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史记》写人的特点

《史记》写人的特点一.全面性首先是指史记所写的人物面广,全方面反映生活,《左传》《国策》记人侧重政治、军事、外交人物,不重在下层,而《史记》记载方方面面的人物,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世界,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贫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倡优,还有农民起义的领袖。
其次是记叙评价人物较为全面、公允,例如《李将军列传》《酷吏列传》。
司马迁蹲过监狱,受过宫刑,他对于封建社会的酷吏严法是深有体味,且深恶痛绝之的。
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一口气写了十个酷吏,充分揭露了他们严刑峻法,好杀伐不爱人的罪恶,以及不依律令而专门看着皇帝眼色行事的做法,但是,司马迁尽管对酷吏恨之入骨,可是在文章中,仍然肯定酷吏在“方略教导,禁奸止邪”方面的作用和一些酷吏廉而不贪的品格。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司马迁能够突破感情的浪潮,实事求是地写出历史人物的正反两面,是极不简单的。
一部《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
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
如杜周、张汤是酷吏的典型;郭解、朱家是游侠的典型; 聂政、荆轲是刺客的典型;邓通、李延年是佞幸的典型;淳于髡、优孟是滑稽家的典型;石奋是恭敬小心的官僚典型;叔孙通、公孙弘是阿谀逢迎的典型;张释之、汲黯是刚直官僚的典型;廉颇、韩信是良将的典型;樊哙是勇猛的典型;张良是权谋的典型。
此外如项羽的直率、豪爽,刘邦的狡诈、无赖,吕后的嫉妒、残忍,屈原的耿介孤高,勾践的卧薪尝胆,伍子胥的忍辱报仇,范蠡的功成身退,魏公子的礼贤下士,鲁仲连的见义勇为,李斯的自私自利,等等,也都是很典型的。
另外,司马迁在塑造了许多某一方面的典型人物的同时,还注意写出同类人物的差异之处, 而且写谁像谁,没有重复,不见雷同,都是独具风采的“这一个”;如同为帝王,汉高祖的无赖,汉惠帝的软弱,汉文帝的仁厚,汉景帝的刻薄,汉武帝的多欲,写得各有各的特点;同为谋臣,范增性情暴躁,事不成则好怒,而张良则沉着镇定,虽临大事,却不慌不忙,从容定计,司马迁把两人的面目写得各异。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资料讲解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资料讲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是司马迁所著,主要记录了中国历史从夏到汉朝的篇章,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的著作,更是一部有着丰富的写人艺术特点的文学作品。
下面将会就《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资料讲解。
一、塑造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史记》以史为骨,以人为肉,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辞风采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画。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羽,不仅仅是一位英雄豪杰,还刻画了他的演说风采、狂妄自大的性格,使读者对项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以事论人,以人论事《史记》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另类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和决策,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的意识、动机、选择和行动,揭示了历史的深层内涵。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刘邦的形象来论述他当初的策略和决断,以及他的领导风范,间接凸显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和伟大的领袖才能。
三、善于对比和矛盾《史记》将不同人物或不同时期的对比和矛盾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通过对比和矛盾的安排,使读者在阅读中更易于理解,也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史记》中将刘邦与项羽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个性和命运之间的差别。
四、审时度势的叙述手法《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时,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和人物的特点,以及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巧妙的叙述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作用。
例如,《史记》在叙述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都注重表达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综上所述,《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主要包括:塑造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以事论人,以人论事,善于对比和矛盾,以及审时度势的叙述手法。
这些特点使得《史记》成为一部独具风格和魅力的文学作品。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所著。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纪录和记述了自黄帝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在写作风格和人物描写方面,它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实。
在记事部分,司马迁注重收集各种史书和史实资料,尽量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他通过调查研究和查证,力求准确地记述历史,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张虚构。
本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注重真实性,避免过分美化和贬低,力求对人物的描述准确客观。
其次,《史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传记式的叙述手法。
在描写各类历史人物时,司马迁注重个人特点和形象形成的过程,他通过史事记载、对话交流和他人评价等方式,深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行为特点和性格特征。
通过这种传记式的叙述手法,他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
此外,《史记》在人物描写上注重主观评价和客观叙述相结合。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除了进行客观的叙述外,还注重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观点。
但他的评价并不仅仅停留在善恶对错的二维划分上,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道德和文化价值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更使读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最后,《史记》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多样化的描写手法和精湛的叙述技巧上。
司马迁巧妙运用了众多的描写手法,例如用典、直接描写、比喻、夸张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善于运用对比、并置、对话等叙述技巧,使故事情节更具张力和魅力。
这样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总之,《史记》具有独特的写人艺术特点。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并通过多样化的描写手法和精湛的叙述技巧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深刻。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是十分出色的。
首先,《史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比喻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孔子时,作者将他比作“温润如玉”,表达出他温柔和蔼的性格。
又如,描写刘邦时,作者将他比作“虎狼之师”,表达出他勇猛和坚强的性格。
其次,《史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对比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晋文公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谦虚、温和、慷慨的性格。
又如,描写楚王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高傲、蛮横、残暴的性格。
再次,《史记》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以抒情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屈原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忠贞、悲壮、英勇的性格。
又如,描写项羽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骄傲、豪爽、英勇的性格。
