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一)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一、曲突徙薪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

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③不应。

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

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

(《说苑·权谋》)【注释】①过:拜访。

②傍:同“旁”,旁边。

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

④息:同“熄”,灭。

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

⑥而不录:却不邀请。

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

乡,同“向”,从前;使,假如。

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②于是杀牛置酒( )③余各以功次坐( )④今论功而请宾(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二、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

天下之马者③,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④。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⑥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⑦。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注释】①子姓:您的家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0中考专题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第一套文言文阅读中考试题汇编【一】(2020年中考·甘肃天水卷)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4题。

(15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4分)(1)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被绮绣..(3)腰白玉之环.(4)弗之怠.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2024·山东·中考真题)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 (1)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 (1)

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概述这一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比较,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并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C)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放弃)(2)亲戚畔.之(通“叛”,背叛)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7.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8.第②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9.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示例:美国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推行单边主义,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孤立。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比较阅读】【甲】(见课文)【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拏.一小舟拏:(2)雾凇沆砀..沆砀: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梁衡评价此二文为“秋月冬雪两轴画”。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苏轼、张岱是如何描绘秋之月景与冬之雪景的。

4.这两篇短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弛.担持刀弛:(2)意暇.甚暇:(3)屠暴.起暴:(4)乃悟前狼假寐.寐: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少时.学而时.习之B.一狼径去.相委而去.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练习题(附答案)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练习题(附答案)(一)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知朝③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注释】①旦:早晨。

②市:集市,市场。

③一朝:一天。

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1)比三旦立市()(2)人莫与言()..12、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

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顾我的生意。

C.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

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13、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二)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许金不酬①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②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④⑤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①苴:枯草②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③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④薄:撞⑤盍:为何、何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向许百金许:(2)若,渔者也若:..2.对划线句子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原因!B.是有许多金子而不酬谢我的人!C.这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D.这是有许多金子而不酬谢我的人!3.商人最终沉入水底淹死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四)温人之周温人①之周②,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句意:被匈奴人截获。得:俘获。
④句意: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亡:逃跑。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1)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之:音节助词,不译/之:代词,他,指张骞;
B.信:守信/信:诚实;
C.以:凭借/以:用;
D.使:出使/使:出使。
故选:D。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甲】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以知道,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积极请见,足见其爱国情怀。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及战则请从(请战),可以知道,他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足见其爱国情怀。从【乙】文中的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可以看出,张骞的爱国情怀。
答案:
(1)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①参与;②指诉讼事件;③俘获;④逃跑。
(3)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4)D
(5)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蛮夷爱之
B.必以信宽大信人
C.何以战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募能使者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
现在哪些方面。
10.【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匈奴得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①重点词:弗,不。专,独自专有。以,把。句意: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重点词:遁,逃跑。无,没有。之,代词,他们,指匈奴。句意: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句意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故断为: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案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诉讼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