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叙事艺术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这部书中,记述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有帝王之间、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之间那种情同手足、团结友爱的关系;也有朋友间、敌人间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矛盾和斗争;还有作者本人早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后来受刑被迫为官的遭遇;更有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及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悲剧,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精彩、它的伟大、它的不朽!他说:“若夫贤人之言,则往古来今而观之,察其言行,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世以顺先事,后事以验来事,则臣主之道,忠贤之智,贤不肖之别,可得而着矣。
”也就是说,一部历史作品要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做到: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指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自三代圣人以来,至于兹矣,予之著《史记》,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同时,作者对自己所著的《史记》作了高度评价:“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借屈原的故事说明了他写《史记》的主旨,那就是要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一个正确的历史借鉴。
“太史公曰”,也是司马迁文章的一大特色,例如,《项羽本纪》最后是这样结尾的:“当此时,天下兵革方兴,亡秦必楚。
”其中“亡秦必楚”五字,无疑是在暗示我们,刘邦最终灭掉项羽建立汉朝的预言。
这样的结尾,常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叙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命运时,总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其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史记》中,每当讲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都会对这段历史进行全景式的描绘。
在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时,也往往能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某个侧面,着力刻画,使其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从而激发起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史记的叙事手法

史记的叙事手法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由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学之宝,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史记的内容精彩生动,同时也增添了一些艺术色彩。
首先,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叙事方式。
纪传体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历史文学传记体裁形式,以纪实性的记载和传记的方式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史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生平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事迹的叙述来反映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背景。
其次,史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司马迁善于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史记的叙事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列传分为纪传和志传两部分,纪传是基本的历史记载,而志传则是各个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这种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相互交织,不仅增强了史记的可读性,也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史记也采用了插叙和对话的叙事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常常插入一些生动的对话和评论,以展示人物间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
这不仅可以使史事更加具体化,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
通过对话和评论,史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历史阶段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最后,史记还运用了对比和双线叙事的手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叙述和对比,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物的得失成败。
这种对比和双线叙事的手法使史记更加丰满和完整,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
总之,史记的叙事手法既注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又兼顾了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采用纪传体、运用修辞手法、插叙对话和对比双线叙事等手法,司马迁成功地将历史和文学相结合,使史记成为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的伟大作品。
史记的叙事手法不仅为后世的历史著述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读者们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史记》叙事整体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唐· 刘知几:“《史记》者,纪 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 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 以为长也。”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传记文学
一、传记文学的定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它试图通过选材、 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 料范围内,传记作者努力把素材加工成闪光 的东西,如果他捏造事实,那么他在真实性 方面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仅满足列举事实, 那么他在艺术性方面就是失败的。既要真实 可靠,又要求富有想象的安排材料,以达到 栩栩如生的效果,这是传记文学的一组矛盾
二、《史记》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首先,《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和人文精神奠定了传记文学的基本原则。 《史记· 匈奴列传》指出:孔氏著《春秋》, 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襃(bāo,同“褒”),忌讳之辞 也。 《张丞相列传》: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 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 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 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chuò chuò,拘谨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游侠、刺客、倡优、医生
3、《史记》实录特点
历史真实和逻辑归纳的统一
惠帝不入本纪
项羽、吕后被列入本纪 孔子、陈胜列入世家
在叙事中对历史持疑,寓主观评价 这首先表现在客观叙事与现身评说上。《淮 阴侯列传》 司马迁经常对历史表达自己的激愤或者提出 自己的怀疑。 在《伯夷列传》中他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 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 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傥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的艺术特点

Q:结合作品分析(叙事艺术和人物描写)(《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史记》是一部通史,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开创了记传文学。
因此,《史记》的崇高地位不仅是在史学界,它还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
史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三方面,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整体风格特征。
第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创纪传体的叙事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它的独特叙事艺术,传主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而他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神奇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第二,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互见法” 矛盾细节神情对话)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即“互见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例如,《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刻画了一个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
《史记》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司马迁的叙事与论述技巧

《史记》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司马迁的叙事与论述技巧导言《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是司马迁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纪传体著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记载的广度和深度上创造了新的纪录,而且在叙事和论述技巧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
本文将从叙事的生动性、戏剧性和紧凑性,以及论述的客观性、分析性和煽动性等方面,探讨《史记》中司马迁的文学艺术手法。
叙事技巧生动性的描写《史记》中的叙事极具生动性,司马迁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将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记载项羽与刘邦相遇的故事时,司马迁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的神态、目光和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和角力。
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读者更能够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戏剧性的对话《史记》中的对话形式多样,有台词形式的对话,也有间接引述的对话。
而这些对话通常都具有戏剧性。
司马迁巧妙地运用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戏剧性的对话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紧凑性的叙事结构《史记》中的叙事结构极为紧凑,司马迁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条理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他善于运用悬念和转折,将重大历史事件设置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兴趣。
同时,他还能够灵活运用时间顺序和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叙事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论述技巧客观中立的观点《史记》中的论述具有客观中立的特点,司马迁以史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叙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轨迹。
他不对历史人物进行主观评价,而是通过事实的揭示,让读者自行判断和评价。
这种客观中立的观点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公正客观的历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分析问题的深度司马迁的论述具有深度的分析问题的特点。
他在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和背后的原因,揭示事件的内在逻辑。
史记历史叙事艺术评析

