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见面的礼仪有哪些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3篇)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3篇)德国人的社交礼仪(3篇)德国人的社交礼仪1就餐礼仪尽管德国人的日常饮食不甚讲究,以吃饱肚子、简便省时为原那么,但一遇宴请(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规模较大的,还是私人交往性质的、非正式的、小范围的),他们那么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饮食文明和就餐规矩。
这是因为德国家庭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进餐时的良好的举止谈吐,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都明白,餐桌旁的仪态风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镜子。
假如我们同德国人一同进餐,最根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记,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主要是在从事社交活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表达。
因此应尽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规矩和礼仪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庄大方,表达出良好的文明修养和内在素质。
坐有坐相德国人非常重视餐桌旁的坐姿。
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互相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
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
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局部放在桌面上。
吃东西时身体可以略略前倾,但头部应尽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弯到盘子上面,应始终用叉子和汤匙将食物和汤送入口中。
吃有吃相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
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顿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
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
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
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
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德国人社交礼仪

德国人社交礼仪德国人社交礼仪3篇德国人社交礼仪1德国人社交礼仪-事先预约准时赴约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
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
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
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
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
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
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人际交往之女士优先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
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
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德国人见面习俗熟人相遇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间每天初次见面打招呼,除了问候、握手之外,有时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问候“你好”、“嗨”等即可。
另外,还有两种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的方式:一、吻女宾的右手。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德国人交往的社交禁忌

德国人的社交礼仪德国人交往的社交禁忌德国人的社交礼仪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面积35.69万平方公里,人口7860万。
德语是公用语,英语只在旅馆行得通。
交谈时尽量说德语,或携同译员同往。
商人多半会说一些英语,但使用德语会令对方高兴。
1.服饰礼仪德国人的服饰,民族色彩并不明显。
他们不喜欢服装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洁,穿西装一定要系领带。
在赴宴或到剧院看文艺演出时,男士经常穿深色礼服,女士则穿长裙,并略施粉黛。
在东部地区,已婚者都带上金质戒指。
另外有几个地区在服饰方面却很有特点。
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
2.仪态礼仪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
德国妇女的特点是朴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
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因为,他们把这些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3.相见礼仪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
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
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动作要大方。
称呼对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关。
如果对方身份高,须得他先伸手,在于之握手。
对方多半为你穿、脱外套,不妨接受,再说声“谢谢”(Danke)。
有机会,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脱外套。
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
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不宜订约约会。
营业时间,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时至下午5时,中间有1小时午餐时间,一些商店星期六开业,银行周未都休息。
8月份是多数工、企业的夏季休时间。
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
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德国商人不愿浪费时间,所以宜先熟悉问题,单刀直入。
如果你就邀到德国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带鲜花去,鲜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礼物,但必须要单数,5朵或7朵可。
送就送鲜花。
据德国花卉进口批发商分会统计,该国花卉市场每年内销总额达60亿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马克。
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费总值约300亿马克,德国占了20%多,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场。
德国礼仪举止常识

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
1) Neujahr
新年。一年中的第一天。元月1日。
2) Heilige Drei Könige
圣三王节。元月6日。非全德性节日。
据《旧约全书》的《马太福音》中记载,马利亚在伯利恒生下耶酥时,有三个天文学家按照星星的指引从东方来跪拜耶酥,并且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在公元9世纪,这三个天文学家(也有说是三个智者的)被传为三个国王。
4. 养成守时的好习惯(Puenktlichkeit):
德 国人非常看重守时, 不守时是很大的失礼. 大学教授和讲师都有固定的答疑时间(Sprechstude), 学生有疑问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去请教, 如果是特别约定的, 更是不得让教授或讲师等候. 一般, 人们都有一本记事本, 上面记着课表和约会等: 哪一天, 几点钟,什么地方, 同什么人, 谈些什么问题等等. 只要拿出这个小本翻一下, 就可以知道今天和这个星期要做些什么事情. 假如, 确实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赴约, 必须打电话通知对方或请人转告. 另外, 有个"大学里的一刻钟"(Akademische Viertel), 这是指在大学里的课程都安排在整点过一刻钟开始("c.t."= cum tempore). 习惯上, 当人们被邀请去作客时, 也故意在约定的时间稍后几分钟去, 但迟到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十五分钟. 注意, 赴约绝对不要提前去.
古代德国人只有名而没姓,姓最早 只在特权阶层中使用,他们用姓来表示其显赫的家族,而下层百姓是没有姓的。12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单一的 人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名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这种状况不仅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麻烦,也给国家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 了诸多不便。在此历史背景下,姓应运而生。一般百姓在选择自己的姓时,往往以自己的职业、外貌特征、感情爱好、季节风景以及喜爱的动物等为选择的对象。如 Schmieder(铁匠)、Klein(矮个子)、Berg(山)、Sommer(夏天)、Adler(鹰)等等。到19世纪时法律规定人人必须要有姓 有名。不过综观德国人的姓氏特征,不难发现普通百姓的姓与贵族出身者的姓还是有区别的。贵族出身的德国人往往在姓之前加一个“冯”(或译“封”) (Von),这是其贵族出身的特殊标志。
德国人际交往礼仪

