus, E.kiang),endangered species,Xinjiang,Tibet,Qinghai, Inner MongoliaAuthor’s address 1)Northwest Institute of Endangered Z oological Species,Xi’an 7100322)Xinjiang Institute of Biology,Pedology,and Psamm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s中国的野驴,包括蒙古野驴和西藏野驴,以往学者认为这两种野驴只达到亚种的分化水平(Allen,1940;Ellerman et al.,1951;Соколвet al.,1959;张荣祖,王宗礻韦,1964)),现在则认为它们是亲缘关系很近的不同种(G orbet,1978;Соколов,1980;冯祚建等,1986;郑生武等,1994)。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历史时期有面积广大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存着种类多样的动物。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有的则甚至消失。

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地理分布的变迁研究,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领域最晚开拓的研究领域。

本文选择几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动物,图示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亚洲象与犀亚洲象与犀都是喜暖动物,这两种动物历史时期地理分布的变化,通常被作为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

历史时期野生犀与野生象的地理分布变化过程,大致相似,都是由北向南退缩。

▲历史时期亚洲象地理分布变化略图1.全新世中期亚洲象分布北界;2.距今约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北界;3.战国至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4.唐代亚洲象分布北界;5.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6.明代和清代前期亚洲象分布北界;7.清代后期亚洲象分布北界▲历史时期犀地理分布的变化1.战国时期以前犀分布北界;2.西汉时期犀分布北界;3.隋唐时期犀分布北界;4.宋代犀分布北界;5.清代早中期犀分布范围大熊猫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现生种大熊猫出现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见解。

但全新世中期,现生种应已出现。

历史时期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渐缩小。

▲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3.20世纪初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鳄鱼历史文献记载有两种鳄鱼:一是扬子鳄,一是马来鳄。

这两种鳄鱼在中国古代分别有不同的称谓:扬子鳄被称为鼍,马来鳄被称为鳄或鳄鱼,表明中国古代已认识到这两种鳄鱼之间的差别。

下图主要展示扬子鳄分布范围在历史时期的变化。

分布在两广地区的马来鳄,仅以附图示其历史上最大的分布范围。

▲历史时期鳄鱼地理分布变化图1.历史早期扬子鳄最大分布范围;2.北宋以前扬子鳄分布范围;3.明代至清代后期(14~19世纪中期)扬子鳄分布范围;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扬子鳄分布范围;5.唐宋时期马来鳄分布界线麋鹿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动物,又名四不像或四不像鹿,是鹿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

历史上中国大象的分布变迁与灭绝之路

历史上中国大象的分布变迁与灭绝之路

历史上中国⼤象的分布变迁与灭绝之路今天,中国只有在云南南部才有少量⼤象分布。

其实,在古代,⼤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极其⼴泛。

新⽯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象频繁出没,上古⼤禹役象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河北阳原县就发现了亚洲象的遗齿和遗⾻,其时代约在夏末商初(距今约3000~4000年前),这是⽬前世界上已知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约在北纬40°11′,与北京处于同⼀纬度上。

在距今8000~2500年前,⼈类的⽣产⼒⽔平⼗分低下,对⾃然环境影响微弱,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均温较现在⾼2~3℃,冬季最冷⽉的平均⽓温较现在⾼5℃以上,华北地区⼤部为亚热带⽓候,茂盛的植被和遍布的湖沼为野象的⽣活提供了⼗分有利的条件。

河南安阳殷墟中也曾发现有象的遗⾻。

著名的《⼆⼗四孝》中有这么⼏句话“舜耕于历⼭。

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

”历⼭在济阴城阳,相当今⼭东荷泽及东明等地。

当然所谓的象耕并不是今天的这种⽜耕⼀样的耕地,⽽是和麋⿅耕地⼀样,春季野⽣动物来到沼泽湿地觅⾷,它们把湿地脚踩⽛翻得稀巴烂、底朝天,然后古⼈便在这些践踏过的地⽅撒下种⼦。

