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必须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

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病毒的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毒的结构、感染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高一生物必修一的病毒知识点。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生物结构。

一般来说,病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核酸(包括基因组和复制所需的辅助基因、调控基因等)、蛋白质外壳(也称为壳或衣壳)和尾部纤维(某些病毒具有)。

病毒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没有细胞器和代谢机制。

二、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

其中,空气飞沫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感冒病毒就是通过打喷嚏、咳嗽时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其他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则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此外,某些病毒还可以通过动物和昆虫进行传播。

三、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寄生式和裂解式。

寄生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自身复制。

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合成酶来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而裂解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使其溢出成熟的病毒颗粒。

四、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病毒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导致慢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此外,病毒还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外壳和尾部纤维等部分。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方式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方式

病毒的结构与感染方式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的结构和感染方式是了解病毒学的基础,也是研究疾病传播和防治的重要内容。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它们携带了病毒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则包裹着核酸,形成了病毒的外壳,保护核酸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病毒的外壳通常呈现出各种形状,如球形、棒状、多面体等。

这些形状是由蛋白质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例如,艾滋病病毒的外壳是由数百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形成了一个球形结构;流感病毒的外壳则呈现出球形内有一个棒状的结构。

除了核酸和蛋白质外,一些病毒还具有额外的结构,如病毒膜。

病毒膜是由宿主细胞的膜融合而成的,它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二、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的感染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病毒有不同的感染途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方式。

1. 空气传播:一些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从而导致感染。

2. 接触传播:一些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皮肤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 食物或水源传播:一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例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当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时,病毒会进入消化道,从而导致感染。

4. 虫媒传播:一些病毒通过昆虫或其他媒介传播,例如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

当媒介昆虫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其他人时,病毒会传播到新的宿主体内。

5. 垂直传播:一些病毒可以通过母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例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

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孕妇感染病毒后,通过胎盘或母乳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总结起来,病毒的感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特性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特性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特性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病原体,它不能自行进行代谢活动,只有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的结构和生命特性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只是由蛋白质套着一段核酸(DNA或RNA)组成。

由于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它们不能进行独立的自我复制,只能通过感染寄主细胞才能完成复制。

病毒的外壳由一层叫做“外套膜”的脂质双层组成,上面有许多叫做“糖蛋白”的蛋白质,与寄主细胞表面相互作用,进而感染寄主细胞。

二、病毒的生命特性病毒具有生命特性,但却是非常特殊的生命形式。

它们不属于生物,因为它们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和自我复制。

然而,他们又是生物的一部分,因为他们能够感染寄主细胞,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这种繁殖方式与生物类似,但它们不能进行独立的无性或有性生殖。

相反,它们依靠感染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的寄主细胞通常是生物的细胞,这些细胞会将病毒取入细胞质中,并将核酸释放出来。

然后,病毒的基因组就会开始繁殖,利用宿主细胞做为复制和表达其基因组所需的资源。

此时,病毒基因组可以按照两种方式进行复制:第一种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装置直接复制;第二种是将它们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内,并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复制活动来复制。

三、病毒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寄主之间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

首先,病毒必须进入寄主细胞才能完成复制。

为了进入寄主细胞,病毒会利用它们表面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类似于锁与钥匙之间的关系。

只有病毒的“钥匙”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锁”非常匹配,病毒才能够进入宿主细胞。

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它就会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装置来繁殖。

这通常会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或失去其正常的功能,因为大量的病毒复制会耗尽宿主细胞的资源。

病毒还可以利用宿主细胞释放出大量病毒,并通过宿主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来传播疾病。

总之,病毒是一类极小的病原体,它们不能自行进行代谢活动,只有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病毒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外壳的蛋白质以及内部的遗传物质,即病毒的核酸。

病毒属于体积较微小的非细胞生物体,具有复制、遗传、进化以及变异等功能。

但病毒需寄生于宿主活的细胞内,通过摄取宿主细胞的营养成分维持自身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一旦离开活的细胞,病毒则会失去活性。

病毒一旦遇到活的细胞,则可以进入其中并开始复制,随后分泌到细胞外而对其他健康的细胞造成感染,甚至引起发病。

病毒可以导致较多疾病的发生,比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可以由腺病毒、呼吸道病毒等普通的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流感病毒或新型冠状病毒等引起较为严重的传染病。

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最低级的生命体。

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RNA),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

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

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

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T偶数噬菌体。

在脂质的包膜上还有1种或几种糖蛋白,在形态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通俗地说,病毒就是外有一层蛋白质包裹,内有遗传信息,蛋白质就好比皮肤,遗传物质就是大脑衣壳决定病原特异性。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微生物体,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对其感染机制和特性至关重要。

