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方法鉴定高古玉

合集下载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1.材质鉴定:古玉的常见材质有玛瑙、水晶、翡翠等,其中最贵重的是翡翠。

鉴定材质的方法有触感、冷热感知、硬度测试等。

一般来说,翡翠手感温润,冷热感知明显;玛瑙的硬度较高,质地细腻;而水晶透明度较高,光亮度好,具有独特的冷热感知。

2.纹理鉴定:古玉的纹理通常包括蟠纹、兽纹、花纹等。

首先要观察纹路的整体分布是否自然,其次要仔细观察纹路的连续性和流畅度,辨别是否有刻意加工的痕迹。

同时,要结合其所属时期的造型风格和题材,进行对比鉴定。

3.颜色鉴定:古玉的颜色主要包括白色、黄色、墨绿色、紫色等。

颜色的明度、鲜艳度、均匀度都是判断其真伪的依据。

在进行鉴定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程度、渗透性以及与常见玉石的对比鉴定来判断真假。

4.重量鉴定:古玉的重量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古玉的体积和材质,可以大致估算其重量。

真正的古玉通常比较重,因为天然石质相对较重;而假的古玉由于采用了人工材质,往往比较轻。

5.声音鉴定:古玉在敲击时会发出特殊的声音。

一般来说,真古玉发出的声音响亮、清脆、均匀,具有回音;而假的古玉会产生沉闷、杂音较多的声音。

这是因为真古玉具有坚硬的结构,回音时间较长;而假古玉通常使用人工材质,声音较差。

6.文物鉴定:古玉作为文物,通常还需要对其历史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定。

这需要涉及到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经验,同时需要参考相关资料和专家的意见。

如有可能,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最后,要提醒的是,古玉的鉴定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专业知识,单凭其中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确定其真伪的。

因此,如果对古玉鉴定不够了解,建议尽量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古玉居说玉:古玉鉴定秘籍

古玉居说玉:古玉鉴定秘籍

古玉居说玉:古玉鉴定之独门秘法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古玉居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

1.工艺痕迹鉴定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

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砂袋、沙箱抛光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

下图这件红山文化绿松石玉鹰的钻孔就清晰展示了当时代的钻孔工艺水平。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2.氧化鉴定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白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高古玉的鉴定方法

高古玉的鉴定方法

高古玉的鉴定方法
高古玉啊,那可是极具魅力和价值的宝贝!要鉴定高古玉,可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先说说看玉质。

高古玉的玉质就像是人的气质,独特而有韵味。

你得仔细瞧瞧,是不是温润细腻,有没有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质感。

这就好比区分真假朋友,真朋友那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呀!
再看看造型。

高古玉的造型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

有的精巧别致,有的大气磅礴,就像不同风格的艺术品。

你想想看,要是一件高古玉的造型都别扭不自然,那还能是真的吗?
工艺也是关键啊!古代工匠们的手艺那叫一个绝。

那雕琢的线条,流畅自然,仿佛是在玉上跳舞。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可不是随便能模仿出来的。

就好像大师的画作和普通人的涂鸦,差别一目了然!
沁色呢,就像是高古玉的独特印记。

那是经过时间和环境留下的痕迹,自然而又美妙。

如果沁色看起来生硬不自然,不就像是化了个很假的妆吗?
还有包浆,这可是岁月的痕迹呀!光滑温润的包浆,可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

如果一件所谓的高古玉连包浆都没有,或者包浆很不自然,那你就得多个心眼儿了。

哎呀,鉴定高古玉可真是个技术活,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观察,去比较。

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花言巧语,要自己有判断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玉器中找到真正的高古玉,才能领略到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但只要我们有兴趣,有耐心,就一定能成为鉴定高古玉的高手!。

