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合集下载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禹贡半月刊名词解释

禹贡半月刊名词解释

禹贡半月刊名词解释一、禹贡半月刊的基本情况禹贡半月刊啊,那可是在学术史上挺有名气的一个刊物呢。

它主要是跟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这个半月刊呢,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地理和历史交织世界的大门。

它创办的时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有好多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

这个刊物就像是他们的一个集中地,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对于古代的地域划分、山川河流在历史中的变迁,还有不同区域的人文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成果。

二、它的意义和影响从意义上来说,它可是为当时的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一个超级重要的平台。

很多学者的新观点、新发现都能通过这个半月刊传播出去。

就像是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对历史地理研究的热情。

对于推动整个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呢。

而且呀,它在保存和传承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方面也是贡献巨大。

那些发表在上面的文章,就像是一个个知识的小宝藏,让后来的研究者们可以不断挖掘和学习。

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学者们的智慧和现代的研究。

三、它的内容特色禹贡半月刊的内容那是相当丰富。

里面有好多关于古代地图的研究,那些学者们试图通过古代的文献、考古发现等,还原出古代地图的模样,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

还有关于各地的民俗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

比如说某个地方独特的民俗习惯是怎么在当地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再比如说,对于古代边疆地区的研究也不少。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变迁的,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在这个半月刊里,还经常能看到对古代地名的考证。

一个地名背后可能有着好多故事,它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也可能因为各种历史事件而有了特殊的含义。

学者们通过各种方法,像查阅古籍、对比不同时期的文献等,来搞清楚这些地名的来龙去脉。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智慧树答案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见面课:中国地域文化的形成、表现与发展1.下列地域文化,与其他三个类项不在一个层级的是()答案:沪文化2.以下哪一项不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答案:国家政策引导3.分布在山西黄土高原的特殊建筑样式是()答案:窑洞4.以下地方信仰,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是()答案:蚕花娘娘5.以下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与华北平原不相匹配的是()答案:饮食以红薯、玉米为主6.西汉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地域集团是()答案:丰沛集团7.以下人为因素不会导致地域文化发生变化的是()答案: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8.以下哪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移民进入后,在原有地域文化内部形成“文化岛”的现象()答案:晚清以来基督教在东南沿海的传播9.地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不包括以下哪一项()答案:地域文化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0.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地域文化的未来发展()答案:对于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地域文化内容的消亡,要坦然面对见面课: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政策1.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称法的是()答案:李希霍芬2.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主要在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答案:汉唐时期3.狭义“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答案:绿洲丝绸之路4.丝绸之路存在的地理环境基础是()答案:有农耕定居聚落作为沟通媒介5.以下技术文明,哪一个不是在公元前3000年传入中国的()答案:马匹6.公元前3世纪丝绸之路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答案:中亚商团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崛起7.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答案:沿途民族的商业动力8.中原王朝致力打通丝绸之路的动机是()答案:保障中原王朝的军事安全9.丝绸之路北线虽然容易通行,但是在历史上经常断绝,其主要原因是()答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10.北朝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族群是()答案:粟特人见面课:中国历史地理与当代大学生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答案: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2.下面哪一项内容无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答案: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3.下面哪一项不是学习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和意义()答案: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4.中国近代第一部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是()答案:《禹贡》半月刊5.率先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答案:竺可桢6.以下哪一个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答案: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见面课: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的变迁1.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是()答案: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2.华夏族群心目中,位于天下中心的地区是()答案:洛阳盆地3.什么时候长江流域被纳入“中国”地域范围()答案:东周4.哪位帝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疆域范围()答案:汉武帝5.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周边民族政权是()答案:高句丽6.今天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何时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答案:宋朝7.汉代以后,哪一个王朝突破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疆域()答案:清朝8.谭其骧先生所主张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是以什么时期的中国疆域为准的()答案: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的中国疆域9.19、20世纪之交,通过与地方土司签订合约,逐渐侵占中国云南省西部领土的西方国家是()答案:英国10.外蒙古正式脱离中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在什么时期()答案: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友好条约之时第一章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答案:历史文献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答案:南京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选项:A、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B、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C、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答案:A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1、《禹贡》半月刊《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

