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和国际组织
《世界格局 国际组织》 知识清单

《世界格局国际组织》知识清单一、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古代世界格局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世界上存在着多个文明中心,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等。
这些文明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但由于交通和通讯的限制,它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全球性的格局。
(二)近代世界格局1、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
这一时期,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2、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强了对世界各地的侵略和掠夺,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4 年至1918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但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三)现代世界格局1、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1939 年至 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战后,美苏两国实力大增,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
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2、冷战与两极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
冷战期间,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3、苏联解体与多极化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当今世界局势分析

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多边主义是解决全球性问 题的关键,通过国际合作 和协商实现共同发展和繁 荣。
国际法的作用
国际法是维护国际秩序和 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守国际法和国际 准则促进和平与安全。
02 经济局势分析
CHAPTER
全球经济格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 科技、产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胁。
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紧张,朝鲜和韩 国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关系持续存在 ,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乌克兰危机
乌克兰危机是近年来欧洲地区的地 缘政治冲突之一,涉及到俄罗斯和 乌克兰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历史问 题。
国际组织与多边主义
01
02
03
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多边 合作和协商解决全球性问 题。
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提 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
04 安全局势分析
CHAPTER
国际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
01
国际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活动频繁,对国际安全和 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02
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招募成员、传播极端思想,对 各国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03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
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朝着 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调整。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 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更加紧密。
资源与环境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 各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国际秩序和格局

当前国际秩序和格局国际格局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格局更加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特点与态势。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这一新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
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当前,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得以总体维持,同时围绕国际秩序的增量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领域,联合国仍是中心,但同时一些区域、次区域组织在各自地区的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东盟、非盟一体化建设均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贸易领域,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贸组织(WTO)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为代表的区域化自贸安排也在逐步增加和发展。
(同时要看到,国际秩序演变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依然突出。
新兴力量在总体保持上升的同时,发展曲折性时有显现。
“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力量格局短期内尚无法根本扭转。
现行国际秩序已经历相当长时期适应性调整和变革,也为各国寻求发展合作创造了条件。
在推进改革中扩大利益共同点,在参与、融入中实现改造,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主基调,使得国际秩序调整可能在合作大框架下进行。
当前,西方国家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底气有所上升,合力维护现有秩序的声音增强。
同时,自身发展困难、利益差别等也限制了新兴力量整体影响力发挥。
国际格局

论当代世界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论当代世界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摘要: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处理国际事务、救助受灾国家、开展多边贸易等。
研究变化莫测的国际格局关系就显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国多边霸权多极化和平稳定联合国当代世界史开始于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这是一段尚未结束的历史,也是一段仍对当今世界具有直接影响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
卷入战争的国家和人数之多,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的程度,以及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之惨重,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历次战争。
战争对整个世界和各个国家造成深远的影响。
从整个世界看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数百年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并且通过殖民体系统治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欧洲列强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地理和文化上处于欧洲的边缘、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政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先后挣脱殖民体系获得独立,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大多数国家的国内进程,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人民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作为主体更广泛地参与和影响历史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 年来,世界政治之纷繁复杂,国际局势以及许多国家的国内局势之变化迅速,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世界政治的面貌由此发生极大的变化。
当代世界政治进程至少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1.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80 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
这标志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的历史时期的结束。
苏联丧失了超级大国地位并解体。
美国仍然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但相对优势进一步削弱。
多极化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趋势,并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是战后政治格局演变的最基本特征,扮演全球和区域性主角的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东盟、非统组织、拉美地区组织等。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