德国人际交往礼仪德国人际交往礼仪不管你是移民德国还是留学德国,对于有些德国的社交礼仪必须要有所认知,以免在德国生活中弄巧成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德国人际交往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德国人际交往礼仪1在世界上,德国人讲纪律、守法律是出了名的。
在德国,事无巨细,皆有法律规范。
在日常生活里,德国人为人处世不仅讲究有法可依,而且更为注重有法必依。
即使是生活琐事,往往也处处时时都有规章、制度可循。
遵纪守法被视为作人的一种美德。
与德国人打交道时,目无法纪的人,会令其敬而远之。
相反,对于自觉遵法守纪的人,则会使其非常敬重。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经济往来中,德国人非常讲究信誉,时间观念极强。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
在社交场合,德国人通常都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礼节。
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
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此外,与亲朋好友见面时,德国人往往会施拥抱礼。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
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在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
德国人对职衔、学衔、军衔看得比较重。
对于有此类头衔者,在进行称呼时一定要不忘使用其头衔,这被视为向对方致敬的一种做法。
但“阁下”这一称呼,在德国是不通用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
通常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德国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且选定其为国花。
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德国人对黑色、灰色比较喜欢,对于红色以及渗有红色或红、黑相间之色,则不感兴趣。
对于“13”与“星期五”,德国人十分厌恶。
他们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
因为这两种作法,都被他们看做是不礼貌的。
德国的礼仪文化

德国的礼仪文化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
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
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
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
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德国的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德国的礼仪与文化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
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
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
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
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
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
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
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
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
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
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
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 ......。
德国人的见面礼仪

德国人的见面礼仪德国人的见面礼仪德国人对礼节非常重视,握手要用右手,与德国人握手时要坦然地注视对方,握手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次数应该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稍大一些。
如果对方身份高,须得他先伸手,再伸手相握。
对方多半为你穿、脱外套,不妨接受,再说声"谢谢"(Danke)。
有机会,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脱外套。
握手时要友好注视对方注意听清和说清对方姓名。
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和关系密切。
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在德国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需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
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
十分要好的或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可以相互拥抱。
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
德国人在交往中重视称呼,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不快。
一般情况下,称呼对方多半多用"先生"、"女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大都也行。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
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可以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特别尊重,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
德国人两人相遇,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会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
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
穿着打扮方面,德国人倾向庄重、朴素、整洁。
一般情况下,德国人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
与德国人吃饭的注意事项