2、五服制五服制是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是古代理想化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等级权力分配制度。

它是一个以王都为中心,向四面等距扩张的矩形统治区域和权力层级划分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五服制不可能被完全执行。

3、三条四列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三条是指北条导岍、中条西倾和南条嶓冢;四列则是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岷山为正阳列和嶓冢为次阳列。

4、王畿王畿是位于甸服之中的、以王邑为中心的区域。

从王邑向外分别是四鄙、四甸。

整个王畿由王田区、农田区以及宗族邑聚一同构成,是古代天子的直辖领地以及统治中心。

5、附郭县附郭县是指某个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的治所包含在另一个县的县城里面。

有时候,大县的城内甚至会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其他县的治所,以致难以分清首县所在,故通称这些县为“附郭县”。

6、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地理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宋朝的《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

7、道里广轮道里是指路程上的距离,而广轮是指土地的面积。

道里广轮即是指古人绘制地图时,在图纸上厘定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实际面积与地图面积的绘图方法。

8、统县政区唐朝中期以后,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进行管理。

节度使最初只是掌管军务,后来就总揽辖区内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

从此,本来军事意义上的藩镇或者道,逐渐成为统辖州、县的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9、内史内史原本为周代官名,秦代时延袭,负责掌管治理京畿地区,后逐渐掌握地方行政,并因此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孙喆2013-05-15 11:16:44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4期内容提要:边疆问题是贯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焦点问题,在“救亡”和“经世”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边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34年以顾颉刚为首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部专业性学术期刊。

其内容涉及多个知识领域,但毫无疑问,对边疆问题的关注给刊物本身增添了浓重亮丽的一笔,也集中体现了《禹贡》半月刊背后的学人们在社会巨变之下,是如何“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的。

关键词:《禹贡》半月刊边疆研究/学术现实需要作者简介:孙喆,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1936年,顾颉刚提出了“我国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的口号,认为:“但使国家因势利导,且有设计与分配工作之机关,则以其基础之学识与使用工具之能力均远胜道光间人,此第二回运动之收获必远胜于第一回可断言也。

”①后来的学术界依顾颉刚的提法,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定义为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因此,今天的学界在回顾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史时,都不能不提及顾颉刚及以其为首的禹贡学会所作的工作。

创刊于1934年的《禹贡》半月刊作为顾颉刚等人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一些针对该刊进行研究的成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其边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禹贡》半月刊及其边疆研究的认识。

但从总体上讲,这些研究成果以记叙性、纪念性或评介性文章居多,予以具体和深入分析者少。

本文拟就其趋重边疆研究的时间、关注焦点和研究途径及其在“第二次高潮”中的地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

一、从沿革地理到边疆研究《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7月16日第7卷第10期后停刊,共出版7卷82期,载文741篇。

②其内容涵盖丰富,并非单纯研究边疆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等多个领域。

同时,如果加入时间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半月刊的研究范围其实还有一个动态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体现出阶段化的特征。

当然,这些阶段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只不过在某个阶段,某个主题更为突出而已。

对于边疆问题,顾颉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

③学界也普遍承认《禹贡》半月刊的创立与当时强敌入侵、民族情绪高涨的社会背景及顾颉刚等人学术报国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本文认为,至少从刊物初期的实际内容来看,离经世致用的主旨尚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倒是与顾颉刚等一直热衷的“古史辨”一脉相传,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理路相去不远。

④顾颉刚本人也说过:“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篇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问的出发点。

”⑤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半月刊文章多与古代地理考辨有关,涉及边疆的并不多。

不过,顾颉刚在《发刊词》中,还是间接指出边疆研究的必要性及治学路径。

“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禹贡》列在书经,人所共读,但是没有幽州,东北只尽于碣石,那些读圣贤书的人就以为中国的东北境确是如此的了。

