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_201X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浙江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名师课件岳麓版必修

浙江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名师课件岳麓版必修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提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发展教育;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 节,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要点二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 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 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 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 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 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易错易混]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阶段 初步 发展
曲折 发展
时间 新中国 成立初1958ຫໍສະໝຸດ 至1976年成就
参照苏__联___的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 造、调整
(1)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 心的教“育_大__革__命_____”初步建立起教学、 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 制 (2)1961—1963年,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 调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 轨道 (3)“文化大革命”使高等教育遭到严 重破坏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 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 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提示: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 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二、义务教育
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 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 战略决策。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PPT学习交流
答案
6
3.迅速发展 (1) 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数量增加,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起学士—硕 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 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PPT学习交流
15
重点难点探究
史料探究
主题二 高等教育的发展
1.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理解·深化·探究
年份 1957 1960 1977 1997 学校(所) 229 1289 328 2170
问题: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原因是什么?1960~1977年高 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1977年后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 原因何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问题:材料中的“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时间提出的?这一战略具有怎样 的重要意义?
答案
PPT学习交流
13
史论总结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 (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 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PPT学习交流
3
基础知识导学
梳理·识记·点拨
一 扫盲教育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成扫为盲教工育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 (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 ,全确国定工开农展教扫育盲会教议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 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 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高中历史第6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6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新中国成立以
来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的演变。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认识中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
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深刻含义。
3.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理解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
史料一 ①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 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 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
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5.“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 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有很 多具体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 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邓小平的这一做法旨在( )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A.“211 工程”
B.恢复高考制度
C.“希望工程”
D.“实施义务教育”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 1992 年提出的,C 项是 1989 年提出的,D 项是 1986 年提出的,而题中强调的是刘北宪在 1978 年参加高考后命运发生了变化,故选 B 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中断。 高等学校在 1966—1969 年未招生,1972—1976 年采取“自愿报名,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1977 年 恢复高考。这一变化( )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说课稿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说课稿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教育的兴旺,促进了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下一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7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山东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解析】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是建国初期,③恢复高考时1977,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故选B。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努力:2.成就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2.1986年《义务教育法》3.科教兴国4.成就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1977年恢复高考2.学位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问题思考思考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应是什么?提示科教兴国。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判断正误“教育大革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 ×)提示“教育大革命”不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是指1958年到1961年期间,受“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领域出现的“大跃进”。

问题思考思考解读下面漫画反映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

提示表层信息: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

(3)从当前的国内形势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 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 动力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 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教育的地位看,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 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 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考点一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命题角度:1.扫盲教育。2.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 [典题例析]
[例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 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
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解题思路] [答案] A
[题组冲关]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
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
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
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4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4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3)1982 年颁布的《__中_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宪__法_____》明确规定:“国 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 20 世纪末,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 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 年 1 月 1 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 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新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各类专 业人才缺乏;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 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 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 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 (1)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 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 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与国 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 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 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 28 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了解我国 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
教育发展的史 展及教育方针的演变。
实,理解“国运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认识中国实施
兴衰,系于教 “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问题]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推行简化字的主要目的是 什么? (2)史料二中,这样的办学方针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提示:(1)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2)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教育事业受到破坏。
新时期邓小平关于教育工作的光辉论断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 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探究问题]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的关系 的? 提示:(1)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的方 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 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 础。
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基本实现普及 成就
__九__年__义__务__教__育____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初步发展:建国初,我国基本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 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 (1)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 _生__产__劳__动____相结合为核心,有利有弊。 (2)1961—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 展轨道。 (3)“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 的例子。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很多,但德国 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 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 界前列。 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 (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 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盲 成就 2001年1月1日,中国宣布基本扫除__青__壮__年___文盲
二、义务教育 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
地位 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义__务__教__育__法___》通过;90 实践
年代提出“__科__教__兴__国__”战略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情境导入
1991年4月,7岁的苏明娟是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中心小学的一 年级学生。当时摄影师解海龙走进大别山采访并拍摄希望工 程专题,跑了十几个村庄,抓拍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这 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 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 外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该作品很快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 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对经 济、科技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 力和__科__技___实力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 (4)__教__育_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易错提醒]“科教兴国”不是只要发展科教就能兴国。“科教 兴国”战略不只是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国,也包括把科技和教 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它既强调了这一战略的目 的,又强调了这一目的的依靠。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导航 课程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准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导 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发展状况,
航 正确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一、扫盲教育 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了 措施 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宪法和教育法规均提到要扫除文
3.迅速发展 (1)1977年恢复统一_高__考__招__生__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资源 配置、专业结构、招生和分配制度等都发生了合理变化。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 长足发展。
[轻巧识记]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
[思维启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 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 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的劳动力素质、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 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 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观点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 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自汉武帝 起设立太学,创立地方学校,尊儒重教,通过察举、皇帝征 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的庶族地主通 过科举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 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 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史料一1950年,刘少奇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 体,但不能。” 史料二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 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 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 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后来被称 为“七二一指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