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资料
张廷模主编上科版《临床中药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发散风寒药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荆芥,祛风解表,止痒,透疹,止血,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破伤风)麻黄,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
紫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生,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水肿脚气)细辛,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散风寒,宣通阳气。
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宣肺祛痰。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根,疏散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
(另: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浮萍,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祛痰,排脓,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清泻肝火,解毒散结,明目(目赤肿痛)。
决明子,清肝,明目,缓下通便。
谷精草,清肝热,疏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穿心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止带。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临床中药学方向介绍

临床中药学方向介绍临床中药学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
它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疑难杂症、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一、临床中药学研究内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物制剂学、药物分析学、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评价等多个领域。
其中,药理学是临床中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研究中药在人体内所产生的生理和药理效应,包括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以及药效的发挥机制。
在药理学的基础上,临床中药学也包括了中药的适应症及疗效评价。
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探索中药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范围和临床疗效,为中药的规范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临床中药学还与药物制剂学密切相关。
药物制剂学研究中药如何制备成药物剂型以及不同剂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临床中药学研究也包括了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分析等方面,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临床中药学的意义1. 传承中医药经典理论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桥梁,可以将中医药经典理论的独特优势传承下来,并进行科学化研究和验证。
通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可以发掘中药的治疗潜力,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水平,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 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能够揭示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及疗效评价,为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验证,可以减少中药使用的盲目性,确保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
3. 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通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可以寻找中药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结合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三、发展趋势和展望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方向,正不断发展壮大。
临床中药学

白薇《本经》
【性能】苦、咸, 寒。归胃、肝经。 【功效】清虚热, 清热凉血 ,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应用】1.阴虚发热, 产后虚热
2.温病热入营血证 3.热淋, 血淋 4.疮疡肿毒, 咽喉肿痛 还可治阴虚外感。 [用法用量]入煎剂, 6~12g。
.
32
胡黄连《新修本草》
【来源】玄参科 多年生草本植 物胡黄连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 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茎。
.
33
胡黄连《新修本草》
【性能】苦, 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虚热, 除疳热 , 清湿热。 【应用】1.骨蒸潮热
2.疳积发热 3.湿热泻痢, 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入煎剂, 3~10g。
.
34
银柴胡《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 干燥根。
【性能】甘、微苦, 微寒。
归肝、胃经。
3.肺热咳嗽 清泄肺热, 除肺中伏火。
.
29
地骨皮
【用法用量】入煎剂, 6~15g, 。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
.
30
白薇《本经》
【来源】萝摩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白薇
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 生白薇
C.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 根茎。
.
31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
1
概述
含义: 凡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常用 于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 血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性多苦寒或咸寒,入
血分,多归肝经、心经,具有清解营分、血
分热邪的作用。治疗营分、血分实热证。
.
2
中药学(临床)

植物药材的采收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
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叶 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是采收。 花 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都在成熟后或将
成熟时采收。
根和根茎类: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 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
四川:川芎、川乌、川贝、附子、川军、雅连、川楝 云南:滇七、茯苓 内蒙古:甘草、黄芪 广东:砂仁(阳春砂、海南砂)、陈皮(广东新会皮)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东:阿胶 浙江:杭菊、滁菊(安徽滁州)、怀菊(河南怀庆)
(二)采 集
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 病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 中药材的采集季节、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
4、水火同制法 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基本方法有:蒸、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 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 反馈出来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及治疗作用、临 床疗效,经不断推测、判断、总结出来的用药 规律;并在长期临床中不断总结新的药性理论, 使原有的药性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④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炒干、烘焙便于贮 存。打砂仁,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⑤去杂质、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枇杷叶要刷去毛。 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
(二)炮制的方法
1、 修治法 ①纯净处理
②粉碎处理
③切制处理
2、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除去杂质、降低毒
中药
序言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本草著作的学术价值: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2.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五味的作用及意义:1.辛味:能散——发散表邪;能行——行血;行气芳香化湿;芳香开窍。
2.甘味:能补-补益。
执业药师《临床中药学》预习资料