商代野象在黄河下游分布很多,在商代的甲⾻⽂书中,有许多关于象的记载,如商王就曾在沁阳附近的太⾏⼭南侧⼀次猎获7只野象。

当时不仅有象⽒族,还驯养野象,有时打仗更出动象军,《吕⽒春秋》载:“商⼈服象,为虐于东夷。

”象不仅是家畜之⼀,同时以象⽛为原料的⼿⼯业也很发达,在乐器中有象管,在舞蹈中有象舞等,商周时代还有象簪、象珥、象笏、象觚、象环、象栉等⽤象⽛制成的饰物。

象的分布还反映在地名上,河南的古称“豫”为象形字,就是⼀⼈牵象,象征着⼈与⾃然的和谐、安宁。

不但如此,以象殉葬还是商朝的⼀种殉葬⽅式,殷墟王陵区曾发现⼀座象坑,坑中同葬⼀猪,还发现⼀⼈⼀象的随葬坑。

可见,远古时代⼤象和我们中原先民的关系是⼗分紧密的。

然⽽,随着⽣产的进步,⼈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对⾃然开发⼒度的扩⼤,古代黄河下游的野象的栖息北界也在不断南退之中,⾄商末周初则主要见于⼭东南部,春秋后期(约2500年前)黄河流域的⽓候开始变冷,野象已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陕西省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的历史变迁
阐述了陕西省分布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7种野生兽类的历史变迁.由于人口猛增,经济活动加剧,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金丝猴、大熊猫、虎、云豹、豹、羚牛等的栖息环境不断地恶化,分布地区逐渐缩小,特别是明清以来尤为明显.加之一段时间的乱捕滥猎,虎、豹、林麝的数量急剧下降.
作者:王开锋郑生武 WANG Kai-feng ZHENG Sheng-wu 作者单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 刊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34(z1) 分类号:Q959.8 关键词:陕西省Ⅰ级保护动物历史变迁。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历史4班 110710098 王 锦 霞
影响野生动物分布的因素
传统农业 社会发展
工业化社 会的发展
一方面
人口的增长、膨胀都会 相应缩小野生动物的生 存空间
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 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 的。
己性 生 的 而 的, 态 危 带 。最 平 机 来 如 终衡,的今 是,使生, 有维人物随 利护们多着 于生发样环 人物现性境 来多注破恶 自样意坏化
历史时期生物 群落间本来存在 现实上的生物链, 这种生物链有高 低层次之分,高 层次的生态平衡 是以生物多样性 为基础的。生态 平衡被打破,生 物多样性被收到 影响,生态链向 简单化发展,使 生态处于低层次 的平衡这本身不 利于社会的发展, 故我们今天特别 强调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
而且历史时期中 国野生动物大多数 都是资源性动物, 象牙、犀角、虎皮、 虎骨、熊胆、熊掌 等都是价值十分高 的。历史上也因此 形成一些产业,对 区域经济的影响是 明显的。自然,这 些野生动物无节制 地被捕杀利用,同 样使这些产业趋于 崩溃,影响到区域 经济的发展。
历史时期,我国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东南地区 都有分布。据不完全 统计,历史上中国有 棕熊分布的县达200 多个。
现在仅 剩20多 个县, 主要残 点,特别是在东部的一些 山地地区分布最集中,而 平原地区分布极少。历史 时期,我国有650多个县 有黑熊分布。
从人类历史来看, 动物普遍从野生 走向驯养发展。 工业化以来又从 个体驯养向集约化 的工厂式饲养发展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又往往是 以牺牲动物食用品质及 添加剂对人体损害为代 价的。人类经济发展了 认识到要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不得不成承认,人 的基本生存是第一位的

历史地理4

历史地理4

8,虎分布地区的较少和原因
(1)历史上我国有1166个县级单位有虎 的分布,今年急速减少,1900-1950年 只有509个县级单位有分布。 (2)华北虎和西北虎完全消失;华南虎 减少了一半。 (3)历史上将虎视为灾害,对虎资源损 害严重。如湖南通道县,1954-1958年 便消灭虎1000余只。
4,东北虎
(1)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大 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地。 (2)80年代,黑龙江一带 只有30只野生东北虎。
5,华北虎,历史时期分布在北京等 地区。 6,在新疆省分布西北亚种的虎。 7,华南虎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的地区。历史时期我国南方除台湾 和海南外,几乎所有省区都有华南 虎的分布。 8,云南虎只要分布在滇西南地区。
(二)鹦鹉 1,鹦鹉,在古籍中又称鹦哥、鹦姆 等。 2,在历史时期分布十分广阔。 3,现在我国的鹦鹉分布地南移了很 多。 4,鹦鹉是一种森林鸟类。历史时期 森林面积的减少,是的鹦鹉生存的 环境受到了破坏。
五,大熊猫的分布变 迁
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 的珍稀动物。 2,古籍上多称为白豹、 白熊等。
2,历史时期我国扬子 鳄分布范围广,种群 数量多,分布北界远 高于现在。
3,历史时期扬子鳄分布 的缩小主要是由于人类 经济活动加强、人类的 乱捕滥猎和历史气候的 变化所致。
(二)马来鳄 1,古称鳄、忽雷、骨雷、 湾鳄等,现已在中国灭 绝。
《说文解字》:“鳄似蜥 蜴,长一丈,潜水,吞 人即浮,出日南”。
3,历史时期犀牛主要分布在长江流 域,遗骨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江 苏和陕西汉水一带都有发现。
《墨子· 公输篇》:“荆有云梦,犀 兕麋鹿满之”。
4,据《竹书纪年》记 载,汉水一带在距今 3000年左右仍有野生 犀牛的分布。
5,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等 地有犀牛的考古发现。 6,长江中游从汉代到北宋都 有犀牛的分布。 7,岭南地区是我国犀牛延续 时间较长的一带。 8,云南是我国犀牛的最后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