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整合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课件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被迫割让辽 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 日本,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国际地位下降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国际地 位急剧下降,列强开始更加肆 无忌惮地瓜分中国。
现代化进程受阻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 进程受到严重挫折,同时也暴 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民族意识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中国民 众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革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 幅下降,被视为弱国。然而,这 也促使中国更加积极地寻求与其 他国家的合作,以提升自身地位
。
教训和反思
军事现代化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甲午战争凸显了军事现代化的 重要性。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 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军 事装备和战术落后于日本。这 促使中国加速了军事现代化的 步伐。
命和维新运动的发展。
对日本的影响
领土扩张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辽东半岛、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实现了其领土扩 张的野心。
经济崛起
甲午战争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 国,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军国主义抬头
甲午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 军国主义情绪,为日后日本的侵略扩 张埋利使日本国际地位得到 提升,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对世界的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
国际关系格局调整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 夺,加速了中国被瓜分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对国际 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备竞赛加剧
现代化进程加速
甲午战争后,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进一步 加剧,全球安全形势变得日益紧张。
甲午战争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 的加速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等方 面。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
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 壮烈殉国。
有公足壮天下威。
痛心的对比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 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 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 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 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曾为亚洲第一 的北洋海军。为何如此? 当清政府为光绪大婚花500多万两银子、以海防 名义敛财、挪用海军费用重修颐和园为慈禧祝寿 时,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在发展海军、陆 军。
4厘
753/8 36
白 银
白 银
1896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5厘 94 36 3 7
亿亿 1898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4.5厘 83 45 两 两
借款附带有严苛的政治经济条款,以关税、盐 税做担保,接受财政监督,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 中国经济命脉。
A、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 了清政府的无能,战后帝国主义列强
日
政 府
调停求和
3黄海海战
邓世昌等牺牲,日
举
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进
本
4辽东战役
旅顺、大连失陷, 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攻
5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
所尔”。
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 “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 “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内战的问题,是怎样找中国帮忙的?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全力着手挑起战争。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以《济物浦条约》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同时又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第三组
初二八班
2017.9.11。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中国: • 清朝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源; • 一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 • 武器装备落后等。 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
路,开始殖民扩张;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势力雄厚等。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代表:(清政府)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苏州 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结果:
由于清军军心涣散,抵抗不力,大连、
旅顺相继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对旅顺
居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丰岛
威海卫
1895年初,日军水陆两 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
丁汝昌请求突围,李鸿章不
准。北洋舰队困泊港内,腹 背受敌。日军占领威海卫,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丁汝昌
自杀殉国。 停泊在威海卫的北洋舰队
2.下列哪次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B )
A.黄海海战 B.威海卫海战
C.旅顺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是( A )
A.邓世昌
B.杨靖宇
C.丁汝昌
D.关天培
4.下列关于《马关条约》中的哪一条规定,更有利于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第 5课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 背景: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国力渐强,很快走上 了疯狂向外扩张的道路,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
鲜和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增兵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课件

中方 10
日方 12
191
272
2052
3566
5艘沉没 1200
5艘重伤 300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支撑他们的血肉之躯坚持奋战?
北洋水师的浴血奋战 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 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 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 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 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 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此日漫挥天下雨,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 —光绪帝所题挽联 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1856—1860 1883—1885 1894—1895
英法 法 日
德奥 美法 英意 日俄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北京条约》 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中法新约》 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马关条约》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大大 加深。
中日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1901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爆 发?经过如何?