不搜集材料作实际的查勘,单读几篇极简单的经书,就注定了他的毕生的地理观念,这又不是我们的耻辱?”⑥在他看来,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查勘来研究中国的边疆问题,可以厘清中国的民族成分究竟怎样,中国的国土范围到底有多大,从而完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史》,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蒙部分地区掀起“自治运动”的风潮,日本乘机介入。

1934年4月23日,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在百灵庙成立。

是年8月,顾颉刚等人赴百灵庙考察,并与德王面谈多次。

此番亲身经历,使顾颉刚倍感边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背后有日本人撑腰,察、绥两省旦夕有继东北四省沦亡的危险,心中着急,想唤起国人共同密切注视边疆问题”,因此“便将《禹贡》半月刊内容转到了以研究边疆历史和记录边疆现状为主”。

⑦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禹贡》半月刊第2卷(1934年9月1日至1935年2月16日)的边疆史地文章并无明显增多。

又过了一年,即1935年3月1日,《禹贡学会简章》对学会宗旨进行了修改,扩大至“以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及民族演进史为目的”⑧,但所载相关内容的比例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不过,顾颉刚在1935年9月写给杨寔的回信中,已经表达了对作者群中边疆研究人才的自信。

他说:“本刊作者研究边疆及邻国者不少,满洲、朝鲜则有冯家昇先生,日本则有王辑五、周一良先生,新疆则有黄文弼、王日蔚先生,西藏则有吴玉年、傅成镛先生,而蒙古方面亦有杨(寔)先生与侯仁之先生,如此努力作去,将来在我国学术界中必有空前之成绩,可豫言也。

”⑨《禹贡》半月刊在研究内容上真正向边疆倾斜,是在禹贡学会正式成立之后。

⑩1936年1月,《禹贡》半月刊印发《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该计划书“原为募捐用的。

因为文中直斥日寇,而当时敌人在平津已横行无忌,此不便公开,故只印小册,在同志间散发”(11)。

文中述及,研究边疆是本会工作之“致用方面,事关国家大计”,在回顾了“百年来中国之边疆学”、“百年来外人对于我国之调查研究工作”、“近年来日本学者之中国研究”后,详细提出禹贡学会研究边疆之计划以及会员之可任边疆工作者等具体工作内容,并据此向交通部、教育部、行政院、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等部门、机构请款。

当年5月,禹贡学会正式成立;“7月,款项下达,学会遂设置各项人员以开展工作。

(12)二、边疆研究的内容和途径《禹贡》半月刊共发表边疆研究文章百余篇,以对内蒙、东北、西北边疆的研究为重点,涉及边疆历史和地理沿革、交通、经济开发、建设等,所占比重仅次于沿革地理。

(13)根据对《禹贡》半月刊载文情况的整体考察,其内容向边疆研究拓展,应以第5卷第8、9合期《西北研究专号》为起点(1936年7月1日出版),并以第6卷(1936年9月1日至1937年2月16日)最为显著。

若按时间先后排比,则半月刊关注的边疆地区,先东北,而西北,再西南。

这说明刊物趋重的方向与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在专题研究方面,禹贡“同人尝约为某一问题之研究,集合而成专号,冀收切磋之效”(14),先后出版《西北研究专号》、《回教与回族研究专号》、《东北研究专号》、《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绥专号》,并开始编辑印行“边疆丛书”。

在半月刊上针对边疆问题撰写文章的作者中,冯家昇是着力甚多的一位。

同时,他从1936年2月起,即半月刊的第5卷第1期起,开始接替谭其骧,与顾颉刚共同担任主编。

他的研究方向偏于边疆民族史,并在北大讲授“边疆民族史”一课。

顾颉刚曾称赞其:“将来《亚洲民族史》必有成于君手之一日。

”(15)《禹贡》半月刊的内容得以实质性地向边疆、民族方向倾斜,冯家昇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禹贡》半月刊也刊载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中提到:“凡此诸国学者对于我国之孳孳研究,固亦有出发于其求知之欲望,学术之探讨,然亦不免别有作用者。