与德国人吃饭的注意事项在与德国人一起用餐时,了解一些与他们的餐饮文化相关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他们的社交场合,并避免尴尬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与德国人吃饭的注意事项:1. 准时到达:德国人非常注重时间,因此在与他们共进晚餐时,准时到达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迟到了,务必提前告知并道歉。
2. 握手问候:与德国人见面时,通常会进行握手问候。
这是一种礼貌的方式,表达你的尊重和友好。
记住,握手要坚定而短暂。
3. 餐桌礼仪:在德国,餐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坐下后,等待主人或年长者开始进食前才开始用餐。
在用餐过程中,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大声喧哗或张扬个人情绪。
4. 刀叉使用:德国人使用刀叉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他们通常将刀放在右手,将叉放在左手。
在用餐时,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子上,表示你已经用餐完毕。
5. 饮食习惯:德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他们通常会有一份主菜,如猪肉、牛肉或鸡肉,并搭配各种蔬菜和土豆。
在用餐时,尊重他们的饮食选择,并避免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进行过多的批评或评论。
6. 酒水选择:德国以啤酒而闻名,因此在与德国人一起用餐时,你可能会被邀请品尝当地的啤酒。
如果你不喝酒或对酒精过敏,可以礼貌地拒绝,并选择其他非酒精饮料。
7. 尊重个人空间:德国人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用餐时,尽量避免过于亲密或过于直接的身体接触。
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显示你对他们的尊重。
8. 支付账单:在德国,通常是每个人自己支付自己的账单。
如果你被邀请共进晚餐,也可以主动提出分摊费用。
记住,不要忘记给服务员适当的小费,通常为账单总额的10%左右。
9. 社交礼仪:与德国人一起用餐时,保持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宗教或其他敏感话题。
与他们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可以是关于旅行、体育或文化等话题。
10. 遵守规定:在德国,有一些特定的规定需要遵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见面的礼仪有哪些
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专送情人的,绝不可随便送;德国人喜欢应邀郊游,但主人在出发前需要做好细致周到的安排。
那么你们知道与德国人见面的具体礼仪是什么吗?下面就随一起来了解下吧!
德国人见面的礼仪德国人见面
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人初次见面时也须互致问候、通报姓名、互相握手。
但应该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不能东张西望;二、握手时要有点份量,以示真挚;三、如果许多人互相介绍,要按性别(女士优先)、年龄(长者为先)和职位(位高者优先)的习惯顺序一一握手、问候、介绍,防止同时伸手而出现交叉握手的情况;四、互相作介绍时不要加太多的头衔,只介绍姓名,最多加一个主要头衔(如教授、经理等);并要留心记别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错姓名的尴尬局面。
德国人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间每天初次见面打招呼,除了问候、握手之外,有时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问候“你好”、“嗨”等即可。
另外,还有两种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的方式:一、吻女宾的右手。
这只是在比较正规隆重的场合(如高层次的招待会、大型宴会、音乐会)才可能见到的习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奥地利)地区更为普遍;二、
拥抱并相互亲吻脸颊。
这只适用于亲朋好友和关系相当亲密的熟人之间,是德国人表达老朋友重逢时的喜悦心情的方式。
在我国熟人或好朋友见面常亲热地拍拍肩头、拉拉胳膊,这在德国很不习惯。
因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作拍肩摸头的亲昵动作。
至于在公开场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紧紧挨靠在一起是应绝对避免的。
德国人礼貌用语
在德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您好”、“劳驾”、“请问”、“谢谢”、“再见”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习惯用语。
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触顾客的职员(如售货员、招待员、银行职员等),这类礼貌用语是总不离口,使用之娴熟,令人惊叹不已。
事先预约准时赴约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
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
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
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
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
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
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
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就餐礼仪尽管德国人的日常饮食不甚讲究,以吃饱肚子、简便省时为原则,但一遇宴请(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规模较大的,还是私人交往性质的、非正式的、小范围的),他们则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饮食文明和就餐规矩。
这是因为德国家庭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进餐时的良好的举止谈吐,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都明白,餐桌旁的仪态风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镜子。
如果我们同德国人一同进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记,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主要是在从事社交活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体现。
因此应尽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规矩和礼仪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庄大方,体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和内在素质。
德国人坐有坐相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
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
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
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
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东西时身体可以略略前倾,但头部应尽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弯到盘子上面,应始终用叉子和汤匙将食物和汤送入口中。
德国人吃有吃相
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
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
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
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
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
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饮料也是如此,照德国人的习惯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饮料之后再续添,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可以随时往杯子里添加。
另外德国人没有“干杯”的习惯,互相敬酒碰杯时,没有必要一次喝光。
当嘴里含着食物时请不要开口讲话,即使有人向你提问也要等咀
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发问的人也会耐心等待)。
德国人称喝汤为“吃汤”,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的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汤匙一勺一勺舀起来送到嘴里“吃”(与使用刀叉吃食物时无大差别)。
德国人习惯勺尖先入口(手腕、汤匙和嘴基本构成90度角)。
如果汤十分烫,不能用嘴去吹凉,而只能放慢速度让它自然冷却。
进餐时无论是喝汤还是吃东西,都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还要尽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击发出过大的声响。
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手绢捂住嘴,并必须表示歉意)。
肆无忌惮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小动作都有伤大雅,甚至往往被视作粗俗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德国人吃饭是社交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
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不仅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一轮问候寒暄(主人致欢迎辞、祝酒辞,宾客致答谢辞、互致问候),而且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应在谈笑风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对主人来说,最难堪的场面绝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类小“事故”。
而是面对一群一声不吭、“埋头”吃喝的“食客”。
参加宴会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首先是一个联络感情、
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展示一个人口才和风度修养的好机会。
但席间交谈也应注意内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题裁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响食欲或引起气氛紧张的内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谈论专业问题。
以免冷落其他客人。
不要忘记的还有,席间应不时地说几句赞美饭菜可口,女主人烹调手艺高超的话,这不仅是对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谢,而且可使宴会始终保持在热情融洽的气氛之中。
德国人社交礼仪
德国曾是一个充斥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的国家,长期以来沿袭着相当严格、僵化的社交规矩和礼仪。
最近二三十年来,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社交礼仪和应酬规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陈规陋俗,给礼仪准则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和自由风格。
社交应酬不再拘泥于形式。
而更加注重内容:端庄大方、适度得体、礼貌文明以及真诚、洒脱、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举止风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现代社会的礼仪准则显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礼与内在文明修养的一致性。
德国人女士优先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
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
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
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
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