执业药师《临床中药学》预习资料桂枝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
1. 发汗解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有发汗解肌,助阳实表,外散风寒之效。
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不论表实证、表虚证都可以用。
(1)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
常与白芍配伍,如桂枝汤。
(2)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
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 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等证。
本品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效,适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等证。
(1)治风寒偏重的痹证。
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2)治营血不足的痹证。
与黄芪、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3)治脘腹冷痛。
常配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4)治血寒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痛。
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配伍,如温经汤。
3. 通阳化气——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本品有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的作用,可用于心、肾、脾等脏腑的多种阳虚证。
(1)治心阳不振、瘀血痹阻的胸痹。
常与薤白、瓜蒌配伍,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2)治心脾阳虚,水饮内停的'心悸气短,气逆咳嗽。
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
(3)治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的水肿、小便不利。
常与茯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
(4)治心失温养之心动悸、脉结代。
常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配伍,如炙甘草汤。
麻黄与桂枝功用对比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
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
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而芳香气烈,能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并有行气宽中之功,用于风寒表证,尤宜于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
临床中药学教学教材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年代 Nhomakorabea本草
作者
主要内容
主要价值
唐朝 《新修本草》 苏敬 载药844种
1.我国历史第一部官修本草
2.采取图文对照的方式,开
创药学编纂的新特色
宋朝 《经史证类备急唐慎微 载药 1700多种,1.文献价值
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桥梁,也是联系 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使之分别以中药效用为 核心开展深入分化研究,并不断综合发展的 纽带。
6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二、中药学的含义)
什么叫本草?
简单的说,本草就是中药学的古代称谓。换 句话说,就是古人把中药学称为本草。本草 和中药学可以通用互换,这是已经得到公认 的。
学术价值 第一点:首创了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第二点: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基本模式。
临床中药学教学教材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1
中药的含义
2
中药学的含义
3 中药知识的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一、中药的含义)
中医临床使用的传统药物,在古代一直简称为药,或 者叫毒药。“中药”一词出现于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中 后期,是在西医药学全面传入我国后,为了与西药相 区别,于是将传统的药物称为中药。
外,翻译成了多个国家的译
本。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全 书 分 为 10 卷 ,新增加药物716种,补充了
载药921种
金钱草、鸦胆子等大量疗效
确争的民间药。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者《本草经》
临床中药学中药列表

