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烛之武的身份、特点以及与秦师的冲突。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理解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心理等,理解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聪明等。
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行为来具体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如烛之武与秦师的冲突、烛之武的退敌计策等。
2. 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注意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2.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时间线,帮助理清情节发展和事件顺序。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情节发展和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如勇敢、智慧、友谊等。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2、通过诵读,品读本文精彩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握本文的论辩技巧。
3、学习烛之武的担当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2、把握课文中的论辩艺术是本课难点;学法指导:1.借助历史背景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按照课文叙事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语、句式和梳理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注意论辩细节,体会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归纳法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提问:当国家处于战争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就显得特别重要。
明确:军事、外交。
从古至今决定国家危亡的重要因素是军事实力和外交。
中国古人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因而在国家危险关头,首选的解决问题办法是外交,其次才是军事。
今天我们要读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
(10分钟)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2.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学生对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掌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作品特点。
概述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关系。
2.2 课文解读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包括其智慧、勇气和谋略。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物。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推荐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5.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局势达成自己的目的;(3)能够理解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审视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机智应对困境的精神品质;(3)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交辞令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局势达成自己的目的;(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和口才技巧;(2)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军事、政治、外交等专业术语的理解;(3)如何将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局势达成自己的目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局势达成自己的目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烛之武智谋和口才的分析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烛之武的行为;3. 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烛之武退秦师》;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生平事迹;(3)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烛之武、秦师等角色;(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态度教育:(1)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行为中,认识到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性;(2)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豪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学习其人际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体会人物的生动形象。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6.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让学生了解其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7. 实践演练: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场景,运用其智谋和口才进行实际操作。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解决问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材:《烛之武退秦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能够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尊重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分析。
(2)文中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形象和智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自主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讨论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并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智谋和策略退秦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 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 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 生字:函(h a n )氾(f m )佚(y 1)缒(zhu i )阙(ju e ) ② 多音字:朝(zhao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 印g )(人名逢孙)③ 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 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 “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 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 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 651 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 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 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 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 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 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 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 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 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 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 632 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 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 (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 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中所记述的他身负君 对我们学好《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1 .反复阅读课文。
2 .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1. 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 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
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然而,他早上渡指的是公元前则指夷吾公元前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 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
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 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
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 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 一些。
关于重音。
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 读。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 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 “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 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 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
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 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
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 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 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3. 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4. 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5.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 /军汜“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提问:本段仅 25 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 (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 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 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 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