平壤战役
弃城逃走
丰岛海战 不宣而战
黄海海战
避战自保
辽东战役
临阵脱逃
威海卫战役 献船投敌 签订《马关条约》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
项目 参战舰艇 (艘) 火炮 兵力 舰船损 (门) (人) 失 伤亡人 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以后, 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门户开放
“相互协商”
人人有份
开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埠 杭州为商埠
中国内地
设 厂
近 代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中
国
开
第二次鸦片
放
战争后开放的通
的
商口岸
通
商
中日甲午
口
战争后开放的
岸
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项 目
内容
危害
割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 地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遭受严重损失
日本: 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大陆政
策”, 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根 本原因)
朝鲜: 东学党起义给日本有机可趁。(导火线)
清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甲午中日战争
日军路线
黄海海战 1894.9.17 平壤 1894.9.15
清军路线
1894.7.25 丰岛
黄海海战 旅顺大屠杀 爱国主义教育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丘逢甲(1896年春)
请思考:“割台湾”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背景
日本
明治大帝遗策“是明第治一期维征新服”台湾,第二期征服
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 期征服世界。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9年版P210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件

战略和战术布局
清朝战略布局
由于对日本缺乏足够的认识,清 朝在战略上过于自信,未能在战 争初期充分利用其优势。
日本战略布局
日本则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利用快速、灵活的战术打击清朝 的弱点,并积极寻求外交手段解 决争端。
战争前的外交关系
外交关系紧张
甲午战争前,中日外交关系紧张,双 方在朝鲜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大连湾失守后,旅顺的 形势更加严峻。
03
日军攻陷旅顺后,进行 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旅 顺全城仅36人逃生。
04
结果:金州、大连湾、 旅顺失守,日军占领了 辽东半岛南端。
威海卫之战及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日军在刘公岛外海面发起对刘公 岛的总攻。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 政府以战败求和,派遣李鸿章为 谈判代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 马关春帆楼举行谈判。
06
相关图片和资料链接
战争相关图片
01
甲午中日战争 明信片
02
战争老照片
北洋水师军舰 老照片
03
04
黄海海战战役 图
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链接
01
《甲午战争史》
02
《北洋海军兴衰史》
03
《黄海海战纪实》
04
《甲午战争全记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甲午中日战争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战争前的态势 • 战争过程及重大事件 • 战争的影响和后果 • 历史启示和经验教训 • 相关图片和资料链接
01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01
清朝末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 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 出现了严重问题,国力衰退,民 不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29
11
一、甲午战前的国际形势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垄断资本的 形成,更为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 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 领土的高潮。
二、甲午战前的中国与日本
1.甲午战前,清政府极其腐败,主要集中 在清中央政权的腐败,以慈禧为例。
第一节 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综述
一、解放前的研究概况
•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895年,就有王柄耀 的6卷本《中日战辑》出版发行。1896 年刊行的有蔡尔康的8卷本《中东战纪 本末》;易鼎顺的14卷本《盾墨拾余》; 侍读学士文廷式的《闻尘偶记》。1897 年,曾任驻日领事的姚锡光出版了5卷 本的《东方兵事纪略》。
感悟危机
3、政治意识的变化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三国干涉还辽及其影响
1、三国“干涉还辽”的实现
沙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2020/2/29
50
2、三国“干涉还辽”对甲午战后的 中国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沙俄在政治上 取代了英国在华的支配地位。
其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也是远 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大刺激了日本对外侵 略扩张的野心,积极扩军备战。
(2)、甲午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 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
• 甲午战前,远东的基本格局是英国、俄国 的对立和争霸。甲午战后,俄国和法国都加 紧他们在远东地区的侵略;德国也开始参与 远东地区的争夺;美国也趁机提出对华门户 开放政策。这一切都表明英国在远东地区的 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即将面临一个更危 险的局面。
赔款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对日外交, 中国的行政主权遭到破坏。
赔款警醒了中国人民,客观上促进了维新 运动的兴起。
库平银:清代虚银的一种。为
政府征收赋税和国库其他收支活 动中称量银两的标准。中央库平 一两为37.31256克,即575.82英厘。
巨额的战争赔款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所需资金。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 “继承列祖列宗伟业,不问一身 艰难辛苦,经营四方,安抚亿兆, 冀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 四方。”
政治上:建立了内阁、宪法、议会等一整套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度。
2 、
经济上:明治政府通过“殖产兴业”政策,极力促进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
甲
迅速转变,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和扩军备战提供
午
了物质基础。
战
前
军事上:甲午战前,日本正在紧锣密鼓地疯狂地扩军备
的 日 本
战,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新式舰艇21艘, 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完工下水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 洋舰,装备有10英寸左右速射炮数十尊。