2、里热证
3、出血证
4、瘀血证
5、湿热黄疸,淋证
煎服5~15g。攻下者生用。
入汤剂后下。或开水泡服。酒炙瘀血证。炒炭出血证。脾胃虚弱证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忌用或慎用。
芒硝
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软坚泻下
清热消肿
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痈肿痛
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不入煎服10~15g
不宜过用
反藜芦
秦皮
苦、寒
归大肠、肝、胆经
清热燥湿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清肺平喘
祛风湿
1、湿热痢疾,湿热带下
2、肝热目疾
3、肺热咳嗽痰多、湿热下注、关节红肿热痛等
煎服
6~12g
外用适量
虚寒证忌用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
2、风热表证,温热病
3、咽喉疼痛,热毒痢疾
孕妇禁用。畏三棱
番泻叶
苦、寒
归大肠经
泄热
通便
1、热结便秘
2、腹水肿胀之症
2~6g入煎剂后下或开水冲服。小剂量缓泻。大剂量攻下。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大剂量易副作用。
芦荟
苦、寒
归大肠、肝、胃经
泄热通便
清肝热
驱蛔虫
杀虫止痒
1、热结便秘
2、肝经实热证
3、小儿疳积
4、皮肤瘙痒
入丸剂服1~2g/次
不宜入煎剂
1、水肿,臌胀,饮证
2、疮痈肿毒
入丸散0.5~1g/次。不入煎剂。内服醋制。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与甘草同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下面的一门二级学科,也
是中药学下面的一门二级学科,它是一门以临床安全、
有效和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和介绍中药传
统理论及中药性能、临床应用知识的学科。为了与广
义的中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区别,目前逐渐将狭义的中药学称为临
床中药学。
5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二、中药学的含义) 这门学科是沟通医学与药学,使中医理、法、
或颗粒等不同形状,或 经过特殊的炮制,可以 直接用于制剂,或供药 房配方使用。
中成药:中成药是临床用 药安全、有效而且适用性 又较好的优良处方,可以 是经方,可以是古代的验 方,也可以是现代的经验 方,并考虑方中药物的特 性,还结合临床对该处方 的要求,如疗效的快慢等, 选择适合的剂型,最终制 成丸剂、膏剂或现代的片 剂、胶囊剂等,以方便贮 存、携带和服用,这样的 制剂就叫做中成药。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 基础(四气、五味、毒性、 七情配伍 、剂型)
3.记载的药物大多朴实有 验
1.增补大量内容,1.各论部分首先采用按药
尤其药材鉴别 材来源自然属性分类
2.药物增至730 2.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
种
的合理体例
3.红笔《本经》
黑笔《别录》
自己的注释
9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
年代
本草
临床中药学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1
谢守德
2015年4月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1
中药的含义
2
中药学的含义
3 中药知识的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2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一、中药的含义)
中医临床使用的传统药物,在古代一直简称为药,或 者叫毒药。“中药”一词出现于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中 后期,是在西医药学全面传入我国后,为了与西药相 区别,于是将传统的药物称为中药。
作者
主要内容
主要价值
唐朝 《新修本草》 苏敬 载药844种
1.我国历史第一部官修本草
2.采取图文对照的方式,开
创药学编纂的新特色
宋朝 《经史证类备急唐慎微 载药 1700多种,1.文献价值
本草》
药 后 附 列 单 方2. 开创了大量附方的先例
《证类本草》
3000多首
10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
年代
本草
作者
主要内容
主要价值
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载 药 1892 种 , 附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图 1100多幅,附件为分类的基础,分为十六
方11000余首 纲六十类,是中古时代最完
备的分类系统。相继传到国
外,翻译成了多个国家的译
本。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全 书 分 为 10 卷 ,新增加药物716种,补充了
4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二、中药学的含义)
中药学是研究和介绍中药基本理论和具体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随着中药学的发展,尤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进行了 学科分化以后,出现了广义的中药学和狭义的中药学。
广义的中药学已经成为与中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一 切研究和介绍与中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属 于中药学的范畴,其中包括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 定、化学、炮制、制剂、药理及临床、应用等系列二 级学科。
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桥梁,也是联系 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使之分别以中药效用为 核心开展深入分化研究,并不断综合发展的 纽带。
6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二、中药学的含义) 什么叫本草? 简单的说,本草就是中药学的古代称谓。换 句话说,就是古人把中药学称为本草。本草 和中药学可以通用互换,这是已经得到公认 的。 由于中药来源于植物居多,所以自古以来人 们就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
在仍沿用它当时的
记载,且临床应用
依旧非常有效。
《临床中药学》,
在要学的320味左
载药921种
金钱草、鸦胆子等大量疗效
确争的民间药。
11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者《本草经》
文献价值
“本书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药学专著”。既 然是现存最早的药学 专著,不但是研究当 时药物情况最珍贵的 文献资料,而且因为 《神农本草经》的药 物下面,还有很多疾 病的名称,这些内容 对于研究当时医学的 情况,也是非常珍贵 的历史资料。
理论价值
“初步奠定了药学 理论的基础”。这 主要体现在《神农 本草经》的序列里 面,药物的“采造 时月”,就是要求 注意采收加工的时 间性;药物的“真 伪陈新”,就是要 注意药物的品种来 源是否正确,药品 储藏也需要注意保 证质量。.
实用价值
记载的药物“朴实
有验,历用不衰”,
经过2000年,多数
药物的功效主治现
7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三、中药知识的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中药知识来源于我们祖先生活和生产的实践,通过神 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其来源于实践,而且在实践 过程中有着很多艰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天遇七 十毒,这些毒是以身试药后才认识到的通过口尝,慢 慢地发现了中药,口尝就意味着实践。发现了“药” 以后,这些知识的积累是从零星的、分散的、口耳相 传的沿用,逐渐发展为一门比较集中的、系统的、文 字记载的学科。
在学习中药学的发展时,主要要求了解每一个历史时 期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著作的主要学术价值。
8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
年代
本草
作者
东汉 《神农本草经》
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主要内容
主要价值
1.各论收载中药 365味 2.分上、中、下 三品
3.总论序例记载 中药学的理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 著
目前一般认为: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 用的药物。不管是谁使用,不管产自哪个国 家,也 不管是天然的或是化学合成的,只要符合这个标准, 它就是中药,反之,即使是产自中国的天然药物,也 不一定是中药。
3
第一讲 中药与中药学
(一、中药的含义)
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这些与中药有关的名词术语
1
2
3
中药材:中药除少数 人工制品外,绝大多 数来源于天然的植物、 动物和矿物。这些刚 从自然界收集起来, 只是经过产地清洁、 干燥等简单处理,没 有经过特殊加工炮制, 还不能直接用于配方 和制剂的中药资源, 统称为中药材。
饮片:中药在古代主要 是煎煮制成汤剂后饮用, 由此出现了“饮片”这 一称谓。历来是根据中 药材的性质和临床用药 的需要,对其进行必要 的再次加工处理,使之 成为薄片、节段、 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