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DNA病毒包括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RNA病毒包括单链RNA病毒和双链RNA病毒。

在不同的病毒家族中,它们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组成部分,下面就从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两方面来介绍。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结构包括外壳、核衣壳和核酸核心三个部分。

1.外壳外壳是病毒的外层,由病毒的蛋白质构成,又称为病毒衣壳。

病毒的外壳形态各异,有些呈球形,有些呈立方形。

外壳的作用是保护病毒的核酸,并对宿主细胞进行识别和感染。

外壳的主要构成是病毒的蛋白质,蛋白质通过互相作用、自组装形成病毒的外壳,不同的病毒外壳的蛋白质组成也不同。

2.核衣壳核衣壳是病毒的中层,由病毒的蛋白质构成,也称为病毒包膜。

核衣壳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病毒的核酸,在一些病毒中,核衣壳上还可能有一些具有识别和黏附作用的糖蛋白。

不同的病毒核衣壳的蛋白质组成也不同。

3.核酸核心核酸核心是病毒的内层,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类,核酸核心由病毒的基因编码的RNA或DNA构成。

核酸核心是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病毒的遗传特征,还是病毒进行复制和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部位。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和核酸两类。

1.蛋白质病毒蛋白质是病毒中最丰富的物质,蛋白质的分子量一般在10~400 kDa之间,具有丰富的功能。

病毒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包括结构支持、感染宿主细胞、病毒复制和装配等。

在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中,病毒蛋白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不同的病毒蛋白质功能也各不相同。

2.核酸病毒的核酸是病毒内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和信息存储中心。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RNA或DNA,在不同的病毒家族中,其长度、结构和序列都有很大的差异。

核酸中的基因编码了病毒蛋白质的信息,它具有指导病毒复制和感染宿主细胞的重要作用。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传播途径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传播途径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传播途径病毒,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而这些病毒虽然微小,但却可以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在人群中传播,就会形成病毒的爆发性传播。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在细胞内寄生并且进行繁殖。

它的基本构造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 外壳蛋白病毒的外壳蛋白是由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组成,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在感染过程中,外壳蛋白相当于病毒的钥匙,可以将病毒介导到宿主细胞中。

2. 核酸病毒的核酸主要包括DNA和RNA两种结构,而这两种核酸决定了病毒的基因信息和遗传特征。

当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核酸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繁殖。

3. 基质蛋白基质蛋白是病毒的重要部分,可以影响病毒的组装和结构。

基质蛋白大多数是非常小的蛋白质,它们可以被看作是病毒内部的“建筑工人”,在病毒的组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酶酶是病毒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病毒完成对宿主细胞的侵染和不良影响。

病毒的酶主要包括蛋白酶、RNA聚合酶、DNA聚合酶等等,这些酶一般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

5. 糖蛋白糖蛋白是一种很小的蛋白质分子,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在病毒中,糖蛋白有时也被称作“糖壳”,它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是病毒的感染介体。

二、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能够以许多方式传播,这些途径包括了动物、人类、昆虫、细菌等等。

目前,我们已知的病毒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空气中携带的病毒颗粒进行传播。

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传播的。

在人群密集区域,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等交通枢纽内,病毒就更容易传播交叉感染。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一种更快的病毒传播方式。

飞沫主要包括了口腔和鼻腔中的分泌物和不同形式的排泄物,如唾液、呼吸道粘液等。

当一个人咳嗽和打喷嚏时,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飞沫喷出,因此也会有大量的病毒进行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人与人间的身体接触进行传播。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方式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方式

03
病毒的生活方式
病毒的复制过程
吸附与注入
01
病毒首先通过其外壳蛋白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将其核酸
注入到宿主细胞内。
核酸复制与蛋白质合成
02
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的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和原料进行复制
,同时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组装与释放
03
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粒
子,然后通过裂解宿主细胞或出芽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03
将病毒样品快速冷冻,在低温下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
,可获得更接近天然状态的病毒结构信息。
分子生物学技术
核酸测序技术
通过对病毒核酸进行测序,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信息, 为病毒分类、溯源和进化研究提
供重要依据。
基因克隆技术
将病毒基因片段克隆到载体中,实 现病毒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 可用于研究病毒基因功能和相互作 用。
蛋白质生产
利用病毒表达系统,可以在宿主 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蛋白质,用 于生产疫苗、抗体、酶和其他生 物活性物质。
生物杀虫剂
某些病毒可以特异性地感染并杀 死害虫,因此可以作为生物杀虫 剂,用于农业和林业害虫的防治 。
对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病毒与宿主共进化
病毒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病毒的进化往往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驱动, 同时病毒也能通过变异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其他特殊类型的病毒
结构特点
除了上述三类病毒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病毒,如朊病毒等。它们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可能与上述病毒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
这些特殊类型的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例如,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 白质而无核酸的感染性因子,它通过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异常蛋白质而导致疾病。