高古玉的鉴别真假的方法与技巧

高古玉的鉴别真假的方法与技巧

⾼古⽟的鉴别真假的⽅法与技巧 ⾼古⽟具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也使得⾼古⽟变得极为有价值,由于收藏家的纷纷收藏,使得很多造假分⼦开始对其进⾏伪造,那么对于假的⾼古⽟你知道该怎么鉴别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的鉴别⽅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的鉴别⽅法 1.看器物的钙化程度,氧化程度(鸡⾻⽩),沁⾊过渡是否⾃然,是否深⼊肌理。

由此来判断⽟器的新⽼。

⽟器在底下长期深埋,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所形成的⼩孔洞,有的⼝⼩腹⼤,在放⼤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点是⽬前任何⽅法都不能仿造的。

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器表⾯钙化会形成⽩斑(鸡⾻⽩),氧化程度轻重不⼀,都是⾃然地覆盖在⽟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

最重要⼀点是:⽟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那么⽕烧⾼仿⽟器就不会这样。

⽬前⽤酸类物质浸蚀⾼仿的⽟器,其表⾯通常呈⼤⾯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化尽,这样处理的古⽟其蚀孔常常是外⼤⾥⼩,⽆结晶体,呈斑驳状。

真正的⾼古⽟盘玩时,有钙化的地⽅会慢慢的变回⽟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级仿品就不会这样了! 2.看⽟器的⼯艺痕迹:主要是看古⽟加⼯⼯艺。

新⽯器时代晚期,已发明⼿动砣具,抛光⽤解⽟砂、兽⽪轮砣、棉、⿇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成,孔为中细,两端⼤,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光滑。

另外,孔⼝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新⽯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解⽟砂、兽⽪等为之。

因为古⽟是⼿⼯加⼯⽽成,由于⽤⼒不均,加⼯⾯会有很多细⼩的⾯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光。

区别于机械抛光的⾼级仿古品,这种⼯艺是鉴定古⽟真伪的重要⽅法之⼀。

3.看包浆:古⽟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中的包浆应该与外⾯的包浆⼀致,并且浑然⼀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鉴别方法

古玉鉴别方法
1.颜色鉴别法
颜色是鉴别古玉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块古玉,其颜色应该均匀,清晰、光泽亮丽。

若色泽发暗、无光泽或者颜色不均匀,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2.质地鉴别法
一个古玉,其质地应该光洁光滑,细腻,有质感。

若质地糙、不光滑、有开裂,那么就有可能是伪品。

同时,不同种类的古玉在质地上也有所区别。

3.重量鉴别法
同样大小的古玉,一般来说,真品的重量比假品的重量大,且真品的重量分布比假品的更均匀。

因此,鉴别古玉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鉴别方法。

4.灰度鉴别法
通过观察古玉的灰度来鉴别其真伪。

灰度越高的古玉,其质量越好。

真品的灰度应该比伪品的高,且总体均匀。

同时还要注意灰度的过度处理,有的商家会通过处理使灰度更高,这样也会让鉴别古玉的难度加大。

5.造型鉴别法
古玉的设计和造型也是鉴别古玉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准。

真品的古玉造型或图案比假品更为规整、有层次感、立体感。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玉造型,可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一个古玉的材质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通常,真品的材质质地比假品要高,而且不同种类的古玉材质也有差异。

比如玉髓、和田玉等。

总之,鉴别古玉真伪的方法是非常多样化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此外,鉴别古玉的过程还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经验丰富的专家。

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鉴别经验和专业知识,最好去正规的博物馆或专业店进行鉴定,以防止被假冒伪劣的古玉所欺骗。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玉器鉴定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玉器鉴定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玉器鉴定2010-01-04 16:17:10 阅读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变化。

氧化有三中孔多为对钻而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定风格,但这早被博色由灰白变红。

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杂,都比较容易仿博物、玉材辨伪。

其实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忘记,在商周秦汉中对比,才有所收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以新近出土最物中,表面仍有光泽,严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中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物中然在一些拍卖行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我们不要停留在博中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代古玉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博中;其二为近代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与空气、水及其它物博物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然在一些拍卖行华博里小,无结晶体,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中物前用酸类物质浸蚀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罗斯、阿富汗中物中出土一批,也在情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物中因为那是属于另一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二是蚀孔、蚀博中蚀孔、蚀斑明显,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且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物中的艺术风格,而且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证、猜测去鉴华中资料。