总之,《史记》采用了“比喻”、“对比”、“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原创实用版)目录1.史记的概述2.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3.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4.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正文【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更以其独特的写人艺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史记》的写人艺术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力求真实,不虚美,不隐恶。
他以客观的态度,全面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举止。
2.个性化: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时,注重个性化,使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立体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人物的立体形象。
【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在《史记》中,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生动的肖像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通过这一描写,展示了项羽的英武和勇猛。
2.传神的言行举止:司马迁在描绘人物时,注重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号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言行,充分展现了陈胜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深刻的心理描绘:司马迁擅长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滑稽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展现了滑稽人物的智慧和机智。
【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历史文学作品提供了典范。
同时,《史记》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一、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史学巨著。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历史观、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素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历史画卷。
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立体性。
作者不仅关注人物的英勇事迹,还深入挖掘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如项羽,既有英勇善战、豪气干云的一面,又有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一面。
2.人物性格的深刻挖掘《史记》善于通过具体事件、言行举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曹操,通过描绘他决策果断、机智过人、善于用人等优点,使读者感受到一个英勇智慧的领导者形象。
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缺点,如疑心重重、残忍无情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3.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史记》在描绘人物时,注重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孟子荀卿列传》中,孟子与荀卿的学术争论,既展现了两位儒家大师的才华,又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尊重。
这种丰富的人物关系,使史记的人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4.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史记》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如李斯,从一介草民攀爬至秦国宰相,权倾一时,最后却因赵高陷害而身败名裂,被五马分尸。
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使人物形象更具戏剧性。
三、史记中的代表性人物分析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文章通过描绘韩信忍辱负重、善于策划、英勇善战等特点,展示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同时,通过对韩信与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四、史记写人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人物形象的立体性、性格的深刻挖掘、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以及命运的跌宕起伏等特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可见到《史记》的影子。
五、总结《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其写人艺术独具匠心。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摘要:一、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4.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5.互见法描写人物形象6.外貌、神情描写揭示人物性格7.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人物正文:《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的写人艺术堪称一绝,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史记在写人时,精巧地进行了剪裁和安排。
作者司马迁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会选择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来突出表现,而其他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这样的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史记善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史记》中,有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人物在这些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例如,史记中描述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通过二者的对比,刻画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史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进行。
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同时,史记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史记还采用了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记中写蔺相如的写人艺术

《史记》中写蔺相如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在《史记》中,蔺相如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忠诚正直的人物。
他以智谋和勇气化解了赵国的危机,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和利益。
同时,他也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不畏强权,敢于为正义而斗争。
这些性格特点被作者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蔺相如的人格魅力。
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在《史记》中,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通过描写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
这些语言描写既生动又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蔺相如的个性和魅力。
注重细节描写:在《史记》中,作者注重细节描写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
例如,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作者通过描写蔺相如向廉颇请罪的细节,展现了蔺相如的谦逊和诚恳。
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对比手法运用:在《史记》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将蔺相如与秦王进行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