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病毒侵入宿主细 胞:通过吸附、 侵入、脱壳、组 装、释放等步骤
病毒复制:利用 宿主细胞的资源 和机制进行自我 复制
病毒释放:通过 裂解宿主细胞或 通过胞吐作用释 放出新的病毒颗 粒
病毒传播:通过 直接接触、飞沫 传播、血液传播 等方式传播给其 他宿主
病毒的潜伏期和症状
潜伏期: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 症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病毒种类、感染途径、宿主免疫状态等因素 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毒力、宿主免疫状态、治疗措施等因素
02 病毒的分类
按照遗传物质分类
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遗 传物质为蛋白质
RNA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滋病病毒等,遗传物质为 RNA
DNA病毒:如天花病毒、乙 肝病毒等,遗传物质为DNA
双链DNA病毒:如疱疹病毒、 痘病毒等,遗传物质为双链 DNA
单链DNA病毒:如小DNA 病毒,遗传物质为单链DNA
单链RNA病毒:如流感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遗传物质为 单链RNA
按照宿主细胞分类
DNA病毒:主要感染真核细胞,如人类、动物、植物等 RNA病毒:主要感染原核细胞,如细菌、古菌等 蛋白质病毒:主要感染真核细胞,如人类、动物、植物等 朊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如人类、牛、羊等
按照病毒结构分类
双链DNA病毒:如天 花病毒、乙肝病毒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基因重组的过程:病毒基因与宿主 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基因重组的影响:可能导致病毒传 播速度、致病性等发生变化
抗原变异
抗原变异的定义:病毒表面抗原发生变异,导致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抗原变异的原因: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和突变 抗原变异的影响:可能导致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疫苗效果降低 抗原变异的监测:通过基因测序和抗体检测等方式进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壳系由一定数量的壳粒(capsomere)组成。 每个壳粒又由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成。不同 种类的病毒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不同,是病毒 鉴别和分类的依据之一。
五邻体
六邻体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尚有囊膜 (envelope)。 囊膜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 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的化学成分。 有的囊膜表面有突起,称为纤突(pike)或膜 粒(peplomer)。囊膜与纤突构成病毒颗粒的表 面抗原,与宿主细胞嗜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有密切关系。有囊膜的病毒称为囊膜病毒 (enveloped virus),无囊膜的病毒称裸露病 毒(naked virus)。
聊城大学
一、病毒分类的原则

1963年 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 据安德鲁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 议提 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 ① 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结构; ④ 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 敏感性; ⑤ 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⑥ 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指病毒组分之外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
某些中间产物,具有酶的活性或其他功能。非
结构蛋白的作用近年来已逐步被了解。
结构蛋白
组成病毒体的成分
衣壳蛋白 包膜蛋白 基质蛋白——连接衣壳蛋白与包膜蛋白 的部分, 有跨膜及锚定功能区
非结构蛋白

20面体对称
核衣壳形成球状结构,壳粒
排列成20面体对称型式,有20个等边三角形 构成l2个顶、20个面、30个棱的立体结构。

病毒颗粒顶角由5个相 同的壳粒构成,称为五 邻体(penton),而三角 形面由6个相同壳粒组 成,称为六邻体(hexon)

复合对称型 其壳粒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 有立体对称的型式。痘病毒、噬菌体如此。
•核心:核酸
→基因组genome →决定病毒遗传、变异
和复制
•壳粒capsomere → 衣壳capsid →保护、介导、抗原性
•包膜envelope,包膜子粒peplomere(刺突spike) →保 护、介导、抗原性
Hale Waihona Puke 核衣壳的对称形式螺旋对称型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 复合对称 型

螺旋状对称 壳粒呈螺旋形对 称排列,中空, 见于弹状病毒 、 正黏病毒 和副黏 病毒及多数杆状 病毒。
第21章 病毒的结构

第1节 病毒概述 第2节 病毒的结构特征 第3节 病毒的化学组成 第4节 病毒的分类
第1节 病毒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 1、病毒病由来已久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预防天花推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 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6英国医生琴纳 (Jenner),得出了结论,牛痘可能使人预防天 花,并在英国及欧洲大陆普遍应用,挽救了千百 万人的生命。
Lambda Bacterio, phage DNA
流感病毒 的分节段 RNA
分节段