思想上:明治政府大力向军队和国民推行军国主义教 育和宣传,要求军人和国民绝对尊崇天皇。
发行.《中日战争》共分为七册,共计304 万字,是甲午战争史料最初之集大成者汇集
了有关甲午战争的大量历史资料。
2、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委会 编辑出版了《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三、新时期的深入研究和史料 挖掘出版(1978—1999)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戚其章:
1.《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次日,刘坤一复电:“北洋转电旨,派三船, 本应钦遵,惟南洋现仅五船,分防吴淞、江阴, 水师实嫌单薄。现虽尚无警信,而东南各省为 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饷源所在,必须格 外严防。吴淞等处炮台不及旅顺、威海巩固, 若派三船赴北,不特此间炮台势成失箸,且长 江五省门户,仅有两船驻守,更是 启敌窥 伺,……我船未毁,虽连樯北上,相遇亦虑难 敌。……,再四思维,各船实难暂离。”
《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出版。
《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出版。
四、甲午战争史重要问题的研讨情况
1、关于甲午战争的战略问题 2、关于北洋海军在战争中的阵法问题 3、关于黄海海战的问题 4、关于威海卫之战问题 5、关于甲午战争人物评价问题
第二节、中日甲午战争
•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 陆。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在此阶段,清军节节败退, 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期间主要经过威海卫战役,1895年4月17日, 签订 《中日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海军如败,惟有战至 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3)、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保持着巨大的惰性。甲午战争中国竟被东方蕞 尔岛国日本打败,并且败的那样惨。这对中国 人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朝野上下认定:抱 残守缺不能挽救中国,只有进行根本的改革, 中国才有希望。
(4)、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化
定远舰
镇远舰
吉野号
1、军事指挥:缺乏一个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的 军事指挥机关,指挥方法陈旧,指挥效率低下。
2、缺乏协同作战,是北洋舰队失败、覆灭的 又一原因。 3、北洋海军管带群体与甲午海战。
4、北洋海军训练水平低劣。 5、北洋海军军纪涣散。 6、北洋海军的后勤保障存在严重问题。
在日本军队逼近威海卫之际,光绪皇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近代新型的知识 分子转化。当时知识界掀起一股读西书、 译西书的热潮。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功名意识逐 渐淡薄,许多知识分子走上了实业救国 的道路。
1、文化心态的变化
对待西学的态度
2、价值观念的变化
功名意识日益淡薄
部分知识分子开始 职业转型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
2020/2/29
38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 (1)、战争赔款的影响 • 1、战争赔款对中国的影响 • 2、战争赔款对日本的影响
战争赔款破坏了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使 中国财政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恶化。
战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对国民的大肆搜刮, 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
19世纪80年代,在横须贺拍摄到的“比睿”舰
1897初,在神户拍摄到的“武藏”舰
1887年末,在横须贺拍摄到的“葛城”舰
定远舰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镇远”舰
旅顺军港内的北洋战舰
收藏在军博的“镇远”舰铁锚
三、甲午战争的经过
•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 得黄海制海权。期间经过平壤之战、丰岛海战和黄海 海战。
2.《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 出版社1983年出版);
3.《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 出版社1990年出版);
4.《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5.《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出版)
辽宁大学的孙克复教授和关捷教授 在甲午战争史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
总而言之,甲午战前的中国,由洋务派推行 的改革,无论是 “求强”还是“求富”,主要 还是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封建制度和 封建礼教,基本原封不动;对于新兴资本主义 势力,扶助不够,发展迟缓;对西方列强幻想 守约求和,信义笼络,国家主权不断丧失,致 使中日两国国防近代化的距离迅速拉开。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吾辈从军卫国,
“苟丧舰,必自裁”.Fra bibliotek早置生死于度外,
—北洋水师右翼总兵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刘步蟾
——邓世昌
甲
午
战
争
中
的
李
“ ——
吾吾吾
鸿
悲惜敬 李李李
章
鸿鸿鸿
章章章
梁之之之
启遇识才
超”,,
四、北洋海军覆灭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前夕,中国拥有军舰78艘,鱼雷艇24艘, 总吨位为83,900吨; 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拥有军舰31艘,鱼雷舰24艘, 总吨位为60,470吨。 直接参战的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比较: 北洋舰队共拥有舰船25艘,总吨位为35,500余吨; 日本联合舰队拥有舰船12艘,总吨位为36,700吨。
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辑并出版了 88卷本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二、建国后的史料整理编辑出版和初步研究 (1949—1966)
1、5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 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这套丛刊的第五种,就是关于甲午战争的史 料集《中日战争》,分别由新知识出版社于 195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正式出版
帝向李鸿章发布上谕:“我海舰虽少,而 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 莫如乘间出发,断贼归路。”
而李鸿章则给丁汝昌下了这样的命令:
“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 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丁汝昌给李鸿章的回电则认为:“海
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 已。”
1894年8月29日,光绪皇帝发出 上谕:“现在北洋各船修理需要时, 各海口防务十分紧急,若暂调南瑞、 开济、寰泰三船迅速北来助剿,务 须连樯前进,不可离远,免被敌人 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