史记历史叙事艺术评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史记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各类叙事,而且展示了独特的历史叙事艺术。
本文将从史记的形式结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其历史叙事艺术进行评析。
一、形式结构的合理布局史记以“本纪”、“世家”、“列传”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分别按照时间顺序或血脉关系来编排章节。
这种形式结构的合理布局,使得史记具备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叙述能力。
通过“本纪”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各代帝王的事迹和历史事件的发展;通过“世家”部分,可以深入了解历代重要家族的兴衰兴衰;通过“列传”部分,可以掌握各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和性格特点。
这种形式结构的编排使得史记的叙述既具有层次感,又有梦幻逸趣。
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史记采用了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得叙述更加生动有趣,读者眼前一亮。
首先,史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在史书中,司马迁将大量的歌谣、诗词等文学作品融入到史籍之中,使得历史叙事不再单调枯燥。
其次,史记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描写。
无论是仁义之君还是奸邪之臣,史记都能深入刻画出他们的形象和人物特点,使得读者更容易将自己融入到叙事之中。
另外,史记还采用了逆叙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文字更加精彩纷呈。
三、艺术表现的奥妙之处在叙事艺术中,史记具备了独特的艺术表现。
首先,史记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史书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而史记更是以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考证来确保叙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力求还原历史事实,使读者能够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
其次,史记注重笔触和语言的运用。
史记将具体事例和抽象概念相结合,运用寓言、象征等修辞方法,使得文字更加饱满丰富,意境更加深远绵长。
最后,史记注重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对于英雄人物的赞颂,还是对于国家命运的沉痛感叹,史记都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综上所述,史记作为一部千古传世之作,其历史叙事艺术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扬。
史记的艺术特色

1、《史记》的艺术特色:《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史记》的艺术特色

《史记》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刻画
1. 个性鲜明
-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得以展现。
他面对强秦,毫不畏惧,凭借智慧和勇气保住和氏璧,在渑池之会上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而廉颇的知错能改也通过他负荆请罪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 多面性描写
-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
像刘邦,他既有豁达大度、善于用人的一面,如他能够任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成就帝业;同时也有狡诈、无赖的一面,在彭城之战失败后,为了逃命,他甚至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
这种多面性的描写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3. 人物互衬
二、叙事艺术
1. 结构宏大且条理清晰
2. 情节曲折生动
3. 详略得当
三、语言特色
1. 简洁生动
2. 富有文采
3. 雅俗共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独具匠心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 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独具匠心
1、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 显历史意义。
1)、尊重历史事实:《史记》中本纪、世家的 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 候王,司马迁既根据政治地位又根据历史事实 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世家。
2)、突显历史意义:例西汉惠帝并不在本纪之 列。《项羽本纪》。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独具匠心
2、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 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
eg: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前279年)
卷七十六 平原君列传第十六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约前308年-前251年)
徐复观:史公将史料完成史学的构造,即是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这 不仅奠定了两千多年来正史的格局,并由本纪 而上承《左氏春秋》,下开《前汉纪》之编年体 由年表而上存谱牒,下开年谱等无数法门;由而 下开三通;由世家而下开族谱并地方志;列传树 立后来文学家的传记文学的典型,衣被两千年而 不坠.凡此体制,史公殆各有所本,尤以受《左氏 传》及《国语》的影响最大。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纪 传体叙事结构
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之间相互配合和补充,构成了沟 通天人,贯通古今的完整叙事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 帝,下至武帝太初(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 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 发展,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比较全面的反应 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因果关系的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 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有 时也有宿命论的局限。 《李将军列传》:“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留侯世家》:“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岂可谓非天乎?”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前呼后应的叙事角度
3、《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为详写原因,略写 结果。 《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 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 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 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 框架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 络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 驭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纪 传体叙事结构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和纪传体通史, 它在体制上起例发凡,具有开拓之功,成为后世 史传的典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同时也 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纪 传体叙事结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纲领)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展开) 十表:大事年表 (补充)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 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 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结语
总结
谢谢大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独具匠心
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 非常高超
如《游侠列传》、《佞幸列传》、《酷吏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 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先叙廉颇,再说 蔺相如,最后叙插入和氏璧,引发后面“完璧 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著 名的历史故事。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前呼后应的叙事角度 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陈述, 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司马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 如《项羽本纪》《蒙恬列传》等 司马迁评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 都是详写的对象。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从容不迫的 叙事风格
《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
如《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 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 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又如《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