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解析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解析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解析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贰、军、辞、鄙、陪、敢、

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 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 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

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 生字:函(h a n )氾(f m )佚(y 1)缒(zhu i )阙(ju e ) ② 多音字:朝(zhao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 印g )(人名逢孙)

③ 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

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

秦如攻打 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 “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 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 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 651 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

子夷齐、卓子。并派人 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 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 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

国,以先 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 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 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 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

大夫叔瞻劝郑 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 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 632 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

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 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 (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 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中所记述的

他身负君 对我们学好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

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反复阅读课文。

2 .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

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

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 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 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

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

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

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 〈“。”,“?”“!”〈“……”,这个长短的确

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

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然而,他早上渡指的是

公元前则指夷吾公元前

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 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 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

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 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 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 读。例如“晋军函陵,秦

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 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 “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 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 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 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 语气、感叹语气,应读

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 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 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 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

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

/军函陵,秦 /军汜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 25 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

晋,且贰于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 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 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

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 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 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

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 南”。

楚也” 笔。

”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 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

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 换角度,从礼仪

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 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 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 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 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

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 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 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 /夫人之力 /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

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 /而取蔽之”句“因

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

所想 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危在旦夕 临危受命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 了秦君。他

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 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 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 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 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 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秦晋围郑

烛之武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 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 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

践中,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解?“是”当什么讲?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

“这是我的过错”。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

义项(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

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若

例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曾不若孀妻弱子?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2.说

例句

出处释义

《吕氏?刻舟求剑》

《史记?陈涉世家》

顾炎武:《文章繁简》

《左传?殽之战》

出处

比得上

表转折“至于”

表假设

释义

例句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出处

赤壁之战》

类型

名词作动词

2.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

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

3.今吾嗣为之十

二年

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

4.京中有善口技

口技》形容词作动词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

名词

服侍

名词

释义

事”用作动词:

箕畚”用作动词

“运”的状语,表说用的

工具动词“嗣”用作动词

“为”的状语,表动作行

为的状态形容词“善”带

宾语

“口技”,在此作用动

词:擅长

形容词“肥、鲜”均充当

“饫”的宾语,用作名词:

肥肉、鲜鱼

摸索其规律。

”句中的“而”应如何理

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因

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

是说也,人常疑

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

“悦”)

3.辞

《墨子?公输》高兴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辞谢,固请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

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

所辞4.鄙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

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

5.微

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

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微颔之

《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

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史记?荆轲刺秦王》

如果不是

即使不是

例句出处释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

他酒”《史记?项羽本记》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它无马!”

韩愈:《马说》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自己■ F ' r /■? ■ ■ ■

■■ ?'

”柳宗元:《捕蛇者说》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 州》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 词语,非常重

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 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

转危为安

[延伸阅读 ]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例句

慎之! 出处

徐珂:《冯婉贞》 释义 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站》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 后 诸将请所之

到、去

烛之武 (义勇)

危在旦夕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智说秦君

秦晋围郑

秦军乃还

晋亦去之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或将 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三、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印路路 【教学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

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8分钟) 1.导入新课(导入语)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通过检查学生之前的预习,让学生讲述对《左传》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左传》在历史学以及文学中的地位等。) 2.下面首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生僻字有一个准确的 把握,再次,通过默读、齐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脉络形成系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2.烛之武退秦师 ——《左转》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 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B了解常见的虚词 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 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曾说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仅凭其三寸不烂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简介《左传》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词: 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ng)逢孙(páng)2、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3、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一共涉及了哪三个

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 (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依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以诵带讲,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导语(从文言学习入手):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来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读懂、三、读出情感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

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抑扬顿挫”什么是“抑扬顿挫”呢? 那就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来表其心,抒其意,传其情特别重要的是八个字且把这方法说成“八字诵读法”吧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靠的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张飞的一声大吼,更不是杨六郎的一杆长枪,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处处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场上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的呢? 二、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烛之武的一番话是站在郑国的立场上吗?为什么?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4、小结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5、教师小结:明明为郑而来,却处处替秦着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也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

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详案

时间 3.1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授课时数 1 执教:张爱侠地点:高一(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 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教学过程 一备二备一、导入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 一六九引 这段文字对《左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二、齐读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梳理烛之武的说辞,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3、通过比较,体味《左传》的叙事艺术。 三、文本研读 活动一:解字词,完成积累 1、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2、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1、指名一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第一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第二节: 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注意虚词“也”“矣” 等。 第三节:重点强调几个反问句。 第四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活动三:品文意,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一、文章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如果在“退” 前添加一个状语来修饰一下,你们认为填什么比较合适? 烛之武智退秦师 二、那么烛之武是如何智退秦师的?齐读第三节,梳 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步骤,赏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1、梳理烛之武说辞步骤 (一)郑既知亡——以退为进。 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再伺机而行动,烛之武 深明此理,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就摆明了这一现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二)亡郑益晋——晓之以弊。 烛之武使秦伯戒备心理有所松懈后,“若郑亡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激发秦伯听下去的好奇心。采用 角色换位的说服艺术,把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一个为秦国 利益考虑的人。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间。如果晋得郑国之地,无疑是增加了晋的地盘,这样秦国要想再越过晋国就很困难。这是言“亡郑无益”。 (2)“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用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