这种对比手法既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张力,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总之,《史记》中写蔺相如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突出人物性格
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注重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运用等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蔺相如的形象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
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
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
《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
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
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
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
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
如在《项羽本纪》。
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五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
(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
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但《史记》令人赞叹的是:在非“互见”的情况下,即在同一篇传记里,也做到了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如《项羽本纪》。
记中写项羽,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
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②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之下,相互映衬。
也有一般人物和重要人物之间形成的烘托性的对比,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例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都说过一句意愿相同的话,只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谋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
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
美女而东归。
有人劝说项羽称霸关中,项羽不听,却因人家嘲笑他“沐猴而冠”而杀之。
这样,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刻画而出。
又如《平原君列传》的赵公子赵胜,《信陵君列传》的魏公子无忌,都是战国时期喜好延揽宾客的名公子,但是他们对待士的态度却很不一样。
无忌“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赵胜虽然也“喜宾客,却并不能做到彻底的谦下恭敬。
无忌可以为得到“夷门监者”而亲自驾车骑恭迎,赵胜有时却“爱色而贱士。
”无忌为了解救赵国危难,矫命夺取兵权而救赵,因此滞留赵国多年。
其间,无忌得以与久闻大名的赵国处士毛公、薛公交游,赵胜听得此事后却颇有微词,以为无忌“妄从博徒、卖浆者游,”也是一个“妄人。
”这样的对比叙写,使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昭然呈现。
除了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之外,《史记》还往往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
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卤莽的项羽,《高祖本纪》中经常从容不迫的张良之与时时窘迫栖皇的刘邦之间。
《孔子世家》中的隐者长沮、桀溺、接舆之与热心救世的孔子之间等等。
③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加以塑造。
这是司马迁写人艺术的又一重要方法。
《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
宴会之前,项羽得知刘邦要称王关中的消息,大怒,急欲进兵剿灭。
当时,刘邦仅有兵将十万,而项羽却拥兵四十万,情势十分紧急。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与张良交好,深夜前来劝张良逃走。
张良迅速告知刘邦,刘邦随即召见并收买了项伯,请项伯代为转达自己不敢称王之意。
并听从项、张二人的建议,决定到项羽军中表明“心迹”。
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参加宴会的双方,一方是暴躁耿直的项羽和阴鸷刻深的范增,以及无所知悉的项庄和充当和事老的项伯;一方是奸诈圆滑的刘邦和老谋深算的张良,还有貌似卤莽却颇有机算的樊哙。
一方拥兵自重,一方势单力孤。
这样,“鸿门宴”就成为一场斗力与斗智的激烈角逐。
刘邦一方想要胜利,就必须转斗力为斗智,化不利为有利。
这场交锋,刘邦一方虽处于明显劣势,而每个人都头脑清醒,团结一致;项羽一方虽处于明显优势,却是除范增外,都糊涂懵懂,心思各异。
就在如此危险、微妙的情势下,司马迁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性格。
开始,项羽剑拔弩张,,气势夺人,而刘邦战战兢兢,卑言恭行,加之以项伯的调和,终于取得了项羽的信任。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范增屡次暗示,让项羽杀掉刘邦,令刘邦一方心惊胆战。
而项羽却满腹妇人之仁,下不了决心,刘邦暂时免除了危险。
范增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叫项庄舞剑助酒,伺机杀死刘邦。
形势急迫,张良赶快去叫樊哙进来,使千钧一发的局势得以缓解。
最终使刘邦借机逃脱。
在这场力与智的较量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等等,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④善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司马迁写人物,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还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征。
好的细节描写,对传达人物性格的某些本质特征,能够起到点睛传神的作用。
如《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的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具备残忍的特性。
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
还,而鼠盗肉。
其父怒,笞汤。
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
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
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这个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熏陶出一种残忍的特性。
《史记》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
它或是通过人物独白,或是以他人的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点拨,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吕太后本纪》:
七月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
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无)壮子,太后畏君等。
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
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⑤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许多篇章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都能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
“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陈涉世家》),质朴无忌,传达出乡民初见王宫的艳羡和惊讶;“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张丞相列传》),写周昌口吃,急怒交加的神情,表现他刚直的性格。
《史记》的人物对话,也有不少能够传达人物的性格,如:
陆生至,尉佗结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进说佗曰:“……”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为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自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吾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这一段对话,把尉佗的傲气和豪气,陆贾的不卑不亢和使臣气节都表现了出来。
总之,<史记>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的刻画人物形象,呈现其不同的性格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