按病毒学的惯例,把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 凡与此相同的核酸称为正股,与其互补的则为 负股。某些RNA病毒如布尼病毒及砂粒病毒, 其单RNA部分节段为负股,部分为正、负股, 称之为双向。
传染性核酸 如把噬菌体或某些植物病毒的核 酸注入易感细胞内即能引起感染,并产生完整的 病毒颗粒。部分动物病毒也有这种现象,去除其 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也能感染细胞,这 样的核酸称为传染性核酸 (infectious nucleic acid)。传染性核酸不分节段,其本身能作为mRNA, 或者能利用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转录病毒的mRNA。 病毒核酸具有传染性这一事实证明,它贮藏病毒 的全部遗传信息。冠状病毒、微RNA病毒、疱疹病 毒等都具有传染性核酸。

各种主要病毒的形态与大小比较(模式图)

3、结构:从内到外为核酸芯髓、衣壳、囊膜。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包膜病毒
壳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核样物)
完整的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 (genome), 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等功能提供 遗传信息。由核酸组成的芯髓 (core)被 衣壳(capsid)包裹,衣壳与芯髓在一起 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的成 分是蛋白质,其功能是保护病毒的核酸 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 坏,并能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是病毒颗粒的主 要抗原成分。
蛋白质

由病毒核酸编码组成病毒的蛋白称结构蛋白 (structural protein),约占病毒总重量的70%, 少数低至30%~40%。病毒蛋白质构成全部 衣壳成分和囊膜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病毒 核酸的功能。衣壳蛋白、囊膜蛋白或纤突蛋 白可特异地吸附至易感细胞受体并促使病毒 穿入细胞,是决定病毒对宿主细胞嗜性的重 要因素。病毒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可激发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第1节 病毒的结构特征

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具有一定形态、结 构和传染性,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个体微小、只含
有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的微生
物。

1、大小:病毒颗粒极微小,测定单位是nm (1/1000),用电镜才能看到。最大的为痘病毒 300nm,最小的为圆环病毒17nm。 2、形态:球状、杆状、子弹状或多形态。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 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贝杰林克用“病 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 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杰林克。

自1898年德国科学家loeffer和Frosch发 现口蹄疫的病原为病毒,揭开了动物病 毒学新篇章。 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人、动物、植 物、藻类、真菌和细菌都有病毒感染。 其中动物种类繁多,多数对动物有致病 性,导致疫病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


阿里斯多德 (Aristotle)在公元 前四世纪就记述了 病犬的疯狂和暴怒, 通过咬啮还能将病 魔传给其他的动物, 此病也能传染给人 (人畜共患疾病)。 法国人巴斯德 (Pasteur)在1884 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


1886年,麦尔(Adolf Mayer)被烟草花叶病吸引 住了。认为可能是一个产生毒素的细菌所导致的 疾病。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年青的俄国科学家伊万 诺夫斯基(Ivanovski)发现感受花叶病的叶汁,即 使经过Chamberland氏烛形滤菌器的过滤也仍具 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 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 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聊城大学
第3节 病毒的分类

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 毒”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时间。国际 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订了 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并且建立了由目、科 (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的病毒分类系统。 目前病毒分类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开始走 向完善和逐渐成熟起来。






均来自宿主细胞。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主要 是 磷 脂 ( 约 50% ~ 60%) , 其 次 是 胆 固 醇 ( 约 20%~30%)。用脂溶剂可去除囊膜中的脂质,使 病毒失活。因此常用乙醚或氯仿处理病毒,再 检测其活性,以确定病毒是否有囊膜。 糖类一般是以糖蛋白形式存在,是某些病毒纤 突的成分,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神经氨 酸酶(N)等,与病毒吸附细胞受体有关。
聊城大学
⑦ 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学的特征。 1966年 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 学会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过 了上述 新的8项分类原则。

二、病毒的基本特征

1、无细胞结构; 2、只含有1种核酸:DNA或RNA; 3、没有核糖体和转移RNA(tRNA),也没有合成 蛋白质所必需的酶,必须严格细胞内寄生; 4、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而是在宿主细胞内合 成大量组分,通过装配而增殖; 5、对抗生素不敏感;绝大多数病毒在不同程度上 对干扰素敏感。 6、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 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或肿瘤性疾病。
第2节 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的化学组成包括三类物质:核酸、蛋白质及脂 类与糖,前两种是最主要的成分。病毒的核酸分 两大类,DNA或RNA,二者不同时存在。



可分单股 或双股 、线状或环状 、分节段 或不 分节段,分节段可称为多分子,不分节段则为单 分子。DNA病毒多数为双股、线状,少数为双股环 状,或单股环状,如圆环病毒。RNA病毒多数为单 股线状,不分节段:少数分节段,少数RNA病毒为 双股线状,分节段,如呼肠孤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