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程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教案课程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言辞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作用;(3)能够欣赏文言文的文学美,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会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 烛之武的言辞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作用;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的言辞技巧及其内涵的理解;2.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3. 对文章主旨的提炼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言辞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作用;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体会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5. 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联系实际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烛之武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辞令技巧,如诸葛亮、曹操等,探讨他们的异同;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退秦师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3.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的含义;(3)分析并评价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的重要性;(2)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2. 文中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3.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 文中生僻字词和典故的含义;3.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典故;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3. 实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讲解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的运用;4. 课堂讲授: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典故;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4. 实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讲解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的运用;5. 课堂讲授: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作业。

六、教学内容1. 课文翻译:对《烛之武退秦师》进行逐句翻译,确保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烛之武的形象特点;3. 情节梳理:梳理课文情节,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退秦师;4.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烛之武的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领会其智慧与勇敢。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敢。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智慧。

6.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提炼出有益的启示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体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教学。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的理解,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如: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分析其说服秦伯的技巧。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等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2)体会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分析其说服秦伯的技巧。

(3)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分析其说服秦伯的技巧。

(2)体会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本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人物形象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辈出。

视频中可以展现各国纷争、战争场面、谋士辩论等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谋士和外交家吗?他们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

2023最新-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最新-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的一篇重要文言文,选自《左传》。

本课文通过叙述烛之武利用智慧成功退却秦师的故事,展现了其卓越的辩才和高度的忠诚。

文章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戏剧性。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能从中领悟到忠诚、智慧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2)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2)培养自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3.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讲解。

四、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左传》及《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退秦师的策略。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烛之武的智慧与忠诚。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复习重点词语和句式等。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解了《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春秋背景。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言知识。

3.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2、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前文导入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期自己的“仁政"理想得到诸王的赏识,进而有付诸实践的机会,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而且,这一路走来,孔夫子四处碰壁,途经郑国的时候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奔波缘由春秋时代,战乱频繁。

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乐制度此时已经丧失殆尽,那是一个“文明”退位、霸道横行、征伐不断的时代。

可是孔夫子内心深处仍然葆有对于理想、对于王政的一份期待,所以他68岁回到鲁国之后,退而著《春秋》。

他把自己一辈子的理想追求一“仁"“义”“礼"都渗透在文字里。

《春秋》介绍《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作者介绍孔子之路并不孤独,乱世中与之并肩而行的志士不在少数,本文作者左丘明便是其中之一。

左丘氏世为鲁国太史,至左丘明则约与孔子同时。

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乘车到周国都城,观览周国史籍)。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所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贤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授课人:鞍山市第九中学关颖教学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烛之武精彩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二、检查学案“巩固基础”部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或将
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1)——(5)属于名词的活用(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8)(9)属于使动用法,在学案上未出现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明确:(1)(2)是判断句(3)——(7)是倒装句式(8)是省略句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三、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
更清楚的表现文章内容呢?
烛之武(说)退秦师
3、烛之武是怎样劝说让秦伯退兵的呢?(根据学案预习分成两大组)
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

(学生积极参加,演绎其中角色)
第一组: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灭了郑国对你有什么好处?
秦伯:灭了郑国,我们秦国就可以有很多土地了。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却离晋国那么近,即使你灭了郑国也不好直接管理,这不等于将你攻打下来的郑国的土地白白送给晋国吗?
秦伯: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我即使得不到郑国的土地,晋国也会分给我相应的好处的。

烛之武:秦伯你的目光太狭隘了……
秦伯:你敢说我目光短浅,给我轰出去。

以此为例让第一组的其他同学也展示,注意说话的语气口吻、神情、手势等等,本组展示完毕,请同学们谈谈不能劝说成功的原因,例如:没从秦的立场出发、语气太生硬、没博得秦伯的欢心等等。

第二组:提示学生注意刚才大家提出的一些劝说需注意的小细节,进一步完善劝说内容。

让第二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一旁观察,即使让其他学生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劝说成功的原因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口吻比较谦和。

(让学生畅所欲言,合情合理即可。


1、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论辩的精髓。

2、小结: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明确:(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四、实战演练
让学生结合大家刚才讨论得到的一些收获、心得、体会,再修改一下自己所写的内容,小组内讨论。

言之成理即可。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 好好学习 没出息 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说这些家长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明确: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独立的乐趣,
让你的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2、一学生在期中考试中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自己基础太差,干啥都不行,心中十分苦恼,觉得前途渺茫,想放弃学业。

作为好朋友的你,如何来劝说他呢?请你将劝说的话用文字加以表述。

明确:失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考试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评价,只要找到原因,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加油!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巩固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从烛之武的精彩的论辩内容中,我们了解到语言的重要性、说话要讲究艺术,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与人沟通,做到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

六、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的形象特点
板书
烛之武(说)退秦师
《左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