另外,还方法。

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工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中是一个鉴定真艺痕迹鉴定谈古玉工面粘附形成的一博还有:“以科学发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

其无成,孔为中细,两端博物动研究?还是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结论,都必须物是前所未有的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使刷洗也仍然有物中马、兽类,特别是圆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

新石伪造的玉器,其表面中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博中新石器时代与商周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

高古玉工痕细部特征

高古玉工痕细部特征

高古玉工痕细部特征
高古玉工痕的细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特征:高古玉工痕线条流畅,多为直线或曲线,且直线多为平直,曲线则多为波状。

2. 力度特征:高古玉工痕的力度均匀,力度适中,没有明显的过轻过重现象。

3. 深浅特征:高古玉工痕的深浅不一,有的浅如刻划,有的深如雕刻,深浅不一,且分布均匀。

4. 痕迹特征:高古玉工痕多留有痕迹,且痕迹清晰,能够明显看出砣具的形状和大小。

5. 砣具痕迹特征:高古玉工痕中的砣具痕迹有多种,包括平砣、斜砣、圆砣等,且砣具痕迹的形状和大小不一。

6. 留皮特征:高古玉工痕中有留皮现象,即砣具在雕刻过程中留下的皮壳。

留皮现象的厚薄不一,且分布均匀。

7. 抛光痕迹特征:高古玉工痕的抛光痕迹多为直线或曲线,且线条流畅,力度适中。

8. 雕刻痕迹特征:高古玉工痕的雕刻痕迹多为深痕和浅痕,且深浅不一,分布均匀。

9. 工具痕迹特征:高古玉工痕中的工具痕迹多为砣具的形状和大小,且砣具痕迹的形状和大小不一。

10. 雕刻力度特征:高古玉工痕的雕刻力度适中,没有
明显的过轻过重现象。

总的来说,高古玉工痕的细部特征丰富多样,为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观察和分析高古玉工痕的细部特征,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其真伪及其制作工艺。

很实用:高手鉴定高古玉的方法(收藏帖)

很实用:高手鉴定高古玉的方法(收藏帖)

很实用:高手鉴定高古玉的方法(收藏帖)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

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

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

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

受沁程度要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

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

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

第一部分;真古玉的特征如今的书籍文章实在是太多,把人们搞糊涂了。

认识方法也不相同,有人侧重工、有人侧重沁、有人侧重纹饰、很多的都是凭感觉(看得多了自然有一种自我判断,但是要说具体的又说不上来)、最高的境界就是神态(新手就更认为虚渺了)。

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呢?1、古玉必须有老旧感,发自玉质肌理内部的老旧,而不是表面的一层。

原因很简单,长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质的内部受沁开始变化,老旧感是由内而外的。

作假的玉质很新很嫩,表面做旧看上去似乎很旧,被蒙骗上当。

2、包浆;真正的包浆是整体布满的包浆就是玉质长时间受空气氧化,自然形成的皮壳(只要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浆,这点很重要,表面有一层玻璃光。

作假的一定会破坏玉质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泽,沁上也没有包浆(时间短与空气氧化不充分)3、沁;有内沁和外沁内沁更重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土沁的天然蚀孔(放大镜下特征是外口小内堂大,并伴有结晶体)一定是真古玉,无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4、自然的开裂钝化在裂缝部位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像久旱的土地的裂缝一样,缝隙表面呈V字形钝化、自然。

看见这个特征真古玉无疑。

新的作假的裂缝都是闭合紧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方法鉴定高古玉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

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
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

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

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

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
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

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

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

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

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

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

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

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

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

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

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

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

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

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
多对比,才有所收获。

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