作用伊何?计画其移殖人民,夺取市场,侵略土地之方术是也。

”(16)所以,关注国外学者对中国边疆的研究动态,对提高国人的边疆危机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禹贡》半月刊编译的外国学者文章,主要有斯文赫定的《黑城探险记》、《新疆公路视察记》、《西藏》,内藤虎次郎的《都尔鼻考》,拉铁摩尔的《蒙古的盟部与旗》、羽田亨的《西辽建国始末及其纪年》、松井等《契丹可敦城考》、大谷胜真的《安西四镇之建置及其异同》、崛谦德的《于阗国考》、荣赫鹏的《英人探险西藏埃非尔土峰记》等,其中以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和日本学者著作居多,内容多以边疆民族研究的实际成果为主。

禹贡学会中译介外文文献及著作上着力较多者为周一良、冯家昇、侯仁之、白寿彝等。

对于登载国外译文,齐思和曾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禹功》“似宜从欧美学术杂志之例,于翻译稿件一概割爱……《禹贡》既为专门学术杂志,似宜专载独立研究,直接探讨之结果……国外学者佳作甚多,其用普通文字如英、法、德、意、日等文写成者,学者最好能直接阅读”。

顾颉刚就此专门作答,表明用意。

他说:“第一,吾国学术落后,无庸自讳,欲急起直追,不得不借助于他山之玉。

然外国史地学之书籍杂志,国中能看到者有几处……故为搜集材料及认识前人所已提出之问题计,为增加工作效率及开拓研究者之心胸计,翻译工作实不可省。

第二,本会工作目标为研究中国民族史与疆域沿革史。

疆域沿革之学,为吾国所固有……虽不与邻邦学者接触,亦自可独行其是,完成研究之功;若更能兼综气象、地质、土壤、水利诸学,俾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则更将有超出先辈之成绩矣。

至于民族史,是固先辈所未及而邻邦学者所特别注意者,以其材料之散在异域,研究之已历岁年,故吾辈如不急于接纳其已有之工作,势必到处冥行盲索,事倍而功半。

为欲诱导吾国学者纳于研究之正轨,而不再以揣测武断为能事,此类翻译文字实不可不求其多且广。

第三,本刊以大学本科生及研究院生为基本工作人员……而翻译学术论文可使之心领神会于治学之方法,实为最好之教育。

”(17)因此,有重点地介绍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状况,成为半月刊的特色之一。

开展实地调查,是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一大亮点,而《禹贡》半月刊的作者群亦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的要求,其对边疆史地的研究途径,“一赖实地调查,一在考究典籍”(18),顾颉刚提出:“中国的穷是最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做这样做那样,实在也无从说起。

国立的研究机关固然有,但在穷的现象下,能做的事有多少?反过来看,该做而无力做的事又有多少……我们研究地理,应该对于我们版图内的山河、景物、人民,以及我们以往的光荣,都亲眼领略一过。

”(19)1934年8月,顾颉刚曾同郑振铎、雷洁琼、吴文藻、谢冰心等沿平绥路沿线考察。

这些调查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1936年7月对绥远、包头等地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对河套之自然环境、地理沿革、水利、农垦、兵屯、移民、开发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所获报告书、调查表及关于河套渠道之绘图甚多,归后,形成《后套水利调查专号》。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众多少数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就是多聚集于边陲。

因而,研究边疆问题就不能离开对民族的研究,反之亦然。

当时学者“在有关边疆史地的研究中,所遭遇到的不仅是地理考察的问题,尚有民族文化的探源寻根问题,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常将历史地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问题混为一谈。

这类研究在当时可能是不自觉的,因为在传统的学术分类中,历史地理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并未有明确的学门定义,而以笼统的史学加以涵盖,因此在进行实地考察时,这些问题是同时受到照应的”(20)。

顾颉刚早在1935年9月写给胡适的信中就曾提到:“禹贡学会,要集合许多同志研究中国民族演进史和地理沿革史,为民族主义打好一个基础,为中国通史立起一个骨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