浅谈当今世界局势下中国的国际战略内容摘要: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在近半个世纪内,维持着雅尔塔体系。
冷战后,苏联解体,该体系也随之瓦解。
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美苏冷战对峙,形成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新时期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我国只有紧紧把握其实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关键字:世界局势中国国际战略决策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洞察当今的世界局势,把握人类面临的任务,自然产生一种凝重感与使命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跨越60年历史长河的今天,世界局势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怎样的呢?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
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但美国则竭力宣扬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千方百计阻挠多极化的进程。
当今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特点。
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国几乎无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
而且大国关系因其长远性、全面性和多维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
“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而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成为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过渡现象。
第二、时代主题清晰化二战之后,“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我们既不应该怀疑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确定性,又要承认这一时代主题在不断遭受干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分析2001 年的“ 9·11”事件和“反恐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入变更。
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持续来概括。
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斗,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固、局部动荡。
世界和平、发展潮流持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持续推动,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会大于寻衅的态势持续存在。
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大国关系基础稳固,并趋于改良和发展。
“ 9·11”事件和“反恐”战斗为大国增进良性互动和加强合作供给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 9·11”事件促使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必定程度的反思和调剂,重点是反思与调剂其对大国的政策思路。
布什政府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上台之初对中、俄采用的强硬态度,将其对中、俄政策基调由消极面较多转为积极面增长。
布什在发动对阿富汗战斗四个月后接连两次来华同江泽民主席举办谈判,双方就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建立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全面扩大双边合作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年内访美等重大问题达成共鸣。
中美关系走出了“撞机事件”造成的低谷和暗影,回归基础正常发展的轨道,中美关系涌现了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美俄关系明显改良,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双方对进一步削减战略核兵器和建立新的战略关系框架立场接近,达成初步共鸣,尤其在反恐战斗中进行了全面合作。
两国虽在美发展国家导弹防御问题上分歧依旧,但普京总统明确表现,美退出《反导条约》不会影响俄美关系。
这些标记着美俄关系进入了以加强合作、和谐为重要特点的新阶段。
美国还密切了同欧盟与日本等重要盟国的关系,相互合作、和谐明显加强。
欧、俄、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也有新的发展。
重要大国之间关系的改良和发展带动世界地缘政治重心肠区——欧亚大陆局面趋向稳固与缓和。
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产生重大变更,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反抗,增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剂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
国际格局的演变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①巴黎和会1919.1—1919.6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
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
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形成。
②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日九国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其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3、存在矛盾:①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③、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结束:二战的爆发。
附:慕尼黑会议1938.9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附: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主要参加者:美国总统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内容: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开罗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国际格局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什么是“世界格局”? 二、历史上的世界格局 三、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四、成为化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 。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或:当今世界格局)
,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 经济出现
趋势, 趋势。
一、什么叫“世界格局”? 决定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或:都是按照世界大国的利益和意志重
新划分世界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格
局,都带着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都
说明弱国无外交,都极大地伤害了当
事国的民族感情……。 )
不同点: (1)体现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 意志;体现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 妥协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 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 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 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 度之间的矛盾
(二)1919年以来的世界格局
1.1919~1945: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基础的多强格局
(1)背景: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 生了变化。 战争摧毁了俄、德、奥等帝国,英、法、 意等国家被削弱,俄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日本借助战争大大扩充了实力。战后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战胜国要 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关系急需调整。 (2)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们,最后的冲刺时刻到了。
为了你的尊严,为了你的幸福,为了你光辉的明天,请你放声朗读。
人人都有希望,一切皆来得及。
读吧,读出你的智慧,读出你的自信,读出你辉煌的历史!方法:一课时读一个专题,快速读,反复读;排除干扰,心中有数;复习下一专题前,注意回忆上一专题。
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英国经济“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1)确立: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美国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由于欧盟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史实: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1640年——1688年);②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③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2.经济状况: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大机器生产(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1.史实: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或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经济状况:工业革命完成(三)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1.史实: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民主制度的完善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四)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与自我更新的建立 1.史实:①法西斯政治;②罗斯福新政;③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经济:①经济大危机;②二战后的繁荣与发展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意日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加剧(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四.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大(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时间:二战至1991年。
(3)建立:○1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220世纪50年代,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中俄的崛起。
(2)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
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三)制约各国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1.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2.综合实力,包括:稳定的政治局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3.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些大国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造成国际矛盾。
(四)20世纪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变动后的国际地位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遭到无理拒绝,华盛顿会议签定《九国公约》,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作出重大奉献,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两极解体,多极化形成过程中: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九)和谐世界1、我国为建立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70年代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等。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加入APEC、WTO、创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9.11”后,我国与国际社会相互合作,联合反恐等。
(5)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2、建立和谐国际秩序的举措(1)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2)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
(3)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求得共同发展补充:国际格局的变化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参加国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性质:分赃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还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所有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用: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此条最能反映其性质)。
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根据和约规定成立了国际联盟。
2、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1922年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在该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华盛顿会议: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影响)。
(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政治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暂时得到缓和。
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战的爆发使其彻底瓦解。
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1、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以美、苏两个国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
2、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向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欧洲、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体系)三次大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举例: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的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也正式成为WTO的一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中国如何在当今政治格局中争取有利地位?(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
(4)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
(5)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当世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
7.如何维护世界和平?(1)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
(2)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求得共同发展。
9.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启示:启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严重灾难,引导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关爱人类、关爱全球。
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②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③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④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